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的傢長越來越關註兒童心理教育,6歲是人生命中的“建築”期,六歲寶寶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要想教育好孩子,一定不要簡單粗暴,要從孩子的角度想問題。那麼6歲兒童心理教育怎麼做?下面小編就為您來詳細介紹。

6歲寶寶應該怎樣教育

對待處在逆反期的寶寶不能采取硬碰硬的方式,這樣隻能讓他的逆反心理更加強烈。父母過分激烈的反應會給他一個錯誤的感覺,即當他說不的時候,他能得到父母更多的關註,因此,他會更多地使用這種方式來吸引父母的註意。

逆反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過程,要應付逆反的寶寶,父母需要一些策略。不妨試試以下的方法:

1、來點小幽默,讓氣氛不再那麼緊張嚴肅。比如你想要寶寶進澡盆洗澡,但他就是不肯去,如果你強行將他抱入澡盆,或者訓斥他一番,讓他去洗澡,那麼事情肯定會變得很糟糕。這時,不妨給寶寶來點小幽默:“洗澡水倒好瞭,看看誰的小腿跑得快,快告訴你的小屁股,讓他坐進澡盆。”這樣與平時不同的語言會帶給寶寶一種新鮮感,因此他會樂於接受父母的建議。

2、讓寶寶放松警惕。如果寶寶對什麼事情都說不,不妨給他一些特別可笑的選擇,一直引導他不停地說“不”,這時候,他就會放松警惕,將註意力集中在那些可笑的問題上,於是,你就可以順勢找到機會把他拽到你要他去的地方,或者讓他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

3、把任務變成有趣的遊戲。寶寶都喜歡遊戲,如果將任務變成遊戲,相信他會比較樂於接受。比如,他總是不想去廁所,並因此總尿濕褲子,父母可以在估計他要上廁所的時候,將他扛起來:“現在我要扛著這把槍,讓他到廁所發射子彈瞭。”這樣的建議,會讓寶寶很快就忘記他的不,乖乖地跟著你走。於是上廁所的任務就變成瞭一種有趣的遊戲,他也就不會說不瞭。

4、讓寶寶自覺自願地接受任務。給寶寶準備一些圖書,或者給他編一些有趣的故事,讓他的任務變成他的一種期待。或者父母做出示范動作,但是根本就不要求他去做,他會因為好奇而產生模仿的欲望。

5、利用寶寶的逆反心理,當想要寶寶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反著說出要他完成的任務,這時候,他可能就會按照你實際的要求去做瞭。

6、有時候,寶寶沒有明白父母的真正意圖,他也會毫不猶豫地說不。因此,跟寶寶交代任務的時候要眼睛看著寶寶,十分嚴肅地將任務交給他,這樣他會明白你不是在跟他開玩笑,他就不會隨隨便便說不瞭。

7、和寶寶輪流來。因為父母也做同樣的事,並且大傢都有機會去做這樣的事情,而且必須按照一定的規則來做,這樣他會覺得很有趣,一般都會樂於接受父母的建議。

8、冷落寶寶。如果寶寶不聽從父母的建議,不要理睬他,撤銷父母對他的註意,讓他覺得很無趣,過一段時間他會明白這樣不是吸引父母註意的好方式,於是他會嘗試改變。

9、2歲左右的寶寶一般都喜歡自己來,因此,當寶寶說不的時候,父母可以想辦法鼓勵他利用這個機會來顯示自己的能耐,他就會樂於自己來瞭。

10、如果傢裡有小弟弟小妹妹,鼓勵寶寶當小弟弟小妹妹的好榜樣,他會嘗試擔當這個角色。當媽媽說:“你能演示給小弟弟看,自己怎麼吃飯嗎?”寶寶一定樂於為指導小弟弟自己吃飯做出示范。

11、當想要寶寶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最好給他兩個選擇,一個是你要他做的事情,另一個就是他不喜歡做的事情,通常寶寶都會選擇你要他做的那件事情。

