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是一種以低骨量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為特征,導致骨質脆性增加和易於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謝性疾病。本病常見於老年人,但各年齡時期均可發病。骨質疏松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骨質疏松系指不伴引起本病的其他疾患;繼發性骨質疏松則是由於各種全身性或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引起的骨組織量減少。下面,請大傢跟隨小編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吧。

骨質疏松癥狀

1.疼痛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的癥狀,以腰背痛多見,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臥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後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彎腰、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一般骨量丟失12%以上時即可出現骨痛。老年骨質疏松癥時,椎體壓縮變形,脊柱前屈,肌肉疲勞甚至痙攣,產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亦可產生急性疼痛,相應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強烈壓痛及叩擊痛。若壓迫相應的脊神經可產生四肢放射痛、雙下肢感覺運動障礙、肋間神經痛、胸骨後疼痛類似心絞痛。若壓迫脊髓、馬尾神經還影響膀胱、直腸功能

2.身長縮短、駝背

多在疼痛後出現。脊椎椎體前部負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負荷量更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形成駝背,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松加重,駝背曲度加大,老年人骨質疏松時椎體壓縮,每椎體縮短2毫米左右,身長平均縮短3~6厘米。

3.骨折

是退行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和最嚴重的並發癥。

4.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脊椎後彎,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顯著減少,患者往往可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

骨質疏松的預防護理

骨質疏松的預防含有兩種意義:首先是高危人群的預防,主要是絕經後婦女;其次是普通人群。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包括:白人和東方人種,消瘦,長期的鈣及其他營養素攝入不足,運動少,嗜煙酒及咖啡,卵巢切除術後等.對有這些危險因素的絕經後婦女,如無其他禁忌證,應提倡早期使用雌激素預防。由於骨峰量的不足是成年後骨密度降低和骨質疏松的重要發病因素,故應在青少年甚至嬰幼兒期就開始註意飲食的均衡,特別是鈣的攝入,必要時口服鈣劑(關於鈣劑的選擇見下述)。青少年期鼓勵多運動,面對老年人特別是已有骨量減步或骨質疏松的患者。應註意運動項目的選擇和運動量。由於老年人的應急和反應能力降低。故要盡量註意老年人的日常保護,如飯後起立、夜間起床等,以減少跌倒的危險,降低與骨質疏松相關的骨折的發生率。

嚴重骨質疏松怎麼辦

骨質疏松癥主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由多種因素所致,它的基本病理機理是骨代謝過程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偶聯出現缺陷,導致人體內的鈣磷代謝不平衡,使骨密度逐漸減少而引起的臨床癥狀。

臨床上用來防治骨質疏松的藥物有:鈣制劑,包括有逸得樂、凱思立,鈣爾奇D、樂力、葡萄糖酸鈣口服液、龍昌鈣+D口服液、勁得鈣、巨能鈣和超微鈣;抑制骨吸收藥物,如去氫孕嗣、倍美力片和利維愛等;雙膦酸鹽類,如福善美、骨麟、邦得林和吉力舒寧;成骨治療藥物,如特樂定;促進礦化的維生素類藥物,如法能(lα-羥基維生素D3)、羅鈣全(鈣三醇)、萌格旺(阿法骨化醇)、立慶(阿法骨化醇片)。

現在已經有多種藥物應用於骨質疏松癥,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如飲食鈣量不足者,可服用鈣片補充。目前常用的鈣片劑型很多,用藥應遵醫囑,病情較重的不能單用鈣劑,應配合其他藥物治療。意見建議:維生素D有利於鈣質吸收,也可選用活化維生素D,對老年人有更佳的效果。

還要保持一定的運動以及在飲食方面註意鈣質的吸收 ,高鈣食物是你日常生活中的重點選擇,意見建議:牛奶、奶制品、蝦皮、蝦米、魚(特別是海魚)、動物骨、芝麻醬、豆類及其制品、蛋類及某些蔬菜等,都是含鈣豐富的食物。其中牛奶不僅含鈣量高,而且奶中的乳酸又能促進鈣的吸收,是最好的天然鈣源。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多曬太陽等。

