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一種現象出現瞭以後,它都是有原因發生的。對於身體上出現疾病,也是有這樣的原因發生的。對於新生兒黃疸高這一現象來說,我們都知道要好好認識一下這一種現象的原因的。那麼到底新生兒黃疸高是什麼原因?下面我們就來請小編是怎麼樣給大傢講一講這一問題的吧。

小兒黃疸是怎麼回事

1.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時期特有的一種現象,由於胎兒在宮內低氧環境下,血液中的紅細胞生成過多,且這類紅細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壞,胎兒出生後,造成膽紅素生成過多,約為成人的兩倍;另一方面,由於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使膽紅素代謝受限制,造成新生兒在一段時間出現黃疸現象。

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皮膚呈淺黃色,鞏膜(白眼珠)以藍為主微帶黃色,尿稍黃但不染尿佈,第4-5天最黃,2-3周消退,檢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加。早產兒的生理性黃疸會出現得較早、較高,持續時間也較久,大約要滿月才能消退。生理性黃疸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孩子沒有什麼不適,一般情況下,不需治療。

2.母乳性黃疸:因吃母乳而發生,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黃疸。由於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可以抑制新生兒肝臟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泄,濃度增加,出現新生兒皮膚和鞏膜的黃染。

孩子吃母乳,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如停止哺乳48小時,黃疸明顯下降,若再次哺乳,黃疸又上升。

出現母乳性黃疸,一般不會影響小兒的健康,也無發燒和食欲不好的癥狀。如及時停止喂母乳,黃疸大約在2-4天內減弱,6-10天內全部消失。出現母乳性黃疸也不必驚慌,停母乳時可用牛奶暫時替代,待黃疸好轉後繼續用母乳喂養。

3.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O、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且造成的黃疸較重;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胎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胎兒血型為A或AB較少見,且造成的黃疸較輕。據報道,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的發病率為11.9%。

溶血性黃疸的特點是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且逐漸加重。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輕微癥狀,隻要采用光照療法即可。嚴重者早期可進行換血治療。

4.感染性黃疸:因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使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以巨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其他感染有風疹病毒、EB病毒、弓形體等,較為少見。

細菌感染以敗血癥黃疸最多見,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若母親堅持產前保健、檢查,孩子出現感染性黃疸的很少。感染性黃疸需送醫院治療。

5.阻塞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膽道閉鎖較為常見。

其黃疸特點是出生後1-2周或3-4周出現黃疸,逐漸加深,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這種黃疸一般B超檢查即可確診,需到醫院治療。

看過瞭新生兒黃疸高的原因以後,一定對於大傢治療這一疾病有所幫助的。同時,我們也要預防好新生兒黃疸高這一疾病的出現的。要是不幸患上瞭新生兒黃疸高這一疾病的話,我們就及時進行這一疾病的治療,以便更好的保護新生兒的健康的。最後也祝大傢都能夠健康快樂的生活下去!

新生兒黃疸大便到底是什麼顏色的

新生兒黃疸有兩種,一種是生理性黃疸,另一種則是病理性黃疸,不同情況的黃疸會使得孩子的大便顏色發生改變。如果大便是正常的顏色,那麼則考慮是生理性黃疸,但是如果大便的顏色呈現為陶土色,則考慮孩子是病理性黃疸。同時還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皮膚發黃情況,如果隻是臉上皮膚變成瞭黃色,那麼則是輕度黃疸;但是如果手腳也變成瞭黃色,那麼則是重度黃疸,需要及時接受治療。

大便出現變黑的情況很有可能就是自己消化道出瞭一些問題,因為人的大便都是吸收飲食上剩下來的東西,然後通過大腸轉為大便,所以說如果消化道不好的話就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的大便,使得吃的東西沒有得到很好的吸收。也有可能,當天的飲食上有瞭一些問題,吃的東西偏黑,並且沒有很好的消化,所以排出來的糞便就偏黑。平時的時候多喝一些水,多吃有利於消化的食物。

黃疸患兒的父母需要做哪些事情呢

現在小寶寶才出生幾天,比較容易發生疾病,尤其是黃疸,要治療此病,醫生都會要求去照藍光,這樣的治療方式對於嚴重一些的新生兒黃疸是非常有效果的。除瞭醫院需要做的這些事情之外,新生兒的父母需要做哪些事情呢?下面我們就來講解一下。

新生兒黃疸癥狀

寶寶出生後,你也許會註意到他皮膚發黃,別擔心,新生兒皮膚發黃是正常現象。大約50%~60%足月出生的寶寶在頭一兩個星期皮膚會發黃,醫學上稱為“新生兒黃疸”。事實上,所有新生兒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隻是有些寶寶的黃疸不是很明顯。

