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臟裡,腎被稱為先天之本,脾被稱為後天之本。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脾的功能是否健運。即使先天之腎有所欠缺,也可通過後天調理脾胃來保持人的整體健康。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容易造成脾胃疾病。如何在飲食上調理脾胃?看看下面小編為您介紹養生湯。

脾胃好不好看三個地方就知道

1臉色

正常的黃色應當是明亮、潤澤、含蓄的,並且有紅色摻雜其間。如果黃色太過、黃色不及、黃色一色獨顯,或者與青黑等顏色一起顯現,那就是病色。中醫認為,出現瞭病色的黃,首先要考慮是脾胃出瞭問題。

臉色發黃還分好幾種。一個人脾虛瞭,面色淡黃,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逐漸出現“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營養身體造成的。

與萎黃相反是黃胖,即面色發黃且有虛腫。這種表現一般源於兩種情況,一是既有脾虛又有濕邪,二是體內有寄生蟲。

比起萎黃和黃胖,黃疸要嚴重得多。黃疸屬於一色獨顯,又是病色太過,病人往往臉黃、身體黃、尿黃,連白眼珠都是黃的。很多肝病病人都會出現黃疸,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臉色發黃,且不太明亮,不太潤澤,基本就能判斷這個人脾虛。

2嘴唇

這時候還應該看兩個地方,一是看看嘴唇,特別是嘴唇四周的“唇四白”,就是嘴周圍一圈黃白無毛的部位,大約1毫米寬。

中醫認為,脾開竅於口,脾之華在唇和唇四白。

如果唇四白不明顯瞭,那脾胃功能肯定衰退瞭;

如果唇四白的顏色特別幹黃,說明脾胃功能衰退嚴重;

如果唇四白發黑發青瞭,這個人就有生命危險瞭。

3鼻尖

脾虛的病人還要看一個地方,那就是鼻尖,鼻尖的情況能提示病情的發展。實際上人的鼻尖不是尖的,而是有一個小坑。以這個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

病重的時候,比如有的人臉上發青發黑瞭,一點光澤都沒有,但隻要他的鼻尖是明亮、潤澤的,就說明他的脾胃運化功能還在,就還能吃飯、吃藥,所以就有救,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另外,如果患病時黃色代替瞭其他病色出現在臉上,比如由黑轉黃,而且變得明亮、潤澤,說明脾胃恢復瞭,病情出現瞭轉機。

可以強健脾胃的穴位

溫補扶正四大穴

疾病的過程就是人體正氣和邪氣相互鬥爭的結果。外邪是致病的條件,但從養生保健角度來看,正氣不足是機體功能失調、產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正氣是什麼?從中醫角度看,正氣是表明抵禦邪氣的功能。用現代話說,正氣包括自我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自愈能力等。《內經》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而現代人受諸多因素(如飲食不節、缺乏運動、情志不調等)影響,導致正氣不足,讓邪氣有瞭可乘之機。而正氣是生命之根,生命力的旺盛、壽命的長短,全在於機體正氣的虛衰盈虧。故《內經》中還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邪氣的侵犯能力超過瞭現有正氣的抵禦能力時就會生病。養生就是養人體正氣,提高自身防禦能力、抗病能力以及病後的自我修復能力。《金匱要略》治療雜病的最大特點就是註重扶持人體正氣,而扶正之中又貴在脾腎。

因為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邪氣則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但中醫很多專傢更主張補脾胃,認為脾胃的強弱是決定壽命的關鍵。《景嶽全書》中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王,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傢必當以脾胃為先。”通過調理脾胃,能夠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對整體狀態進行調整,可以防止衰老。

作為針灸專傢,李志剛總離不開本行。他說,中醫認為,溫補莫過於灸法,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艾灸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古人雲:“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灸哪裡才能溫補脾腎呢?李志剛引用瞭宋代醫傢竇材《扁鵲心書》的一句話:“人於無病時,長灸關元穴、命門穴、氣海穴、中脘穴……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命矣。”這4個穴位是溫補脾腎、扶養正氣、延長壽命的要穴。

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是元氣出入的關卡;氣海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是陰中之陽、元氣之海;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能養脾胃;命門(位於第二腰椎下兩腎俞之間)顧名思義,是人體的生命之門,具有溫煦、推動五臟六腑之陽氣的作用。每天對這4個穴位艾灸10~20分鐘,以皮膚發紅為宜,可強壯元陽、理脾和胃,增強抗病能力。平時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這幾個穴位。

腸胃不好喝3款養生湯

1、鮮蔬蘆薈湯

材料:蘆薈3片,竹筍、小黃瓜、圓甜椒各1/2個,冬菇2~3個,生薑1~2片。

做法:把蘆薈洗凈,削去邊緣的細刺,將突起那一面外皮剝除後切段,其餘食材洗凈後切塊。冬菇浸發,切半,下鍋,加清水1250毫升(約5碗量),武火滾沸下甜椒,最後下蘆薈、黃瓜、鹽便可。

