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蒂茲是一種常見癥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拉肚子多是由於我們的飲食不註意導致的,因此預防的關鍵就是要防病從口入。下面為大傢介紹一下預防拉肚五個妙招。

拉肚子是怎麼回事

1.急性腹瀉的病因 腸道感染,包括食物中毒在內,是引起急性腹瀉最常見的病因,可分為:

(1)細菌感染:

①細菌性痢疾:起病較急,常有畏寒、發熱、腹痛、腹瀉及裡急後重感,可伴惡心與嘔吐。腹瀉特征為黏液膿血便,每天次數不等。顯微鏡下發現大便中含大量紅細胞、白細胞,大便培養可發現痢疾桿菌。

②沙門菌屬感染:多有不潔飲食史,常有腹脹、腹痛與腹瀉癥狀。大便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少有膿血,大便每天3~5次不等。大便培養可發現致病菌(沙門菌或傷寒桿菌等)。

③大腸埃希桿菌性腸炎:常有不潔飲食史。起病較急,可有畏冷、發熱及腹痛、腹瀉等癥狀,可伴有嘔吐。腹瀉多以水樣便為主,也可有黏液和膿血。大便培養可發現致病菌。

④小腸彎曲菌感染:癥狀一般較輕,表現為中上腹部疼痛伴有腹瀉,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要表現,抗生素治療效好。

⑤小腸、結腸耶爾森菌感染:臨床表現與彎曲菌感染大致相似,腹瀉等癥狀常較輕。

⑥腸道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起病較急,可有畏寒、發熱、腹痛與腹瀉等癥狀。腹瀉以稀便為主,可伴有少量黏液膿血,大便培養可確立診斷。本病常在使用廣譜抗生素、激素或外科大手術後發生。大便培養可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

⑦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現多認為與產氣莢膜桿菌或魏氏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有關。起病較急,腹痛、腹瀉等癥狀一般較重,腹痛較劇烈且可遍及全腹,可為持續性痛或陣發性加劇。早期腹瀉可為稀便或水樣便,每天10餘次不等,繼而可帶血,重者大便可呈血水樣,常伴有畏冷、發熱、惡心與嘔吐等癥狀。本病以青少年多見。

⑧假膜性腸炎:系在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治療後發生,也可發生於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多因腸道繼發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所致,該菌的毒素對腸黏膜有損傷作用。臨床特點為大便次數多,重者每天可達20次以上,糞便可有黏液膿血,甚至呈血水樣,有時可排出呈蛋花樣的假膜,常伴有發熱、心悸、脫水、電解質紊亂、低血壓等全身中毒癥狀。大便作厭氧菌培養時可發現致病菌。甲硝唑、萬古黴素等治療有效。

⑨霍亂:系霍亂弧菌感染所致。臨床表現輕重不一,輕者癥狀較輕,常為水樣瀉,每天數次不等,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重者大便次數更多,大便可呈米湯樣,患者常有發熱、脫水、低血壓等全身中毒表現。大便培養可找到致病菌。

(2)原蟲與寄生蟲感染:

①阿米巴痢疾:起病一般較急,常有發熱、腹痛及腹瀉等癥狀,腹瀉每天數次至10餘次,大便伴黏液膿血,有時大便呈暗紅或果醬樣,量較多,具惡臭。新鮮大便檢查如發現阿米巴滋養體即可確診。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療有效。

②急性血吸蟲病:一般發生在初次感染大量血吸蟲尾蚴者,常有畏寒、發熱、腹脹、咳嗽、腹痛與腹瀉等癥狀,腹瀉並不嚴重,每天3~5次不等,可為稀便或帶有黏液。末梢血中嗜酸性細胞增高。如果患者是反復多次感染,則常伴有肝脾腫大等表現。

③梨形鞭毛蟲感染:大便每天3~5次,多為稀水樣便或稀便,少有黏液。糞便中找到鞭毛蟲即可確診。甲硝唑治療效好。

④滴蟲感染:腸道滴蟲感染也可導致腹瀉,大便每天數次不等,以稀便為主,可帶黏液。

(3)病毒感染:多見於腸道輪狀病毒感染、腸道腺病毒感染,臨床癥狀一般較輕,可有腹痛、腹瀉等,腹瀉每天數次不等,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

