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藥時能加糖嗎?會不會影響藥效?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口感的中藥具有不同的藥效。白糖性偏熱,因此有些中藥湯劑加瞭白糖,會改變藥性而影響療效。下面我們就針對中藥能不能加糖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

中藥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同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往往是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常表現為虛實並見、寒熱錯雜、數病相兼,故單用一藥是難以兼顧各方的。因此,在使用兩味以上藥物時,必須有所選擇,這就提出瞭藥物配伍關系問題。

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系稱為藥物為“七情”,“七情”之中,除單行者外,其餘六個方面都是講配伍關系。現分述如下:

1.單行:即單味藥即能發揮預期效果,不需其他藥輔助的稱為單行。如獨參湯,隻用一味人參治療元氣大脫證即效。

2.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其原有療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強清熱瀉火的功效。

3.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種共性的藥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能提高主藥物的療效。

4.相畏&相殺: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或消除,故說生半夏畏生薑。或稱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雲生薑殺生半夏的毒。

6.相惡:即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與另一藥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藥效。

7.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中的若幹藥物。

上述除單行外的六個方面,其變化關系可以概括為四項,即在配伍應用的情況下:①.有些藥物因產生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床用藥時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藥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藥時應加以註意;③.有些藥物則由於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用毒性藥或烈性藥時必須考慮選用;④.一些藥物因相互作用而產生或增強毒副作用,屬於配伍禁忌,原則上應避免配用。

基於上述,可知從單味藥到配伍應用,是通過很長的實踐與認識過程逐漸積累豐富起來的。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藥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組合,並確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適當劑型,即為方劑。方劑是藥物配伍的發展,也是藥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

中藥能加糖嗎

一般中醫在開中藥時大多都會加入甘草作為調味。但對於部分孩子來說,僅憑甘草的甜味,根本沒辦法讓他們接受中藥那種嗆鼻和苦澀的味道。這個時候,傢長往中藥裡加入一些蜂蜜,讓中藥的味道能順口些,其實是不錯的選擇。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容易被孩子的腸胃吸收,且營養豐富,具有潤肺、潤腸等藥用價值。但也要註意的是蜂蜜中的多種微量元素有可能改變藥效,因此需遵醫囑。

假如往中藥裡添加的是白糖,那就另當別論瞭。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口感的中藥具有不同的藥效。白糖性偏熱,因此有些中藥湯劑加瞭白糖,會改變藥性而影響療效。即使往中藥裡加糖類調味,也要註意量,如果把一碗中藥弄得甜味太濃,實在是沒必要。

很多人都會掐著鼻子,喝下一大碗中藥之後,立刻就吃點別的東西,沖淡口裡殘留的苦味,但其實在服用中藥之後,不適合吃辛辣、油膩、有腥味等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例如服用中藥之後吃海鮮,會刺激血管的擴張,容易引起副作用。

中藥的療效

很多中草藥的療效不但經受住瞭長期醫療實踐的檢驗,而且也已被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有些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結構等也已經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

例如麻黃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黃堿、常山治瘧的有效成分常山堿、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氫掌葉防己堿(延胡索乙素)、黃連和黃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蘗堿(黃連素)、黃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黃芩素、大黃瀉下的有效成分番瀉甙等等。為瞭保證藥物的療效,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於藥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貯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積累瞭極為豐富的經驗。

大量事實證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實踐所積累起來的醫藥遺產是極為豐富、極為寶貴的。我們應當珍視這個祖國醫藥學的偉大寶庫,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反觀國外藥物知識的發展,以埃及和印度為最早。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papytus”(紙草本)及其後印度的“Ajur veda”(壽命吠陀經)中均已有藥物的記載。

希臘、古羅馬、阿拉伯在醫藥的發展中也有悠久的歷史,如希臘醫生Dioscorides的De Materia Medica”(藥物學),古羅馬的Galen(公元131~200年)所著“MateriaMedica”(藥物學),阿拉伯醫生Avicenna (公元980年)所著“Canon Mediclnae”(醫藥典)等都是專門的藥物學著作,對古代醫藥學的發展都有較大的影響。

中藥進補三大誤區

誤區1:越貴越補

有些人認為中藥[2]越貴越補,常不惜花高價買鹿茸、人參之類的中藥,其實進補功效未必就好。“缺什麼,補什麼”是進補的基本原則,中藥不應以售價的貴賤來分功效的高低,關鍵是根據自身體質來選擇相應補品,尤其是老年人,更應以實用為滋補原則。

誤區2:越多越補

“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說法很不科學。冬季大量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及肝臟的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難以承受,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

誤區3: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進補’,不是虛證的人不宜進補。即使是虛證,也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之分,人體器官又有心虛、肺虛、肝虛、脾虛、腎虛等不同,人們在進補前,最好先向專業醫生咨詢,結合各種補藥的性能特點,對癥施用,如熱性體質者,就不適合服用人參、鹿茸、海馬等溫熱性的藥物。

可導致腎臟損害的中藥有哪些

第一類為植物類中藥:雷公藤、草烏、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蒼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牽牛子、金櫻根、土貝母、馬兒鈴、土荊芥、巴豆、蘆薈、鐵腳威靈仙、大楓子、山慈菇、曼陀羅花、鉆地風、夾竹桃、大青葉、澤瀉、防已、甘遂、千裡光、丁香、銘藤、補骨脂、白頭翁、矮地茶、苦參、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臘梅根等。

第二類為動物類中藥:魚膽、海馬、蜈蚣、蛇毒等。

第三類為礦物類中藥:含砷類(砒石、砒霜、雄黃、紅礬)、含汞類(朱砂、升汞、輕粉)、含鉛類(鉛丹)和其他礦物類(明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