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癬(俗名“香港腳”、腳氣),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膚損害往往是先單側(即單腳)發生,數周或數月後才感染到對側。水皰主要出現在趾腹和趾側,最常見於三四趾間,足底亦可出現,為深在性小水皰,可逐漸融合成大皰。足癬的皮膚損害有一特點,即邊界清楚,可逐漸向外擴展。因病情發展或搔抓,可出現糜爛、滲液,甚或細菌感染,出現膿皰等。

腳癬的病因有哪些

腳氣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腳氣,隻是輕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減輕,也有人終年不愈。

【常見病因】 1、致病菌感染: 致病菌多系毛癬菌屬與表皮癬菌種,主要菌種有紅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玫瑰色毛癬菌。紅色毛癬菌因其抵抗力強,不易控制,已成為我國當前足癬的主要致病菌。腳氣是侵犯表皮、毛發和趾甲的淺部黴菌病,是一種傳染性的皮膚病。絕大部分患者是先患腳氣再感染到手部和其它部位,腳氣患病率高的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幾點:一是足蹠部皮膚沒有皮脂腺,缺乏能抑制黴菌的脂肪酸。二是足蹠部皮膚汗腺較豐富,出汗較多,造成有利於黴菌生長的潮濕環境。三是足蹠部皮膚角質層較厚,角質層中的角質蛋白為黴菌生長的營養物。此外,由於穿著鞋襪,局部環境悶熱,腳汗難於透發而潮濕,從而更有利於黴菌的生長繁殖。 2、個人習慣衛生不良: 接觸病人的鞋襪、手套、共用拖鞋、毛巾和浴池等,則很易被感染。皮膚癬菌常通過污染的澡堂、遊泳池邊的地板、浴巾、公用拖鞋、洗腳盆而傳染。

【誘發因素】 1、職業習慣:有的廠礦企業單位工作人員需穿用膠鞋或長統靴,有的工作環境熱而潮濕如紡織廠的一些車間,腳癬的發病率較高。有的人一年四季穿皮鞋和襪子,夏季不換穿涼鞋;近年來有的人追求時尚,在不進行體育活動和旅遊時,常穿運動鞋或旅遊鞋,腳部長時間濕熱不透氣。 2、氣候:真菌在溫暖與潮濕條件下繁殖生長活躍,因此我國南方發病率較高,幹燥寒冷的北方患者較少。 3、年齡和性別:多見於青壯年發病,但尚無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的統計。一般男性患者多於女性,可能因男性活動范圍較廣,更多的出差和不註意衛生。 4、健康衛生狀況:經常註意個人衛生,常洗腳,不用公共洗澡巾或拖鞋可以減少感染機會。健康情況欠佳或因病長期應用皮質激素、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劑等,使免疫功能發生障礙,易生腳癬。

【病理】 腳氣系由接觸傳染。由於掌、蹠表皮細胞更替時間長,角質層厚,汗腺多,又無皮脂腺,而且雙足經常穿著鞋襪,密不透風,汗液蒸發困難,使之局部溫度高,濕度大,角質層常被浸漬變軟,表皮酸堿度改變,遂為真菌生長創造瞭良好條件。 總之,對於患有腳氣的患者,在夏天,要多喝水,適當的減少運動量較大的戶外活動,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比如蔬菜和水果。

腳癬的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為腳趾間起水皰、脫皮或皮膚發白濕軟,也可出現糜爛或皮膚增厚、粗糙、開裂,並可蔓延至足蹠及邊緣,劇癢。可伴局部化膿、紅腫、疼痛,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窩組織炎等繼發感染。由於用手抓癢處,常傳染至手而發生手癬(鵝掌風)。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長,則成甲癬(灰指甲)。真菌喜愛潮濕溫暖的環境,夏季天熱多汗,穿膠鞋、尼龍襪者更是為真菌提供瞭溫床;冬季病情多好轉,表現為皮膚開裂。有以下幾種類型:

1.水皰型多發生在夏季,表現為趾間、足緣、足底出現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皰,疏散或成群分佈,皰壁較厚,內容清澈,不易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皰,撕去皰壁,可見蜂窩狀基底及鮮紅色糜爛面,劇烈瘙癢。

2.糜爛型表現為局部表皮角質層浸軟發白。由於走動時不斷摩擦表皮脫落,露出鮮紅色糜爛面;嚴重者趾縫間、趾腹與足底交界處皮膚均可累及,瘙癢劇烈,多發於第3、4、5趾縫間。常見於多汗者。

3.鱗屑角化型癥狀是足蹠、足緣、足跟部皮膚腳趾增厚、粗糙、脫屑,鱗屑成片狀或小點狀,反復脫落。

腳癬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掌蹠膿皰病 損害始於指、掌部和趾蹠部,或掌、蹠同時患病。手部以掌中或魚際部為重,足部則以足跟和足弓為多。在紅斑基礎上發生小而深的膿皰,或先為水皰而後為膿皰。反復發作,時輕時重,除瘙癢外痛感明顯,無全身癥狀,皮損真菌檢查為陰性。

2.進行性對稱性紅斑角化病 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好發於手、足背部和四肢伸側,常有輕度瘙癢,局限於雙足時需與足癬鑒別,該病皮損為邊緣鮮明的紅斑,伴有角化過度和鱗屑,有時邊緣色素加深,皮屑中查不到真菌。

3.濕疹 局限於足部的濕疹有時與足癬很相似,但濕疹多對稱,急性期滲液較多,慢性期邊界也不清楚,真菌檢查可鑒別。但有時足癬可合並濕疹。

腳癬有哪些並發疾病

足癬如不及時治療,有時可傳染至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癬和甲癬等,有時因為癢被抓破,繼發細菌感染,會引起嚴重的並發癥。

