在高溫作業的車間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風差,則極易發生中暑;農業及露天作業時,受陽光直接暴曬,再加上大地受陽光的暴曬,使大氣溫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腦膜充血,大腦皮層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氣中濕度的增強易誘發中暑。那麼夏季防中暑的飲食秘訣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中暑的發病原因

中暑的發病原因:

在高溫(一般指室溫超過35℃)環境中或炎夏烈日曝曬下從事一定時間的勞動,且無足夠的防暑降溫的措施,常易發生中暑。有時氣溫雖未達高溫,但由於濕度較高和通風不良,亦可發生中暑。常見易患因素有:

1.環境因素

為必備因素,包括高溫、高濕度、通風不良,導致人體獲熱增多而散熱障礙。

2.熱適應障礙

慢性疾病、肥胖、營養不良、年老體弱、孕產婦、衣著過多、過度疲勞、缺少體育鍛煉、睡眠不足、飲酒、脫水等均可幹擾機體熱適應。

3.機體產熱增多

從事重體力勞動。代謝亢進如感染、發熱、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4.機體散熱障礙

主要見於汗腺功能障礙,如先天性汗腺缺乏、汗腺損傷、皮膚廣泛受損(大面積燒傷、硬皮病等)、過敏性疾病以及抗膽堿能藥物如阿托品等;在濕度較高和通風不良的環境,亦容易發生散熱障礙;心血管疾病患者氹心血管調節反應遲鈍可影響散熱機制。

發病機制與病理生理:

高溫系指溫度超過35℃或輻射熱強度超過0.5kcal/(cm2·mim)的環境條件。正常生理狀態下,機體的產熱、散熱兩個過程一直維持著動態平衡,使體溫得以保持相對穩定。在高溫或日曬下勞動,一方面使產熱量增多,另一方面由於環境溫度高於體表溫度,使機體產生的熱不能通過傳導、對流或輻射方式散出,則發生中暑。

當機體體溫高於42℃時,機體線粒體氧化磷酸化會發生障礙,這種細胞能量代謝異常可直接損傷細胞膜及細胞內部結構,嚴重者可引起全身細胞產生不可逆的損傷和臟器功能障礙,尤其是高溫還會導致下丘腦體溫調節功能障礙。高溫引起的大量出汗則會造成體液丟失、血液濃縮、水鹽代謝紊亂、平均主動脈壓下降及腦血流量減少,並進而引起腦供氧不足、腦水腫甚至腦疝。研究發現,中暑大鼠的下丘腦、大腦皮層、紋狀體等部位均可見明顯的細胞變性、壞死,尤其是下丘腦,提示中暑可使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不可逆的損傷並可能造成嚴重後遺癥。

夏季防中暑的飲食秘訣

綠豆

綠豆性涼味道甘甜,具有潤喉止咳、清熱益氣利尿的功效,在炎熱的夏天,喝上一碗綠豆湯,頓時都會全身神清氣爽,另外綠豆還有很好的解火功效,每天熬一碗綠豆粥或者綠豆湯飲用,能夠達到很好的防暑降溫效果。

紅豆

紅豆具有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的效果,到瞭天夏天身體很容易出現水腫,因此喝上一碗紅豆湯就能很好的緩解水腫。可以使用紅豆與薏仁、陳皮搭配,再加入少量的冰糖熬粥,就能達到很好的防暑功效哦。

毛豆

毛豆中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鎂、鉀以及膳食纖維,同時還含有皂甙、植酸、低聚糖等保健成分,能夠很好的保護心腦血管和控制高血壓。因此在夏天吃毛豆不僅能夠防暑還能預防突發疾病哦。

中暑病人的護理措施

1.嚴密觀察生命體征,降溫過程中每10-15分鐘測體溫一次,熱衰竭者每15~30分測血壓一次;

2.昏迷者按昏迷護理常規護理,譬如頭偏向一側,做好口腔,皮膚清潔,預防感染;

3.高熱者可物理降溫,冰水或酒精全身擦浴,同時按摩四肢,軀幹皮膚,使之發紅充血以促進散熱,大血管處可放置冰袋;

4.驚厥者,遵醫囑用安定靜脈或者肌肉註射;

5.保持病室溫度以20~25度為宜,要有良好通風,病床下可以放置 冰塊;

6.年老體弱者靜脈補液不可過多過快,降溫宜緩慢,不宜冰浴以防心衰。

中暑引起的最壞的後果

1、先兆中暑:高溫環境下出現大汗、口渴、無力、頭暈、眼花、耳鳴、惡心、心悸、註意力不集中、四肢發麻等,體溫不超過38℃。

2、輕度中暑:上述癥狀加重,體溫在38℃以上,面色潮紅或蒼白,大汗,皮膚濕冷,脈搏細弱,心率快,血壓下降等呼吸及循環衰竭的癥狀及體征。

3、重度中暑:(l)中暑高熱: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調,散熱困難,體內積熱過多所致。開始有先兆中暑癥狀,以後出現頭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面色潮紅,皮膚幹熱。血壓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體溫在40℃以上。(2)中暑衰竭:由於大量出汗發生水及鹽類丟失引起血容量不足。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細弱,血壓降低,呼吸快而淺,神志不清,腋溫低,肛溫在38.5℃左右。(3)中暑痙攣:大量出汗後隻飲入大量的水,而未補充食鹽,血鈉及氯降低,血鉀亦可降低。患者口渴,尿少。肌肉痙攣及疼痛,體溫正常。(4)日射病:因過強陽光照射頭部,大量紫外線進入顱內,引起顱內溫度升高(可達41~42℃),出現腦及腦膜水腫、充血。故發生劇烈的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耳鳴,眼花,煩躁不安,意識障礙,嚴重者發生抽搐昏迷。體溫可輕度升高。上述情況有時可合並出現。

中暑與暑濕感冒的區別

中暑與暑濕感冒的區別

病的性質 暑濕感冒屬感冒范疇,它有明顯的感冒癥狀,如發熱、微惡寒、鼻塞、流涕(或咳嗽)等,而中暑雖有發熱,但沒有惡寒、鼻塞、流涕之類的感冒癥狀,這是與感冒的根本區別。

發病誘因 中暑發病環境誘因較明顯,即多在高溫環境下發生;而暑濕感冒和感受風寒與暑濕有關,外界誘因並不明顯。

病情發展 暑濕感冒一般都病程纏綿,大多需數日治療而痊愈;中暑則發病較急,但恢復也快,一般1—2天,癥狀即可消除。

表現不同 治法各異

中暑 主要表現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體溫升高,有的則可出現口渴、胸悶、面色蒼白、冷汗淋漓、脘腹脹痛、腹瀉、脈跳細弱或緩慢,重者發病會高熱昏迷。治法主要有祛暑清熱、解暑和中、利濕、益氣等。常用中藥有藿香正氣水、十滴水、六一散、仁丹、暑癥片等。

暑濕感冒 主要表現有身熱微惡風寒、少汗、肢體酸重疼痛、頭昏重而脹痛、咳嗽痰黏、鼻塞流涕、胸脘痞悶、惡心嘔吐、口中黏膩、口不渴或渴飲不多,或心煩,或大便不爽、小便赤。主要治法是祛暑解表,即祛暑濕的同時還需疏解表邪。常用的中藥有暑熱感冒沖劑、暑濕感冒沖劑、柴連口服液、四正丸、香蘇正胃丸、保濟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