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而同時他們又常常會因為濕氣重而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這樣形成瞭一種惡性循環,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重癥。現在小編就為大傢介紹下哪些食物能去體內濕氣?

身體濕氣重的6個表現

1、頭部:當時期首先侵蝕的時候,頭部是首先會反應出來的部位,當濕邪最初侵襲身體時,可呈現頭昏沉重地,像裹著一塊佈;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此外,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濕證,除濕氣,祛濕健脾,是冬季女性和中老年人最熱門的話題。

2、關節:如果體內已經侵蝕到關節的時候,關節也會出現一定的病癥,部分氣血運行不暢,會有四肢關節酸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

3、消化效果:濕邪困擾脾臟,危害其正常運化效果,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欲欠佳、飯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濕”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濕困的表現。

4、小便及婦女帶下,而且大便也會表現的比較稀:濕邪還有一個特征也是“趨下”,輕易傷及人的腰以下部位,中醫養生,健脾“化濕”。小便混濁、大便溏泄、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等特征都相對經典。

5、舌苔:舌苔厚膩是濕病的經典表現,它常在機體還沒有表現出突出病態態勢時就有所表現。看舌苔以清晨剛起床的最為準確。

6、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體內肯定是有濕氣在侵蝕。大便後總有某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這也是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征。體內有濕的人,大便後一張紙是不夠用的,得多用幾張才行。

哪些食物能去體內濕氣

1、白扁豆

首推的就是有“長壽豆”之稱的大白扁豆。白扁豆性微溫、味甘,其營養豐富:除碳水化合物外,每百克中含蛋白質28克,鈣116毫克,以及其他多種營養素。它具有和胃化濕、健脾利水、止瀉等功能,主治脾虛腹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赤白帶下等癥。

白扁豆的補脾除濕效果極其理想,就是比較不容易熟,可以用高壓鍋壓,提前泡一下更容易軟爛。

2、薏米

薏米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好的薏米有一種藥的味道,沒有黴味也沒有長毛。薏米可以和紅豆煮粥,就是單純的薏米加紅豆,而不要加上大米,喝水吃豆子,長期堅持就會有效果瞭。再者,可以把薏米洗凈晾幹用鍋炒,鐵鍋幹炒,就像炒芝麻那樣炒好就ok 瞭。單獨吃薏米或者傢裡有粉碎機的打磨成粉可以像沖芝麻糊一樣沖著喝,比煮粥效果更勝一籌。

3、紅豆

紅豆可以補血,亦可以除濕。中醫角度來說,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利水、清熱除濕、消腫解毒的功效。用紅豆煮水喝,或者加上黑豆和綠豆一起煮水,可以很好的排出體內的濕氣。紅豆還可以做豆沙,做稀飯,做甜品,但是要小心不要買到赤豆,那種豆子屬於藥類,吃多會中毒的,一般很容易和紅豆混淆。

4、玉米須葉

挑幹凈的玉米須子和玉米葉子一起煮水,多煮一段時間就喝那個水即可。但是最好不要睡前喝,因為有利濕作用很容易因為睡覺而續集體內,導致濕氣沒除掉反而更加嚴重瞭。秋天下玉米的時候可以多弄一些須子葉子,曬幹可以喝一年,這樣省的沒有玉米的季節弄不到。

5、山藥

山藥並沒有直接除濕的功效,但是山藥可以補脾,間接的可以讓體內濕氣排出。山藥可以炒著吃,燉菜吃,還可以做點心吃,蒸熟蘸白糖也可以。山藥選擇鐵棍的比較好,屬於藥食兩用的,對補脾效果更好一些,而且還可以補氣,比普通的傢用山藥更好。

6、辣椒

辣椒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富含胡蘿卜素、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及鈣、磷、鐵等。除此之外,辣椒中還含有一種叫做辣椒素的物質,能使人心跳加快,毛孔張大,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變粗,血液流向體表,因而全身感覺熱乎乎的。

身體濕氣大的不妨多吃點辣椒,補充維生素c的同時還可以除濕,一舉兩得。最好吃不是很辣的那種,不然上火就麻煩瞭,青椒或者普通的紅辣椒就好,不要吃辣椒醬,那裡邊一般加的不僅僅是辣椒,有可能加其它的東西使辣味提升。

7、綠豆芽

綠豆芽的營養價值也毫不遜色,它不僅含有蛋白質、胡蘿卜素、鈣、磷、鐵等多種礦物質,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的含量尤其豐富。