0-6歲寶寶,孩子早期教育的十五項關鍵內容

一、訓練感覺器官

視覺:新生兒所在的房間要寬敞明亮,視力所及處要有鮮艷的物品。

聽覺:不要避開人的聲音,而且要有音樂存在。

嗅覺:讓寶寶聞各種各樣的氣味。

味覺:讓寶寶品嘗酸甜苦辣的滋味。

觸覺:經常抱寶寶,並有意識地用軟、硬等不同材質的東西觸碰寶寶,讓他能夠有所感受。

二、發展交往能力

這是寶寶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寶寶進入社會的開始。

爸媽要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寶寶接觸同齡寶寶和成人,鼓勵他在大庭廣眾之下落落大方、行事禮貌;並創造機會比如鼓勵寶寶正確稱呼客人、給客人倒茶、帶寶寶串門等。這樣不僅培養瞭寶寶的語言能力、提高瞭自信心,而且為其高明的人際交往打下瞭基礎。

三、培養觀察提問的能力

教寶寶學會看世界。從衣食住行、花草樹木、磚瓦泥石等日常所見來培養寶寶的觀察能力,並能夠即時地對寶寶的提問作出回應,比如寶寶指天上的星星,爸媽就要立刻告訴他“星星”這一概念,將物與概念對應起來。等寶寶再大些,觀察的事物多瞭,就要引導他進行思考提問,刺激他認識世界的強烈欲求。

四、進行體能訓練

平時多帶寶寶進行運動,有條件的傢庭從寶寶一出生開始就開始註意這方面的訓練,比如新生兒期開始學遊泳、1歲半左右學滑冰等。根據對中美兩國兒童的調查,在身體運動、發展體力方面,中國兒童明顯不足。

爸媽要提高寶寶的體能訓練,讓寶寶在擁有健壯體格的同時,還可培養大膽勇敢等品格。

五、訓練勞動制作

從猿到人的標志就是:開始用手使用和制作工具。人的個體成長也是需要勞動和制作的。但是現在的獨生子女的動手能力卻很差,其原因在於爸媽的溺愛剝奪瞭寶寶的動手權力。所以爸媽要鼓勵寶寶培養自我服務的能力,將寶寶力所能及的動手權力還給寶寶,讓他在做紙工、玩玩具中體會創造的快樂。

六、培養口語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巴甫洛夫將語言稱之為“人類獨有的第二信號系統”。在早期教育中,要增加語言的信息量,將足夠的語言信息輸入寶寶的大腦;要用規范化語言,比如每天花20分鐘給寶寶朗誦美文。此外,若要學習外語,就讓寶寶及早接觸

七、學會音樂舞蹈

這是美育教育的范疇。爸媽與寶寶一起欣賞優美的音樂、給寶寶唱兒歌、打節拍,讓寶寶在音樂中感受美,提高審美能力,而且爸媽會發現,音樂會令寶寶的表情、動作、容貌等透出優雅的氣質。進而從美育切入,讓寶寶接觸真和善。

八、學習繪畫造型

這也是美育的范疇,對刺激寶寶右腦發育,增強想像力、形象思維力,提高美的鑒賞力有極大的作用。爸媽可帶寶寶參觀攝影展、雕塑展,並對各種工藝品、繪畫、藝術照片等進行評頭論足;傢裡的擺設也要有美的講究。大凡人的精神生活不能強求,所以爸媽所要做的,就是感染熏陶寶寶,讓他自覺地去學習、去追求。

九、給寶寶很好的玩具觀

玩具有好多類,如果是買的,爸媽不要買瞭之後直接丟給寶寶不管,也不要認為玩具是消磨時光的,爸媽要陪著寶寶一起玩;如果不買,也可發現不少不是玩具的玩具,比如吸鐵石、鬧鐘、卷尺等;而最好的玩具則是爸媽和寶寶一起制作的玩具,比如做風箏、風車、燈籠等,寶寶會更有興趣。

爸媽購買玩具時要考慮寶寶的年齡

0~1歲:感知觸摸型玩具。色彩鮮艷、音質優美、便於抓握丟擲,但不要太小以免寶寶誤吞。

1~2歲:可拖動玩具和可訓練雙手精細動作的玩具。

2~3歲:可激發想像力的玩具。如小餐具、積木、拆裝玩具。

3~4歲:智力玩具。如七巧板、小算盤等。

十、參加親子教育

參加社區的親子活動,集體生活中可鍛煉友愛協作、競爭等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

十一、熱愛大自然、走進大自然

大自然是嬰幼兒的精神營養之源,是融智育、美育、體育於一體的大課堂,寶寶在這裡可以學習種花草、分辨五谷雜糧、觀氣象、感受勞作等。

十二、瞭解社會

帶寶寶去工廠、農村、博物館、名勝古跡等地方,接受人文教育,擴充見聞。見多識廣的寶寶更聰明。

十三、早期識字提前閱讀

爸媽可結合與寶寶生活有聯系的事物,進行識字教學;寓識字於遊戲之中;制作各種專門的識字卡片等,並陪寶寶一起看繪本講故事。

十四、建立空間、時間、數的概念,培養高超的數學邏輯智能

十五、其他種種全方位活動

爸媽可因條件而異、因人而異地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積極健康的活動,如集郵、攝影、釣魚、種花卉、養魚蝦等。這些活動既是學習,又是拉近親子關系的重要途徑。 