(4)真菌感染:長期應用抗生素、激素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患者腸道可發生真菌感染,引起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及潰瘍形成而導致腹瀉,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輕者為稀軟便可伴黏液,每天數次不等,有時大便呈蛋清樣表現;重者大便可呈黏液膿血樣。糞便常規檢查找到或培養發現致病的真菌時可明確診斷。

(5)食物中毒:

①進食瞭被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菌、嗜鹽桿菌或肉毒桿菌等污染瞭的食物後,可出現發熱、腹痛、嘔吐、腹瀉及脫水的癥狀,稱之為食物中毒。患者大便可呈稀便或水樣便,常伴有黏液,少數可有膿血。

②服用瞭毒蕈、河豚魚、較大的魚膽及其他有毒化學性毒物,如毒鼠藥、農藥等可發生腹瀉。腹瀉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少有膿血,可伴有嘔吐、腹痛等癥狀。上述各種毒物除腹瀉外,尚有其各自的特殊癥狀。

(6)變態反應:如食物過敏(牛奶、魚、蝦、海鮮產品等)可引起腹痛、腹瀉;過敏性紫癜等疾病可伴有腸蠕動增快而發生腹瀉。腹瀉特點常以稀水樣便為主,常伴有腹痛。

(7)藥物:多種藥物可導致腹瀉,如紅黴素、氫氧化鎂、新黴素、林可黴素、硫酸鎂、山梨醇、甘露醇、5-氟脲密啶、利舍平(利血平)、普萘洛爾(心得安)等,這些藥物導致腹瀉的機制不盡相同;某些化學物質如磷、砷、汞及酒精中毒等均可導致急性腹瀉。腹瀉常以稀便和水樣便為主,常無黏液膿血。

2.慢性腹瀉的病因 引起慢性腹瀉的病因甚多,一般而言,可分為以下七方面。臨床上因慢性腹瀉較多見,故對有關疾病的特征作簡要闡述,以資鑒別。

(1)腸道感染:是引起慢性腹瀉最常見的病因。

①細菌感染:

A.慢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未徹底治愈可演變為慢性,亦可在慢性基礎上呈急性發作,表現為每天大便3~5次不等,可伴黏液、膿血,多有裡急後重感,少數患者有左下腹疼痛。慢性菌痢時大便培養陽性率較低,一般隻有15%~30%,故應反復多次培養始能發現致病菌。

B.腸結核:多見於青少年和壯年,女性多於男性。本病的好發部位是回腸末端或右半結腸,腹瀉是潰瘍型腸結核的主要癥狀,常與便秘交替出現。腹瀉的特點是糞便呈糊狀或水樣,每天3~5次不等,重者可達10次以上,常伴有發熱、盜汗等結核中毒癥狀。X線鋇劑灌腸或結腸鏡檢查可明確診斷。

②原蟲和寄生蟲感染:

A.慢性阿米巴痢疾(亦稱慢生阿米巴腸炎):大便每天3~5次,呈糊狀和稀水樣,可伴有黏液或血,典型的果醬樣大便在慢性者少見。病程可遷延數月、數年之久,病程中可反復急性發作,反復多次在新鮮糞便中常可發現阿米巴滋養體。

B.慢性血吸蟲病:慢性血吸蟲病者可發生腹瀉,每天3~5次不等,多為稀便,可伴有黏液或膿血,患者常有血吸蟲病性肝纖維化表現。確診有賴於血清抗體測定及糞便或直腸黏膜活檢發現蟲卵。

C.梨形鞭毛蟲或腸滴蟲感染:慢性者每天大便數次不等,常為稀便或水樣便,有時伴黏液。糞便中發現梨形鞭毛蟲或滴蟲時可確診。

③慢性真菌性腸炎:常發生在長期使用抗生素、激素之後,亦易發生於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晚期,表現為腹瀉,重者伴黏液或膿血,且可反復發作。大便中發現真菌即可確診。

(2)腸道非特異性炎癥或非感染性炎癥:

①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多認為是自體免疫性疾病,近年來國內有增多的趨勢,好發於中青年。病變主要侵犯直腸、乙狀結腸及降結腸,也可侵犯右半結腸,可分為輕、重及暴發3型。以輕型最多見。輕者每天大便3~4次,重者可達10餘次,糞便呈糊狀或稀便,常混有黏液膿血,重者僅排出黏液膿血而無糞質。常伴有腹痛、裡急後重等癥狀,少數病例可有關節痛等腸外癥狀。X線鋇劑灌腸及結腸鏡檢查對診斷甚有幫助。本病在癥狀發作期,經過治療後一般可得到控制,使疾病處於緩解期,如未行維持治療則又可復發。

②Crohn病(克羅恩病):也屬自體免疫性疾病,我國遠較歐美少見,好發於青壯年。病變可侵犯全消化道,但多見於回腸末端及其相鄰近的盲腸、升結腸,腹瀉的特點為每天大便3~6次不等,多為糊狀或稀便,少有黏液膿血;右下腹常有壓痛,有時右下腹可捫及包塊,少數病人可有關節炎等腸外表現。X線鋇劑灌腸及結腸鏡檢查有助於診斷。本病也有癥狀發作與緩解的特點,疾病可遷延多年。

③慢性放射性腸炎:患宮頸癌或盆腔惡性腫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後數周或數月內如發生腹瀉,應考慮放射性腸炎的可能。主要表現為黏液血便,常伴裡急後重,直腸局部有疼痛感。結腸鏡檢查時可見病變黏膜(放射治療後損害的黏膜)有充血、糜爛或呈滲血樣表現。本病可持續多年而不愈。

(3)吸收不良綜合征:吸收不良綜合征的分類十分復雜。吸收不良可因胃及小腸疾病而引起,也可因肝膽、胰腺疾病所致。

①原發性吸收不良:

A.熱帶性脂肪瀉(tropic steatorrhea):也稱為熱帶口炎性腹瀉,發生在熱帶,病因尚不明,一般認為與蛋白質、葉酸及B族維生素缺乏有關。腹瀉的特點是糞便量多,具惡臭,約1/3的患者表現為脂肪瀉。

B.非熱帶性脂肪瀉(nontropic steatorrhea):也稱為麥膠性腸病、原發性脂肪瀉或乳糜瀉。患者的腸黏膜內缺乏一種肽類分解酶,故不能分解有毒性作用的α麥膠蛋白,α麥膠蛋白對腸絨毛及腸上皮細胞有損害作用,最終導致吸收不良(大麥、小麥及燕麥中均含有α麥膠蛋白)。腹瀉的特點是脂肪瀉,糞便量多呈油脂狀,具惡臭,大便每天數次不等。

②繼發性吸收不良:

A.胃切除術後:多見於全胃切除術及畢羅Ⅱ式手術後。由於食物很快進入小腸,使腸激酶、胰消化酶及膽汁分泌不足,或胰液膽汁與食物混合不充分,都可造成吸收不良而引起腹瀉。此外,如胃腸手術後,造成細菌過度生長(盲襻綜合征)時,因細菌分解結合膽鹽而影響微膠粒的形成,可導致脂肪瀉。

B.慢性肝膽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內外膽管梗阻等,可因膽鹽的缺乏,使脂肪不能乳化及轉運,故可導致脂肪瀉。

C.小腸疾病:小腸切除過多(如小腸被切除全長的75%以上或僅剩餘120cm時,稱為短腸綜合征),胃、結腸瘺或胃、回腸瘺都可因小腸的吸收面積減少,或食物不經過小腸或空腸而經瘺管直達結腸,最終均可導致腹瀉。

D.慢性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可因胰液分泌不足、胰酶缺乏而造成脂肪及蛋白質消化吸收障礙而引起腹瀉。

E.小腸黏膜彌漫性病變:如小腸惡性淋巴瘤、Whipple病等,均因小腸黏膜受損及淋巴管擴張或阻塞等因素而致脂肪瀉;硬皮病時,因胃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發生萎縮,最終可引起消化吸收障礙而導致腹瀉。

(4)內分泌疾病:多種內分泌疾病都伴有腹瀉的癥狀,患者有時可因腹瀉而首先就診於消化科,故必須加以鑒別。

①甲狀腺功能亢進癥:10%~15%的甲亢患者出現腹瀉,但腹瀉一般不嚴重,每天數次,多為稀軟便或水樣便,無黏液膿血,少有腹痛,患者常有多汗、心悸、消瘦、甲狀腺腫大和突眼等表現。