1.合並癥有身體合並有身體其餘部位皮膚癬菌感染。由於長期患足癬或者因手搔抓後的自體接種,足癬患者可合並有甲癬、手癬、體股癬等。合並甲癬時,甲板渾濁,不透明,呈雲霧狀、污漬狀,表面失去光澤。 在灰指甲患者中,半數都是由腳氣長期未得到治愈引起的。 對此問題,專傢指出:“灰指甲患者往往是先患有腳氣或手癬,真菌首先侵入指甲周圍的皮膚,然後逐漸侵入指甲或趾甲內,並進一步生長繁殖,直到破壞整個指甲。更值得註意的是,灰指甲不但可以自身各部位互相傳染,也容易傳染傢人,很難根治。除導致灰指甲外,腳氣惡化還會引起腳的局部糜爛以及丹毒,嚴重影響個人健康。因此得瞭腳氣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治療。”

2.足癬合並細菌感染。此時局部分泌物增多,並且可出現淡黃色膿性分泌物。感染部位紅、腫、熱、痛。如果沒有及時適當抗炎治療,則可能會出現淋巴管炎、丹毒及蜂窩織炎等。

(1)急性淋巴管炎。俗稱紅線,中醫為“紅線疹”,紅是因為化膿菌從破損的皮膚侵入淋巴管而引起的急性炎癥。

(2)丹毒。丹毒是一種比較嚴重的急性炎癥。小腿部位的丹毒又稱為“流火”。它是由於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經損傷的皮膚侵入中型或細小淋巴管、引起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內的淋巴管及其周圍軟組織的急性炎癥。

(3)蜂窩組織炎。中醫稱瘭疽,一般為繼發鏈球菌感染而引起。也可指由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引起的疏松結締組織的急性彌漫性化膿性炎癥。這種病變可發生在皮膚較淺的部位,也可發生在筋膜下或肌肉間的較深部位。

3.癬菌疹。是指皮膚癬菌及其代謝產物通過血液循環在病灶外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膚過敏反應。癬菌疹的發生與局部癬病炎癥程度有密切關系。局部炎癥越明顯,發生癬菌疹的可能性越大。

(1)汗皰疹型。發病急,在手指兩側、手掌或足蹠等處發生綠豆大小的厚壁水皰,水皰內充滿漿液,可分散、或集簇。

(2)丹毒樣型。皮損為丹毒樣紅斑,一般不硬,邊緣鮮明,比較規則,不痛或稍有痛感,無淋巴管炎。一般無全身癥狀。

(3)丘疹型。為突然發生的集簇性丘疹、斑丘疹或毛囊性須疹。多發生於四肢或泛發於全身。

(4)濕疹型。突然發生於四肢,尤其是下肢的大片紅斑、丘疹、小皰等多形性皮疹的濕疹樣損害,分佈對稱。

腳癬患者的飲食和保健

足癬發病率高與蹠部多汗、無皮脂腺、表面偏堿等特點利於真菌生長、繁殖等因素有關。某些人群具紅色毛癬菌的易感遺傳也是發病因素。足癬常為雙側感染。足癬的致病菌90%以上為紅色毛癬菌。足癬在兒童相對少見,青春期以後發病率增加,男女比例無明顯差異。足的病變常發生在第三、四趾和第四、五趾縫間。由於該處皮膚較薄嫩,相互緊密接觸,不透氣,易潮濕,局部皮膚浸漬發白,呈腐皮狀,揭開腐皮見鮮紅色的糜爛面甚至裂隙,伴滲液。有時發出惡臭,瘙癢難忍。可因搔抓引起丹毒,影響下肢活動。

【食療方法】 1.鮮海帶120g,幹品減半,即60g,米醋適量。將海帶洗凈,先蒸一下,然後放入鍋內,加適量米醋,置文火上煮。海帶熟後即可服用。 此方適用於腳氣病、水腫、頸淋巴結核、單純性甲狀腺腫等癥,有軟堅、利水、消腫的功效。 2.紫菜幹品15g,瘦豬肉100g,香油、鹽、味精適量。將紫菜浸泡後洗凈,瘦豬肉洗凈切片,兩者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置文火上燉煮。豬肉熟後,加油、鹽、味精調味即可服食。 此方適用於甲狀腺腫大、頸淋巴結核、腳氣病等癥,有清熱、化痰、軟堅的功效。

【護理要點】 1.患者主要應防止自身感染,避免搔抓傳播。足癬往往是自身感染的來源,用手搔腳後即可致黴菌感染,而發生手癬、甲癬和體癬。 2.治療手癬和足癬的原則是外用制黴菌藥物。

3.水皰型可用10%冰醋酸溶液浸泡,每天1次,每次30分鐘,或外搽6%苯甲酸搽劑,每天2次。

4.糜爛型大多上皮脫落,露出糜、爛面,滲液較多,感覺疼痛,可用0.1%雷佛奴爾溶液冷濕敷。治療原則以消炎、控制感染。冷濕敷後,外塗0.5%新黴素糠餾油糊劑,在上皮形成後再用制黴菌藥物。

5.鱗屑角化型也稱為慢性手足癬。外用藥以角質剝脫劑為主,可用10%冰醋酸浸泡,然後外用3—6%水楊酸或6—12%苯甲酸軟膏,每天2次,晚間用藥後戴上手套,穿上襪子,以免沾污被褥。

6.除糜爛型足癬外,民間常用溫食醋泡洗治療癬,也有一定療效。易出腳汗者,可用足癬粉撒在趾間,並每天洗足2次以上。 預防手癬和足癬,平時要註意皮膚衛生,每晚洗腳,襪子洗後在陽光下曝曬。盡量避免使用公共的毛內、浴巾、拖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