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患有抑鬱癥一般都會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傢庭治療。而傢庭護理老年人抑鬱癥患者需要有哪些註意事項呢?老年人抑鬱癥患者的傢庭護理方法是什麼?下面為大傢介紹一下老年人抑鬱癥的傢庭護理方法。我們一起看看吧。

老年人抑鬱癥的表現有哪些

老年人經常會健忘

患者雖然也可能出現與老年癡呆癥相似的健忘問題,但它們最大的分別在於癡呆癥患者是真的忘記一切,而抑鬱癥患者隻是堅信自己已忘記。舉個例子, 如果問老人癡呆癥患者他吃的是什麼早餐,他一定說錯,或根本答非所問。但如果問老年抑鬱癥患者,他會對醫生說“不知道”或“我記不起來瞭”,如果醫生強調 他一定記得,最終他說出來的答案會是完全正確的。

癡呆癥患者因為頭腦逐漸失去功能,所以走在街上會完全沒有方向感,甚至會時常迷路或走失,但這種事情並不會發生在抑鬱癥患者身上。

老年人經常會感到無力感

抑鬱癥是指一種不尋常、持續的嚴重抑鬱情,這種極度悲傷的感覺同時會產生一連串生理上的不適,包括失眠、沒有胃口、體重減輕、長期感到疲倦及失去體驗快樂的能力。患者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並經常有頭疼、背痛及腹痛的癥狀,專註力也大幅度下降。

老年人患上抑鬱癥的幾率較高,是因為老人在退休後會寂寞及產生無力感(覺得自己沒有用瞭),加上收入驟減(或完全沒收入)、體力漸漸不支、健康出現問題及老友一個個去世。

老年人抑鬱癥的傢庭護理方法

一、是預防意外。老年抑鬱癥患者更容易出現自殺輕生的念頭,因此進行老年抑鬱癥護理時,傢屬應密切註意老人平時的言談、行為,切不可疏忽大意。凡能成為病人自傷自殺的工具和藥物,都應妥善保管。

二、是轉移註意。老年抑鬱癥護理高招是什麼?傢屬在進行老年抑鬱癥護理時,應盡量鼓勵患者做一些平時感興趣的事來轉移其註意力,使之逐漸忘卻不愉快的事情,心情逐漸開朗起來。

三、是飲食禁忌。老年抑鬱癥護理在飲食上應註意營養均衡,以老人喜好為主。但要註意多飲水、忌煙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密切觀察患者的食物和水分的攝取,要觀察記錄患者的排便情況。

四、是生活照顧。這是老年抑鬱癥護理的基礎工作。老年抑鬱癥患者應有專人護理,最好是親屬。如果親屬工作忙,也可請人護理,總之24小時都不應離人,護理註重勞逸結合。

五、是堅持服藥。這是老年抑鬱癥護理高招最重要的部分。傢屬應嚴格遵照醫生的囑咐為老人服藥。不可隨意增減藥物,有情況可向醫生反映,更不可因藥物不良反應而中途停服,以免造成治療的前功盡棄。

六、是心靈溝通。老年抑鬱癥護理不單是對老人生活上的照顧,還應包括對老人心理上的支持、理解和鼓勵。傢屬平時應多與患者溝通,從老人微小的情緒變化上發現其心理的矛盾、沖突等,並進行鼓勵和開解,幫助老人樹立治愈的信心。人久坐、久立、久臥。