②糖尿病:發生腹瀉的原因與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礙及腸運動功能異常有關,腹瀉可為軟便或水樣便,亦可為脂肪瀉,常無黏液膿血,每天數次不等。少數患者可表現為頑固性腹瀉。

③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與甲狀腺髓樣瘤:前者可因低血鈣引起神經-肌肉應激性增高而發性腹瀉,但腹瀉一般不嚴重,每天2~3次不等。後者是因瘤釋放降鈣素而導致腹瀉。

④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時,可引起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減少,同時常伴有小腸吸收功能障礙,故可發生腹瀉,常為糊狀便,次數不很多。

⑤胰性霍亂綜合征(亦稱Verner-Morrison綜合征、WDHA綜合征、水瀉-低鉀-無胃酸綜合征或血管活性腸肽瘤,即Vipoma):本病少見,國內有散在病例報告,本病系腫瘤細胞異常分泌血管活性腸肽(VIP)所致。有人認為成人患者的VIP多來自胰島細胞瘤,而兒童患者的VIP多來自神經節神經瘤或神經節神經母細胞瘤。本病臨床特征為水樣瀉,低鉀與真性無胃酸(國內報道病例有胃酸分泌正常者)。確診需依靠VIP測定、B超、CT或MRI檢查發現腫瘤。

⑥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綜合征、卓-艾氏綜合征):系因胰島非β性細胞瘤分泌大量胃泌素所致,大量胃泌素刺激壁細胞分泌大量胃酸,腹瀉與大量胃酸及胃液分泌有關。本病常伴有胃、十二指腸多發性潰瘍形成,確診需依靠胃液分析、胃泌素水平測定及B超、CT或MRI檢查發現腫瘤(腫瘤多數位於胰腺組織內,少數位於腹腔內其他部位)。

(5)腫瘤性疾病:有以下良性或惡性腫瘤。

①胃腸道惡性淋巴瘤:胃腸道淋巴瘤最易侵犯的部位是回腸,結腸受累較少。除發生腹瀉外,常伴有腹痛或腹部包塊,少數患者可以血便為主要表現。

②類癌綜合征:腹瀉與類癌細胞分泌的5-羥色胺、緩激肽與血清素等大量血管活性物質有關。類癌發生部位以闌尾最常見,腸道其他部位也可發生,除腹瀉外,患者常有面頸部或上半身皮膚陣發性發紅現象(亦稱“陣紅”),少數還伴有支氣管哮喘癥狀。

③結腸癌:中、晚期直腸或乙狀結腸癌可有黏液膿血便,且伴左下腹疼痛及裡急後重。腹瀉是右側結腸癌的重要癥狀,常表現為稀便或糊狀便,無明顯黏液膿血(但顯微鏡下常有紅細胞、膿細胞)。患者通常伴有腹痛、消瘦及貧血癥狀。左半結腸癌以便秘或慢性腸便阻為主要表現,但如合並有感染或癌破潰時,可表現為膿血便。

④腸道腺瘤性息肉或息肉病:可因息肉表面出血、糜爛或潰瘍形成而導致分泌性腹瀉。除腹瀉外,血便亦是腸息肉的重要癥狀之一。

(6)胃腸道功能障礙性疾病:即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IBS是由腹部不適或腹痛伴排便異常組成的一組腸功能障礙性綜合征,患者腸道無任何器質性病變或異常生化指標。既往所稱的黏液性結腸炎、易激惹結腸或過敏性結腸炎現都統稱為IBS,本病的發生常與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有較重要的關系,即精神心理因素對發病有重要影響。此外,應激和(或)腸道感染(如痢疾、腸炎等)常是IBS發病的重要誘因。近年來對IBS的發病有瞭較深入的研究,認為IBS具有內臟感覺異常、結腸對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從而引起排便的異常(腹瀉或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2000年,國際上頒佈瞭IBS最新的診斷標準即羅馬Ⅱ標準,其要點為:

①診斷:本病首先需要排除組織結構或生化異常對於癥狀的解釋。

②1年內至少要累計3個月,有反復發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適並伴有下列3條排便異常中的2項指標。

