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飲食的養生調理作用,絕非專指奇珍美味,也不完全等同於“營養素”,而是根據患者的病證、病位、病性和年齡、性別、身體素質類型及四季天時、地理因素,結合食物的性味、歸經的理論,來分析並選擇食物的宜與忌。那麼,中醫治病飲食有哪些禁忌呢?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一下。

中醫治病飲食有哪些禁忌

皮膚瘙癢病少吃韭菜。“生發類發物”指具有生發性的食物,如韭菜、春筍、香椿、香菇、香菜等,易誘發皮膚瘡癢及發疹,所以有這類病的人要少吃。

肝火旺別吃公雞肉。“動風升陽性發物”指易引動肝風,易升氣升陽的發物,這些發物多為熱性陽性食品,如豬頭肉、公雞肉、鵝肉等,高血壓、肝陽上亢、頭風痛及癲癇病人不宜食。

易過敏少吃海鮮。“風性發物”指風性竄動但不升陽的食物,如海鮮魚蝦蟹等。此類發物對過敏性疾患,如蕁麻疹、過敏性哮喘有誘發及加重作用,另外,因含有嘌呤類,所以痛風患者也不宜食。

中風要禁熱性魚。“動火動血類發物”指陽性及熱性食物,如狗肉、鹿肉、酒、胡椒、大蒜,熱性魚,如黃鱔、泥鰍、草魚、胖頭魚、白鰱魚。因有助火動血作用,所以皮膚瘡癢、眼疾、中風等患者皆不能食用。

呼吸系統疾病忌羊肉。“助濕生痰類發物”指有腥膻味的肉類,如羊肉、牛肉等,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均不宜多食。

口腔潰瘍少吃香菇腐乳。“芳香類發物”氣味芳香,如香菇、香菜,發酵後食物如腐乳,因其氣性走竄,易引發皮膚病、潰瘍口瘡,所以也應忌口。

吃發物確有發病的情況,但吃發物不一定發病,關鍵在於食物搭配。比如生痰性發物,如牛、羊肉,配上蘿卜利濕化痰,就可以不至於發病。動火動血類發物,如狗肉、黃鱔,如能配上寒涼的豆腐、茼蒿、白菜,就可制約其熱性,那麼有熱疾病的人也可食用。

中醫怎麼幫助老人安排飲食

整體觀念

所謂整體觀念,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人體本身是—個完整的有機體,其各個組織器官之間在結構上是緊密聯系的,在功能活動上是密切協調的,在病理變化上是相互影響的,決不可隻看局部,不看整體。

比如,在生理上,肝開竅於目,瞳仁卻屬腎:而肝腎同源,腎水能滋肝木。在功能上,肝藏血,腎藏精,目得血而能視。中醫理論認為,肝腎不足容易形成目暗雀盲。所以,當出現夜盲雀目、視物昏花時,宜吃具有補益肝腎,養肝明目作用的豬肝、雞肝、桑椹、枸杞子、首烏粉、黑芝麻等食品,而忌吃辛辣香燥,助火傷陰的刺激性食物。

第二層含義是,人與自然界同為一個整體,人體的內環境時時處處受到外界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這又叫做“天人相應”觀。具體地說,人受到春夏秋冬四季氣候,東南西北地理變化以及生存條件狀況、飲食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這在飲食宜忌方面,同樣也要綜合考慮,因時因地制宜。

比如,炎夏之季,適宜服食清涼,生津、止渴、除煩、解署的食物,忌吃溫熱上火、辛辣肥膩、香燥損陰食品。到瞭寒冷的冬季,又宜多吃溫補助陽之物,忌吃生冷大寒之品。北方天寒,宜吃溫暖:南方多火,宜吃清淡。這些都屬於飲食宜忌的整體觀。

辨證論治

所謂辨證論治,是指既要瞭解食物的性味歸經及功用,又要考慮到自己身體素質、性別年齡、疾病屬性,而有針對性地選擇飲食的宜忌。舉例來說:

凡屬陰虛體質者,宜吃具有滋陰生津作用的清補食物,忌吃香燥溫熱的上火溫補食品:而陽虛體質者,適宜吃溫熱補火的溫補食物,忌吃大寒生冷的損陽食品。

健康女性在月經期間切忌服食寒性涼性食物和各種冷飲。

男性陽痿之人又適宜吃些溫補壯陽之品。

感冒患者,若屬風寒感冒,則適宜吃些辛溫散寒的生薑、蔥白、紅糖、紫蘇等食物,屬風熱感冒時適宜吃些綠豆、薄荷、菊花腦,荷葉、金銀花等涼性食品。

飲食的宜與忌,也隻是相對的,並不是說宜食之物,就可以狂飲暴食,也應有節制。可以說,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完全可以作為人們飲食宜忌的指導理論。

其次,還要註意一些傳統的忌口,例如一般人參不與蘿卜和茶葉同吃。祖國醫學認為,人參是補氣藥物,而蘿卜有破氣作用,兩者合用會抵消人參的補益效果。茶葉雖然含有許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但茶葉中又含有大量的鞣酸,它能與補益藥食中含有的生物堿相結合,產生沉淀物而不能被人體吸收,影響補益效果。

