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說,傷筋動骨得一百天,可見,這樣的傷害對人體是有多大的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傢裡有骨折患者的話,那麼,在你們護理的時候,一定要避開以下的一些康復誤區。

骨折的基本康復治療

骨折采用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的結果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於長期的外固定制動會產生很多的問題,造成瞭兩者之間在康復治療中完全不同的病情需要。因此,在論及骨折康復治療的分期問題時,就有必要將兩者分開來討論。當然,實際上還存在第三種情況,即手術治療而不能達到足夠穩定的內固定,手術後仍需要石膏或夾板外固定。這種情況就需要臨床醫生、康復醫生以及病人本人之間充分的交流溝通,根據骨折的性質和類型,以及內固定的情況來決定外固定的長短,在據此靈活制定康復治療的方案。

骨折後康復治療一般分兩期進行。

第一期,也稱愈合期

骨折或脫位等急性損傷經骨科處理後2一3天,損傷反應開始消退,腫脹和疼痛減輕,無其他不宜活動的情況,一般情況即應開始康復治療。

(一)第一期康復治療的基本作用

1.骨折經過復位、固定等處理後達到臨床愈合一般需時一月至數月,這期間肢體被迫制動,缺少應力刺激。而一定的應力刺激能活躍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是維持組織正常代謝所必需的。一定的應力刺激所產生的生物電,能幫助鈣離子沉積於骨骼,防止骨質脫鈣,促進骨折愈合。應力刺激包括對肌腿與韌帶的牽拉作用和重力作用。

2.維持一定的肌肉收縮是促進肌肉生理作用的最佳方法,能有效地預防因肢體被迫制動而引起的肌張力降低和肌肉萎縮。故必須盡早使傷區肌肉開始適當的訓練。

3.維持傷區鄰近關節的適當運動,關節運動能牽伸關節囊及韌帶,防止關節攣縮。關節運動並能改善關節的血液循環,促進關節內滑液分泌與循環,從而預防和減輕因長期制動所引起的廢用性關節攣縮、關節軟骨萎縮變性、關節腔變窄、滑液量減少與關節內粘連。在運動間歇期,要註意保持各關節的功能位。

4.骨折與脫位往往同時損傷肌肉、韌帶、關節、血管、神經、淋巴、結締組織和皮膚等軟組織,產生局部血腫,局部血腫壓迫使肌肉收縮受到影響,甚至會發生肌肉反射性痙攣;局部血腫壓迫使靜脈與淋巴回流障礙,靜脈淤血,液體大量滲出,形成粘連。若肌被膜與肌纖維粘連,會嚴重影響肌肉收縮與伸展功能。局部血腫壓力繼續增高時,會影響動脈血供,使骨折愈合遲緩。康復治療促進血腫及滲液的吸收,維持鄰近肌肉或肌肉的活動幅度,預防和減輕粘連。

5.活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全身各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與新陳代謝,保持良好心理狀態,從而防止肺炎、褥瘡、尿路感染或結石,靜脈血栓形成、便秘等並發癥,改善病人情緒,維持全身健康。

(二)運動療法

第一期康復治療的基本方法是運動療法。

1.傷肢近端與遠端未被固定的關節應做所有活動軸位上的運動,主要是主動運動,必要時進行輔助運動,爭取逐步達到正常活動度。上肢應特別註意保持肩關節外展、外旋和掌指關節屈曲與拇外展的正常活動度。下肢應特別重視踝背屈的運動度,防止關節攣縮、足下垂,中老年人關節攣縮傾向大,更應特別註意。

2.在被固定的區域,當骨折端復位基本穩定,無明顯疼痛時,即可開始有節奏的肌肉等長練習,以預防或減輕廢用性肌萎縮。主動的肌肉收縮能使肌腹和肌鍵向近端滑移是防止與減輕粘連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傷肢近端與遠端未被固定部分做按摩,有利於退腫,預防和減輕粘連。

