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往往是很多大腸癌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法,然而對於采用手術治療大腸癌的患者而言,熟知大腸癌病人術後怎麼飲食是至關重要的,如若在術後出現飲食不當的情況,往往會影響到術後的恢復,甚至是提升術後復發與轉移的幾率。大腸癌是怎麼回事?大腸癌病人術後怎麼飲食?一起來看下。

大腸癌是怎麼回事

大腸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主要是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環境因素

中國和日本人的大腸癌發病率雖明顯低於美國,但移民到美國的第一代即見大腸癌發病率上升,第二代已接近美國人的發病率。由此移民流行病學特點,可見大腸癌的發病和環境、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方式有關。一般認為高脂肪食譜與食物纖維不足是主要發病原因,這已為流行病學和動物實驗所證明。高脂肪飲食,特別是含有飽和脂肪酸的飲食,可促進肝中膽固醇和膽酸的合成,而進入腸腔增加,結腸細菌作用使之轉變成膽固醇代謝物及次級膽酸,有致癌作用。食物纖維具有吸收水分性能,可增加糞便量,稀釋腸內殘留物濃度,並因縮短糞便通過大腸的時間而減少致癌物質和大腸粘膜接觸的機會;反之,食物纖維不足,即成為大腸癌的發病因素之一。此外,實驗證明飲食中維生素A、C、E及硒、鈣均有防癌作用,其中膳食中鈣的防癌作用,近年受到特別重視。

二、大腸癌的遺傳因素

近年來對大腸癌的遺傳因素有瞭進一步瞭解。從遺傳學觀點,可將大腸癌分為遺傳性(傢族性)和非遺傳性(散發性)。前者的典型例子如傢族性結腸息肉綜合征和傢族遺傳性非息肉病大腸癌。後者主要是由環境因素引起基因突變。

三、大腸癌的其他高危因素

(一)大腸息肉(腺瘤性息肉)一般認為絕大部分大腸癌均起源於腺瘤,故將腺瘤樣息肉看做是癌前病變。一般腺瘤越大、形態越不規則、絨毛含量越高、上皮異型增生越重,癌變機會越大。對腺瘤一癌的序列演變過程已有瞭比較深入的瞭解,大腸癌的發生是正常腸上皮一增生改變,微小腺瘤一早期腺瘤一中期腺瘤一後期腺瘤一癌一癌轉移的演變過程,在這一演變過程的不同階段中所伴隨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變化已經比較明確,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復合突變的累積過程被看做是大腸癌發生過程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基因的突變則是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炎癥性腸病國外報道,潰瘍性結腸炎大腸癌發生率為普通人群的5~10倍,多見於幼年起病、病變范圍廣而病程長者,其癌變特點是發生在扁平粘膜,惡性程度高。Crohn病有結腸、直腸受累者也可發生癌變。

(三)血吸蟲病我國南方血吸蟲病流行區12個省市流行病學調杏表明,血吸蟲病發病率與大腸癌標化死亡率之間有顯著正相關。推測血吸蟲卵沉積在結暢粘膜下引起慢性炎癥和息肉樣增生,誘發癌變。血吸蟲誘發的大腸癌發病年齡較輕,好發於蟲卵沉積較多的直腸、乙狀結腸部。

(四)有報道膽囊切除術後大腸癌發病率增高,認為與次級膽酸進入大腸增加有關。

大腸癌有哪些表現

一、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

排便習慣的改變可能是大腸癌最早的癥狀,多數病人表現大便次數增多,不成形或稀便,大便帶血及黏液。有時表現為頑固性便秘,大便形狀變細,是由大腸遠段癌引起的腸腔狹窄所致。也可表現為腹瀉與糊狀大便,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糞質無明顯粘液膿血,多因癌位於結腸上段,表面糜爛、炎癥可導致腸功能紊亂。

