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80%的大腸癌是由良性腺瘤發生癌變而來的。由於腺瘤的癌變過程為10年左右,所以,隻要能夠早期發現這一癌前病變,就能及早治療,避免患大腸癌。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而年輕患者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在大中城市,45歲左右的中青年患者很多。為什麼大腸癌需要進行放化療?請看下面介紹。

為什麼大腸癌需要進行放化療

大腸癌術後一般都要進行放化療的原因:

需要根據不同的分期來決定,現在認為直腸癌這一疾病二期、三期的病人需要術前或術後做放化療。整體而言,這些治療的副作用屬於在可控制的范圍之內。如果單從化療方面來講,放化療同步通常隻用一個藥物,放化療藥物實際上對胃腸道的反應會相對比較輕,對骨髓功能抑制白細胞的能力影響也會比較輕,不會出現明顯的脫發現象。

因此,不需要過度地恐懼目前這些標準治療。大部分的病人,在術前或者術後的一般狀態比較好,且之前也沒有接受過任何化療,對於這一批病人來講,他們對化療的耐受性都是很好的。至於需要化療還是放療,這個情況交給醫生決定,而醫生有時候也需要跟病人進行一定的討論。

什麼因素決定病人術前做放化療還是術後做放化療:

一般來講,對於直腸癌,主要根據術前的情況分期,通過磁共振的手段把局部的腫瘤診斷清楚,包括腫瘤的大小、腫瘤浸潤的深度、腫瘤距離肛門的距離,還有腫瘤的位置處在前壁後壁還是側壁,另外觀察旁邊的淋巴結有沒有腫大,因為需要懷疑有沒有轉移到淋巴結的情況,綜合這幾個因素來進行判定。

如果出現腫瘤太大或者切緣受到威脅或者有很多淋巴結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術前做放化療,並且需要整合多個學科一起來做治療,患者不用太緊張的,這樣做是為瞭給外科手術保駕護航,而且可以讓手術進行得更順利,使得術後的復發幾率下降。

放化療之後需要註意的地方:

對於結直腸癌的病人而言,當整個放化療結束並進入隨訪時間時,大概需要註意兩點:一是盡量減少西方的飲食方式,不要過多攝入紅肉或肉類以及包括碳水化合物這一類的食物,建議大傢更多地去攝入一些纖維類的食物,包括水果、青菜這一類的食物,然後再配合一定的運動量,這樣對於預防復發是有幫助的。

大腸癌的輔助檢查

1.盲腸指診

是重要而簡便易行的直腸癌檢查方法之一。一般可發現距肛門8 cm以內的病變。

2.內鏡檢查

包括直腸鏡、乙狀結腸鏡及纖維結腸鏡檢查。對於便血或黏液血便及大便習慣改變並經直腸指診無異常發現者,均應常規進行乙狀結腸鏡及纖維結腸鏡檢查。

3.影像學檢查

目前結腸氣鋇雙重造影仍是診斷大腸癌的首選方法,可顯示腫瘤的部位、范圍、形態等,主要表現為充盈缺損、腔內龕影、腸腔狹窄、腸壁增厚、黏膜紊亂及破壞、結腸袋消失等。CT、MRI及高分辨率的直腸內超聲檢查,主要用於明確結腸或直腸的腸壁或腸外浸潤程度及有無淋巴結轉移等,有利於進行臨床分期,指導治療方案及預後。

4.大便潛血檢查

由於大腸癌特別是早期大腸癌的出血往往是間斷性的,而且該檢查存在假陰性結果,應連續檢查3次為宜。

5.腫瘤標志物檢查

最常用的腫瘤標志物為血清癌胚抗原(CEA),但其也可與其他腫瘤和良性組織發生交叉反應,因此對本病的診斷不具有特異性,敏感程度也不高,但其對估計預後、監測療效及復發有重要作用。有研究顯示64%的復發可經CEA檢測發現,其敏感性遠遠超過其他檢測手段。目前,其他癌相關抗原,如CA19-9、CA50、CA242等也已經應用於臨床,它們在大腸癌的檢測中分別有20%-40%的陽性率,特異性在90%以上,並可預測復發。

6.PET檢查

正電子發射體層掃描(PET)作為一種非損傷性影像診斷學技術,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廣泛應用於臨床中,顯示瞭獨特優勢。18F-脫氧葡萄糖(18F-FDG)作為一種腫瘤顯像劑可以利用腫瘤代謝標記大多數的腫瘤惡性病變,因此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

大腸癌的大體分型

1982年全國大腸癌統一規范的大體分型標準如下:

