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的前角細胞接受大腦皮質、大腦皮質下底核、小腦、前庭迷路系統、深感覺等上行下行傳導束的調節與控制,使人體保持一定的姿勢來恰當地完成隨意運動,保持平衡。若上述部位發生病變,導致協調作用障礙,稱為共濟失調。下面,就請大傢跟隨小編一起來詳細瞭解下關於共濟失調的相關的問題吧。

共濟運動失調的癥狀

1.小腦性共濟失調(cerebellar ataxia) 表現隨意運動的速度、節律、幅度和力量的不規則,即協調運動障礙,還可伴有肌張力減低、眼球運動障礙及言語障礙。

(1)姿勢和步態改變:蚓部病變引起軀幹共濟失調,站立不穩,步態蹣跚,行走時兩腳遠離分開,搖晃不定,嚴重者甚至難以坐穩,上蚓部受損向前傾倒,下蚓部受損向後傾倒,上肢共濟失調不明顯。小腦半球病變行走時向患側偏斜或傾倒。

(2) 隨意運動協調障礙(incoordination):小腦半球損害導致同側肢體的共濟失調。表現辨距不良(dysmetria)和意向性震顫 (intentional tremor),上肢較重,動作愈接近目標時震顫愈明顯。眼球向病灶側註視可見粗大的眼震。上肢和手共濟失調最重,不能完成協調精細動作,表現協同不能 (asynergy),快復及輪替運動異常。字跡愈寫愈大(大寫癥)。

(3)言語障礙:由於發音器官唇、舌、喉等發音肌共濟失調,使說話緩慢,含糊不清,聲音呈斷續、頓挫或爆發式,表現吟詩樣或暴發性語言。

(4)眼運動障礙:眼球運動肌共濟失調出現粗大的共濟失調性眼震,尤其與前庭聯系受累時出現雙眼來回擺動,偶可見下跳性(down-beat)眼震、反彈性眼震等。

(5)肌張力減低:可見鐘擺樣腱反射,見於急性小腦病變。患者前臂抵抗阻力收縮時,如突然撤去外力不能立即停止收縮,可能打擊自己的胸前(回彈現象)。

共濟失調預防治療

康復知識

在康復臨床工作中由於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導致小腦共濟失調的病歷較為多見,嚴重影響患者步態、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導致運動的隨意性、姿勢的穩定性、平衡性、準確性等方面的障礙。

治療目的

⑴改善患者運動的姿勢基礎:增強近端穩定性;改善平衡調節,使患者學會小范圍的運動。

⑵改善主動肌、協同肌、對抗肌的協同,使患者的運動變得平穩和流暢。

⑶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讓患者體驗有目的的抗重力運動。

⑷改善視固定和眼、手協調,使患者能利用視覺幫助穩定。

⑸在患者的運動中,引入旋轉的成分,減輕患者因害怕失調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對其運動的限制。

⑹訓練患者恢復正常的中線感和垂直感,以便他們在運動中有返回中線的參考點。

小腦型共濟失調治療的一些原則

⑴開始時訓練患者作小范圍的平穩而又流暢的運動。范圍隨著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漸加大。

⑵治療應集中在訓練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時兩足距離正常而不是患者由於害怕不穩定而使兩足的距離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訓練平衡。

⑶發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盡量穩定其法是增加為提高穩定而設的固定點和進行壓縮,如在支撐於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過骨盆向下進行的壓縮。

⑷隨著治療的進展,治療師減少對病人的輔助,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並逐漸采用下述的方法引導。1)減少壓縮的壓力;2)減少穩定性固定點的數目;3)增大運動的范圍,增加患者對平衡的需要;4)從遠端處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較近端的部位;5)讓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運動的速度,然後再降低之;6)讓患者反復嘗試發起和停止運動,變換運動的方向,再不失去控制的情況下再發起運動。

