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癬俗稱香港腳,是發生於足蹠部、趾間皮膚的皮膚癬菌感染,有時可延及到足跟及足背,但僅發生於足背者稱體癬。西醫認為是癬菌感染引起的,中醫認為本病系濕潤熱下註或因久居濕地染毒所致。那腳癬的癥狀有哪些呢?一起看看吧。

腳癬的癥狀

本病多發於中、青年人,兒童少見,男性一般多於女性。由於病原菌的不同,患者的衛生狀況和體質的差異,其臨床表現也各異。常見有以下四種類型:

1、汗皰型 初發為多數散在厚型小水皰,破裂後形成環狀鱗屑,亦可形成多環狀鱗屑,可逐漸擴延成片,皮膚逐漸增厚,自覺瘙癢。

2、趾間型 好發於第3、4或4、5趾間,表現為少量鱗屑,自覺奇癢。病人常不自覺的搔抓,有時鱗屑不顯著,僅感瘙癢,稱為無癥狀型,但常為帶菌者。因搔抓易引起繼發細菌感染,局部形成糜爛,濕潤有滲液。

3、鱗屑角化型 表現為足蹠、足跟及足側緣有局限性不整形嗜紅色鱗屑性斑片,表面角化明顯,粗糙幹燥,境界清晰或不清晰。冬季癥狀較重,易致皸裂。夏季常可出現少數丘疹或小皰。病程慢性,時久皮膚可增厚,趾甲易被累,此型多由紅色毛癬菌引起,病情頑固,難以治愈。

4、濕潤糜爛型 此型多繼發於趾間型或汗皰型,多由過度搔抓,常繼發細菌感染,局部炎性明顯,浸漬糜爛,有明顯滲出,自覺癢痛,夏季多見。

腳癬的危害有哪些

不少人認為腳癬是區區小病,往往不屑一顧,發癢時抓幾下算瞭。殊不知患瞭腳癬,除瞭在腳趾間、腳底、腳底邊緣處會出現許多小水泡,皮膚變得粗糙脫屑、糜爛滲液,同時有劇癢外,真菌還能傳染到身體其他部位,引起甲癬、體癬、股癬等。而且腳癬被感染後還會引發一些嚴重的急性炎癥。

急性淋巴管炎 浸漬糜爛型或水皰型足癬在感染化膿時,易引起急性淋巴管炎。開始時,在足癬病灶處出現紅、腫、熱、痛等癥狀,並會有一條紅線沿小腿自下而上發展,引起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壓痛。同時,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

丹毒 是由溶血性鏈球菌經腳癬患處的破損皮膚侵入,引起皮下網狀淋巴管及淋巴管周圍組織的急性炎癥。丹毒起病急驟,表現有腳面紅腫、灼熱、疼痛、周身畏寒發熱等癥狀,同時患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丹毒一次發病後,易在原部位反復發作,往往綿延數年之久,致使患處淋巴管腫脹阻塞,皮膚增厚變硬。

急性蜂窩組織炎 是一種發生在足癬病灶處軟組織的化膿性炎癥,可波及到深部組織。病變處皮膚明顯紅腫,壓痛,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同時患者有高熱、畏寒、乏力等癥狀。一般一周左右形成膿腫,也可引起急性淋巴管炎,甚至發生敗血癥而危及生命。

可見患瞭腳癬要趕快治。有的人認為腳癬不用治,治療也斷不瞭根,這是不對的。隻要堅持治療,保持腳部和鞋襪的清潔,註意防止再感染,腳癬是能治愈的。也有少數人聽信錯誤傳說,說腳癬是排泄濕毒的,治好瞭腳癬身體內會發生其他疾病,更是毫無科學根據的無稽之談。

治療腳癬,可以應用各種癬藥水或癬藥膏外塗。常見的達克寧霜主含咪康唑,皮康王主含酮康唑,均為抗真菌藥,外用治腳癬效果較好。其他如新腳氣膏、腳癬一次凈等外用藥也可選用。如果腳部皮膚增厚粗糙或有裂口,可配合外塗尿素軟膏。如果有炎癥,要應用抗生素藥物作抗感染治療。平時,要註意保持鞋襪的幹凈,以免再感染。

腳癬的小偏方

腳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種疾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易反復發作,具有長期性、廣泛性、傳染性的特征,下面小編就為患者介紹治療腳癬的中醫療法,希望能給大傢帶來幫助。

腳癬病因

該病主要為生活、起居不慎,外感濕熱、蟲、毒,或相互接觸傳染,感染淺部真菌,諸邪相合,鬱於腠理,淫於皮膚所致。

腳癬外治療法

腳癬外用方組成:生大黃、黃精、牛膝、苦參各10克,藿香25克,土茯苓、地膚子、白鮮皮各15克。功效:清熱解毒除濕止癢。用法:將上藥用白醋浸泡24小時,加適量水煎開,待溫後泡足30分鐘,日1~2次,連用5~7天可痊愈。

