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一組疾病。主要特點為大便次數增多和性狀改變,可伴有發熱、嘔吐、腹痛等癥狀及不同程度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病原可由病毒(主要為人類輪狀病毒及其他腸道病毒)、細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產毒性大腸桿菌、出血性大腸桿菌、侵襲性大腸桿菌以及鼠傷寒沙門氏菌、空腸彎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蟲、真菌等引起。腸道外感染、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過敏、喂養不當及氣候因素也可致病。

嬰幼兒腹瀉是怎麼引起的

1、體質因素 本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其內因特點:①嬰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酶的活性較低,但營養需要相對地多,胃腸道負擔重。②嬰兒時期神經、內分泌、循環系統及肝、腎功能發育均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③嬰兒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腸桿菌抗體滴度以初生至2周歲最低,以後漸升高。因而嬰幼兒易患大腸桿菌腸炎。母乳中大腸桿菌抗體滴度高,特別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腸桿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養兒較少發病,患病也較輕。同理小嬰兒輪狀病毒抗體低,同一集體流行時,小嬰兒罹病多。④嬰兒體液分佈和成人不同,細胞外液占比例較高,且水分代謝旺盛,調節功能又差,較易發生體液、電解質紊亂。嬰兒易患佝僂病和營養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亂,此時腸道分泌型IgA不足,腹瀉後易於遷延。

2、感染因素 分為消化道內與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為主。

(1)消化道內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隨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小兒消化道,因而易發生在人工喂養兒。哺喂時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夠,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過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帶菌(毒)者的傳染,如病房內暴發細菌性(或病毒性)腸炎後部分醫護人員受染,成為無癥狀腸道帶菌 (毒)者,可導致病原傳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組織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瀉,常見於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膚感染等。腹瀉多不嚴重,年齡越小者越多見。引起腹瀉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腸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另一部分可能是腸道內外均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3)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長期較大量地應用廣譜抗生素如氯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氨芐青黴素、各種頭孢黴素,特別是兩種或以上並用時,除可直接刺激腸道或刺激植物神經引起腸蠕動增快、葡萄糖吸收減少、雙糖酶活性降低而發生腹瀉外,更嚴重的是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此時正常的腸道大腸桿菌消失或明顯減少,同時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腸炎。

3、消化功能紊亂

(1)飲食因素;(2)不耐受碳水化物;(3)食物過敏;(4)藥物影響;(5)其他因素:如不清潔的環境、戶外活動過少,生活規律的突然改變、外界氣候的突變(中醫稱為“風、寒、暑、濕瀉”)等,也易引起嬰兒腹瀉。

腹瀉對嬰幼兒有什麼危害

嬰兒的體質弱不說免疫力也很低,很容易就讓疾病纏繞上孩子本身,而腹瀉也是孩子,最能患上的疾病之一,正處在生長發育時期,因此腹瀉對嬰幼兒的危害很大。那麼,腹瀉到底會給嬰兒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呢?

(1) 營養不良及維生素缺乏癥:腹瀉病程較長,如禁食時間過久或長期熱量不足,常可引起營養不良和各種維生素缺乏癥。消化不良與營養不良可互為因果,往往造成惡性循環,導致不良後果。維生素A缺乏可引起幹眼癥及角膜軟化癥;維生素D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癥。

(2)感染:常見有中耳炎、口角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癤腫、敗血癥、泌尿道感染及靜脈炎等。各種感染可能成為腹瀉的病因,但也有在腹瀉之後,由於全身抵抗力降低而繼發感染。遷延性腹瀉或原有營養不良病兒,容易並發真菌感染,如鵝口瘡、真菌性腸炎,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3)中毒性肝炎:重型腹瀉可能出現黃疸,常見於營養不良及重癥敗血癥病兒,預後不良,故中毒性肝炎是腹瀉的嚴重並發癥之一。

(4)其他:如急性腎功能衰竭、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腦病等,如處理不當還可發生急性心力衰竭、高血鉀、中毒性腸麻痹、腸出血、腸套疊等,偶可見腸穿孔和腹膜炎。

幼兒腹瀉怎麼辦

1保護幼兒的臀部。由於排便次數增多,孩子肛門周圍的皮膚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傢長在護理中要特別註意肛門部位。孩子便後應該用細軟的衛生紙輕擦,或用細軟的紗佈蘸水輕洗,洗後可塗些油脂類的藥膏,以防紅臀,並要及時更換尿佈。

2這些食物不宜食用。腹瀉時,孩子腸蠕動增強,腸內常有脹氣,會使腹瀉加劇,所以導致脹氣的食物必須禁食,如牛奶、豆類及豆制品,如黃豆、綠豆、青豆、蠶豆、豆腐、粉絲、豆芽等。