雖然綠豆芽、黃豆芽均性寒味甘,但功效不同。綠豆芽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除濕的作用。適用於飲酒過度、濕熱鬱滯、口幹口渴、小便赤熱、便秘、目赤腫痛等患者食用。黃豆芽具有清熱解毒、降血壓、美肌膚的作用。

8、黃花菜

黃花菜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蕾,味鮮質嫩,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花粉、糖、蛋白質、維生素C、鈣、脂肪、胡蘿卜素、氨基酸等人體所必須的養分,其所含的胡蘿卜素甚至超過西紅柿的幾倍。有清熱、利濕、利尿、健胃消食、明目、安神、止血、通乳、消腫等功能。

9、大頭菜

大頭菜,又稱蕪菁、芥辣、芥菜疙瘩,是芥菜的一個變種,為根用芥菜。它質地緊密,水份少,纖維多,有強烈的芥辣味並稍帶苦味。

芥菜類蔬菜有清熱解毒、抗菌消腫的作用,能抗感染和預防疾病的發生,抑制細菌毒素的毒性,促進傷口愈合。

中醫認為,大頭菜性平,味苦、辛、甘,入胃、肝、腎經,能利尿除濕,促進機體水、電解質平衡,具有開胃下氣、祛濕解毒的作用。適於治療食積不化、消渴、熱毒風腫等病癥。大頭菜風味佳,可以代糧,也可做菜用,或鹽漬加工。

10、馬齒莧

馬齒莧屬一年生肉質草本植物。因其營養豐富,食療作用顯著,食之益人,可延年益壽,故又美其名日:“長命菜”。 中醫認為馬齒莧有清熱解毒祛濕、涼血止痢消腫的作用。治療濕熱痢疾、瘡瘍腫毒、濕疹皮炎、蛇蟲傷、崩漏、產後出血、婦女赤白帶下、痔瘡出血、乳瘡、百日咳等癥。對於預防腸道傳染病效果尤其好,所以秋天保健要多吃馬齒莧。

11、苦瓜

苦瓜氣味苦、無毒、性寒,入心、肝、脾、肺經,具有清熱祛暑、明目解毒、降壓降糖、利尿涼血、解勞清心、益氣之功效。由於苦瓜內含奎寧,具有清熱解毒、祛濕止癢之功。可用於治療熱毒、癤瘡、痱子、濕疹等病癥。此外,苦瓜的維生素C含量很高,具有預防壞血病、保護細胞膜、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提高機體應激能力、保護心臟等作用,多吃無妨。

12、香菇

香菇是“四大山珍”之一,有“植物皇後”、“素中之肉”之稱,是頗受稱贊的藥膳。香菇性味甘平,歸肝經和胃經,對於氣血虧虛、不耐勞累等有調理作用。尤其是野生的香菇,補氣祛濕的功效更為明顯。因為野香菇多生長於山坡之上較為潮濕的地方,因此對於濕氣有很強的防禦力,其祛濕功能主要來源於此。

此外,香菇還有有益氣滋陰、養胃潤肺、治風化痰的功效。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 6個妙招逼出體濕

1、室內保持幹爽,防外濕

人體內產生濕氣,除瞭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外界濕氣誘發內濕,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所以,在陰雨綿綿的天氣,尤其是回南天裡,應該關窗關門,把濕氣拒於外面。

其次,別穿沒有幹透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幹身體的水分,吹幹頭發。還要避免淋雨,別讓水分濕氣包裹著身體。最好能夠買一臺烘幹機,把傢裡的毛巾、衣服等都烘幹後再穿著。

一旦天氣好轉,濕氣減少時,應該及時開窗通風,讓空氣流通,帶走室內的濕氣。如果外界濕氣仍然很重,建議使用空調、抽濕機等,使得室內空氣幹爽,免得濕氣滯留室內。

2、飲食調理,祛內濕

脾虛濕困是春困的基本病因,應健脾去濕,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春困的最好途徑。由於春季肝氣旺、脾氣弱,而脾胃主四肢,脾氣不旺,四肢酸軟無力,所以要補脾。對於內濕不重的人,在飲食上,健脾祛濕,多吃鯽魚、胡蘿卜、蘋果、淮山等,能慢慢緩解。

脾虛:可用瘦肉、豬骨,任選北芪、黨參、白芍、茯苓等藥材一起煲湯飲用。

祛濕:昏昏欲睡、困倦身重,可以用藿香、豆蔻、薏米、芡實、扁豆、赤小豆等煲湯飲用。

肝火旺:可食用冬瓜、大白菜、白蘿卜、涼瓜等清肝瀉火。

3、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系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薑,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4、適量運動