A.便後腹痛緩解或減輕。

B.排便頻率異常(即>3次/d或<3次/周)。

C.排便形狀異常(稀便或幹硬秘結便)。羅馬Ⅱ標準正逐漸被多國消化病醫生所接受。腹瀉型的IBS患者,常在腹部疼痛或不適感後發生腹瀉,便後腹痛或不適緩解或減輕,大便特點為稀便、軟便,少數為水樣便,每天次數不等,常在3次以上,糞便不帶膿血,少數可伴有黏液。中醫學診斷為“五更瀉”,可認為是IBS的一種表現形式,患者常在黎明前出現腹痛或腹部不適感,多數有腸鳴音亢進,腹痛後疼痛隨之緩解或減輕,一般於早餐前腹瀉2~3次,而於早餐後腹瀉常可停止。另有少數患者易在每餐後發生腹痛、腹瀉,這是因為進食後引起胃-結腸反射亢進,即胃容納食物後,引起結腸蠕動亢進,患者有腹部隱痛或不適感,隨之有便意,此種表現也應認為是結腸功能障礙所致。

(7)其他因素:

①腸道菌群失調:腹瀉多因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後,使腸道的正常菌群發生瞭失調所致,嚴重者可誘發假膜性腸炎。

②尿毒癥:因發生尿毒癥性腸炎而致腹瀉,大便每天3~5次不等,多為糊狀或水樣便。

預防拉肚五個妙招

妙招一:早睡,不要熬夜。良好的睡眠習慣和飲食習慣,都有助於防治月經期拉肚子。

妙招二:謝絕冷飲,控制寒性食物攝入。冷飲刺激腸胃,另外,月經期腹部易受涼,如果再喝冷飲,屬於雪上加霜。

妙招三:每晚泡腳。腳有很多穴位,每晚泡腳,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疲勞,驅寒。另外,泡腳後,還可進行足底按摩,更有助於腳部保暖。

妙招四:多吃紅棗、桂圓,多喝紅糖水。女性在月經期應適量吃些補血補氣的食物。

妙招五:吃應季的蔬菜瓜果。水果營養豐富,可補充各種營養,不過需要註意的是最好吃當季水果,不吃或盡量少吃反季水果。

拉肚子有哪些癥狀

1.胃腸道癥狀 便意頻繁,每次糞量不多並有裡急後重感者,病變多在直腸或乙狀結腸;小腸病變則無裡急後重感。腹痛在下腹或左下腹,排便後腹痛可減輕者,往往為乙狀結腸或直腸病變。小腸病變腹瀉,疼痛多在臍周,排便後疼痛多不緩解。分泌性腹瀉往往無腹痛癥狀。

2.腹瀉次數及糞便性狀 急性腹瀉每天排便可達10次以上,糞便多稀薄,如為細菌感染(細菌性痢疾)常帶血及膿液。如為糖稀或果醬樣糞便,提示可能是阿米巴痢疾。稀薄水樣便常見於食物中毒。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排出洗肉水樣血便,帶有腥臭的氣味。

3.伴隨癥狀

(1)伴發熱者可見於急性細菌性痢疾、傷寒或副傷寒、腸結核、結腸癌、小腸惡性淋巴瘤、克羅恩病、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期、敗血癥、病毒性腸炎、甲狀腺危象等。

(2)伴明顯消瘦者可見於胃腸道惡性腫瘤及吸收不良綜合征。

(3)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者見於敗血癥、傷寒或副傷寒、麻疹、過敏性紫癜、糙皮病等。

(4)伴關節痛或腫脹者見於克羅恩病、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紅斑性狼瘡、腸結核、Whipple病等。

(5)伴腹部包塊者見於胃腸惡性腫瘤、腸結核、克羅恩病及血吸蟲肉芽腫。

(6)伴重度失水者常見分泌性腹瀉如霍亂及細菌性食物中毒,也可見於尿毒癥等。

拉肚子應該做哪些檢查

(一)腹瀉的實驗室檢查

1.常規化驗:血常規和生化檢查可瞭解有無貧血、白細胞增多和糖尿病以及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情況。新鮮糞便檢查是診斷急、慢性腹瀉病因的最重要步驟,可發現出血、膿細胞、原蟲、蟲卵、脂肪瘤、未消化食物等。隱血試驗可檢出不顯性出血。糞培養可發現致病微生物。鑒別分泌性腹瀉和高滲性腹瀉有時需要檢查糞電解質和滲透性。

