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恢復一般是在孕婦生產完後的第一天開始降至臍部,然後每天大概下降1—2厘米,等到2周左右時候已在腹部摸不著瞭。到瞭大約6周時子宮猶如雞蛋大小,重量從1000克(剛分娩完)逐漸縮小到60—70克,並寬度隨之變窄,硬度卻有瞭增加。這個變化過程,被稱為“子宮縮復”。每一位產婦都應在42天左右去產科進行檢查,瞭解子宮縮復的情況。

產後怎樣恢復子宮

妙招一:及時排尿

產後,醫生常常會囑咐媽媽要盡早排尿,一般在產後4小時小便。因為在分娩過程中,膀胱受壓、黏膜充血、肌肉張力降低、會陰傷口疼痛。不習慣於臥床姿勢排尿等原因,都容易發生尿瀦留,使膀胱脹大,妨礙子宮收縮而引起產後出血或膀胱炎。

妙招二:產褥期別“賴床”

老人都講究分娩後要臥床,怕受涼。不過,產後6~8小時,媽媽在疲勞消除後最好別“賴床”,第二天盡量下床活動,這樣有利於生理機能和體力的恢復,幫助子宮復原和惡露的排出。

產後怎麼從惡露判斷子宮恢復

通過觀察惡露的顏色,產婦就可以知道子宮的恢復程度,是否恢復良好等。惡露分為血性惡露、漿液性惡露、白色惡露幾種。一般來說,正常的惡露顏色從一開始的暗紅色到之後的淺紅色,之後再變成黃色,內容也會從一開始的黏稠狀到之後慢慢減少,通常會維持1星期左右。專傢指出,產婦可以觀察一下惡露的顏色判斷子宮的恢復有無異常,若有惡露不凈現象及時就醫。下面一起來學習一下如何進行自我檢查。

在順利產下健康寶寶之後,接下來的子宮恢復期與身體調養,就需要靠傢人的照顧與媽咪自己的觀察瞭。通常惡露是產後比較需要註意的問題,但隻要註意清潔、隨時保持幹燥,大多能避免異常的情況發生。

產後惡露可以自我檢測

無論是自然產還是剖腹產,會陰的護理與惡露的處理都很重要。通常自然產產婦的惡露必須等待自己排出,因此時間從一星期到一個月不等;如果是剖腹 產的產婦,由於在生產後醫師即會幫忙清理,因此之後惡露排出時間就會縮短許多。在等待惡露排凈的時候,產婦必須時時觀察惡露的情形,如果有過多、大血塊、 惡臭,甚至是發燒、腹痛異常時就必須趕緊就醫,否則隻要隨時更換產婦用衛生棉、保持會陰部幹燥、上完廁所時用沖洗器沖洗、用溫水淋浴,這些方法都可讓傷口 恢復正常。

用惡露的顏色觀察健康

惡露是由於產後子宮內的所殘留的血、白血球、黏液和組織等混合而成的分泌物,經陰道脫落排出所致。一般來說,正常的惡露顏色從一開始的暗紅色到之後的淺紅色,之後再變成黃色,內容也會從一開始的黏稠狀到之後慢慢減少,通常會維持1星期左右。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蕭勝文表示,產婦可以觀察一下惡露的顏色判斷子宮的恢復有無異常,正常的惡露應是:

血性惡露:

又名紅色惡露。約產後1~4天內排出的分泌物,因為含有較多的血液,所以顏色呈紅色或暗紅色,量也比較多,大概與平時月經量一般,或稍多於月經 量,有時還帶有血塊,有血腥味。當產婦第一次起床或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臥床休息後,在猛然下床時,陰道可能會突然湧出較多的血液,這是正常的現象,產婦無需 過於擔心。

產後子宮恢復不好的原因

原因一:胎盤或胎膜殘留於子宮腔內

胎盤一般是在胎兒從產道娩出以後5—15分鐘左右,最晚不超過30分鐘娩出體外,此時如果出現胎盤沒有完全排出而有一部分留存在子宮內部的現象被稱為胎盤殘留。大部分情況,留在子宮內的是很難發現的非常細微的胎盤碎片,這就是所謂的胎盤殘留。

若是子宮內仍有殘留胎盤或胎膜組織,或是子宮收縮不良,會影響子宮復原的速度,這可從觀察惡露排出的顏色、量與氣味判別子宮的復原狀況。正常情況下,惡露的量會愈來愈少,顏色愈來愈淡,約3周就會結束,過多的惡露屬於不正常現象。

臨產後,必須正確處理胎盤及胎膜的娩出,應認真仔細檢查娩出的胎盤胎膜是否完整,並註意檢查胎盤胎兒面邊緣有無斷裂血管,以便能夠及時發現副胎盤。若懷疑有副胎盤部分胎盤殘留或大部分胎膜殘留應在嚴密的無菌操作下伸手入子宮腔內取出全部殘留組織。

若檢查胎膜後確認僅有少許胎膜殘留,產後可及時應用子宮收縮劑及抗生素,等待其自然排出及預防感染。

原因二:合並子宮內膜炎或盆腔內炎癥

合並子宮內膜炎或盆腔內炎癥。如果分娩後護理不當,引起子宮或盆腔感染,也會長期出血。

在正常情況下,女性陰道呈酸性環境,宮頸有粘液栓,這是人體的生理屏障,可以抵禦細菌的侵入。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如經期,分娩,流產後及各種宮腔操作時,這種屏障作用減弱甚至消失,易引起細菌的侵入,造成子宮內膜炎。