新生兒黃疸的原因

新生兒黃疸的發生,是因為寶寶血液中一種叫“膽紅素”的色素含量過高。我們每個人的血液中都含有膽紅素,這些膽紅素通常由肝臟從血液中清除掉,然後經大便排出體外。寶寶出生前是你的肝臟替他清理他的膽紅素。寶寶出生後,他的肝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接手這個工作。所以,寶寶血液中的色素就會積累下來,從而導致皮膚上出現這種黃色。

發現新生兒出現黃疸癥狀時,父母要註意:

1、判斷黃疸的程度:傢長可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疸;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現黃染,為重度黃疸。

2、觀察大便顏色:如果大便成陶土色,應考慮病理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所致。如果黃疸程度較重,出現伴隨癥狀或大便顏色異常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

3、盡早使胎便盡早排出:因為胎便裡含有很多膽紅素,如果胎便不排幹凈,膽紅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特殊的肝腸循環重新吸收到血液裡,使黃疸增高。

4、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小便過少不利於膽紅素的排泄。

關於新生兒黃疸疾病的具體護理常識,小編就為大傢介紹到這裡瞭,首先需要細心照料,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的。特別是病理性的小兒黃疸,如果父母不能細心的照料的話,是會影響小孩一輩子的。

小兒黃疸出現的順序是怎樣的

小兒黃疸,是指皮膚發黃,眼睛發黃、小便色黃的一類疾病:新生兒黃疸則指小兒出生後周身皮膚、雙眼、小便都發黃為特征的疾病,中醫稱之為胎黃。

新生兒黃疸,有真有假,真黃疸是指病理性黃疸,如新生兒溶血病,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肝炎、先天性膽管閉鎖等等。而假黃疸特指小兒生理性黃疸,是不需要治療的。小兒出生24小時以後發現黃疸,並能夠在14天以內自然消失,沒有其它癥狀,稱之為生理性黃疸,有50%正常出生的小兒會出現生理性黃疸,對於早產兒來言,生理性黃疽的發生率要更高,可達80%。生理性黃疸,大都在生後第3天出現。早者在生後第二天出現,遲者可在第5天出現黃染,其色澤—般較輕淺,呈淺黃色,—般2-3天消退。稍重者可延遲到出黃疸的5-6天後消退,而早產兒的黃疸,最多也不應超過7-10天。超過14天的黃疸為遷延性黃疸,或由它病引起的病理性黃疸。

小兒黃疸生理性黃疸出現的順序,一般先見於面部、頸部、然後遍及胸腹及四肢,鞏膜——即眼睛中發白的部分也出現黃染。生理性黃疸產生的原因,是與小兒山生後體內膽紅素的代謝有關。有一種能夠消除體內多餘的膽紅素的轉移酶,要在小兒小生後3—5天才能成熟,所以此期間,新生兒體內會出現過多的膽紅索而表現為黃疸。當這種轉移酶成熟後,就會將多餘部分的膽紅素消除,黃疸也就消失瞭。所以生理性黃疸是不需要治療的,它是人生長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象。

病理性黃疸則不然,它是因各種病因引起。有些疾病還相當嚴重,可危及到小兒的生命。新生兒溶血是最常見的黃疸性疾病,它是由於新生兒與母親的血型不合而導致胎兒紅細胞凝集破壞出現溶血,引起貧血、水腫、肝脾腫大、高膽紅素血癥。若體內大量的膽紅素侵犯到人的中樞神經細胞核,其發生的黃疸就比較嚴重,醫學上稱之為核黃疸,其病死率較高,並且容易留有後遺癥。最常見的治療辦法是換血。輕癥可采用光療,又叫藍光照射,此法為治標之法,不能治本。因此,光療不能代替換血,但可減少換血的次數。新生兒肝炎的主要表現為黃疸,常常出現在新生兒期,因生理性黃疸持續不退而就診,在檢查確診後,經一定的治療60—70%的病人可以治愈,並且預後較好。先天性膽管閉鎖的病人出生時,外表均正常,在生後1—1周後,開始出現皮膚黃染,並逐漸加重,其黃色較暗,略帶棕綠色。西醫稱之為綠色黃疸,中醫認為屬陰黃范疇,其糞便為灰白色是其另一大特點。由於外科手術技術的限制,隻有部分病人可采用手術治療。此外還可采用激素療法,但本病預後較差,兒3個月後,肝臟開始硬化,6個月到2歲內因肝功衰竭而死亡,僅少數患者存活較長。

小兒黃疸中醫一般將黃疸分為陰黃和陽黃。陽黃是熱毒實邪所為,其黃如桔色鮮明。陰黃為寒濕所致,其黃色晦暗。但臨床發現僅用陰黃、陽黃尚不能全面反映其復雜病情,所以臨床一般將小兒黃疸分為濕熱型、熱毒型、瘀滯型、脾濕型四種。

