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癌腫為首選,輔之以放射治療、化療藥物治療及中醫藥治療等。最近不少學者對早期大腸癌采用經內鏡下切除治療,也取得較好療效。大腸癌的治療關鍵在於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大腸癌是怎麼回事?有效治療大腸癌的方法是什麼?一起來看下。

大腸癌是怎麼回事

大腸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主要是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環境因素

中國和日本人的大腸癌發病率雖明顯低於美國,但移民到美國的第一代即見大腸癌發病率上升,第二代已接近美國人的發病率。由此移民流行病學特點,可見大腸癌的發病和環境、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方式有關。一般認為高脂肪食譜與食物纖維不足是主要發病原因,這已為流行病學和動物實驗所證明。高脂肪飲食,特別是含有飽和脂肪酸的飲食,可促進肝中膽固醇和膽酸的合成,而進入腸腔增加,結腸細菌作用使之轉變成膽固醇代謝物及次級膽酸,有致癌作用。食物纖維具有吸收水分性能,可增加糞便量,稀釋腸內殘留物濃度,並因縮短糞便通過大腸的時間而減少致癌物質和大腸粘膜接觸的機會;反之,食物纖維不足,即成為大腸癌的發病因素之一。此外,實驗證明飲食中維生素A、C、E及硒、鈣均有防癌作用,其中膳食中鈣的防癌作用,近年受到特別重視。

二、大腸癌的遺傳因素

近年來對大腸癌的遺傳因素有瞭進一步瞭解。從遺傳學觀點,可將大腸癌分為遺傳性(傢族性)和非遺傳性(散發性)。前者的典型例子如傢族性結腸息肉綜合征和傢族遺傳性非息肉病大腸癌。後者主要是由環境因素引起基因突變。

三、大腸癌的其他高危因素

(一)大腸息肉(腺瘤性息肉)一般認為絕大部分大腸癌均起源於腺瘤,故將腺瘤樣息肉看做是癌前病變。一般腺瘤越大、形態越不規則、絨毛含量越高、上皮異型增生越重,癌變機會越大。對腺瘤一癌的序列演變過程已有瞭比較深入的瞭解,大腸癌的發生是正常腸上皮一增生改變,微小腺瘤一早期腺瘤一中期腺瘤一後期腺瘤一癌一癌轉移的演變過程,在這一演變過程的不同階段中所伴隨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變化已經比較明確,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復合突變的累積過程被看做是大腸癌發生過程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基因的突變則是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炎癥性腸病國外報道,潰瘍性結腸炎大腸癌發生率為普通人群的5~10倍,多見於幼年起病、病變范圍廣而病程長者,其癌變特點是發生在扁平粘膜,惡性程度高。Crohn病有結腸、直腸受累者也可發生癌變。

(三)血吸蟲病我國南方血吸蟲病流行區12個省市流行病學調杏表明,血吸蟲病發病率與大腸癌標化死亡率之間有顯著正相關。推測血吸蟲卵沉積在結暢粘膜下引起慢性炎癥和息肉樣增生,誘發癌變。血吸蟲誘發的大腸癌發病年齡較輕,好發於蟲卵沉積較多的直腸、乙狀結腸部。

(四)有報道膽囊切除術後大腸癌發病率增高,認為與次級膽酸進入大腸增加有關。

大腸癌有哪些表現

國外報道本病男女差別不大,但在我國則以男性較多見,男女之比約2:1。我國發病年齡多在40~60歲,發病高峰在50歲左右,但30歲以下的青年大腸癌並不少見。大腸癌的中位發病年齡在我國比歐美提前約十年,且青年人患大暢癌比歐美多見,這是本病在我國的一個特點。大腸癌出現在傢族性多發性腸息肉患者基礎上者,其發病年齡也較早。大腸癌起病隱匿,早期常僅見糞便隱血陽性,隨後出現下列臨床表現。