0-6歲寶寶性教育的4個黃金期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從孩子一出生,我們的一些行為就可能妨礙他正常的性心理發育,甚至給孩子的一生都帶來難以彌補的不良影響。因此,性教育應該從零歲開始,而並非像我們固有的觀念裡認為的那樣,非要在孩子青春期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惡補。

黃金第1期:口欲期

年齡階段:3~6個月~1歲半左右

典型特征:什麼都往嘴裡放,喜歡吮吸手指、吹泡泡。

嬰兒大約在3~6個月大的時候,寶寶的吸吮需要就變得尤為突出,於是,他的小手夠到什麼都會往嘴裡塞,嬰兒吮吸手指、唾口水、發出咯咯笑,並對這一切感到十分開心,這是嬰兒口欲期性欲的最初表現。嬰兒的嘴是性的快感區,他們從吮吸母乳中,不僅滿足瞭食欲的需要,而且,從吮吸所產生的快感中獲得瞭性欲的滿足。這種現象一般會延續到1歲或者1歲半左右。

教戰守則:給寶寶充分的撫愛和溫情,滿足嬰兒皮膚觸覺的發育需求。

母親與兒童身體的接觸,可增加孩子神經系統的敏感性,促進孩子大腦的分化發育。與成人身體接觸不足的兒童,其智力、性敏感性都將受到程度不等的損害。

母親乳房,是嬰兒獲得性快感的源泉,若早斷奶,嬰兒得不到口欲的滿足,長大後,便有可能發生吮吸拇指、咬指甲、咬被褥、手帕等神經癥表現或產生口欲攻擊(如口咬、罵人、諷刺,挖苦、猥褻、下流言語)等等,影響瞭心理的健康發展。

在喂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恰當的行為可以讓孩子從中體會到自己被關愛,學會尊重並愛護自己的身體。

要盡量母乳喂養,給孩子喂奶時,專心致志而又溫和地對待他。讓他體會到父母帶給他的安全感是至關重要的,這種關愛可以幫助他盡早擺脫對安撫奶嘴的依戀。

怕寶寶咬手指,不要強行禁止,可以考慮給寶寶一個安撫奶嘴,滿足他口欲期的需要。

給孩子換尿佈時一定要耐心、溫和地跟孩子交流,讓他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好”的,他的排泄行為是正常的。如果相反,就會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讓他覺得他的身體是令人厭惡的。

黃金第2期:朦朧期

年齡階段:1~2歲

典型特征:發現性別區分

一般從1~2歲開始,孩子就會註意到男、女身體上的區別。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2~3歲的孩子就會提出一些令成人十分尷尬的問題,諸如“妹妹為什麼沒有小雞雞?”“我從哪裡生出來的?”他們還可能會對自己排出的糞便很感興趣,如果這個時期孩子受到心理挫折,或在後來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直至成年)遭遇到心理挫折。這個時期是訓練孩子如廁的大好時期,但是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以免孩子對自己的身體產生不正確的認識,形成畸形的性壓抑心理。

教戰守則:讓孩子學會愛自己的身體,盡早瞭解男女區別

在大小便訓練期間,幼兒往往會發生“事故”,如果成人失去耐心,對孩子大吵大嚷,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身體產生負面的感覺。父母如果能夠采取寬容、耐心的態度則有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身體意識。

1歲半是對孩子進行性生理教育的非常好的時機,如果有可能,甚至可以讓同齡的男孩女孩一塊洗澡,讓他們裸露著小身子識別彼此在生理結構上的差異,鼓勵他們觀察對方與自己不同在哪裡。

父母就可根據孩子的理解力很自然地向他解釋他身體的各個部位和功能,並以關愛欣賞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身體,讓他盡早瞭解自己的身體,並學會正確地對待自己的身體。