3.用中醫夾板做局部固定時,傷後1一2周,腫脹消退,無明顯疼痛時即可開始在夾板允許的范圍內做傷區關節小幅度的、不引起疼痛的主動運動,再逐步擴大活動幅度及用力程度。進行時必須註意避免做與骨折移位方向一致的運動,防止骨折端重新移位。例如,肱骨外科頸骨折外展型禁忌肩外展的主動運動;內收型禁忌肩內收的主動運動,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禁忌主動伸肘運動;屈曲型禁忌主動屈肘運動。撓骨下端骨折時遠端向背側移位的柯雷氏(Colles)骨折,須禁忌腕背伸及撓側屈等主動運動,這些動作要待骨折基本愈合後再開始練習。每次練習重復次數宜少,可每日進行數次。

4.當骨折涉及關節面時,於固定2-3周後,即應每日取下外固定物,做受累關節不負重的主動運動,運動後再予固定,每日1-2次。開始時幅度不宜過大,重復次數也宜較少,以後再逐漸增大運動幅度和用力程度,並逐步增加重復次數。

不負重的關節主動運動使關節軟骨面受到輕柔的擠壓與摩擦,是一種良好的生理刺激,可促進關節軟骨面的修復,並使之更合乎生理狀態,並有可能使關節面上修復的結締組織向軟骨分化,形成新的關節軟骨。受損的關節面在愈合過程中靜休不動,缺少應力刺激,則由骨痂覆蓋關節面,使關節面上出現粗糙不平的新生骨痂,成為產生創傷性關節炎的病理因素。受損關節的主動運動能有效地改善關節內血液循環,促進關節滑液分泌與流動,防止關節內粘連形成。

5.為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正常水平。要使未受傷肢體保持正常活動,這一點非常重要,臨床醫師在作臨床處理如固定和包紮時,就應考慮到不要對可允許活動的肢體設置運動障礙,例如不恰當地擴大外固定范圍;手或前臂損傷,持續地用繃帶或三角巾將上肢懸吊於胸前時,應一日數次將患肢離開懸吊帶做肩與肘的主動運動。應在病情允許時盡早起床活動,並做全身保健體操。必須臥床的病人,特別是年老體弱者,要做臥位保健體操。

保健體操:是徒手進行的全身體操,以健身為目的,多在早晨起床後進行。目的要消除殘餘的睡眠抑制,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緊張度,活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以及全身各大系統的生理活動,促進新陳代謝,改善情緒和養成遵守生活制度的良好習慣,讓生物鐘正常運行。

保健體操要根據病情選擇適宜的準備姿勢,有臥位、坐位和站立位,如下肢損傷者多選臥或坐位,上肢損傷的患者則應及早采用站立位,而脊柱損傷者早期均用臥位。保健體操內容應包括深呼吸、腹背肌和軀幹練習,以及未受傷肢體的各關節的全幅度運動和主要肌群的用力收縮。患肢及其附近要保持安靜。

(三)物理治療

1.愈合期物理治療的目的

(l)消除淤血,促進滲液吸收,減少疤痕粘連。

(2)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活躍細胞代謝,促進骨折愈合。在骨折與脫位骨科處理後,經過24一48小時可開始物理治療。

2.常用方法

(l)光療法:目的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營養,促進局部滲液和代謝產物的吸收,活躍細胞代謝,促進組織再生,有助於骨癡形成。常用的有紅外線、白熾燈、紫外線等。

(2)直流電離子導人治療法:可提高局部鈣、磷濃度,促進骨折愈合。

(3)透熱療法:能使深部組織充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活躍細胞代謝,消炎、退腫,有助於骨癡形成。可選用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等電療法。

(4)超聲波:每平方厘米小於0.1瓦的小劑量超聲波有助於骨痂形成。但骨髓未封閉的小兒忌用。

骨折康復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1、骨折康復常見誤區及不良後果

誤區:按摩或熱療可以止痛化瘀

後果:引起腫脹

對於急性外傷或手術後的病人,許多親朋好友會在局部進行按摩或做些熱敷,誤認為這樣可活血化瘀止痛。但這樣做,很容易導致病人受傷處異常腫脹疼痛,嚴重者甚至出現血管神經損傷,影響療效。

專傢認為,事實上,一般受傷後24小時內,較大手術後72小時內,是不宜在創傷局部按摩和熱療的。因為此期是急性炎癥水腫期,創傷局部揉按和熱療不利組織修復,會影響下一步的治療。在急性創傷後應立即制動,做些冰敷,送到醫院,由醫生予以專業的處置,如冷療、患肢抬高,結合表淺輕柔的淋巴按摩等。