還需要提一下飲酒的問題。酒本身既是調料、飲料,同樣又是藥物。健康人喝少量酒,可以使血液循環流暢,食欲增加。中醫認為,酒有活血化瘀、通利血脈的作用。為瞭提高有些藥物的活血散瘀功效,有時就用酒來炮制,也是酒的這種功用。

但是酒精對人體各器官是一種有損害作用的毒物。進入體內的酒精大部分在肝臟代謝,過量飲酒會導致脂肪肝和肝硬化。另一方面,酒精可以影響高級神經系統,過量飲酒可使人反應遲鈍、智力降低。此外酒精還可刺激消化道黏膜,使潰瘍加重。大量飲酒又會損害心臟功能,使血管痙攣,血壓上升。

據統計,長期過量飲酒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高達59%。所以在調補期間要盡可能少飲酒,即使少量飲酒,也應該是選擇低濃度的優質酒,否則會降低調補的效果。

中醫早、中、晚養生時間安排

早晨養生宜“練”

一夜安眠,早晨六七點起床後鍛煉身體,可以快速振奮精神,有利於白天的生活和工作;但是運動量不宜過大,最好在中等強度以內。中醫認為,卯時(5-7 時)陽氣升發,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也最高,此時鍛煉有利於“儲能”和調動“內氣”的運行,提高人體的防病能力。

中午養生宜“休”

中午不管多忙,都應該休息一會兒。古人的子午覺,就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黃帝內經》曰:“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寐”。午時是11 時至13 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午時“合陽”需要小寐,如果沒有條件睡覺,可以“入靜”,使身體平衡過渡。

晚上養生宜“松”

在晚上,人們應該輕松、愉快,晚餐不宜吃得過於豐盛。子時是23 時至第二天1 時,陰氣最盛、陽氣衰弱,睡眠最能養陰,睡眠質量也最好。因此,人們最好在23 時之前入睡,而且睡覺前不宜劇烈運動。這是因為運動可振發陽氣,劇烈運動導致陽氣太過,有可能導致“陽不入陰”,表現為難以入睡。

中醫冬季養生法

1、宜適當鍛煉,切忌大汗淋漓。中醫認為冬季屬陰,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應“去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冬季養生適宜進行室外的鍛煉,這樣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增強中樞神經系統和體溫調節功能,使身體與寒冷的氣候環境取得平衡,適應寒冷的刺激,有效地改善機體抗寒能力。

2、宜勤健腳板,促進血液循環。冬季更應該常保持腳的清潔與幹燥, 襪子勤洗勤換。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並且早晚堅持搓揉腳心,以促進血液循環。冬季註意腳的保暖十分重要。中醫認為足為人體之本,是三陰經之始、三陽經之終,與人體十二經脈、臟腑、氣血相聯系。

常言道“寒從腳下起”,這是因為腳遠離心臟,供血不足,熱量較少,保溫力差,所以腳的保暖很重要。那除瞭白天註意要腳的保暖外,每晚堅持用熱水洗腳也是非常好的做法。

3、宜保暖防犯病,保護呼吸道。冬季氣溫較低比較寒冷,非常容易誘發各種慢性病復發或加重, 冬天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而且,很多疾病都是從感冒、咳嗽開始的。因此,冬季應註意防寒保暖,人體特別要註意的保暖部位是頸部、背部和腳。

頸部保暖很重要。氣管炎和肺炎都是從呼吸道感染開始的。背部的保暖也要重視。因為背部是人體的陽中之陽, 風寒等邪氣極易通過背部侵入而引發外感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

除此之外,對於一些體質較弱的人,冬季更適合進補,選擇一些適合自己體質的營養素進行適當的補充,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必不可少的中醫養生秘訣

1.堅持幾個“少”:

少鹽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藥多食、少睡多行、少憂多眠。有一首詩中寫道“一眠萬事瞭,無喜亦無惱,何物是真物,身在即為寶”。

2.堅持幾個“常”:

發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運,齒常叩,腹常旋,耳常彈,肛常提。

3.踐行“八字”訣,終生不懈:

童心、蟻食、龜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蟻食,要少吃。現在許多人的問題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運動,食物堆積在身體裡。龜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運動,鍛煉身體。

4.天天幹洗面:

先把手搓熱,然後用手搓臉。每天早晨起床,反復做幾十次。搓陽明經這個部位,氣血運通。堅持幹洗面,眼袋和皺紋慢慢都舒展瞭,比做美容還見效。

5.學會吐納法:

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裡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

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裡,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6.“三通”:

我們現代人一直在不斷地補,現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們體內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都是堵塞的結果。所以要把“補”改正為“通”。血脈要通、氣要通和、心氣要通、胃腸要通,要達到吃得下,睡得著,拉得凈,放得開。

7.堅持勤動腦:

不要以為養花、養草、養魚,就是養生瞭,一點精神寄托都沒有,衰老得反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