黃金第3期:性蕾期

年齡階段:2~4歲

典型特征:發現性別區分

孩子在2~4歲時進入性蕾期,這一時期的性教育是今後性成熟的基礎。不少孩子在2歲左右開始玩弄自己的生殖器,這是他們的一種性遊戲。也有的孩子玩生殖器的時間更早些。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千萬不要苛責孩子。

教戰守則:讓孩子以正確的方式對待自己的私處

避免孩子玩生殖器比較好的方式就是給孩子穿封襠褲,每天給他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以便轉移他的註意力。

如果孩子當眾碰觸自己的生殖器,千萬不可嚴厲地呵斥來制止孩子的行為。這可能會讓他對自己的身體產生不好的評價。因此,遇到這樣的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訴孩子,那個地方是他秘密的地方,不能讓別人看到。這樣說不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身體產生羞恥感,同時也教給瞭他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方式。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選擇適當的時機讓孩子明白:他身體的哪些部位不宜暴露,並不是那些部位不好;哪些事不適合當眾做,但可以在衛生間或自己的臥室做;有些事情男、女要分開做等等。

黃金第4期:依戀期

年齡階段:4~6歲

典型特征:開始產生“戀父”“戀母”情節

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他“戀”,第一個目標是他的異性親長,又名戀母(戀父)情結。這種情結在兒童性心理發展過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被壓抑於潛意識內,以後不但可表現為戀上長者,而且還可能成為各類精神疾病(包括神經癥、精神分裂癥與內源性抑鬱癥)及其癥狀表現的心理根源。

教戰守則:溫馨快樂的傢庭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當好孩子的性楷模

父母要處理好彼此的關系,給孩子一個溫馨快樂的傢庭環境。如果父母關系緊張,孩子就很容易成為承受父母一方或雙方憤怒和怨氣發泄的對象,因為年齡太小,社會經驗缺乏,孩子缺乏正確判斷事情緣由的能力,常常會把父母之間關系惡劣的原因歸結到自己頭上,長大後變得缺乏自信、膽小怯懦、性格軟弱和行為退縮,或者內心閉鎖、精神抑鬱,嚴重的甚至可能自殺。

同性父母是孩子性別意識形成的楷模,異性父母則是孩子學習與異性相處的楷模,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起著無法低估的作用。因此,無論是母親還是父親都應該積極配合,共同養育孩子,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當孩子年齡大瞭以後,異性父母與孩子相處時則要註意分寸,不要過度親密,以免導致孩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黃金第5期:潛隱期

年齡階段:6~12歲

典型特征:假同性戀現象

兒童6~12歲進入性潛隱期。這個階段的兒童性心理比較平靜,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男孩喜歡與男孩作伴,從事某些比較劇烈與冒險的遊戲,而女孩則喜歡與其他女孩從事跳舞、跳橡皮筋等溫和的遊戲。這種“假性同性戀”不具有成人的性意識與欲念,但是在今後性心理發展遇到挫折時,也可能是同性戀形成的心理根源。

教戰守則:不避諱任何性問題。讓孩子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和孩子談論性越早開始越好。對於學齡前兒童進行性教育最合適的方式,就是在平時對孩子的提問或相關行為給予適當反應,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會給孩子一個暗示:一旦有瞭性方面的問題,他不需要通過別的途徑去瞭解,從父母這裡就可以獲得,同時談論性也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

6歲寶寶應該怎樣教育

心理學傢發現,童年經驗是一個人的心理發展不可逾越的開端和基礎,對一個人的個性、氣質、情感、態度、價值觀、思維方式的形成和發展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弗洛伊德說,一個人思想發展過程的每個早期階段仍同由它發展而來的後期階段並駕齊驅,同時存在。如果孩子沒有在童年體會到他應有的東西,他以後的人生也會因為童年的殘缺而殘缺起來!

所以,孩子在童年應該有以下的心理體驗:

1.遊戲中體驗快樂

遊戲是兒童的第二生命。小孩子往往都喜歡兩件事,一件是吃,一件是玩。小孩可以從遊戲中得到許多新的體驗,這也幫助他們體驗學習的過程。著名教育傢陳鶴琴在《怎樣做父母》一文中,告訴爸爸媽媽要讓孩子有玩遊戲的時間,不要剝奪孩子玩遊戲的權利。

但是,在現實中,傢長剝奪孩子玩遊戲的權利是相當普遍的。據調查顯示,認為孩子在該玩的年齡就應該讓他們玩,不能過分約束的傢長隻有22.1%。在我國城市中,4~12歲的孩子都過著忙碌的“上班”生活:51.6%的4~10歲的孩子,上課外學習班或是特長班,其中近三成上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課外班:10~12歲的孩子“上班”的比例甚至達到61.9%。