一、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

排便習慣的改變可能是大腸癌最早的癥狀,多數病人表現大便次數增多,不成形或稀便,大便帶血及黏液。有時表現為頑固性便秘,大便形狀變細,是由大腸遠段癌引起的腸腔狹窄所致。也可表現為腹瀉與糊狀大便,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糞質無明顯粘液膿血,多因癌位於結腸上段,表面糜爛、炎癥可導致腸功能紊亂。

二、便血

常以血便為突出表現,或有痢疾樣膿血便、裡急後重,系因結腸下段或直腸癌糜爛壞死造成。腫瘤破潰出血,吸時鮮紅或較暗,一般出血量不多,間歇性出現。如腫瘤位置較高,血與糞便相混則呈果醬樣大便。有時為粘液血便。

三、腹痛

常有糜爛、壞死與繼發感染,使相應的腸段蠕動增加、腸曲痙攣,多引起不同性質與程度的腹痛。一般見於右側大腸癌,表現為右腹鈍痛,或同時涉及右上腹、中上腹。因病變可使胃結腸反射加強,則出現餐後腹痛。左側大腸癌常並發腸梗阻,有腹絞痛,伴有腹脹、腸鳴音亢進及腸形。晚期患者因有腹膜後轉移,可浸潤腰骶神經叢,常有腰骶部持續性疼痛。

四、腹部腫塊

多見於右腹,是右側結腸癌的表現之一,提示已屆中晚期,癌體積較大,已有腸壁外局部轉移。腫塊位置取決於癌的部位,盲腸、升結腸、結腸肝曲癌的腫塊分別位於右下、右中、右上腹,橫結腸癌的腫塊可在臍周捫到。腫塊質堅,大小不等,表面呈結節感,一般可以推動,但至後期則固定。合並感染者可有壓痛。

五、腸梗阻

腸梗阻一般是晚期結腸癌的表現。左側結腸梗阻多見。潰瘍型或增生型結腸癌向腸壁四周蔓延浸潤致腸腔狹窄引起的梗阻,常為慢性不完全性機械性腸梗阻,先出現腹脹、腹部不適,然後出現陣發性腹痛、腸鳴音亢進、便秘或糞便變細(鉛筆狀、羊糞狀)以至排氣排便停止。

六、肛門疼痛及肛門失禁

直腸下段癌如浸潤肛管可引起局部疼痛,如累及肛管括約肌則可引起肛門失禁.膿血便經常流出,污染內褲;癌腫感染或轉移,可引起腹股溝淋巴結增大。

七、全身情況

可出現進行性貧血,系癌糜爛而有小量慢性出血所致。癌壞死或有繼發感染,可出現低熱。以上表現多見於右側大腸癌。如臨床上以貧血與低熱為主要表現,而腹瀉輕,腹痛不明顯,易被誤診為全身性疾病。晚期患者有進行性消瘦、惡病質、黃疸和腹水等。

臨床類型

(一)結腸癌的臨床表現

結腸癌患者大多已中年以上,其中位數年齡為45歲,約有5%患者的年齡在30歲以下。結腸癌的臨床表現隨其病灶大小、所在部位及病理類型而有所不同。不少早期結腸癌患者在臨床上可毫無癥狀,但隨著病程的發展和病灶的不斷增大,可以產生一系列結腸癌的常見癥狀,諸如大便次數增多、大便帶血和黏液、腹痛、腹瀉或便秘、腸梗阻以及全身乏力、體重減輕和貧血等癥狀。整個結腸以橫結腸中部為界,分為右半結腸和左半結腸兩個部分,此兩部癌腫的臨床表現確各有其特點,茲分述如下:

1.右半結腸癌

右半結腸腸腔寬大,糞便較稀,腸壁薄易擴張,此部位的癌多為腫塊狀或潰瘍型,較少環狀狹窄。故l臨床表現多腹痛,便血,貧血,腹部腫塊,消瘦和惡病質。

(1)腹部疼痛:多屬右中、下腹隱痛,如結腸肝曲癌腫而糞便又較幹結也可表現為絞痛。癌腫已穿透腸壁引起局部炎癥時,可出現腫塊和壓痛。

(2)排便習慣改變及便血:潰瘍型癌腫易使糞便稀薄,次數增多,並導致血便或大便潛血陽性。經常腹瀉或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3)腹部腫塊:癌腫生長到相當大時,可能觸摸到腹部腫塊,癌腫穿透腸壁浸潤腸外組織或有小穿孔時引起局部炎癥粘連,也可表現為腹部腫塊,並有壓痛,常感腹脹。

(4)貧血和惡病質:病人貧血的主要原因是癌腫出血,慢性失血所致。晚期病人因貧血、營養不良、全身消耗,將出現消瘦、乏力、浮腫、低蛋白血癥及惡病質表現。

2.左半結腸癌

左半結腸腸腔細,腸內糞便較為幹燥硬結。此部位的腫瘤趨向於浸潤型,常引起環形狹窄,易導致急、慢性腸梗阻。臨床表現主要為腹部絞痛,排便困難,糞便帶血或黏液。乙狀結腸部位腫瘤在病人消瘦的情況下也可觸及腹部包塊。

(1)腹部絞痛:是癌腫伴發腸梗阻的主要表現。梗阻可突發,出現腹部絞痛,伴腹脹、腸蠕動亢進、便秘和排氣受阻;慢性梗阻時則表現為腹脹不適、陣發性腹痛、腸嗚音亢進、便秘、糞便帶血和黏液,部分性腸梗阻有時持續數月才轉變成完全性腸梗阻。

(2)排便困難:半數病人有此癥狀,隨著病程的進展,便秘情況愈見嚴重。如癌腫位置較低,還可有排便不暢和裡急後重的感覺。

(3)糞便帶血或黏液:由於左半結腸中的糞便漸趨成形,血液和黏液不與糞便相混,約25%患者的糞便中肉眼觀察可見鮮血和黏液。

(二)直腸癌的臨床表現

直腸癌早期病變僅限於黏膜,多無明顯癥狀,或僅有少量肉眼不易察覺的便血和便中挾帶黏液,晚期則由於癌腫的迅速增大、潰瘍、感染,侵及鄰近組織器官而出現局部及全身癥狀,主要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及便血等。

1.排便習慣的改變

由於病灶刺激腸道而致腸功能紊亂所產生的大便習慣的改變。主要表現為便意頻繁,大便次數增多,每日數次至十數次,多者達數十次。次數越多,所含糞汁越少,實際上每次隻排出少量血液及黏液。大便變形、帶有溝槽或便形變細、排便不盡感,其程度與癌腫大小有關。若便前肛內有明顯墜脹感,便時裡急後重並有下腹隱痛,估計病變較晚,預後不良。

2.便血

多為鮮血或暗紅色血,與大便不相混,系腫瘤壞死脫落形成潰瘍面後的滲血,大量出血者少見,之後可有黏液排出。感染嚴重者,則可出現膿血便,量少,大便次數多,常易與細菌性痢疾相混淆。

3.腸道狹窄及梗阻

癌腫繞腸道周徑浸潤生長,使腸腔狹窄,尤在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多為浸潤型癌,極易引起梗阻現象。直腸壺腹部癌,因多為潰瘍型癌,直腸壺腹部較寬闊,估計l.5~2年左右才引起狹窄梗阻。表現為大便形態變細,排便困難,便秘,腹部脹氣不適,陣發性絞痛,腸鳴音亢進等。