運動出汗是很好的去濕方法,特使是長期呆在空調房中的白領,通過運動流汗祛除體內多餘的濕氣,對於健康十分有益。

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5、註意室內通風

不通風是加重濕氣的重要原因,一些生活細節也會導致周圍環境和身體裡的濕氣加重,比如喜歡坐在地板上玩耍、長時間呆在密閉的房間裡等。

平時要適當開窗透氣,特別是房間內潮氣重時。

6、適當保暖

“隻要風度,不要溫度”的做法,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全身都要註意保暖,洗澡水別太涼、洗頭後要及時吹幹等。

夏季拍打“七大穴位”去除體內濕氣

一、腋下

腋窩的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臟的鬱火毒素,應常常去按揉,以疏通這口井。

二、肘窩

當你出現咽喉腫痛、痰黃氣喘、咳嗽咯血、心煩心熱、口腔潰瘍、失眠多夢等問題,可以在肘窩的位置連續拍打5~10分鐘,會出現青、紅、紫、黑等不同顏色的毒素反應物。每一到兩周一次,可保這口排污井的通暢,排出心肺毒素。

三、膝窩

膝窩又稱膕窩,在窩的中心點上,有一個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這裡不通暢,濕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所以平時可拍打此處5~10分鐘至瘀斑痧點顯出,每一至兩周拍打一次。

四、陰陵泉

是脾經的合穴,從腳趾出發的脾經這兒在往裡深入,可以健脾除濕。它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就是陰陵泉所在。每天要用手指按揉這裡,時間不拘,空閑的時候就可以,但要保證一天總共10分鐘以上。如果你體內有脾濕,按這裡會疼,但是堅持按揉,你會發現疼痛再逐漸減輕,說明你的脾濕在好轉。

五、足三裡

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濕當然也少不瞭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覺前用艾條灸,可以協助陰陵泉祛濕。該穴是一個祛濕的要穴,而人體濕氣大就容易滋生細菌,引起水腫,以及各種炎癥,包括皮炎、皮疹等。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濕氣的,如果濕氣多瞭運化不出去,就會變成痰飲。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生痰的問題就要健脾,而每天堅持多揉陰陵泉穴就好。操作方法:空閑的時候按揉陰陵泉,一天要保證10分鐘。晚上睡覺前,用艾條灸兩側足三裡3-5分鐘,最好灸之前先按陰陵泉1-2分鐘。

六、承山穴

是最有效的祛除人體濕氣的穴位,其效果跟紅豆薏米粥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承山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所以,刺激它能通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大多數人,隻要輕輕一按他的承山穴,都會有明顯的酸脹痛感,這都是因為體內有濕的緣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時間後,我們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就是膀胱經的陽氣在起作用瞭,身上的濕邪,正隨著上升的陽氣向外發散。所以濕熱體質者一定要註意記住這一保健大穴,合理地在生活中使用。

七、豐隆穴

配合足三裡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鐘左右。

必除體內濕氣 祛濕中成藥有哪些

中醫認為,濕邪是最為常見,也是最難治療。導致體內濕氣的形成可分外因和內因,外因是空氣中的濕度大而致,內因則是脾胃不健,運化祛濕能力差而導致濕氣內滯。飲食不當,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也會導致濕癥。濕癥還常常與其它因素結合而出現、寒濕、暑濕、風濕等癥狀。

祛濕的中成藥有:

1。木香順氣丸

【成分】:木香、枳殼(制)、陳皮、香附(醋制)、檳榔、蒼術(炒)、砂仁、厚樸(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氣化濕,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惡心,噯氣納呆。

2。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黨參、白術(炒)、幹薑、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等病癥。

3。 健脾丸

健脾丸為著名的消食導滯藥,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據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類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減而成的,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兒消化不良最為常用,此外,還用於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癥、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等。

【成分】黨參、白術(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

【方 解】方中用黨參、白術補益脾胃以資運化;山楂、麥芽消食化滯;陳皮、枳實理氣和胃。諸藥合用,補脾益胃,理氣運滯,對於脾虛食積證極為適用。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4。參苓白術丸

【成分】人參、白術、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棗。【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哪些中成藥有祛濕作用的?相信通過以上內容的介紹,大傢已經有所瞭解。以上介紹的幾種中成藥藥性都是比較溫和的,因為正確服用可以起到比較好的祛濕效果,同時不會有太大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