沒有遊戲,孩子的童年是可悲的,而他們的身心發展也不會健康。遊戲對孩子來說,不隻是玩,而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2.愛的體驗,學會愛他人

愛心是人類特有的、最偉大的情感,是造就健全人格所需要的關鍵因 素。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溫柔、親切的感覺,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父母 的愛是孩子出生後最初的情感體驗。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是幸福溫馨 的。爸爸強健的臂膀,媽媽溫柔的撫摸,這對於每個孩子來說,都是童年最好的禮物。

當然,爸爸媽媽還可以抓住機會讓寶寶體驗愛的行為給自己及他人帶來的快樂,這樣寶寶就會形成待人親切、願意合作、會同情和寬容別人、能關心和幫助別人的個性。一個有愛心的孩子看到一位老人在過馬路,他會主動幫助老人。無論是否聽到別人表示感謝,他都會覺得很快樂。

當然.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充分愛的體驗,許多爸爸媽媽並沒有給孩子適當的愛,造成瞭孩子沒有愛的能力。比如父母的溺愛、冷漠、功利等,都會使孩子在表達和接受愛上出現問題。一些孩子痛恨父母、沒有孝心等問題其實很多是由父母的愛的教育失敗造成的。

3.成功的體驗,實現自我的認可

馬斯洛在人本主義心理學中,提出瞭人有七種需求,其中之一就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即個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實現的需求。當然,孩子對於這種需求也不例外。一個 3歲的寶寶將一堆積木搭成瞭。高樓大廈,他會很高興,會請爸爸媽媽來欣賞自己的傑作,在這時他就體驗瞭成功帶來的自我實現。

心理學傢蘇霍姆林斯基說, “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時時學習的願望。請你註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愛學習,會學習,那麼就不要總是打擊他。而是要用積極的思想去暗示他,鼓勵他。

4.責任和獨立的體驗

一項大學生就業調查顯示,有20%的大學生畢業之後當上瞭“啃老族”。他們雖然可以找到工作,但是自己卻不去做,而在傢裡依賴父母。心理學傢分析認為, “啃老族”的年輕人大多在童年沒有得到責任和獨立體驗,從小到大都依賴父母。

許多傢長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被凳子絆倒瞭,明明是自己不小心,爸爸媽媽卻會說: “打凳子,誰讓你把我兒子給絆倒瞭!”為什麼不告訴孩子自己要註意一點呢?既然自己不小心,就要承擔“摔倒”的後果。

孩子小的時候,不能承擔責任和依賴父母是正常的,但是,傢長並不能因為孩子小、依賴父母就不給孩子責任和獨立的體驗。這樣的教育隻能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用的廢人”。

5~6歲寶寶教育的重點

在生命的這個階段中,傢長還要清楚孩子的智力發育狀況。他/她的記憶力會有所提高,但是在這個階段中是不會完全發育成熱的,所以傢長不要有太高的期望。當然,對一個有一定經歷的六歲孩子而言,詳述他需要記住的事件,比一個三歲孩子就更為容易。在另一方面,如果一個較小的孩子能夠學會復述,他將逐漸記住比他年齡較大的同伴們一樣多的東西。

同樣,孩子的學習技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得到提高。沒有傢庭作業的孩子們在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往往依賴於嘗試錯誤的方法,並且很少檢查其錯誤。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會變得更為條理化,並且學習能力也會得到提高。作為傢長,如果能在孩子學會怎樣去學習的過程中,提出關於解決問題或者學會新技巧的更有效的方法的話,就能有助於孩子變得更有系統化和更有條理化。

另一方面,在這一時期教孩子分析問題的方法時,不要限制太死和過於苛求,因為在這一兒童成長時期,孩子的創造性迅速發展,並且在七歲左右達到頂峰。霍華德·E·加德納(Howard E.Gardner)博士,哈佛大學心理學傢,認為七歲的孩子往往願意“創造新的口語詞匯,把形體和顏色首創性地揉合在一起,把通常不相關的要素並列起來。”但是,七歲之後,他們不能如此富有創造性,因為學校的老師開始強調獲得問題的正確答案和在學校做事要有“正確的”方法。對一致性的這種強調,雖然在積累學習技巧的過程中很重要,但也可能壓抑創造性的蔭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