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素,素日,平素之意;質,本性、本質之解。“素質”並不什麼,也不深奧,“素質”就是一個人平素日積月累的“常識”、“習慣”、“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那麼素質教育的方法什麼?它的重要性如何?和小編來探討一下!

素質教育的概念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

我國教育界對中小學素質教育內涵的研究,實際上在中國的學校幾乎沒有素質教育。由於角度不同,給素質教育下的定義(或作的解釋)不盡相同。有人依據“強調點”歸納“素質教育”有9類15個定義。這9類定義,有的屬於詞語定義;有的屬於哲學定義;有的強調以人的發展為出發點;有的同時強調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有的強調公民素質;有的強調先天與後天相結合,有的把各種素質平列;有的試圖劃分素質層次;還有的強調通過科學途徑充分發揮天賦。綜觀這些定義,雖然表述不一,但有著共同特點:

第一,認為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第二,認為素質教育要依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有的定義雖然隻提到人的發展,但並非是不考慮社會需要,而是針對“應試教育”忽視學生主體性的偏向而突出強調人的發展。

第三,在某種意義上,素質使人聯想到潛能。這些定義都主張充分開發智慧潛能。

第四,不僅主張智慧潛能的充分開發,而且主張個性的全面發展,重視心理素質的培

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素質教育是從幼兒抓起的。一般認為幼兒的素質教育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智能素質、品德素質、法規素質、勞動素質、審美素質。在這一系列素質中,美國人尤其重視心理素質的教育。

自尊和自信

美國傢長不是靠說教,抽象地教孩子要自信、自愛、自強,而是把傢長對孩子的尊重既作為營養大餐,又作為獨具特色的小零食,隨時隨地、毫不吝嗇地送給他們。

1 、美國人碰瞭面,遇到傢長帶著孩子,一般是先與孩子打招呼,而且,特別講究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

2 、大人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話,而且還常常蹲下來同孩子對話,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避免他“低一等”的感覺。

3 、如果孩子畫兔子畫成瞭老鼠,便誇他有想像力,讓他享受成功,而不是失敗、沮喪。

4 、美國人反對人前教子。如果你當著別人的面斥責自己的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會被人看做是沒教養,是父母的“犯罪”。

5 、如果帶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食物或玩具給孩子,傢長忌諱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類的話,也不會在孩子想要或想吃時呵斥他,而是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力、自主的權力。

6 、孩子如果做錯瞭事,傢長也不會橫加訓斥,隻能根據當時當地的情況做出引導和說明。

自我價值感

培養寶寶遇到難題自己思考、自己判斷並力求自己解決的行為方式。例如同年人發生爭執時,傢長不會做“裁判”一樣評判是非,而是鼓勵孩子們想辦法和好如初。

挫折承受能力

傢長支持並鼓勵孩子參加“棒球賽”、“小鐵人三項賽”等活動,激發他們與強者抗衡的勇氣和信心。即使傢長明白自己的孩子拿不到名次,他們認為膽略和頑強並不總來源於勝利,“心態決定一切”。培養孩子自強不息的意識和超越自我的精神是最重要的,鍛煉孩子在困境和挫折面前不低頭的堅強意志和性格是最重要的。

人際交往能力

在美國傢庭中,傢長們經常傾聽孩子的建議,讓孩子在傢庭決策中起一定作用;但不能胡來,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和選擇要負一定責任。著名的華盛頓砍蘋果樹故事,華盛頓先生對孩子說:“失去瞭一棵樹,我當然很難過,但我同時也很高興,因為你鼓足勇氣向我說瞭實話。我寧願要一個勇敢誠實的孩子,也不願擁有一個種滿枝葉繁茂櫻桃樹的果園。一定要記住這一點,兒子”。在人際交往中的真誠就這樣潛移默化地印入孩子心中。

素質教育方法

傢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傢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傢長如何當好老師?世上已有許多成功的傢長做瞭回答,概括而論是因為他們都具有愛心、信心、細心、耐心和恒心。

一、愛心是實施嬰幼兒素質教育的基礎。

父母愛孩子有兩種,一種是嚴愛、關愛;一種是溺愛、寵愛。前者有助於孩子成才,後者將孩子引向絕路,我們提倡前者。

父母愛孩子,給孩子溫情和關懷,才會關心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從孩子出生之日起就開始早期教育而不放任自流。

父母愛孩子,才會由此激發起信心、耐心、細心、恒心去克服教育中的種種困難,使教育見成效。

父母愛孩子,才會使孩子產生安全感、信任感,從而使孩子和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交流關系,更願意接受教育。

父母愛孩子,才會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教學方案,使教育順其自然,不違背其成長規律。

父母愛孩子,才會不斷地修身養性,補充完善自己,做名副其實的師長。

而如果父母不愛孩子,或溺愛寵愛孩子,就會忽視孩子的早期教育,貽害孩子的一生。

二、信心是傢長實施嬰幼兒素質教育的力量。

信心能化為內心的能量,促使信念的實現。有的父母見自己的孩子某方面差一點,就認為他不是塊料,從而失去信心,不願意早期教育,任其發展。其實孩子的智力百分之三十來自於遺傳,百分之七十來自於後天的教育和環境。