4.肛門疼痛及肛門失禁

直腸下段癌如浸潤肛管可引起局部疼痛,如累及肛管括約肌則可引起肛門失禁.膿血便經常流出,污染內褲;癌腫感染或轉移,可引起腹股溝淋巴結增大。

5.其他表現

直腸癌晚期如浸潤其他臟器及組織,可引起該處病變癥狀,侵犯骶神經叢可使骶部及會陰部疼痛,類似坐骨神經部疼痛;侵犯膀胱、前列腺、可引起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直腸瘺,女性可引起陰道直腸瘺,陰道內排出糞便及黏液和膿血。肝轉移可引起肝腫大、黃疸、腹水等癥狀,全身癥狀可有貧血、消瘦、乏力、體重減輕等惡病質現象,有時還可出現急性腸梗阻、下消化道大出血及穿孔後引起彌漫性腹膜炎等癥狀。

有效治療大腸癌的方法是什麼

手術治療是目前大腸癌最主要的治療手段,是可根治性治療大腸癌的方法。外科醫生應根據腫瘤的不同部位、腫瘤大小及腫瘤生物學特性等選擇相應的手術方式。可根據結腸癌的部位及淋巴結引流區做整塊的廣泛切除。按腫瘤部位常用的手術方法有:

(1)右半結腸切除術 腫瘤位於盲腸、升結腸應行右半結腸切除術。切除范圍包括橫結腸右半部、大網膜右半部、胃網膜右血管、肝曲、升結腸、盲腸、15~20cm末段回腸、右側腎周筋膜前葉及相應腸系膜血管淋巴組織。術中應註意勿損傷十二指腸、右側輸尿管等。如果腫瘤侵犯其他的臟器應爭取一並切除,整塊切除後,行回腸一橫結腸對端吻合。

(2)橫結腸切除術 腫瘤位於橫結腸中部時,切除范圍應包括大網膜、橫結腸及其系膜,最後行結腸端端吻合.橫結腸癌如侵犯附近臟器,如胃大彎、小腸、胰腺體尾部,手術時如有可能應一並切除受累組織。

結腸肝曲癌時,切除范圍應包括回盲部、升結腸、橫結腸大部分、中結腸動脈及其周圍淋巴結。如腫瘤侵犯肝右葉但仍可切除,患者全身狀況許可,應進行肝右葉部分切除,提高治愈機率。

結腸脾曲癌時,由於腫瘤與脾下極、胰尾關系密切,腫瘤可向脾門處轉移,因此手術除應切除中結腸動脈左支與左結腸動脈所需范圍外,應同時切除脾臟及胰腺尾部,以便清掃脾門淋巴結,使手術切除更加徹底。

(3)左半結腸切除術 適用於降結腸癌,切除范圍包括左結腸動脈、乙狀結腸動脈根部及相應系膜和腸管,行橫結腸-乙狀結腸吻合,必要時可於腸系膜下動脈根部結紮血管,切除病變所屬系膜及腸管,行橫結腸-直腸吻合術。

(4)乙狀結腸切除術 適用於乙狀結腸中、下段癌,切除范圍包括乙狀結腸、直腸上段及乙狀結腸系膜,行降結腸-直腸吻合術。

哪些人是大腸癌高危人群

1、如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中有一人患大腸癌,則本人患該病的危險性增加,應於40歲時開始行乙狀結腸鏡、糞便潛血或二者兼施的標準篩檢。

2、曾行大腸癌根治術者,發生復發性癌或新癌的危險性增加。術後要動態觀察癌胚抗原(CEA),若CEA持續不降或短期下降又復升高者,要考慮切除不完全或復發的可能,應及時進行結腸鏡檢查,以探查腫瘤的存在。如果行大腸癌切除術者術前未進行徹底檢查,則推薦術後1年內行結腸鏡檢查。如果本次或術前結腸鏡檢查顯示正常,則下一次結腸鏡檢查可在3年後進行,以後每5年檢查一次。

3、傢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結腸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的先天或獲得性缺陷所致。該基因的突變多發生在20~30歲時,可導致結腸發生成百上千個腺瘤。40歲以後,攜此基因者幾乎100%發生癌變。對於這種傢系成員,應接受遺傳學咨詢,並從青少年時期即進行定期的結腸鏡檢查。