二、便血

常以血便為突出表現,或有痢疾樣膿血便、裡急後重,系因結腸下段或直腸癌糜爛壞死造成。腫瘤破潰出血,吸時鮮紅或較暗,一般出血量不多,間歇性出現。如腫瘤位置較高,血與糞便相混則呈果醬樣大便。有時為粘液血便。

三、腹痛

常有糜爛、壞死與繼發感染,使相應的腸段蠕動增加、腸曲痙攣,多引起不同性質與程度的腹痛。一般見於右側大腸癌,表現為右腹鈍痛,或同時涉及右上腹、中上腹。因病變可使胃結腸反射加強,則出現餐後腹痛。左側大腸癌常並發腸梗阻,有腹絞痛,伴有腹脹、腸鳴音亢進及腸形。晚期患者因有腹膜後轉移,可浸潤腰骶神經叢,常有腰骶部持續性疼痛。

四、腹部腫塊

多見於右腹,是右側結腸癌的表現之一,提示已屆中晚期,癌體積較大,已有腸壁外局部轉移。腫塊位置取決於癌的部位,盲腸、升結腸、結腸肝曲癌的腫塊分別位於右下、右中、右上腹,橫結腸癌的腫塊可在臍周捫到。腫塊質堅,大小不等,表面呈結節感,一般可以推動,但至後期則固定。合並感染者可有壓痛。

五、腸梗阻

腸梗阻一般是晚期結腸癌的表現。左側結腸梗阻多見。潰瘍型或增生型結腸癌向腸壁四周蔓延浸潤致腸腔狹窄引起的梗阻,常為慢性不完全性機械性腸梗阻,先出現腹脹、腹部不適,然後出現陣發性腹痛、腸鳴音亢進、便秘或糞便變細(鉛筆狀、羊糞狀)以至排氣排便停止。

六、肛門疼痛及肛門失禁

直腸下段癌如浸潤肛管可引起局部疼痛,如累及肛管括約肌則可引起肛門失禁.膿血便經常流出,污染內褲;癌腫感染或轉移,可引起腹股溝淋巴結增大。

七、全身情況

可出現進行性貧血,系癌糜爛而有小量慢性出血所致。癌壞死或有繼發感染,可出現低熱。以上表現多見於右側大腸癌。如臨床上以貧血與低熱為主要表現,而腹瀉輕,腹痛不明顯,易被誤診為全身性疾病。晚期患者有進行性消瘦、惡病質、黃疸和腹水等。

大腸癌可以做哪些檢查

1、大便潛血檢查:

大便潛血檢查是用單克隆免疫試劑檢測出大便中有無微量出血,進而間接判斷腸內有出血性病變。潛血檢查需連續3d留取早晨大便行潛血試驗,標本取黃豆大小大便即可,檢查前及期間不可進食豬紅等以免造成假陽性。這種方法最常用,簡單易行。

2、腸鏡檢查:

大便潛血陽性者需行腸鏡檢查明確出血點,必要時腸鏡中取微量組織病理確診。腸鏡的優勢在於可觀察全結腸,並可做活檢和息肉治療,是診斷大腸癌的金標準,但腸道準備復雜。(說明:腸癌多由腸腺瘤或息肉惡變而來,息肉惡變需3~15年過程,特別是腺瘤性息肉,篩查過程中發現並摘除能預防癌變。大腸癌,以早中期腸癌為多,可行腸鏡下電切除或手術切除,效果極佳。)

所以,我們建議,20-40歲的人群每隔3-5年做全面胃腸鏡檢查;40歲以上合並有早期癥狀的人群則需要每年做胃腸鏡檢查。

大腸癌病人術後怎麼飲食

(1)大腸癌患者術後通常要禁食三到四天,等到體內腸蠕動得到恢復,並且有氣泡從造口溢出後,才能吃些容易消化和富有營養的菜湯、米湯和藕粉等流質食物,而且患者要少食多餐,最好是每天二到三小時進食1次。