誤區:石膏固定應當不動

後果:帶來功能減退

骨折患者的初期重要治療步驟是固定以利於骨痂生長,石膏固定是常用的外固定方式。許多人誤認為石膏固定就是不能動。這也是非常不正確的,黃華揚提醒患者,由於長期制動,也可帶來諸如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甚至血栓等並發癥。

因此,骨折病人復位固定好後,一定要多運動肢體跨關節遠端,例如,手臂骨折,可以采用“握拳—松手—握拳”的方法活動。對於獲得充分內固定的患者,可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患處循序漸進的系統康復訓練。

誤區:骨折病人最好長期臥床

後果:導致血栓,甚至有致死風險

“傷筋動骨一百天,骨折需臥床靜養”是句老話,也是人們對骨折問題最大的誤區。“骨折或手術後是需要相對制動的,但不等於人們誤認為的完全不動。”專傢認為,尤其是年老體弱的骨折患者,往往因體弱更加缺乏運動,這都可導致一系列的臥床並發癥。

專傢指出,臥床並發癥很多。心肺功能下降、肺部感染等內臟系統疾病,血栓、泌尿系感染、結石等循環系統疾病,食欲下降、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都是常見的並發癥。另外還可能導致壓瘡、骨質疏松、肌肉萎縮無力,引起體質虛弱、痛閾下降、情緒低落等,從而影響恢復。

專傢告誡骨折患者,在這些並發癥中,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較高,致死率也高,早期進行下肢肌肉主動收縮是預防的一個有效方法。現代醫學認為早期康復運動對肢體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骨折或手術後,應遵從骨科醫生或康復醫生的專業意見,在指導和幫助下進行系統科學的康復運動和治療。

2、骨科術後,康復治療好處多

“對於骨折來說,康復治療是手術的延續,術後要結合科學的康復治療才能幫助患者肢體功能恢復,達到手術治療的目的。”康復專傢認為,截癱、四肢癱、椎間盤突出、腰腿痛、頸椎病,以及骨關節病、運動創傷、骨折、截肢、手外傷等病患患者一般都需要骨科康復服務。

專傢介紹說,骨科術後康復治療非常重要,康復幹預開始的時間越早越好。“應該從術前功能評估時就開始介入,且幾乎每個病種都應逐漸進行相應的康復治療。”

不過,專傢提醒道,因為康復手段多而復雜,專業性較強,每種方法都有不同的適用范圍,對於不同手術情況和個體,宜采用的康復措施也不一樣。所以,適用哪種康復方法以及具體如何實施,還應根據具體情況,在專業康復師或骨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系統、全面的康復治療。

康復治療主要內容包括運動康復訓練、理療、專業支具的定制和使用等。其中康復訓練是康復治療的重要內容,包括肢位擺放、維持與改善關節活動度、肌力增強、關節松動、平衡與本體覺、關節穩定性、感覺運動的協調性、呼吸運動、淋巴按摩、醫療體操等。理療包括祖國醫學傳統的針灸、中藥外敷,以及各種聲、光、電、冷熱等物理因子治療。

不同康復治療作用功效各有差異

1.康復訓練綜合作用:改善病人情緒,增強新陳代謝,改善呼吸、循環、消化系統功能,防止合並癥的發生。

2.主動肌肉收縮能促進局部血液、淋巴循環,肌肉收縮產生的生物電有助於鈣離子沉積與骨骼,促進骨愈合,防止骨脫鈣;被動肌肉收縮運動,可維持和改善關節活動度,並利於防止廢用性肌萎縮。

3.合理進行被動關節運動,能牽伸關節囊及韌帶,防止其縮短;促進關節內滑液的分泌與循環,從而預防關節內粘連;並能促進局部血腫及滲出液的吸收,減輕水腫與粘連。

4.骨科常用理療具有促進炎癥消退、吸收的作用,還能刺激神經肌肉興奮,促使功能恢復,此外還有鎮痛、松解粘連、軟化瘢痕等作用。

5.支具是現代康復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在骨科康復中的作用包括①穩定與支撐;②固定;③保護;④助動;⑤預防矯正畸形; ⑥承重。