2.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1)糞脂測定:糞塗片用蘇丹Ⅲ染色在鏡下觀察脂肪滴是最簡單的定性檢查方法,糞脂含量在15%以上者多為陽性。脂肪平衡試驗是用化學方法測定每日糞脂含量,結果最準確。131碘-甘油三酯和131碘-油酸吸收試驗較簡便但準確性不及平衡試驗。糞脂量超過正常時反應脂肪吸收不良,可因小腸粘膜病變、腸內細菌過長或胰外分泌不足等原因引起。

(2)D-木糖吸收試驗:陽性者反映空腸疾病或小腸細菌過長引起的吸收不良。在僅有胰腺外分泌不足或僅累及回腸的疾病,木糖試驗正常。

(3)維生素B12吸收試驗(Schilling試驗) 在回腸功能不良或切除過多、腸內細菌過長以及惡性貧血時,維生素B12尿排泄量低於正常。

(4)胰功能試驗:功能異常時表明小腸吸收不良是由胰腺病引起的。參閱“慢性胰腺炎”一節。

(5)呼氣試驗:①14C-甘氨酸呼氣試驗:在回腸功能不良或切除過多腸內細菌過長時,肺呼出的14CO2和糞排出的14CO2明顯增多。②氫呼氣試驗:在診斷乳糖或其他雙糖吸收不良,小腸內細菌過長,或小腸傳遞過速有價值。

(二)腹瀉的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X線鋇餐、鋇灌腸檢查和腹部平片可顯示胃腸道病變、運動功能狀態、膽石、胰腺或淋巴結鈣化。選擇性血管造影和CT對診斷消化系統腫瘤尤有價值。

2.內鏡檢查:直腸鏡和乙狀結腸鏡和活組織檢查的操作簡便,對相應腸段的癌腫有早期診斷價值。纖維結腸鏡檢查和活檢可觀察並診斷全結腸和末端回腸的病變。小腸鏡的操作不易,可觀察十二指腸和空腸近段病變並作活檢。懷疑膽道和胰腺病變時,ERCP有重要價值。

3.B型超聲掃描為無創性和無放射性檢查方法,應優先采用。

4.小腸粘膜活組織檢查:對彌漫性小腸粘膜病變,如熱帶性口炎性腹瀉、乳糜瀉、Whipple病、彌漫性小腸淋巴瘤(α重鏈病)等,可經口手入小腸活檢管吸取小腸粘膜作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

治療拉肚子的傢庭方法

一、勿匆忙服藥

除非是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或者嚴重腹瀉產生並發癥,普通的腹瀉並不需要服藥治療,它的癥狀一般不會超過48小時。所以,至少兩天以內,勿用藥物止住腹瀉,因為腹瀉是體內排除毒素的方式。當病人發生急性腹瀉時,醫生多不鼓勵使用止瀉劑,除非其他急需控制的情況。否則,讓它排出可能比較有利,也能加速復原。

二、檢查所用的藥物

腹瀉有時可能與你服用的藥物有關,比如服用紆解胃灼熱的制酸劑。制酸劑是最常引起腹瀉的藥物。為瞭避免與胃灼熱相關的腹瀉,建議使用僅含氫氧化鋁的制酸劑。除瞭制酸劑,抗生素、奎尼丁、秋水仙素(抗痛風藥)等藥也可能引起腹瀉。如果你懷疑這些藥物或其他藥物使你腹瀉,應向你的醫師詢問。

三、多喝水

腹瀉病人由於大量的排便,導致身體嚴重缺水和電解質紊亂,此時必須補充大量的水分。含有氯化鈉、氯化鉀和葡萄糖、枸櫞酸鈉的補液鹽是理想的選擇,因為它們能補充體內流失的葡萄糖、礦物質,並且調節鉀、鈉電解質、水分酸堿平衡。

四、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水果

例如:胡蘿卜汁、蘋果汁、西瓜汁等不僅能補充水分,而且可以補充必需維生素,也是很好的補充品。它們都是防止機體因腹瀉而脫水和虛脫的良方。

五、遠離廚房

拉肚期間不宜為傢人作飯燒菜,應直到癥狀消除為止。如廁後要記得將手洗幹凈,以免傳染病菌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