(2)大腸癌患者在術後1周後,可以吃些含有豐富蛋白質和低纖維素的面條、稀飯和餛飩等半流質食物,而且病人每天要少吃多餐。如果還有其它問題,直接撥打電話400-6756-365咨詢權威專傢。

(3)大腸癌患者出院後飲食要吃容易消化和營養豐富的食物,而且生活飲食要有規律,不能吃生冷、堅硬、煎炸、醃制等食物,也不能吸煙喝酒,並且時刻註意飲食衛生,這樣才能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

(4)為瞭大腸癌患者更方便的護理,患者不能喝冷飲,不吃能生的食物、不能喝酒精類的飲料,也不能吃未完全熟的食物。不能吃洋蔥、地瓜、椰菜、豆類和蘿卜等容易產生氣的食物。不能吃洋蔥、雞蛋、朱古力、蔥和蝦等容易產生臭味的食物。不能吃柿子、葡萄幹和幹果等難以消化和容易造成阻塞的食物。不能和咖啡,不能吃蒜頭和香精等容易引起稀便的食物。

(5)大腸癌患者在術後兩周後可以吃容易消化和豐富纖維的蔬菜等,但是不要吃粗糧,這樣可以有效減輕大腸癌患者的腸道負擔。

哪些人是大腸癌高危人群

1、如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中有一人患大腸癌,則本人患該病的危險性增加,應於40歲時開始行乙狀結腸鏡、糞便潛血或二者兼施的標準篩檢。

2、曾行大腸癌根治術者,發生復發性癌或新癌的危險性增加。術後要動態觀察癌胚抗原(CEA),若CEA持續不降或短期下降又復升高者,要考慮切除不完全或復發的可能,應及時進行結腸鏡檢查,以探查腫瘤的存在。如果行大腸癌切除術者術前未進行徹底檢查,則推薦術後1年內行結腸鏡檢查。如果本次或術前結腸鏡檢查顯示正常,則下一次結腸鏡檢查可在3年後進行,以後每5年檢查一次。

3、傢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結腸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的先天或獲得性缺陷所致。該基因的突變多發生在20~30歲時,可導致結腸發生成百上千個腺瘤。40歲以後,攜此基因者幾乎100%發生癌變。對於這種傢系成員,應接受遺傳學咨詢,並從青少年時期即進行定期的結腸鏡檢查。

4、腺瘤性息肉癌變率與息肉的大小相關。息肉愈大,癌變機會愈多。初次檢查發現腺瘤,一律電切活檢,證實為腺瘤者,3年後應隨訪進行結腸鏡檢查。如第一次隨訪檢查顯示正常或發現單個小型管型腺瘤,則下次隨訪檢查可延至5年之後;相反,如息肉體積大,數目多,則檢查的間隔時間應縮短。

5、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腸癌、直腸癌,是一種在同一傢族中有多個患結腸癌、直腸癌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凡疑及該病的個體,應從20歲~30歲開始每1~2年,40歲以後每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

6、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增加。這種危險於患病後8年開始,以後持續穩定增加。對全結腸炎患者應於患病8年後,左結腸炎患者於患病15年後,每1~2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

7、過去一直認為黑斑息肉病患者息肉不會癌變。但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黑斑息肉病病人患癌的幾率大大高於正常人,一項調查顯示黑斑息肉病病人惡性腫瘤發生率為20%~23%。因此,對於黑斑息肉病患者,應進行積極的隨診和檢查治療。對10歲以上患者,常規每兩年行全消化道造影檢查;20歲以上患者,每兩年還應接受纖維結腸鏡檢查。

8、對於大於1厘米的息肉,尤其有腹部癥狀者,應盡可能經內鏡電灼,擇期剖腹手術或在纖維結腸鏡的輔助下經腹腔鏡切除息肉或病變腸段;25歲後,每年接受包括腹部、盆腔的全面檢查;女性患者還應行乳腺檢查、宮頸塗片和盆腔B超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