⑸改善言語的不協調,包括在穩定位置上控制呼氣和用手在肋上加壓以助呼氣。

⑹在近端加重量(沙袋)0.2kg~2kg以增加軀幹和近端的穩定性以降低遠端運動的錯誤。

⑺以後治療集中在促進患者的穩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運動控制。

⑻要註意的幾點:1)在改善姿勢穩定和平衡中,負重、壓縮、交替輕拍、肢體的空間定位和控住等技術是有用的,可以結合情況應用。2)對這類患者應用震顫是不適宜的。3)PNF技術中的節律性穩定不適於用來建立這類患者的姿勢和近端穩定,因患者的問題是要通過微細的肌控制以調節運動,而不是激發運動單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4)在患者仍缺乏姿勢穩定和平衡時,不宜在水中運動池中作直力運動,因浮力會加重失平衡。

共濟失調的偏方

1、豬腦枸髓湯

配料:豬腦1具、豬脊髓15克、枸杞子10克、調料適量。

制法:將豬腦豬髓洗凈,放碗中,納入枸杞子、食鹽、味精、料酒、醬油等,上籠蒸熟服食。

2、雙耳燉豬腦

配料:白木耳、黑木耳各10克、豬腦1具、調料適量。

制法:

將黑木耳白木耳發開洗凈,豬腦洗凈同置鍋中,加雞清湯適量;

文火燉至爛熟後,加入食鹽、味精、料酒、椒粉等調味,再煮一二沸服食。

3、胡桃龍眼雞丁

配料:胡桃仁元肉各10克、雞肉250克、調料適量。

制法:

將雞肉洗凈切丁,用料酒、淀粉、醬油拌勻;

鍋中熱油將薑蔥爆香後,下雞丁煸炒變色,而後下胡桃仁及元肉、蔥、薑、椒等,炒至熟時,加食鹽、味精調服。

其實上面所介紹的偏方主要還是食療的一個原則,通過一些食療的方式進步,調理身體,可是要註意的問題是,因為會到導致這個疾病的因素有很多,我們必須找出真正的原因才可以對癥的治療,要不然及時是偏方也沒有作用。

共濟失調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一)發病原因

1.病因

(1)周圍神經病變:如各種病因所致的周圍神經炎。

(2)脊髓後索性病變:如脊髓癆、亞急性聯合變性等。

(3)前庭迷路性病變如前庭迷路炎癥。

(4)小腦病變:如小腦出血、小腦梗死、小腦腫瘤、小腦炎癥等。

(5)大腦額葉、顳葉、頂葉、枕葉、胼胝體等部位病變如出血、缺血、炎癥、腫瘤等。

2.主要類型

(1)小腦性共濟失調。

(2)大腦性共濟失調。

(3)感覺性共濟失調。

(4)前庭迷路性共濟失調。

如何區分不隨意運動型和共濟失調型腦癱

瞭解不隨意運動型和共濟失調型腦癱癥狀的不同點,便於進行準確診斷。 不隨意運動型腦癱 本病以不隨意動作增多為主要癥狀,常表現為手足徐動、肢體不自主震顫、舞蹈樣動作等。這些行為在有意識動作時出現,安靜狀態時消失。如患者想把食物送到嘴裡時,頭卻轉到相反方向;異常姿勢為本病常見癥狀之一,主要表現為頭部偏離正中位而扭向一側、四肢姿勢不對稱,如仰臥過度伸展姿勢等;患者會出現明顯的運動障礙,可表現為四肢癱瘓(上肢較下肢明顯)、關節變形及肌肉萎縮,如脊柱側彎、肘關節屈曲攣縮等;語言障礙,常表現為發音不清、語句不連貫、拉長聲音說話等。共濟失調型腦癱 平衡功能障礙為本病常見癥狀之一,患者難以維持身體平衡,可表現為站立不穩而易跌倒、站立時足尖翹起等;不自主震顫為本病的特征性癥狀之一,患者肢體出現不自主顫抖,尤以固定於某一姿勢時明顯,如站立時雙腿會不停抖動、拿東西時手不停顫抖等。眼球震顫明顯,以節律性的水平往返擺動常見。運動不協調、運動發育遲緩、吞咽困難、智力低下等,也為本病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