老年人抑鬱癥的治療方法

老年人抑鬱癥的治療方法——藥物治療

患者一旦被確診為老年抑鬱癥,要立即服用抗抑鬱藥物進行治療。當然,應根據不同病情對癥下藥。

一般來講,如果抑鬱伴有焦慮癥狀,應服用喜普妙、左洛復;如果有驚恐發作,則應服用賽樂特;如果伴有強迫癥狀,則應首選蘭釋;如果怕因漏服藥物 而出現戒斷癥狀,可選用百優解。總之,喜普妙、左洛復、賽樂特是目前最有效的抗抑鬱藥,其中喜普妙是一種有效、耐受性良好、副作用較少的抗抑鬱藥,適合於 需要長期服藥的抑鬱癥患者。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用藥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嚴格掌握劑量,不可急於求成,不可隨意加大劑量或頻繁更換藥物。一般來說,抗抑鬱藥物對抑鬱癥狀的改善需要2周~3周才可見效。

老年人抑鬱癥的治療方法——心理治療

可求助於專業的心理輔導機構或醫療機構,在心理咨詢師的輔導和幫助下,改變不適當的認知或思考習慣、行為習慣;調整生活內容,如足夠的睡眠、運動鍛煉、解決好傢庭矛盾等。

專傢強調,老年抑鬱癥極易復發,因而癥狀的消失並不意味著治療的終結。專傢建議患者,在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後仍需繼續服藥1年,並堅持定期復診。此外,多參加健身、文娛活動,多交朋友,盡量使老年生活豐富多彩,學會排解煩惱,對防止復發會起到積極作用。

老年期抑鬱癥應該如何預防

1.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如果能及早地識別抑鬱癥的早期表現,對患者自身的病情特點、發病原因、促發因素、發病特征等加以綜合考慮,就可制定出預防復發的有效方案,做到“防患於未然”。

2.加強心理治療與社會支持

對於病情趨於恢復者,應為其介紹衛生常識,進行多種形式的心理治療,要求病人能正確對待自己,正確認識疾病,鍛煉自己的性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面對現實生活,正確對待和處理各種不利因素,爭取社會支持,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刺激。

3.危險因素及幹預措施

老年期抑鬱癥與心理社會因素息息相關,因此預防危險因素並采取幹預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預防的原則在於減少老年人的孤獨及與社會隔絕感,增強其自我價值觀念。具體措施包括:鼓勵子女與老年人同住,安排老年人互相之間的交往與集體活動,改善和協調好包括傢庭成員在內的人際關系,爭取社會、親友、鄰裡對他們的支持和關懷。鼓勵老年人參加有限度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培養多種愛好等。此外,由於老年人不易適應陌生環境,應盡可能避免或減少住宅的搬遷。夫妻療法是一種生物效應,是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的好辦法。故喪偶的老年人再婚,保持融洽的夫妻關系,包括和諧適度的性生活,均有助於預防老年期抑鬱癥的發生。否則,由孤獨而產生憂鬱,而憂鬱不但令人產生“心因性幻覺”,還會使人體免疫功能下降,誘發抑鬱癥、癡呆癥、心腦血管疾病及腫瘤。

4.社區幹預及傢庭幹預

爭取在社區康復服務中心進行社會技能訓練和人際交流技能訓練,提高獨立的生活能力,發展社會支持網絡,幫助病人重新獲得人際交往的能力。傢庭幹預包括以心理教育與親屬相互支持為主的幹預及生存技能、行為技能訓練為主的措施。

老年期抑鬱癥是怎麼回事

1.增齡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生物化學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樞神經系統會發生各種生物化學及神經內分泌、神經遞質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對老年期抑鬱癥的發病起著重要的作用。

(1)去甲腎上腺素(NE)系統:

近10餘年來積累的一些研究結果提示,情緒抑鬱與腦組織內受體部位兒茶酚胺,特別是NE的絕對或相對缺乏有關。有研究報道,NE系統的活動性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以往的研究表明,隨年齡的增長,藍斑核的神經細胞數目減少。由於這種神經核向中樞神經系統廣泛分佈NE能纖維,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組織內NE的含量下降。此外也有報道,在這種神經細胞減少的同時,合成NE所必需的酪氨酸羥化酶、多巴胺脫羧酶活性降低,而有降解作用的單胺氧化酶(MAO)活性反而隨年齡增長而升高,特別是女性,絕經期後雌激素分泌減少,造成腦組織內NE濃度降低,但也有相反的報道。

