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是一種生活中很常見的皮膚疾病,主要是由於真菌感染導致的,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成年人中80%左右的人都或多或少有腳氣病,腳部長水泡、瘙癢紅腫都是腳氣最常見的癥狀。那麼,腳氣和腳癬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

腳氣和腳癬的區別是什麼

生活中,腳氣病是一種由於人體缺乏維生素B1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根據癥狀可分為,四肢感覺異常、過敏、遲鈍,觸覺痛覺減退,肌肉酸痛,肌力下降,行走困難,以多發性周圍神經炎為主要表現的“幹型”,以四肢、全身和內臟水腫及漿液滲出為主要表現的“濕型”。多數病人呈亞急性發作,病情較輕。這種病的治療主要是口服或註射維生素B1。

腳癬,又名香港腳,是一種傳染性腳部皮膚病,很癢,甚至裂開化膿轉為疼痛、糜爛,此病較頑固,病程較長。目前患有足癬的人很多,預防足癬要避免接觸病人的腳或病人沾染的物品。病人用過的鞋、襪、洗腳盆以及澡堂的地板等處,都可能有致病的真菌,應引起註意。足癬治療不及時,還可能蔓及其他部位,如引起手癬和甲癬等,有時因為癢被抓破,繼發細菌感染,會引起嚴重的並發癥。足癬的治療主要是使用抗真菌藥物。

容易引起腳氣的原因有哪些

1、腳氣是由於真菌引起的,真菌生長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溫度在25攝氏度以上,二是相對濕度在75%以上,梅雨季節正適合於真菌生長繁殖。據資料表明,江南地區每年大約有50%左右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皮膚真菌病,足癬、頭癬、體癬、股癬等,病情癥狀各有不同,大多患處會出現丘疹、水泡、鱗屑甚至糜爛。

2、高溫工作環境、較差的衛生條件、不常洗澡、換衣、衣著過緊、多汗、肥胖、糖尿病、長期內服或外用激素類都可能引發腳氣。

3、此外,自身免疫力降低,糖尿病患者或長期使用皮質激素,更容易感染或加重腳氣,嚴重者有生命危險。不但如此,灰指、趾甲也多由腳氣引發。

得瞭腳氣容易與哪些疾病相混淆

手足濕疹:是一種常見的變態反應性、非傳染性、過敏性表皮炎癥,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癥性皮膚病,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系。其臨床表現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皮膚病、多形性和復發性等特點。

掌蹠膿皰病:是指局限於掌蹠部的慢性復發性疾病,以在紅斑的基礎上出現周期性的無菌性小膿皰,伴角化、鱗屑為臨床特征。好發於50~60歲,女性多見於男性。對治療反應差。

汗皰癥:又稱為出汗不良性濕疹,為一種手掌、足蹠部的水皰性疾病。本病多發生於春末夏初,夏季加重冬天可自愈。多見於青少年。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有效的預防腳氣的產生

1.要註意清潔,保持皮膚幹燥,保持足部清潔,每天清洗數次,勤換襪子。

2.洗腳盆及擦腳毛巾應分別使用,以免傳染他人。

3.平時不宜穿運動鞋、旅遊鞋等不透氣的鞋子,以免造成腳汗過多,腳臭加劇。趾縫緊密的人可用幹凈紗佈或棉球夾在中間或選擇分趾襪,以利於吸水通氣。

4.勿吃容易引發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蔥、生蒜等。

5.情緒宜恬靜,興奮和激動容易誘發多汗,加重足癬。

6.足癬是一種傳染性皮膚病,應避免搔抓,防止自身傳染及繼發感染。

腳氣患者的飲食禁忌

1南瓜

民間多視之為“發物”。明.李時珍就曾指出:“多食發腳氣。”《本草求真》亦雲:“凡人素患腳氣,於此最屬不宜。”清代食醫王孟英也說:“……,腳氣痞悶,皆忌之。”

2雞蛋

根據清代食醫王孟英的經驗,腳氣患者忌吃雞蛋。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明確告誡:雞蛋“多食動風阻氣,……腳氣皆不可食。”

3鴨肉

根據前人經驗,患有腳氣之人,不宜多吃鴨肉。如清代食醫王孟英曾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多食滯氣,滑腸,凡為陽虛脾弱,……痞脹腳氣,皆忌之。”《飲食須知》亦雲:“鴨肉味甘性寒,滑中發冷氣,患腳氣之人忌食之。”

4甜瓜

根據古代醫傢經驗,患有腳氣病者應當忌吃甜瓜。如《孫真人食忌》中早有記載:“患腳氣病人食甜瓜,其患永不除。”《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說:“凡虛寒多濕,……腳氣,皆忌食。”

5荸薺

又稱烏芋。性寒,味甘,但患有腳氣病人忌食之。如清代名醫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中指出:“烏芋,蓋以味甘性寒,力善下行,是以冷氣勿食,食則令人每患腳氣。”

此外,腳氣病患者還應忌吃大蒜、蓴菜、蠶蛹、蝦子、螃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