十八世紀法國的哲學傢愛爾維斯說:“即使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隻要早期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德國教育傢卡爾、威特的孩子小威特,先天不足,嬰兒期間顯得癡呆,可老威特沒有放棄,他相信“人的才能主要取決於後天的教育”,堅持對小威特進行早期教育,結果小威特智力超群,五歲掌握詞匯三萬多,十歲上大學,十三歲獲哲學博士。

人是環境之子,作為父母,無論自己的孩子聰明或笨拙,你首先要充滿信心,相信隻要努力教育,他就一定會有所長進。

三、細心決定嬰幼兒素質教育的質量。

嬰幼兒素質教育是系統化的工程,它涉及智力開發、科學喂養、體質鍛煉、心理素質和性格培養、美德熏陶等。它寓教育於生活中,養教結合;寓教育於遊戲中,教在有心,學在無意。它是個性化的教育,其教育必須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符合孩子的個性。

嬰幼兒素質教育的這些特點要求傢長細心。要細心關註孩子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抓住可施教的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要細心關註孩子的言談舉止,瞭解孩子的潛能、特點,因材施教,使教育符合孩子的天性;要細心觀察孩子的各方面發展是否平衡,對不足的方面強化訓練,以培養和造就完美人才;要細心觀察孩子對教學的反應,以瞭解教學的內容是否適時、適度、適量,使教育更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要細心關註孩子的日常生活行為,防微杜漸,發現有不良的行為即以糾正,隻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有的傢長可能要說,我按照教學大綱進行總會沒錯,教學大綱是有關部門針對一般的嬰幼兒制訂的,照搬可能並不適應你的孩子。嬰幼兒的發育速度有快有慢,個性也不相同,你的孩子是獨特的,他有別於其他的孩子,因此傢長教育孩子必須細心,如果粗心大意,盲目施教,會收效甚微,甚至揠苗助長,傷害孩子。

四、耐心是使嬰幼兒教育得以持續的保證。

嬰幼兒素質教育是啟蒙教育,由於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都未發育成熟,教育又以啟蒙為主,即以開慧、健體、習性、養德為主,故嬰孩對教學的反應不一定及時,教學的成效不會立竿見影。比如教嬰孩把物,你要多示范幾次他才會把;教嬰孩識物,你要指認多次他才會知道,教嬰孩學語你要反復的誘導他才會說;孩子早期教育形成的智力優勢、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個性要較長時間才能顯現。

有的傢長在教學初期熱情高、勁頭大,教幾次後見嬰孩沒有反應或見效小,就失去耐心,放棄瞭教育。嬰幼兒時期是人生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孩子的智力發展迅速,心理素質和性格形成,此時教育受益終生,此時放棄教育是“錯過春光無處尋”。傢長教育孩子應有一份耐心,要相信有一份播種就有一份收獲。

五、恒心決定嬰幼兒教育成效的大小。

嬰幼兒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它以開發智力、強壯體魄、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性格、美德為目的,以環境熏陶、潛移默化等為手段,寓教育於撫養嬰孩的整個過程中,因此教學時間長,如孩子智力的開發需要千百次花樣百出的遊戲活動的磨練;孩子的習性需要良好的行為舉止的日積月累;孩子的養德需要無數寓情、寓理、寓美的藝術活動的熏陶,這些教學項目,沒有恒心是完成不瞭的。半道施教、半途而廢、一暴十寒都會影響教學的效果。傢長惟有持之以恒地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才會取得豐碩的成果,才會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嬰幼兒素質教育離不開傢長的愛心、信心、細心、耐心和恒心,這“五心”是傢長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素質教育觀念

1、大教育觀念

幼兒教育的實施,不單指學前機構教育的開展,同時需要傢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配合,三者協同互進,才會產生良好的結果。

2、立體教學觀念

對於幼兒教學來說,上課、遊戲、活動及集體、分散、個別教學等都是教學的形式,並非傳統觀念上的老師講、幼兒聽的上課模式才謂之教學。

3、全面的課程觀

幼兒園課程除語言、常識、計算、體育、音樂、美術等顯性課程外,還包括其他影響幼兒發展的隱性課程。

4、以“完整兒童”為培養目標的觀念

這是指幼兒教育應著眼於幼兒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的完整培養,達成幼兒體、智、德、美全面和諧發展。

5、以幼兒為主體

尊重、鼓勵幼兒生動活潑的發展應將幼兒的學習活動看作主動獲取、主動發展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灌輸或塑造的過程。

素質教育的時間

素質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胎兒期起步,嬰兒期特別重要。為什麼這樣說?

