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較其他月齡更為常見,這主要與新生兒的膽紅素代謝特點有關。新生兒常見的黃疸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類。寶寶出生後一切正常。可是3-5天後,寶寶的臉卻黃瞭,而且有越來越黃的趨勢。這是怎麼回事呢?沒關系,多半是由於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那傢長們該如何護理寶寶呢,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新生兒黃疸

大多數新生兒生後第一個出現和要面對的疾病就是黃疸,但是由於對此認識不足,一些傢長十分緊張,另一些傢長又過於松懈。那麼,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認識它吧。

什麼是黃疸

黃疸是我們肉眼可以觀察到的皮膚、鞏膜、粘膜變黃。原因是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膽紅素是人體內的一種化學產物,由於新生兒期的某些特點,它逐漸升高導致皮膚、鞏膜、粘膜黃染。不同種族、不同膚色都會發生黃疸,尤其以我們東亞人多。我國新生兒出現黃疸的比例在足月兒大概50%,早產兒大概80%。

黃疸對新生兒的傷害

輕微黃疸對大部分寶寶沒有什麼傷害,這是一個正常的成長過程。但是嚴重的和一些高危因素存在的黃疸就可能對寶寶產生危害,最可怕的就是膽紅素入腦造成的神經損傷。

母乳喂養與黃疸

因為母乳喂養會造成新生兒膽紅素重吸收增多,所以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會比人工喂養的新生兒黃疸明顯。多數母乳喂養的新生兒黃疸加重是由於喂養不當造成的,而並非母乳本身。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應該首先檢查喂養方法是否恰當,良好正確的喂養方式和量可以促進消化道蠕動增加,促進膽紅素從大便中排出,減輕黃疸程度。這時更應該堅持母乳喂養,增加母乳喂養的次數,8-12次/天(即2-3小時1次),每次盡量達到30-60ml奶量。如果努力後仍存在喂養問題請咨詢兒科醫生。

黃疸的處理

大部分輕微黃疸不需要特殊處理。為瞭避免黃疸逐漸加重,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充分的喂養,增加胃腸的蠕動,促進膽紅素排泄。充分的喂養即是8-12次/24小時、2-3小時/次、30-60ml/次。

口服白開水和葡萄糖水並不能幫助退黃,反而會引起奶量減少,使膽紅素排出減少,不利黃疸消退。日光直接照射也不能有效退黃,因為日光中藍色波長光量有限,而且傢中很難做到裸露大面積皮膚接受日光,就算做到也容易造成紫外線灼傷和感冒等副作用。

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由於膽紅素對不同胎齡、不同出生體重、不同時齡的新生兒影響各不相同,危害的風險也各有差異,生理性范圍也有高風險,病理性范圍也有低風險,所以討論黃疸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的意義已不重要。

黃疸對寶寶的影響主要取決於其程度和高危因素,如果存在高危因素、黃疸加重快、程度很高就需要及時幹預,這些都需要醫生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來綜合判斷。此時切忌自行判斷,盡早咨詢兒科醫生,具體情況需醫生決定。

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是什麼

1、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所特有的一種現象,由於胎兒在宮內低氧環境下,血液中的紅細胞生成過多,且這類紅細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壞,胎兒出生後,造成膽紅素生成過多,約為成人的兩倍;另一方面,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使膽紅素代謝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兒在一段時間出現黃疸現象。

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是在第2—3天開始,這時皮膚呈淺黃色,鞏膜(白眼珠)以藍為主微帶黃色,尿稍黃但不染尿佈,第4—5天最黃,足月兒在第10—14天消退,檢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加。早產兒的生理性黃疸會出現得較早、較高,也持續較久,可延遲致3周—4周消退。雖有黃疸,但孩子沒有什麼不適,一般情況好。生理性黃疸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不需治療。

2、母乳性黃疸

因吃母乳新生兒發生黃疸稱為母乳性黃疸,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黃疸。少數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原因還不十分明瞭。其黃疸特點是:在生理性黃疸高峰後黃疸繼續加重,如繼續哺乳,黃疸在高水平狀態下繼續一段時間後才緩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時,黃疸明顯下降,若再次哺乳,黃疸又上升。由於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兒肝臟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泄,於是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加,出現新生兒皮膚和鞏膜的黃染。