(2)5-羥色胺(5-HT)系統:

近來研究認為5-HT直接或間接參與調節人的心境。5-HT功能活動降低與抑鬱癥患者的抑鬱心境、食欲減退、失眠、晝夜節律紊亂、內分泌功能紊亂、性功能障礙、焦慮不安、不能對付應激、活動減少等密切相關;而5-HT功能增高與躁狂癥有關。 由於5-HT含量減少與抑鬱癥發病有重要關系,許多學者在研究探討年齡增長引起的5-HT變化。采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術(PET)研究5-HT受體的結果表明,隨年齡的增長,5-HT2受體的結合在蒼白球、殼核、前額葉均減少。這一結果提示,5-HT神經細胞減少或與5-HT2受體結合的5-HT過剩,形成代償性變化。Robinson等(1971)對55例因衰老死亡而精神正常的老人進行屍體解剖,分析他們後腦部位NE和5-HT的濃度,發現兩個神經介質的濃度隨年齡增長而減少。但也有研究報道稱,人腦脊液中的5-HT代謝產物5-HIAA(5-羥吲哚醋酸)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因此,5-HT系統隨年齡增長的變化,尚無一致的研究結果。色胺酸是合成5-HT的前體,有報道說抑鬱癥患者血液中色胺酸下降,支持5-HT功能低下的假說。

(3)多巴胺(DA)系統:

大腦組織中的DA含量降低,與機體老化有關。已有的研究表明,隨著正常老化過程,一些特定的腦區,特別是黑質紋狀體DA含量明顯下降,可能是酪胺羥化酶和多巴胺脫羧酶不足所致。近期研究提示,DA功能減少是老年人易患抑鬱癥的原因之一。

(4)乙酰膽堿(Ach)系統:

Tanowry(1972)年認為乙酰膽堿能與腎上腺素能神經元之間存在張力平衡,腦內乙酰膽堿能神經元過度活動,可導致抑鬱;而腎上腺素能神經元過度活動,可導致躁狂。因此,抗抑鬱藥的抗膽堿能效應在這種類型的抑鬱癥中可能發揮抗抑鬱作用。

現有的研究提示,Ach與雙相情感障礙有關。Dilsaver曾報道,停用具有抗膽堿能作用的抗抑鬱劑後,可使躁狂癥狀“反跳”,提示與藥物所致的膽堿能毒蕈堿受體超標有關。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膽堿能系統與記憶障礙、情感障礙應激狀態密切相關。膽堿功能增強,可導致抑鬱發作;增加膽堿能活力,可加重抑鬱狀態,並可使一些正常對照者出現抑鬱發作。故有學者認為,膽堿能系統參與情感調節,並提出情感調節的膽堿能——腎上腺素能平衡學說。既腎上腺素能增強,可引起人和動物興奮,乙酰膽堿能增強則引起抑鬱。正常時二者相互制約,保持正常的神經功能狀態。Newhouse提出,毒蕈堿能神經功能障礙與老年性抑鬱的認知和情感變化密切相關。但是,年齡造成的Ach系統變化還不能肯定。由此可見,機體老化過程明顯影響單胺機制,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易感因素。

(5)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系統:

在抑鬱癥的發病過程中,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明顯異常是ACTH系統增強,這可從血漿皮質醇濃度上升以及在地塞米松抑制試驗(DST)中不出現抑制血漿皮質醇濃度的反應性上升觀察到。Rosenbaum等人(1984)對20~78歲抑鬱癥患者進行地塞米松抑制試驗。結果發現,18%的65歲以上老人血漿皮質醇濃度出現不受抑制反應,年輕患者僅有9.1%不受抑制,這是否反映瞭老年人有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系統功能紊亂的傾向,是否是由於難以吸收和代謝地塞米松造成,還在研究探討之中。此外,所有神經內分泌系統,尤其是ACTH系統容易受睡眠-覺醒節律、飲食、疾病、醫療、應激等非特異性因素影響,老年人更容易出現異常。最近研究發現,抑鬱癥患者不僅血漿皮質醇濃度增加,而且分泌晝夜節律也有改變,正常人腎上腺皮質分泌皮質醇有典型的晝夜節律,即早上開始升高,傍晚和午夜最低,而抑鬱癥患者無晚間自發性皮質醇分泌抑制。多數研究認為皮質醇分泌過多,與應激無關,而與抑鬱本身有關,且隨臨床癥狀緩解而漸趨正常。其次4.0%抑鬱癥患者在上午11時服地塞米松1mg後,次日下午4時及11時測定血漿皮質醇高於37.95nmol/L(5mg/dl)為陽性,即地塞米松不能抑制皮質醇分泌。新近研究發現,老年期抑鬱癥患者DST的陽性率高。DST異常在抑鬱癥患者中是比較常見的,往往隨臨床癥狀緩解而恢復正常。DST異常者提示需用藥物治療。用藥物治療的患者DST改變往往出現在臨床癥狀緩解之前,DST持續陽性者,提示預後不良。還有研究發現,重抑鬱癥患者腦脊液中促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的含量增加,而認為抑鬱癥HPA異常的基礎是CRH分泌過多。

(6)生長激素(GH)系統:

抑鬱癥患者24h的GH分泌量是上升的,但通常GH隨年齡增長而減少,而且對促性腺激素釋放因子(GRF)的反應亦降低。最新研究發現,抑鬱癥患者GH系統對可樂定刺激反應是異常的,通過測定突觸後α受體敏感性發現,抑鬱癥患者GH反應低於正常對照組,這種異常在治療後仍持續存在並被認為是抑鬱癥的特殊性標志。盡管有證據表明抑鬱癥患者GH的調節不正常,但其機制尚未明確。免疫組織學研究表明,分泌GH的神經細胞的大小和數量均隨年齡增長而減少。故有人認為,GH系統功能隨年齡增長而降低。

(7)促甲狀腺激素(TSH)系統:

研究發現抑鬱癥患者血漿TSH顯著降低,遊離T4顯著增加,而患者對抗抑鬱藥的反應可能與遊離T4下降有關。許多研究還發現,25%~70%抑鬱癥患者的TSH對TRH(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的反應遲鈍,TSH反應隨抑鬱癥狀緩解而趨於正常。TSH反應遲鈍的患者預示對抗抑鬱藥治療效應好。有人提出根據治療前後TRH試驗改變指數(△△TSH)的變化來預測復發可能性,並認為△△TSH可能有助於醫生決定何時中止治療。TSH反應遲鈍的病理生理意義不明,有人認為TRH分泌增多,可使垂體TRH受體敏感性降低,因而出現TSH反應遲鈍。 (8)各種胺代謝與修正胺假說:有人認為抑鬱癥患者腦內5-HT含量低下是遺傳決定的物質基礎,但必須伴有其他生物胺系統的功能失調才可導致發病。即在5-HT偏低的基礎上,若NE增多,就會導致躁狂癥,而如果NE減少,就會導致抑鬱發作。也有研究認為患者發病不但與生物胺數量有關,且與受體敏感性有關。即當體內遊離胺減少時,突觸前後膜受體敏感性降低,導致抑鬱發作。

2.生物節律變化

生物的生理活動水平有與晝夜變動相對應的周期性變化,它是生物在不斷變動的環境中進化和適應的結果。人類的體溫,睡眠-覺醒、內分泌、消化、代謝和排泄,都有接近24h的生理節律。