功效:清熱降火、調理腸胃。

2、蟲草百合鴨肉湯

原料:冬蟲夏草3克、百合25克、鴨肉100克。

做法:先將鴨肉燉30分鐘,然後加入冬蟲夏草、百合再燉20分鐘,調味後飲湯並食蟲草和鴨肉。

功效:健脾養胃並潤肺補腎。適合脾胃虛弱、肺腎不足,元氣虧虛的患者。

3、木瓜鯇魚湯

材料:番木瓜、鯇魚。

做法:將新鮮的鯇魚宰殺幹凈,木瓜去皮之後切塊備用;然後將準備好的兩種食材一起放入鍋中進行燉煮,魚湯變得奶白色就可以起鍋瞭。

功效:不僅能夠很好的滋養身體,同時還能夠促進身體消化食物,對於治療積食、胃脹的情況效果很好。

中醫簡單方法強健脾胃功能

多動腳趾可健胃

從經絡看,胃經經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管脾胃的內庭穴也在腳趾的部位。一般來說,胃腸功能強的人,站立時腳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妨經常鍛煉腳趾。方法有:

腳趾抓地 站立或坐姿,將雙腳放平,緊貼地面,與肩同寬,腳趾可練習抓地、放松相結合的方式,對經絡形成松緊交替刺激。

腳趾取物 還可以每天抽一點時間,練習用二趾和三趾夾東西,或在坐、臥時有意識地活動腳趾,持之以恒,胃腸功能就會逐漸增強。

扳腳趾 反復將腳趾往上扳或往下扳,同時配合按摩第二、三腳趾趾縫間。

按摩腳趾 消化不良及有口臭、便秘者,宜順著腳趾的方向按摩,以達到瀉胃火的目的;對脾胃虛弱、腹瀉者,可逆著腳趾的方向按摩。

小腿集中脾胃經

在動腳趾的同時,還可以順手將小腿從上到下依次按摩一次,效果會更明顯。因為,小腿上集中瞭不少消化系統的穴位,像管脾經、肝經的足三陰在小腿內側,管胃經、膽經的足三陽在小腿外側,能夠健脾的足三裡在膝蓋下三寸的外側。按按這些穴位,都可起到健脾養胃的作用。

需要註意:做時力度以按後覺得舒服即可,但不要在過飽和過餓時按摩。兒童脾胃的穴位和成人不同,不要選擇這種方法健脾養胃。

日行千米摩胃腸

運動能加強胃腸道蠕動,加強腸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還可增加呼吸的深度與頻率,促使膈肌上下移動和腹肌較大幅度的活動,從而對胃腸道起到較好的按摩作用。

胃病患者可以參加太極拳、步行、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剛開始鍛煉時,運動強度宜小。如采用速度緩慢、全身放松的步行,可步行兩千米左右,時間每次20~30分鐘,改善胃腸功能,對消除腹脹、噯氣,促進潰瘍愈合有一定作用。

脾胃功能怎麼影響全身健康

脾胃與進食

進食是人體獲得身體所需營養的必備條件。進食正常包括吃東西要有食欲,要能吃得下,吃東西要感覺有滋味,這些都跟脾胃的功能相關。

“脾開竅於口”,脾的功能正常,口的味覺才會正常,吃東西才有味道;“脾主運化”,脾能運化食物,人才能有食欲;胃主受納,胃的受納功能正常,東西才能吃得下。脾胃在人體中主要負責消化吸收的工作,進食的好壞與脾胃的功能密切相關。

脾胃與排泄

人體的排泄異常主要包括便秘與腹瀉兩個方面。

其中,便秘與胃的關系最大,因為胃為六腑之一,“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胃氣主降,胃氣的和降是大便能夠順利排出的關鍵。而腹瀉與脾的關系密切,腹瀉的關鍵是人體的水濕太多,《雜病源流犀燭》有言“濕盛則飧泄”,《醫宗必讀》有言:“無濕不成瀉”。脾是人體中運化水濕的重要臟腑,脾運化水濕的功能正常,體內就不會有水濕存留,大便自然就會成形瞭。

脾胃與睡眠

人要入睡需要陽氣潛藏,就像太陽下山一樣。而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經,如果在睡前吃瞭太多的東西或小孩子消化不良,飲食停滯,就會造成胃氣不能下行,就像太陽無法下山一樣,會影響睡眠。所以,中醫有“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說。因此,成人在睡前不宜進食,要吃宵夜也盡量在睡前一小時以上。而小孩子就要註意消化問題,所以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

脾胃與學習

人在學習或思考時會耗傷氣血,所以學生上課會以45分鐘為一節,就是氣血需要一個恢復的過程。如果長期學習得不到有效的休息,就會出現頭腦發木或者思緒不清晰的情況。所以,氣血的充足與否對思維和學習的持續進行有很大的影響。而人體的氣血需要由脾胃來產生,脾胃健康,氣血就充足,思維就清晰、活躍。所以,中醫有“脾主思”的說法。

脾胃與形體

人體過瘦是由於氣血不足,如果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就會為人體的肌肉提供生長所需的氣血,使其健壯。因此,中醫有“脾主肌肉四肢”的說法。人體過胖是由於痰濕或水濕困阻,而痰濕或水濕需要脾來轉化,如果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則痰濕或水濕難以產生或易於祛除,體形也會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