6.針灸和中醫中藥具有協調陰陽、扶正祛邪和疏通經絡等作用,可增強新陳代謝、促進機體修復、改善各種不適癥狀。

骨折患者康復避免4個膳食誤區

誤區1:大補骨頭湯

有些人認為,骨折後應當多吃骨頭,這樣可使骨折早期愈合,這倒是契合瞭中國人“吃什麼補什麼”的普遍認知。實際上,現代醫學證明,骨折患者多吃骨頭,非但不能早期愈合,反而會使骨折愈合的時間推遲。因為受損後,骨的再生主要依靠骨髓、骨膜的作用,而骨髓、骨膜隻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肉骨頭的主要成分是鈣和磷。若骨折後過多地吃排骨、喝骨頭湯,會促使骨質內無機質成分增高,導致骨質內有機質的比例失調,對骨折的早期愈合產生阻礙作用。不過,新鮮的排骨及肉骨頭湯味道鮮美,有刺激食欲的作用,因而骨折病人可適當少吃一些。

誤區2:盲目大量補鈣

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有人以為骨折後多補充鈣質能加速斷骨的愈合。但事實上這是多數人認識上的一個誤區,骨折病人並不缺鈣,即使是骨質疏松性骨折也不能亂補,保持中等的鈣攝入即可。對於骨折患者,首先要度過的是骨痂形成期,骨痂的過度鈣化將影響愈後的功能,並且增加鈣的攝入量也並不能加速斷骨的愈合。而對於長期臥床的骨折病人來說,過度補鈣還有引起血鈣增高的潛在危險。其實,骨折病人隻要根據病情和按醫生的囑咐,加強功能鍛煉和盡早活動,就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利用,加速骨的愈合。

誤區3:以為飲酒可以活血

骨折後大量飲酒活血或者專門喝一些據說有壯骨作用的藥酒,是人們習以為常的做法,其實這是錯誤的。酒類含有酒精,骨折後喝大量酒,能損害骨骼組織的新陳代謝,使其喪失生長發育和修復損傷的能力。酒精還能影響藥物對骨骼的修復作用,對骨折的愈合不利。

誤區4:飲水量不足

臥床骨折病人,尤其是脊柱、盆骨及下肢骨折的病人行動十分不便,因此就盡量少喝水,以減少小便的次數。這麼做雖然小便次數會減少,但更大的麻煩也隨之產生。臥床病人活動少,腸蠕動減弱,再加上飲水減少,就很容易引起大便秘結,長期臥床,小便瀦留,也容易誘發尿路結石和泌尿系感染。所以,臥床的骨折病人千萬不能因為怕麻煩而少喝水。

骨折後的康復訓練怎麼做

骨折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骨折的治療恢復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所以骨折後的康復鍛煉對於身體恢復有著很大的幫助,但是康復鍛煉並不是通用的,由於骨折病人的個體差異,恢復情況不同、恢復時間不同都可能使骨折的康復訓練各不相同。今天小編要給大傢介紹的是,根據骨折愈合時間,來看骨折的康復鍛煉各有哪些?

由於明顯的癥狀區別,我們將骨折的愈合時間分為瞭以下四個時間段。

骨折後l~2周

此時傷肢腫脹、疼痛、骨折斷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因比,此期功能鍛煉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以利消腫和穩定骨折。康復訓練的主要形式是傷肢肌肉的等長收縮,即在關節不動的前提下,肌肉做有節奏的靜力收縮和放松,即我們平時所說的繃勁和松勁,通過肌肉的等長收縮可以預防肌肉萎縮或粘連。此期骨折的康復訓練,原則上除瞭骨折處上下關節不運動外,身體的其他部位均應進行正常的活動。

骨折後2~5周

這個時間段是非常重要的,骨折的康復訓練也應該有所改變。這個時期是骨折的臨床愈合,此期除繼續做傷肢的肌肉收縮訓練外,可在康復治療師的幫助下,逐漸恢復骨折近端、遠端未固定的關節的活動,並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以防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在病情允許時,應盡早起床進行全身活動。此外,可配合理療以達到消腫、化瘀並促進骨痂形成的目的。