人類個體的生命過程中有兩個胚胎期:

1、從受孕到離開母體,這是胎兒期;

2、從出生到三歲是精神胚胎期,是心理發育的基礎階段。

胎兒期是身體成長的重要階段,同時在心理的發育上受到母親的社會性的影響,這是素質教育從胎兒開始的理由。嬰兒與其它動物幼仔相比特別稚嫩,很長時間離不開成人的保護撫養。由於嬰兒出生時機體很不成熟,特別是大腦,這些都需要在社會生活環境中逐漸發育。此時,成人的撫育觀念和方式會對嬰兒的身心發展產生重要作用。嬰兒期的教育實際上是指母親的育兒觀念和方式方法。

俗話說,三歲決定一生,怎樣理解這句話?出生正是人腦發育的關鍵階段,嬰兒生活的環境對他身體和他心理功能的發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這是因為嬰兒出生時雖然已經具備腦部的基本結構,但大多數腦細胞尚未開始工作,它們是分散的,需要受到外界的刺激產生相互牽連、相互纏繞,形成神經網絡才能發揮腦的功能。若是環境的刺激合適就能引發腦力活動,腦細胞在活動中逐漸地相互纏結處理外來的信息。環境中的信息豐富,激發腦力活動,腦細胞活躍,相互纏結的質量高、速度快,腦部發育發展良好。環境中信息貧乏或刺激的質量低劣,腦的發育就遲緩或出現偏差。腦部細胞的整個纏結過程70%至80%在三歲前完成。三歲以前發育的是腦後部的細胞組織,形成最基本而重要的信息處理結構。三歲的後腦的前頭部分得到發展,將前階段接受的信息形成的腦力活動進行高層次的操作,腦功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由此可見,三歲以前腦力活動的基本功能若未得到應有的發育,後來的訓練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嬰兒期良好教育對終生發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嬰兒出生時就具有一系列本能,這些是他的身體繼續發展和心理功能發育的基礎。新生兒表面看來很軟弱,他的本能中卻蘊藏著巨大的潛能促使他自主地發展,創造出具有自己特點的精神生命(個性)。長期以來人們在撫育嬰兒時對他的軟弱普遍地重視,因而給予種種保護;對他自主發展的潛能卻認識不足,往往在無意中傷害或抑制這種自主性,妨礙瞭嬰兒獲得應有的發展。因此嬰兒期的教育關鍵在處理好給予必要保護和尊重自主發展之間的矛盾,把握好成人影響的質和量的適宜程度。更新育兒觀念就是要明確嬰兒是發展的主體,撫育者的任務是幫助嬰兒自主發展;消除嬰兒是不懂事可讓成人隨意塑造的想法。

誰來幫助嬰兒自主發展

母親是教育嬰兒的最好的老師,母親是幫助嬰兒自主發展的主角,其他撫育者應積極配合,共同為嬰兒創造一個有利於促進其自主發展的傢庭環境。一般傢庭在迎接嬰兒出生時都很重視物質環境,需要引起註意的是創設心理環境。傢庭成員的性格、相互關系所形成的心理氛圍,尤其是對待嬰兒的態度,撫育方式等方面的協調一致對嬰兒的影響特別重要,不可認為嬰兒不懂事沒關系。環境中的不良刺激對嬰兒心理發育、個性形成的傷害往往不易覺察,但可能種下禍根。因為這時腦功能正在迅速發育,對外界的信息具有驚人的吸收力,不但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會進入腦部的神經網絡成為心理的一部分,伴隨終生。由此可見,有利的影響會促進良好個性的發展;有害的影響會造成個性中的缺陷。

為嬰兒創造自主發展的環境

母親作為教育者一方面要瞭解嬰兒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另一方面要註意觀察自己的寶寶發展的具體情況。一般成人對嬰兒身體發展狀況都很重視,細心觀察他吸奶、睡眠、排便等,及時調整撫養措施;但對嬰兒心理發展的需要註意還不夠。由於每個嬰兒心理發展的差異比生理發展的差異更大,而且必須通過仔細觀察才能發現。母親要在護理寶寶生理需要的過程中觀察他心理發展的需要,給予滿足,促進其自主發展。

母親通過觀察發現寶寶身心發展的需要,並結合育兒科普讀物中關於嬰兒發展的一般規律,就可以考慮一個適宜寶寶發展的“育兒方案”,並與其他成人相互配合共同實施。

嬰兒心理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敏感期”,這時嬰兒表現出一種內心的省略,對環境中的事物產生極大的興趣,會以驚人的激情吸收各種信息,輕松愉快地學會很多事情。然而這種內心活力需要外界的刺激才能引發出來,創造豐富的環境就是提供適宜的刺激。由於嬰兒心理發展中各個方面的敏感期不同,各個嬰兒的敏感期也有差異,成人可根據嬰兒發展的一般規律創設環境來誘發寶寶內心的活力的自主表現,細心觀察這種自主表現的跡象,並用恰當的方法給予支持促進其發展。由此可見母親可以在幫助嬰兒自主發展的過程中把自己培養成研究型的教育者。

不要看輕瞭嬰兒的能力。在撫育的過程中,讓我們向嬰兒學習,幫助他自主發展,讓他的精神和身體都蓬勃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