出現母乳性黃疸後,一般不會影響小兒的健康,也無發燒和食欲不好的癥狀。如及時停止喂母奶,黃疸大約在2—4天內減弱,6—10天內全部消失。對於母乳性黃疸,一般不會引起神經系統的傷害。對於母乳性黃疸也不必驚慌,停母乳時可用牛奶暫時替代,待黃疸好轉後可以繼續用母乳喂養。

3、溶血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O、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且造成的黃疸較重;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胎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胎兒血型為A或AB較少見,且造成的黃疸較輕。據報道,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的發病率為11。9%。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特點是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且逐漸加重。早期可進行換血療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輕微癥狀,隻要采用光照療法即可。

出現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是很多的,可以通過上面內容的介紹大傢知道其實發生瞭新生兒黃疸的病因還好四很多的,而且這樣的黃疸種類也有幾種的,如果能夠出現這樣的黃疸的時候就需要好好的診斷治療。

新生兒黃疸需要停喂母乳嗎

 母乳性黃疸屬於病理性黃疸范疇,母乳性黃疸的發生原因尚未完全明確,與以下因素有關:

1)生後1周內純母乳喂養的正常新生寶寶,可能由於能量攝入不足、喂養頻率及哺乳量少導致腸蠕動減少、腸肝循環增加有關,此外也與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酐酶(β-GB)含量較高可促進腸肝循環增加有關。

2)生後1周以上純母乳喂養的正常新生寶寶發生母乳性黃疸,可能與母乳中β-GB含量高有關,在腸道內通過水解結合膽紅素成為未結合膽紅素,使腸道回吸收增加而導致黃疸。

3)母乳喂養兒與人工喂養兒腸道菌群組成差異顯著,母乳喂養的寶寶缺乏轉化膽紅素的菌群,使腸肝循環的負擔增加,導致黃疸加重。

4)有些母乳性黃疸的寶寶可能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酰苷轉移酶1(UGT1)基因突變有關,使黃疸加重或遷延時間延長。

母乳性黃疸表現為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出現黃疸,足月兒多見,早發型母乳性黃疸出現在生理性黃疸發生的時間范圍內,高峰值可高於生理性黃疸,消退時間可晚於生理性黃疸;遲發型母乳性黃疸出現時間稍晚,常發生在生後1周後,大多7—14天出現,可緊接著生理性黃疸發生,亦可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後又加重,其峰值可在生後2—3周,且峰值超過生理性范圍,持續4—6周或延長至2—3月。寶寶一般情況良好,吃奶好,糞色黃,尿色不黃,不影響生長發育,肝臟不大,肝功能正常,無肝病及溶血的表現。

母乳性黃疸無論早發型還是晚發型,一旦停喂母乳或改喂配方乳48—72小時後,黃疸即可明顯減輕,若再開始喂哺母乳,黃疸可重新出現或加重,但不會達到原來的程度。有部分母乳性黃疸的寶寶停母乳或改用人工喂養後黃疸消退不明顯,有可能同時存在UGT1基因缺陷。

如為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的寶寶,應給寶寶少量多次喂哺母乳,註意避免錯誤地喂糖水,使哺乳次數減少,不利於乳汁的分泌,如血膽紅素超過生理性黃疸范圍即應予以幹預,可繼續母乳喂養,同時進行藍光治療。如為晚發型母乳性黃疸,血膽紅素<15mg/dl可繼續母乳喂養,加強監測;血膽紅素在15—20mg/dl,停母乳2—3天觀察,如黃疸下降則繼續母乳喂養,此時膽紅素可能輕度反彈1—3mg/dl,隨後繼續下降而消退;血膽紅素>20mg/dl加用光療。當然也應結合日齡、胎齡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個性化處理,胎齡越小、日齡越小則治療宜積極。並密切監測膽紅素。

有的爸爸媽媽錯誤地認為,母乳性黃疸既然與母乳有關,將母乳煮沸加熱後再喂哺寶寶,以為這樣可達到減輕黃疸的作用。事實上這樣做對母乳性黃疸的寶寶無一點益處,反而由於母乳煮沸後其營養成分流失,給寶寶帶來不利影響。

母乳性黃疸一般預後良好,國內未見母乳性黃疸發生膽紅素腦病的報道,但國外在18年的報道中發現有少數的膽紅素腦病與母乳喂養有關,提示母乳性黃疸有導致輕微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可能性,故對膽紅素值較高的母乳性黃疸寶寶,應註意觀察,給予積極處理。

小兒黃疸的治療與護理

 如何判斷自己寶寶得瞭黃疸?