3纖維素有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會加重腹瀉,所以孩子腹瀉時忌食富含纖維素的水果和蔬菜,如菠蘿、西瓜、青菜、白菜、毛筍、辣椒、韭菜、紅薯等。此外,糖在腸內常會引起發酵而加重脹氣,孩子腹瀉時,應不吃糖或少吃糖。

嬰幼兒腹瀉如何預防

過去本癥是嬰幼兒時期發病率極高的疾病之一,也是嬰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經國內外多年研究,加強預防,提高瞭診治水平,近年來發病較少,病情也較輕,但仍是嬰幼兒的常見病。首都兒科研究所1986~1988三年間,在七省一市進行瞭30萬人次的逐月小兒腹瀉監測。結果農村5歲以下小兒發病次數平均每年2.01次/人,北京市為0.45次/人。對比第三世界平均每年3.3次/人為低。以7~8月份為高峰2歲以內小兒占3/4。死亡率0.51‰ (第三世界平均6.5‰)。根據全國各地統計,嬰幼兒腹瀉約占科總住院人數的12~24%,農村發病高於城市。遇有治療有及時或有嚴重並發癥如營養不良、腸道外感染等情況,仍有死亡。一般醫院病死率已降至1%左右。

主要方法:①鼓勵母乳喂養,尤以生後4~6個月和第一個夏季最重要,應避免夏季繼奶;②人工喂養時要註意飲食衛生和水源清潔。每次喂食前用開水洗燙食具,每日煮沸消毒一次;③母乳和人工喂養都應按時添加輔食,切忌幾種輔食同時添加;④食欲不振或在發熱初期,應減少奶和其他食物入量,以水代替,最好用口服補液鹽配成飲料口服;⑤夏季炎熱時避免過食或食用富於脂肪的食物。嬰兒體溫調節功能差,夏季要少穿衣服,註意居室通風;⑥患營養不良、佝僂病或腸道外感染時,應及時治療,防止並發腹瀉;⑦感染性腹瀉,尤其是大腸桿菌、鼠傷寒或其他沙門氏菌和輪狀病毒引起的,傳染性很強,易在病房內廣泛傳播,必須嚴重消毒隔離,否則易在兒科病房發生交叉感染。消毒方法以過氧乙酸煙熏效果最好,其次是用新消毒表面消毒再加紫外線照射。腹瀉病例的病房最好每月用過氧乙酸煙熏徹底消毒;⑧下地玩耍的小兒飯前便後要洗手;⑨醫務人員要努力宣傳小兒腹瀉的預防措施,以免再犯腹瀉。

輪狀病毒腸炎流行甚廣,疫苗為理想的預防方法。對輪狀病毒已有疫苗口服的報道,保護率為80%以上,但持久性尚待研究。

取決於病因、營養狀況及治療的遲早。耐藥性致病性大腸桿菌或真菌所致腹瀉預後較差。病毒性腸炎預後良好。營養不良和佝僂病患兒發生腹瀉,由於機體調節功能差,預後較差。病情重、治療較晚、發生嚴重並發癥,如急性腎功能衰竭或嚴重繼發感染者預後不良。

治療嬰幼兒腹瀉的辦法有哪些

生活中嬰幼兒腹瀉是最經常見到的疾病瞭,因為孩子的抵抗力比較差,隨著冬天的到來,傢屬沒有讓孩子做好防寒的話,孩子在喂養的時候會產生消化不良,慢慢的就會發生嬰幼兒腹瀉瞭,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治療嬰幼兒腹瀉的辦法有哪些吧!

1、按脫水程度補液

對於輕、中度腹瀉,一般采用口服補液法,可以用口服補液鹽(一般藥店有售),沖開水後少量頻服;對於重度腹瀉,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必要的對癥處理。

2、補充益生菌

腹瀉會引起腸道菌群紊亂,可以服用益生菌制劑,能抵抗致病菌,發揮生物的屏障、營養及免疫調節作用,達到止瀉目的。

3、保護腸黏膜

輪狀病毒會損傷腸黏膜,應該服用蒙脫石散,能促進腸黏膜的再生和修復,還可以吸附腸道內的病毒,迅速緩解腹瀉癥狀。

嬰幼兒腹瀉的飲食

不要讓腹瀉的寶寶禁食,但需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則,每日至少進食6次。母乳喂養的寶寶繼續吃母乳,但媽咪的飲食含脂量要低些,否則會使腹瀉加重;6個月以內人工喂養的寶寶,可按平時量喝奶;6個月以上已經添加離乳食品的寶寶,可進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爛面條、魚肉末、少量蔬菜泥、新鮮水果汁或香蕉泥,直至腹瀉停止後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