3.腦組織結構改變

Jacoby對50例正常老人(60歲以上)做頭部CT檢查,發現有腦室擴大的傾向。1983年,Jacoby又對41例老年抑鬱癥患者做頭部CT檢查,發現9例(22%)有腦室擴大,故認為器質性腦損害可能在一些老年抑鬱癥病人中有重要的病因學意義。經過對上述病人的隨訪,並與無腦室擴大的老年抑鬱癥患者比較,發現具有腦室擴大的老年抑鬱癥患者的2年死亡率明顯增加。同時還發現除腦室擴大外,老年抑鬱癥患者還有腦溝增寬,小腦蚓部萎縮,第三腦室擴大,腦密度降低等改變。半數以上患者的癥狀與左側額葉病灶顯著相關。病灶前緣越靠近額極,病情就越嚴重。有學者認為,晚發病的老年性抑鬱病患者與早發病者比較,腦室擴大和皮質萎縮更明顯,故腦組織退行性改變可能對晚發病的老年抑鬱癥病因學意義更為重要。單光束發射計算機體層攝影術(SPECT)研究發現(鄧紅等1997),抑鬱癥患者左下額、左前顳及扣帶回皮質的局部腦血流顯著下降,而右上額、右下額和內側頂葉、枕葉的局部腦血流也有下降,上額皮質局部腦血流還存在兩側不對稱性。磁共振成像(MRI)發現老年抑鬱癥患者皮質下白質顯示對MRI信號超敏感,而重癥抑鬱癥則表現為殼核容積縮小。

4.遺傳因素與APOE基因

情感障礙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在其病因中,遺傳因素是主要內因,起影響遠甚於環境因素。近年對APOE基因與阿爾茨海默病(AD)之間的關系研究最多,許多研究已明確發現APOE基因與AD易感性有關。雖然遺傳因素在老年抑鬱癥患者中似乎顯得不太重要,但老年抑鬱癥與AD關系密切,在癥狀學特征、病理、生理或解剖上都可能有類似於AD的變化,而這些特征和變化又與APOE基因密切相關,所以,APOE基因仍有可能是老年抑鬱癥的潛在病因。總結有關老年抑鬱癥與APOE基因關系的研究發現,與臨床觀察、病理學和神經生化研究及CT、MRI檢查等方面一致。老年抑鬱癥與AD還有著共同的遺傳危險因素。

5.心理社會因素

老年期間,一方面是對軀體疾病及精神挫折的耐受能力日趨減退,另一方面遭遇各式各樣的心理刺激的機會越來越多,不幸的應激生活事件,如老伴亡故、子女的分居、地位的改變、經濟的困窘、疾病纏身、居住地動遷等等,都給予或加重老年人的孤獨、寂寞、無用、無助感,成為心境沮喪、抑鬱的根源。長期的生活逆遇或挫折也可產生或誘發抑鬱癥。另外,個性的自卑、壓抑與逆來順受、過分內向、對挫折和不幸習慣地采取悲觀的認知態度與消極被動的應對方式,以及缺乏社會支持(交友甚少),也易產生抑鬱癥。Post(1972)報道,92例老年期抑鬱癥,78%在發病前不久有不幸應激生活事件。Paykeil(1978)報道,老年期抑鬱癥患者,1/3在病前不久有過生離死別的生活事件,1/4在病前患軀體疾病,其餘的也遭遇瞭諸如退休、經濟困難之類的生活事件。國內林其根(1978)比較瞭老年期和青壯年期抑鬱癥發病前生活事件的作用,發現病前1年內,其不幸生活事件發生率都相當高,青壯年為39.6%,老年為83%。可見,不良生活事件的致病作用在老年人中更為顯著和突出。老年人在生理老化的同時,心理功能也隨之變化,心理防禦和心理適應能力減退,一旦遭遇不幸,便不易重建內環境的穩定。如果又缺乏社會支持,心理活動的平衡更難維持,有可能導致抑鬱癥的發生、加重或復發,即使是輕、中度不幸生活事件也可能致病,這一點在老年人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