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染;軀幹部用手指將皮膚按壓後抬起,觀察皮膚黃染的情況,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染;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四肢和手足心,如果也出現黃染,即為重度黃染,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和治療。

得瞭黃疸會對寶寶健康有什麼影響?

在大多數情況下,出現黃疸是不用擔心的。但是,如果寶寶的膽紅素水平太高(因為沒有采取任何治療措施控制黃疸,而且膽紅素水平持續升高),可能會對寶寶的神經系統造成永久性傷害。極少數發生黃疸的新生寶寶發展成一種叫做核黃疸(也叫膽紅素腦病)的疾病,這種病會導致寶寶耳聾,發育遲緩或出現一種腦性癱瘓。

如何區分生理與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的特點:

(1)在生後2~3天起出現並逐漸加深,在第4~6天為高峰,第2周開始黃疸逐漸減輕。

(2)黃疸有一定限度,其顏色不會呈金黃色。黃疸主要分佈在面部及軀幹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無明顯的黃疸。若抽血測定膽紅素,足月兒在黃疸高峰期不超過12毫克/分升,早產兒不超過15毫克/分升。

(3)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產兒黃疸一般在第3周內消退。

(4)小兒體溫正常,食欲好,體重漸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新生兒黃疸如果有以下特點之一,則要考慮為病理性黃疸:

1.黃疸出現過早:足月兒在生後24小時以內,早產兒在48小時以內出現黃疸

2.黃疸程度較重:血清膽紅素超過同日齡正常兒平均值,或每日上升超過85.5μmol/L(5mg/dl)

3.黃疸進展快,即在一天內加深很多;

4.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超過2周以上,早產兒超過3周)或黃疸消退後又出現;

5.黃疸伴有其它臨床癥狀,或血清結合膽紅素大於25.7μmol/L(1.5mg/dl)。

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不同

寶寶從出生後結紮臍帶至出生後28天就是新生兒期。新生寶寶各個器官還未發育成熟,所以會經常出現各種疾病,新生兒黃疸就是新生期最常見的一種疾病。今天小編來講解下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不同。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一種特殊生理現象,80%的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但是要註意,如果是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則應該高度重視,很有可能是病理性黃疸,提示寶寶身體出現嚴重的疾病。

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不同

1、出現時間不同

生理性黃疸一般出現在寶寶出生後的2-3天。寶寶皮膚呈現淺黃色,鞏膜微帶黃色,尿稍黃。寶寶精神沒有不適情況,在第4-6天黃疸最明顯。

病理性黃疸一般出現在寶寶出生後的12-24小時內。或者黃疸消退後又重復出現。病理性黃疸持續時間明顯長於生理性黃疸時間。

2、黃疸出現的程度

生理性黃疸一般出現在面部、頸部,皮膚淺黃或者檸檬色,鞏膜微黃,尿黃但是尿佈不會染色。

病理性黃疸一般較重,呈金黃色,四肢、手心、腳心皮膚都很黃,尿佈上也會出現明顯染黃顏色。

3、黃疸消退時間

生理性黃疸消退一般不超過2周,足月寶寶大多在7-10天黃疸就會消退,早產寶寶可能要延長至出生後第3-4周才會消退。

若2周還沒消退或者消退後又出現瞭黃疸,則是病理性黃疸。

4、寶寶精神狀態

寶寶如果是生理性黃疸,精神佳,吃奶香,吃奶有力,哭聲洪亮。

如果是病理性黃疸,精神差,吃奶不香,吸奶無力,甚至抽風。

一般說來,生理性黃疸無須處理,隻要讓寶寶多吃母乳,多排尿,就可以排出膽紅素,黃疸就會逐漸消退。若寶寶黃疸黃染程度發展很快,黃染范圍大,擴展到四肢,甚至手腳心,就意味著病情嚴重,若延誤治療很可能會造成腦神經系統不可逆轉的損害,所以出現這些異常情況傢長要及早帶孩子去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