骨折後5~6周

骨折有足夠的骨痂形成,可進一步擴大活動的范圍和力量,由一個關節到多個關節逐漸增加主動的關節屈伸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累及關節面的骨折,常遺留較顯著的關節功能障礙,因此,最好於固定2周左右就開始關節面不負重的主動運動,運動後再予以固定。這樣,通過關節軟骨面間的互相擠壓和磨擦,可促進關節軟骨的修復,並使其有較好的塑形,同時,可以防止關節內粘連形成。

骨折6周以後

已達到臨床愈合或已經去除外固定,此時骨性骨痂已形成,X線檢查已顯影,骨骼有瞭一定的支撐力,但大多存在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肌肉萎縮等功能障礙。此期康復的目的是恢復受累關節的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的力量,使肢體功能恢復。康復訓練主要形式是傷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練習,使各關節迅速恢復到正常活動范圍和肢體的正常力量。恢復期進行康復的同時可配合理療及步態訓練等。

以上就是骨折治療各個時期的骨折的康復訓練,大傢可以多多關註一下,特別提醒大傢,有個詞語形容骨折叫“傷筋動骨”,千萬大意不得,要避免不合適的康復訓練,以免加重對身體的損害。

骨折後該如何科學護理

1、便秘或二便失禁的預防和護理

做好飲食護理,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如多食水果、蔬菜、豆類、肉、魚等,忌辛、辣、煎、炸食物,囑多飲水,蜂蜜、糖水,多吃香蕉以防止便秘。已發生便秘者,可使用開塞露塞肛,必要時戴手套挖出幹結糞便,以解除病人的痛苦,防止糞便中毒。大便失禁時可服收斂劑,並保持肛門皮膚清潔。

2、預防肌肉萎縮及關節攣縮,指導並協助功能鍛煉

為瞭防止肌肉廢用性萎縮,避免關節僵硬,早期協助患者進行上肢、下肢、股四頭肌有節奏地收縮與放松活動,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按摩時手法應輕柔、緩慢。晚期則鼓勵患者進行撐臂,伸、屈膝關節等方面的功能鍛煉。

每日不定期活動數次,每次10分鐘,被動活動以不產生疲勞感為準,以後逐漸增加活動次數與時間,活動范圍由小到大,逐步適應,達到恢復生理功能的目的。

因病人不能在醫院完全康復,所以出院時應做好各方面指導,以便在出院後能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從而獲得最大的功能恢復。

3、肺部感染的預防和護理

頸椎損傷部位因出血、水腫壓迫脊髓或脊髓橫斷,使肋間肌等呼吸肌麻痹,不能主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因此,我們對截癱病人要做好思想工作,指導患者作深呼吸運動(如吹氣球),按腹咳嗽,輔助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或用吸引器吸出,並協助病人作擴胸運動,每2h給予翻身拍背一次,拍背時註意力度,這樣就能起到擴張肺的作用;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加強口腔護理,可以預防呼吸道感染,對病人傢屬進行口腔衛生宣傳,使他們重視口腔清潔,每次用餐後給予漱口,早晚為病人做口腔護理(一般用 0.2%甲硝唑溶液清洗後,口唇塗上石蠟油,以防止嘴唇幹裂)。冬天應註意保暖,避免受涼。

4、體位護理和體溫監測

保持頭、頸、肩一致性活動,防止頸椎錯位。翻身時要一個人固定頭部,一個人搬動軀幹,並註意顱骨牽引,防止滑脫,保持牽引繩與軀幹在同一軸線上,床頭抬高15°~30°。顱骨牽引鋼針口處滴75%酒精4~5滴,每日更換敷料一次。由於脊髓損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全身交感神經支被切斷,不能適應周圍環境溫度的變化而出現高熱,病人一旦出現高熱,體溫>;38.5℃(腋下),即給予物理降溫,必要時給4℃冰生理鹽水300ml低壓灌腸,采取積極措施降溫。

以上為大傢介紹瞭如何科學合理的護理骨折,希望對大傢有所幫助,也在此祝願骨折患者通過專業的治療,配合科學的護理,能夠早日擺脫骨折,恢復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