4、腺瘤性息肉癌變率與息肉的大小相關。息肉愈大,癌變機會愈多。初次檢查發現腺瘤,一律電切活檢,證實為腺瘤者,3年後應隨訪進行結腸鏡檢查。如第一次隨訪檢查顯示正常或發現單個小型管型腺瘤,則下次隨訪檢查可延至5年之後;相反,如息肉體積大,數目多,則檢查的間隔時間應縮短。

5、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腸癌、直腸癌,是一種在同一傢族中有多個患結腸癌、直腸癌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凡疑及該病的個體,應從20歲~30歲開始每1~2年,40歲以後每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

6、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增加。這種危險於患病後8年開始,以後持續穩定增加。對全結腸炎患者應於患病8年後,左結腸炎患者於患病15年後,每1~2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

7、過去一直認為黑斑息肉病患者息肉不會癌變。但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黑斑息肉病病人患癌的幾率大大高於正常人,一項調查顯示黑斑息肉病病人惡性腫瘤發生率為20%~23%。因此,對於黑斑息肉病患者,應進行積極的隨診和檢查治療。對10歲以上患者,常規每兩年行全消化道造影檢查;20歲以上患者,每兩年還應接受纖維結腸鏡檢查。

8、對於大於1厘米的息肉,尤其有腹部癥狀者,應盡可能經內鏡電灼,擇期剖腹手術或在纖維結腸鏡的輔助下經腹腔鏡切除息肉或病變腸段;25歲後,每年接受包括腹部、盆腔的全面檢查;女性患者還應行乳腺檢查、宮頸塗片和盆腔B超檢查。

多吃辣椒或能預防大腸癌

日常生活中,“嗜辣族”不乏其人,越是辣得滿頭大汗越是大快朵頤。有日本研究人員參加的一個國際小組在8月號的《臨床檢查雜志》上報告說,他們發現辣椒還有一個神奇的功效,那就是其中含有的辣味成分辣椒素很可能有助於預防大腸癌。

以前的一些研究成果曾顯示,在感覺神經元中,有一種稱為“TRPV1”的受體,能夠感知熱、酸、辣味等有可能傷害細胞的刺激。

研究小組發現,腸內表面也有這種“TRPV1”受體。“TRPV1”受體會被腸內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激活,但是被激活後又會對“EGFR”進行負反饋,遏制EGFR的信號傳遞。EGFR與腸內的細胞分裂密切相關,對於腸內細胞進行正常的更新換代必不可少,但是其傳遞信號的行為受不到約束,腸內細胞異常生長或發生腫瘤的風險就會提高,因此TRPV1的負反饋能夠降低上述風險。

研究小組通過基因操作,使實驗鼠的胃腸道容易患上腫瘤,然後給實驗鼠喂食辣椒素,結果發現,與沒有喂食辣椒素的實驗鼠相比,前者癌細胞的數目和腫瘤大小都要低於後者,壽命則延長瞭30%。

研究小組認為,這是由於辣椒素能夠激活感覺神經元中的“TRPV1”,而“TRPV1”又能夠遏制“EGFR”發揮作用,從而遏制瞭癌癥的發病。

研究小組還發現,辣椒素與非類固醇的消炎鎮痛藥“塞來昔佈”組合在一起後,效果還會進一步提高。塞來昔佈除瞭具有鎮痛作用外,還一直被期待能夠在防癌領域發揮作用。

研究小組指出,最近其他一些研究成果已顯示,在人類的大腸癌組織內,與“TRPV1”有關的基因出現瞭多個變異。此次研究結果則顯示,腸腫瘤復發性風險很高的患者,通過長期激活TRPV1發揮作用是有益的,今後將繼續研究“TRPV1”的作用與人類大腸癌的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