治療的腳癬小偏方

配方:蛇床子、地膚子、苦參、百部各60克。

制作:加水2000毫升,水煎取汁1000毫升,濾取藥液。

用法:早晚各浸泡患處半小時,每日1劑,連用14日為1療程。

功效:燥濕殺蟲,用於治療腳癬。

日常保健:

【1】要註意清潔,保持皮膚幹燥,保持腳部清潔,每天清洗數次,勤換襪子。

【2】洗腳盆及擦腳毛巾應分別使用以免傳染他人。

【3】平時不宜穿運動鞋、旅遊鞋等不透氣的鞋子,以免造成腳汗過多,腳臭加劇。趾縫緊密的人可用草紙 夾在中間或選擇分趾襪,以吸水通氣。

【4】積極消除誘發因素,如腳汗、腳癬等。

【5】勿吃容易引發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蔥、生蒜等。

【6】情緒宜恬靜,激昂容易誘發多汗,加重腳氣。

【7】腳氣是一種傳染性皮膚病,應避免搔抓,防止自身傳染及激發感染。

【8】用藥治療的同時,對病人穿的鞋襪要進行消毒處理。可用日光曝曬或開水燙洗,最好用佈塊蘸10%福爾馬林液塞入鞋中,裝入塑料袋封存48小時,以達滅菌目的。

腳癬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它是由致病性皮膚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膚病。有傳染性,常為單側發生,時間長瞭,也可雙腳患病。足癬在全世界廣為流行,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更為普遍。在我國,足癬的發病率也相當高。據上海市1975 年對11萬人普查,足癬的發病率為36.76%。我國南方的發病率可達50%~60%。在某些職業和集體中,甚至可高達80%~100%。為什麼足癬會有這麼高的發病率呢?這要從足癬的成因談起。人的足底和趾間沒有皮脂腺,從而缺乏抑制皮膚絲狀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禦機能較差,而這些部位的皮膚汗腺卻很豐富,出汗比較多,加之空氣流通性差、局部潮濕溫暖,有利於絲狀真菌的生長。此外,足底部位皮膚角質層較厚,角質層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豐富營養物質,有利於真菌的生長。

腳掌多汗是足癬的主要誘發因素。婦女在妊娠期間,由於內分泌的變化,引起皮膚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癬。肥胖者因趾間潮濕,汗液浸漬易患足癬。足部皮膚受外傷,破壞瞭皮膚的防禦功能,也是誘發足癬的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由於缺乏胰島素導致物質代謝紊亂,皮膚含糖量增加導致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足癬。濫用抗生素,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使皮膚正常菌群失調,也會增加足癬的易感性。

足癬的發病還與生活習慣有關。不良衛生習慣常使足癬發病率增高。有些人不註意足部清潔衛生和鞋襪的情況,為真菌提供瞭良好的孳生場所。有些人還喜歡用手摳摸腳趾,以至損傷瞭足部皮膚,使足癬蔓延。傢庭中有人患足癬,如不給予適當的治療,又去密切接觸別人,會造成接觸傳染。足癬患者使用過的物品,常不消毒,健康人使用後也易感染。

順便提一下,日常生活中,常有人把“腳氣”和“腳氣病”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腳氣”即“足癬”,而“腳氣病”則是維生素B1缺乏癥。“腳氣病”發病後可出現多發性神經炎、四肢肌肉癱瘓;在足踝部常常發生輕重不同的水腫及皮膚發紅,這是由神經性血管作用或酸性物質刺激引起的小血管擴張,以後逐漸加重,可發展到膝、大腿,甚至全身。因病癥主要表現在雙足,故稱為“腳氣病”。由此可見,“腳氣”並非“腳氣病”。

花椒也可以治療腳癬

中醫學認為,腳癬的內因是脾胃濕熱下註,外因是環境或染濕毒,久病則傷陰,肌膚失養。花椒、大蒜和濃醋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外用“殺蟲”的要藥。民間用來治療腳癬也由來已久,但主要對於皮膚龜裂型的腳癬療效較好。

不建議使用於水皰、糜爛型的腳癬,主要是由於這些藥物刺激性較大,對皮膚糜爛面會造成一定損害,甚者會引起過敏及炎癥反應。若用後出現黃水、疼痛,有火燒一樣的感覺,可能正是藥物刺激造成皮膚炎癥反應所致,應當避免再用。

水皰型足癬的中醫辨證多為濕熱下註,可選用黃柏、蛇床子、土茯苓各30克,蒼術15克,用米醋1000毫升浸泡5~10分鐘,若出現皮膚瘙癢、疼痛等不適感覺,應立即停用。

糜爛型足癬則多辨證為濕熱不化,可加木通15克,地丁、萆薢、苦參各30克,因為這些藥物均為清熱化濕之品,用1000毫升左右清水煎煮,濃縮至500毫升,冷卻後濕敷,每次約10分鐘,待糜爛面愈合後,可外用抗真菌的西藥藥膏(如達克寧等)進行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忌用冷水洗腳,應保持足部清潔衛生,勤換洗襪子,少吃辛辣、生蒜、洋蔥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