骨質疏松的三大分類

病因--各不相同,可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骨質疏松分為三類:原發性骨質疏松、繼發性骨質疏松和特發性骨質疏松,病因各異。

原發性骨質疏松又分為兩型。其一為I型,即女性絕經後骨質疏松,與卵巢功能衰退、血內雌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關。絕經後由於雌激素減少,骨吸收遠快於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斷丟失而導致骨質疏松。這種類型的患者脊椎與橈骨下端骨折的發生率明顯增高。其二為Ⅱ型,即老年退化性骨質疏松,主要病因是性激素減少和腎功能生理性減退,骨皮質和骨松質均受影響。這類患者除椎體骨折和前臂骨折外,還容易發生股骨頸骨折。

繼發性骨質疏松:由後天性因素誘發,包括物理和力學因素,如長期臥床等;內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垂體病變、腎上腺皮質或性腺疾病等;腎病、類風濕、消化系統疾病導致的吸收不良、腫瘤病變等;藥物的應用(糖皮質激素、肝素和免疫抑制劑等)。

特發性骨質疏松:指男性發病年齡小於50歲、女性發病年齡小於40歲的骨質疏松,無潛在疾病,發病原因不明。

骨質疏松和骨質增生如何區分

骨質疏松,是因為人體內分泌代謝異常,骨骼的骨量減少,骨的微細結構破壞,骨生物力學性能下降,表現的是以骨骼內部質和量的病變為表現的全身性骨病。它的發生與激素調控、營養狀況、運動日光、免疫機能和遺傳等因素的變化密切相關。

骨質增生,則是由於可運動關節的軟骨變性、破壞而導致關節軟骨、軟骨下骨、滑膜、關節囊等關節組成成分的一系列損害。它的發生則與軟骨代謝異常、酶代謝異常、生化學、營養學改變,損傷及自身免疫異常等相關因素有關。

臨床上,骨質疏松的發病部位多在脊柱、四肢長骨骨幹。其疼痛在發病早期不一定出現,一旦疼痛,通常發生在勞累或夜間。與負重的時間和程度有關,與氣候、溫度變化也相關,骨質疏松較重的患者還會出現前胸、兩肋、腹部及腹股溝軟組織的放射痛,這是因為脊柱椎體骨折畸形所致。骨質疏松一般無關節紅腫,無積液,關節活動正常。

骨質增生主要發病部位是關節及軟組織。輕時外觀無異常,僅表現為關節剛活動時疼痛,隨著活動的繼續,疼痛可逐步好轉、消失。病情加重後,會出現關節紅腫、積液,甚至變形,疼痛程度不斷加重,關節活動不斷受限。骨性關節炎的疼痛情況與關節負重運動,氣候溫度變化關系密切。

值得一提的是,臨床上這兩種病因、病理都不同的運動系統慢性疼痛經常會同時出現,在同一個病人身上發生。所以及時、準確的診斷對疼痛的有效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骨質疏松的治療,會以緩解骨痛、改善功能、提高骨量、預防骨折為主。治療強調有目的、有計劃、有監測地進行,一旦骨密度測定提示骨量減少就應進行幹預,重在早期治療。可以考慮選擇骨吸收抑制劑,如骨密度下降明顯,可用骨吸收抑制劑聯合骨形成促進劑。

骨質增生往往以緩解疼痛恢復功能為目的。常用臨床手段是軟骨保護藥物、非甾體類藥物的應用等,也可行關節鏡手術、關節清理術、關節置換。治療過程中,強調肌力的鍛煉和關節活動范圍的保持。關節活動則應盡量在關節無重負時進行。

總之,無論是哪種骨科疾病,都應準確判明,並加以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