子宮內膜炎治療方式:仍是以抗生素治療為主,治療過程中,要特別註意到對盤尼西林有抗藥性的細菌,如臨床治療效果不彰時,則需要多方考慮抗生素的使用藥物方向。

新媽媽產後或小產後體質衰弱,宮頸口經過擴張尚未很好地封閉,此時陰道、宮頸中存在的細菌有可能上行感染盆腔;如果宮腔內尚有胎盤、胎膜殘留,則感染的機會更大。

準媽媽產前應該定期到指定進行產前檢察,接受孕期衛生指導,積極治療營養不良、貧血等慢性疾患,增強體質。妊娠晚期禁止性生活。產後註意飲食調養,進食易消化、富含蛋白質及維生素的營養食品,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況。

妊娠8個月後由於子宮口慢慢松弛,所以不要洗盆浴,更不要過性生活,以免引起感染,產後要註意衛生。

原因三:子宮過度後傾後屈

產後坐月子期間,要註意惡露排出與子宮恢復,以掌握子宮的復原狀況。想想,懷孕前的子宮大小有如自己的拳頭一樣(約50克),為瞭孕育新生命,撐到好大(約1000克),當胎兒娩出後,子宮就像泄瞭氣的皮球,但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到孕前狀況。

子宮恢復的主要動作是持續的收縮,從生產時不斷的收縮將胎兒擠出,再將胎盤擠出。子宮內的血液不斷被排出體外,即為產後惡露。子宮經由不斷且強力的收縮,將血管的開口壓往,這樣就讓血塊形成而停止出血。子宮再進一步擠壓,將血塊不斷排出,子宮體積就會慢慢縮小,約在產後4~6周會恢復成原來大小。

產後子宮下垂可以恢復嗎

子宮脫垂的治療方法

1、保守治療。

2、子宮托治療在於利用肛提肌的恥骨尾骨肌束將子宮托盤支撐於陰道穹窿部,阻止子宮頸下降,維持子宮頸在坐骨肌水平,托柄平陰道口。輕癥者,無須另加其他支持物,若陰道過於松弛,則須用月經帶支持托柄,或在托柄上端穿帶或塑料繩,前後固定於腰帶上,以免掉出。

在日常生活種還有很多治療的方法,比如:

1、患者應註意休息,不能勞累。患者應該註意加強營養,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利用子宮托的支撐作用,使脫垂的子宮上升,以改善患部血循環,有利痊愈。

2、子宮頸部分切除,這種方法適合於年輕,要保留生育功能的女性朋友。陰道內子宮切除術,適於年齡較大、病情較重者。陰道閉合術,適於年老體弱無性生活者。

導致產後子宮脫垂的原因

1、產後使用束腹帶子宮易脫垂

產後使用束腹帶恢復身材是不少女人的做法。醫師表示,除瞭剖腹產可視情況使用幾天束腹帶,一般產婦在坐月子期間使用,反而會增加日後發生尿失禁、子宮脫垂的機率。

道理很簡單:產後的肚子就像一個松垮的氣球,用束腹帶綁住腰腹部就好比將一個原本施力點分散的圓形氣球束成長形。如此一來,升高的腹壓隻會使得尚未復原的骨盆底肌肉更集中向下推,進而增加或加重產後發生漏尿、子宮脫垂的機率及嚴重程度。

2、產後久蹲易導致子宮脫垂

避免久蹲,分娩後,產婦盆底肌肉的恢復大約需要3個月的時間,因此,在這3個月內,產婦做事情時最好選擇坐位或站位,應盡量避免久蹲,以防子宮脫垂。

產後性生活,產後42天內應嚴格禁止性生活,最好在產後2個月後進行。即使是產後2個月,陰道也很脆弱,因此動作要輕,或者用些潤滑劑,以防受傷。

新媽媽產後子宮多久能恢復

婦女在妊娠期間,子宮發生瞭很大的變化。子宮的重量從未孕時的50克到妊娠足月時可達1000克。產後子宮要慢慢恢復到原來的重量。

子宮體的復舊:胎盤娩出後,子宮立即收縮變小。在腹部可以扣到一個很硬並呈球形的子宮體,她的上緣約合臍處於同一水平。然後子宮底的高度平均每日下降1~2厘米。產後10~14日,子宮就完全降人到小骨盆內,這時在腹部就摸不到子宮瞭。約在產後6周,子宮就基本恢復到原來的大小。

子宮頸的復舊:分娩結束時,因子宮頸充血、水腫而變得非常松軟,皺起來如同裙邊樣。1周左右,子宮頸初步得到恢復。產後7~10日子宮頸內口關閉,手指尖就不易伸進去瞭。產後4周左右,子宮頸就基本恢復到正常大小。由於分娩時的損傷,經產婦的子宮頸外口不再是原來的圓形而變為橫裂。

子宮內膜的修復:胎盤和胎膜與子宮壁分離後,由母體排出。蛻膜組織碎片也陸續隨惡露排出。子宮內膜的基底層細胞增生、修復,新生的子宮內膜覆蓋整個宮腔,這一修復過程是逐步的。產後10日左右,除胎盤附著面外,其他部分的子宮腔全部被新生的內膜所覆蓋;胎盤面的修復則要慢得多。分娩後,胎盤附著面的面積約手掌大,至產後2周末縮小至直徑3~4厘米,於產後6~8周才能完全修復,並不留任何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