(1)早期大腸癌:早期癌是癌局限於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無淋巴結轉移。早期癌可分4 型:①扁平;型:此型多為黏膜內癌。②息肉隆起型(I型):又可分為有蒂型(ip),亞蒂型(is)或廣基型。此型也多為黏膜內癌。②扁平隆起型(Ⅱa):大體呈分幣狀。此型多累及黏膜下層。④扁平隆起潰瘍型<Ⅱa+Ⅱc):大體如小盤狀,邊緣隆起,中心凹陷。此型累及黏膜下層。

(2)中晚期大腸癌:中晚期大腸癌也可分為4型:①隆起型:腫瘤向腸腔突出呈結節狀、息肉狀或菜花狀隆起,境界清楚,有蒂或廣基。切面見腫瘤組織呈灰白或灰黃,均質,較硬,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浸潤較為淺表、局限,肉眼可見淺肌層有癌浸潤。此型癌腫一般發展較慢,治療效果較好。②潰瘍型:腫瘤表面形成較深的潰瘍(一般深達肌層或超過之),邊緣隆起。此型預後較差。③浸潤型:癌組織向腸壁各層彌漫浸潤,使局部腸壁增厚,但表面無明顯潰瘍和隆起。腫瘤常累及腸管全周,伴纖維組織增生,致腸壁變硬,腸管周徑縮小,形成環狀狹窄。④ 膠樣型:腫瘤外形各異,可呈隆起、潰瘍或彌漫浸潤,但外觀及切面均呈半透明膠凍狀。

大腸癌的轉移與擴散

(一)直接浸潤

由於大腸的黏膜下層、肌層血管較豐富,其周圍組織較疏松,故腫瘤細胞沿腸管周徑向腸壁深層浸潤,其浸潤范圍很少超越腫瘤上下緣2~3cm,癌腫可浸潤漿膜層並累及附近組織或器官,如腹膜、腹膜後組織、膀胱、子宮及輸尿管等,嚴重者可以發生直腸一膀胱瘺或直腸陰道瘺,癌腫浸潤的深度與預後有明顯關系。

(二)淋巴轉移

因大腸黏膜內無淋巴管存在,故隻在腫瘤細胞侵犯腸壁肌層後才開始通過淋巴轉移;淋巴轉移按先平行後垂直的順序進行,即先轉移到與腸道平行的結腸旁淋巴結,然後再轉移到腸系膜血管處的淋巴結。但直腸癌與其不同,其淋巴一流出直腸壁後,立即沿直腸上血管走行,很少發生逆行性轉移,直腸癌的淋巴轉移發生率與轉移程度比結腸癌重。淋巴結轉移的有無以及轉移的個數對預後有很大影響。

(三)血行轉移

癌組織多在侵犯小靜脈後才沿門靜脈轉移至肝內,大腸癌診斷時10%-15%病例已有肝轉移,屍檢資料2/3以上病例有肝轉移;亦可經椎旁靜脈叢向肺轉移、經體循環轉移到肺、腦、腎、腎上腺及骨骼等處:距肛門緣6cm以下的直腸癌血行轉移率最高,可達50%,其次為上段直腸癌,約在20%以上。結腸癌的血行轉移率不足10%。

大腸癌的高發人群有哪些

(1)年齡40~50歲是結腸癌的高發階段。

(2)有大腸癌傢族史者要格外留神,因為他(她)們罹患大腸癌的危險性要比通常人高4倍。

(3)血吸蟲病流行區也是大腸癌的高發區。對於這些地區的老百姓,要密切觀察他(她)們病情的變化,要建立隨訪制度,以便早期發現大腸病變。

(4)由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與大腸癌關系密切,對於這些患者要定期追蹤。現有資料提示,其發生大腸癌的機會比正常人高6-9倍,往往在發生慢性潰瘍性結腸炎10年後開始。建議患有結腸炎、經常腹瀉的人要定期到醫院進行腸鏡檢查,結腸炎到瞭某一種程度,則會發生結腸癌。隻有徹底治愈結腸炎,才能盡量避免結腸癌的發生。結腸炎患者對此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

(5)有不良飲食習慣者,如長期吃高脂肪、低纖維飲食的人群。高脂肪和偏肉類飲食而導致的攝入熱能超標,已被證實與直腸癌的患病風險呈正相關,而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可起到保護作用。

(6)肥胖及少體力勞動者。經常從事體力勞動的人較非體力勞動者結腸癌、直腸癌的發病率低。

(7)有長期吸煙史者患大腸癌的幾率較大,所以要趕快戒煙。

(8)膽囊切除人群的大腸癌發病率高於普通人群。膽囊切除後應警惕大腸癌的發生。

(9)遺傳性息肉病和非息肉綜合征,包括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傢族性腺瘤性息肉病、Gardner綜合征、傢族性幼年性息肉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