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及豆腐制品的蛋白質含量比大豆高,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營養效價較高。豆腐雖好,但是吃豆腐不可過量且要註意搭配,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豆腐怎麼做好吃

豆腐配肉,蛋白質互補好吸收

如果在吃豆腐的同時加入一些蛋白質含量非常高的食物,就能和豆腐起到“蛋白質互補”的作用,使豆腐的蛋白質更好地被人體吸收和利用,尤其是魚肉配豆腐。豆腐中的蛋氨酸含量較少,而魚類體內這種氨基酸含量非常豐富,魚肉苯丙氨酸含量比較少,而豆腐中則含量較高。這樣兩者混合食用,可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提高營養價值。

豆腐配蛋黃,鈣補更輕松

鈣的吸收利用,維生素D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吃豆腐的時候,要搭配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而蛋黃含有很豐富的維生素D,因此鮮美滑嫩的蛋黃豆腐就是補鈣的優秀菜肴。此外,動物內臟如肝臟及血液中的維生素D含量都很高,所以將白豆腐和血豆腐一起做成“紅白豆腐”也非常理想。

豆腐配海帶,補碘沒商量

豆腐中含有一種叫皂甙的物質,會引起體內碘的排泄,如果長期食用可能導致碘缺乏。所以做豆腐時,不妨加點海帶、紫菜等含碘量豐富的海產品一起做菜,如此便能兩全其美瞭。

豆腐配青菜,防病助消化

豆腐雖然營養豐富,但膳食纖維卻比較缺乏,單獨吃豆腐可能帶來便秘的麻煩。而青菜和木耳中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正好能彌補豆腐的這一缺點。此外,木耳和青菜還含有許多能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的抗氧化成分,搭配豆腐食用,抗病作用更好。

註意:菠菜、莧菜等綠葉菜中草酸的含量較高,應先焯一下再和豆腐一起烹調,以免影響豆腐中鈣的吸收。

吃豆腐不可過量且要註意搭配

豆腐及豆腐制品的蛋白質含量比大豆高,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營養效價較高。豆腐還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中醫理論認為,豆腐味甘性涼,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以治療赤眼、消渴,解硫磺、燒酒毒等。可豆腐雖好,多吃也有弊,過量也會危害健康。

問題1:引起消化不良

豆腐中含有極為豐富的蛋白質,一次食用過多不僅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質消化不良,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癥狀。

問題2:促使腎功能衰退

在正常情況下,人吃進體內的植物蛋白質經過代謝變化,最後大部分成為含氮廢物,由腎臟排出體外。人到老年,腎臟排泄廢物的能力下降,此時若不註意飲食,大量食用豆腐,攝入過多的植物性蛋白質,勢必會使體內生成的含氮廢物增多,加重腎臟的負擔,使腎功能進一步衰退,不利於身體健康。

問題3:促使動脈硬化形成

美國醫學專傢指出,豆制品中含有極為豐富的蛋氨酸,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轉化為半胱氨酸。半胱氨酸會損傷動脈管壁內皮細胞,易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沉積於動脈壁上,促使動脈硬化形成。

問題4:導致碘缺乏

制作豆腐的大豆含有一種叫皂角苷的物質,它不僅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而且還能促進人體內碘的排泄。長期過量食用豆腐很容易引起碘缺乏,導致碘缺乏病。

問題5:促使痛風發作

豆腐含嘌呤較多,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和血尿酸濃度增高的患者多食易導致痛風發作,特別是痛風病患者要少食。

可見,豆腐雖好,也不宜天天吃,一次食用也不要過量。老年人和腎病、缺鐵性貧血、痛風病、動脈硬化患者更要控制食用量。中醫認為,豆腐性偏寒,胃寒者和易腹瀉、腹脹、脾虛者以及常出現遺精的腎虧者也不宜多食。

吃豆腐的好處

1、豆腐為人類提供豐富的鈣和鎂,而鈣是人體各種生理和生化代謝過程中所需的重要元素,它能保持細胞膜的完整性,參與神經和肌肉的活動,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是少年兒童生長發育和中老年人預防、治療骨骼疏松的物質基礎。吃200克老豆腐就可滿足一天1/3的鈣需要量。鎂能舒張動脈血管的緊張度,幫助降血壓,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強骨健齒。豆制品還含有磷脂、異黃酮,又不含膽固醇,所以豆腐是名副其實的健康食品。

2、豆腐中含有少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是低能量食品,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

3、豆腐中含有維生素,半塊豆腐(約150克)中含有維生素B1為0.10——0.15毫克;維生素B2為0.05——0.06毫克;維生素E為0.5——0.9毫克;維生素K為18.0——19.5毫克;此外還有尼克酸等。這些都是人體必需的維生素。