濕熱型黃疸可見到小兒皮膚黃而鮮明,其色如枯色,伴見發熱、煩躁、啼哭、口渴、嘔吐、尿黃、便秘等癥狀,常用茵陳、梔子、大黃、黃芩、車前子、竹茹、陳皮等中藥治療,也可使用茵梔黃註射液靜點,每日1次熱毒型黃疸的發黃多在生後較晚的時間出現,伴見高熱、煩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並且有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此型—般病情較重,多為核黃疸病人。中成藥可灌服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湯藥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梔子、黃連、茵陳、菖蒲、大黃、鉤藤等藥,水煎服。若患兒已昏迷則中藥灌不進去時,可用茵陳、梔子、大黃、甘草煎湯,保留灌腸,一日一次,或采用針灸,西藥搶救等辦法綜合治療。

小兒黃疸瘀滯型黃疽可見面目及全身發黃,黃色較深且晦暗,並逐漸加重,身體消瘦,飲食減少,大便溏稀,並伴有皮膚出血而見瘀斑瘀點等,中醫認為此為熱邪深入,傷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療要活血化瘀,養肝健脾,中藥可用柴胡、赤芍、白芍、當歸、桃仁、紅花、川芎、佛手、陳皮、茯苓、山藥、雞血藤等藥物。

脾濕型黃疸的小兒皮膚發黃,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無華,體質消瘦,乏力納少,大便溏軟,四肢欠溫,治療可用健脾化濕、和中之法,中藥可用茵陳、白術、幹薑、黨參、山藥、茯苓、佛手、菖蒲、鬱金、焦山楂等,中成藥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劑等。

小兒黃疸總之,新生兒黃疸多有不同,應在嬰兒出生後密切觀察,其皮膚黃疸的變化。對於膚黃過早出現或逾期不退者和黃疸逐漸加重者,或黃疸退後復出者,應特別註意並及時就診。當嬰兒出現黃染時,還要註意觀察小兒精神、呼吸、吃奶、大便顏色等情況,以便及早發現病理性黃疸,及早治療。

小兒黃疸的常見飲食禁忌

小兒黃疸是生活中比較常見一種新生兒疾病。傢長們在幫助患兒積極治療的同時也需要做好飲食控制。那麼小兒黃疸患者不能吃哪些食物呢?下面給大傢介紹小兒黃疸的常見飲食禁忌,供大傢參考。

龍眼肉

甘溫果品。《本草匯言》說它“甘溫而潤,恐有滯氣”。濕熱性黃疸應多食清淡利濕之物,龍眼肉滋膩助熱,不利濕熱之邪的排泄,故陽黃與陰黃之人皆不宜食。

胡椒

凡濕熱型黃疸之人忌食之。《本草綱目》雲:“胡椒,大辛熱,純陽之物。辛走氣,熱助火,此物氣味俱厚。”《隨息居飲食譜》也認為:“多食動火燥液,耗氣傷陰”。對濕熱型黃疸之人來說,多食則易增劇病情,助長濕熱之邪,黃疸不易退去。

人參

性溫,味甘,為溫熱性補氣強壯食品,有助熱上火動血之弊。黃疸之人多以濕熱之邪為患,尤其是急性黃疸之人,多屑中醫熱證、實證,宜吃清淡利濕之物,忌吃溫熱補益之品,尤其是人參,甘溫助火,陽黃之人更應忌食。

鵝肉

民間視為大發之物。唐代食醫孟詵認為“多食令人發痼疾”。明·李時珍也指出:“鵝,氣味俱厚,發風發瘡。”《中藥大辭典》中說:“濕熱內蘊者勿食。”陽黃為濕熱型黃疸,故多食鵝肉則弊多利少,甚至有弊無利,加重病情。

羊肉

性溫,味甘,黃疸之人多為內有濕熱,熏蒸肝膽,膽液外泄而發黃。《金匱要略》中早有告誡:“有宿熱者不可食之。”黃疸之病屑“內有宿熱”之疾,法當忌食。《隨息居飲食譜》也早有告誡,認為“疸病均忌”。

雞肉

性溫,味甘,黃疸多屬肝膽濕熱內蒸,飲食宜清淡不宜溫補。《醫林纂要》認為雞肉“肥膩壅滯,有外邪者皆忌食之。”實際上內外有實邪者皆當忌食,清代食醫王孟英就明確告誡:“疸癥忌之。”尤其是濕熱偏重的陽黃之人,更不宜食。

醍醐

為牛乳制成的食用脂肪。能滋陰、養營、潤燥,而黃疸或為寒濕為患,或為濕熱蘊結肝膽,而醍醐滋膩養陰,不利濕邪排泄。這正如《隨息居飲食譜》所言:“中虛濕盛者均忌之。”所以,無論陽黃或陰黃之人,皆不宜食。

蚶肉

性溫,味甘,有補血溫中的作用。根據清代食醫王孟英的經驗,濕熱黃疸者不宜多食,他在《隨息居飲食譜》中指出:“蚶,多食壅氣,濕熱盛者忌之。”陽黃之人為濕熱內蘊肝膽,故當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