4、豆腐中含有礦物質,大豆中原有的礦物質豆腐中都有,在生產作為凝固劑加入的也有一部分。半塊豆腐中含有鈣65——180毫克;鎂47——66毫克;鐵1.2——1.4毫克;鋅0.8——0.9毫克;鉀210——225毫克。此外還有銅、磷等等。

5、更重要的是豆腐中含有許多功能性成分。這些功能性成分主要是亞油酸、卵磷脂、異黃酮、膽堿、皂苷、硒、胰蛋白酶等。

6、豆腐的營養價值與牛奶相近,對因乳糖不耐癥而不能喝牛乳,或為瞭控制慢性病不吃肉禽類的人而言,豆腐是最好的代替品。

7、豆腐是人們植物蛋白質的最好來源,所以有“植物肉”的美譽。豆腐的工藝過程是提取大豆中的蛋白質並使其凝固成型的過程。因此豆腐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半塊豆腐(大約150克)中含蛋白質7.4——9.9克,豆腐中的蛋白質是優良蛋白質,含有全部種類的20種氨基酸,包括人體需要的9種必需氨基酸,而且含量平衡。豆腐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鈣、鎂,所以豆腐不但補充人體蛋白質,還是補充鈣、鎂的良好來源。

豆腐的基本介紹

豆腐是我國煉丹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綠色健康食品。時至今日,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歷史,深受我國人民、周邊各國、及世界人民的喜愛。發展至今,已品種齊全,花樣繁多,俱有風味獨特,制作工藝簡單食用方便的特點。有高蛋白,低脂肪,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的功效。是生熟皆可,老幼皆宜,養生攝生、益壽延年的美食佳品。安徽省淮南市劉安故裡,每年9月15日,有一年一度的豆腐文化節。

豆腐的原料是黃豆,綠豆,白豆,豌豆,等。先把豆去殼篩凈,洗凈後放入水中,浸泡適當時間,再加一定比例的水磨成生豆漿。接著用特制的佈袋將磨出的漿液裝好,收好袋口,用力擠壓,將豆漿榨出佈袋。一般榨漿可以榨兩次,在榨完第一次後將袋口打開,放入清水,收好袋口後再榨一次。生豆漿榨好後,放入鍋內煮沸,邊煮邊要撇去面上浮著的泡沫。煮的溫度保持在九十至一百一十攝氏度間,並且需要註意煮的時間。煮好的豆漿需要進行點鹵以凝固。點鹵的方法可分為鹽鹵和石膏兩種。鹽鹵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鎂,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鈣。用石膏點鹵的話先要將石膏焙燒至剛剛過心為止,然後碾成粉末加水調成石膏漿,沖入剛從鍋內舀出的豆漿裡,並用勺子輕輕攪勻。不久之後,豆漿就會凝結成豆腐花。若要進一步將豆腐花制成豆腐,則在豆腐花凝結的約15分鐘內,用勺子輕輕舀進已鋪好包佈的木托盆或其它容器裡。盛滿後,用包佈將豆腐花包起,蓋上木板,壓10至20分鐘,即成水豆腐。若要制豆腐幹,則須將豆腐花舀進木托盆裡,用佈包好,蓋上木板。在板上堆上石頭,壓盡水分,即成豆腐幹。

豆腐是怎麼被發明的

我國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傢,也是最早利用大豆制成豆腐制品的國傢。

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河流域的農民已使用石制水磨。農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後放入裝有漏鬥的水磨內,磨出糊糊攤在鍋裡做煎餅吃。煎餅加上自制的豆漿,是淮河兩岸農傢的日常食物。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瞭各種經驗。後來,人們從豆漿久放變質凝結這一現象得到啟發,終於用原始的自淀法創制瞭最早的豆腐。

相傳漢代淮南王劉安始創豆腐術。他曾招集大批方士改進瞭農民制豆腐的方法,采用石膏或鹽鹵作凝結劑,潔白細嫩的豆腐制作出來瞭。

豆腐,古時已在南北食物市場上出現。據當時的《清異錄》記載,人們呼豆腐為“小宰羊”,認為豆腐的白嫩與營養價值可與羊肉相提並論。

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開設出來。登泰山去拜佛和遊覽的人都要嘗嘗綿滑細膩的泰安豆腐。古代泰安城裡多豆腐作坊,夜間全城磨輪轆轆,豆香四溢。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黃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腦、廣西桂林腐竹、浙江紹興腐乳等都是古代有名的豆腐制品。

豆腐有南豆腐、北豆腐、老豆腐、嫩豆腐、板豆腐、圓豆腐、水豆腐、凍豆腐、包子豆腐等分別,都是豆腐鮮貨制品(包括豆腐幹、豆腐皮、豆腐腦等);豆腐的發酵制品,有臭豆腐、乳腐、長毛豆腐等,這些都是我國人民傳統的副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