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通常是健康的敵人,從心臟病到抑鬱癥,失控的炎癥會擾亂人體的多項生理功能。然而,有些炎癥也是身體清除“入侵者”的重要信號,因為免疫系統的功能是制造出炎癥性防禦機制。為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7種炎癥抗生素用過頭瞭

咽喉痛。抗生素多用於細菌感染,對病毒引起的咽喉疼痛無效。建議咽喉痛時先通過喝水、休息等緩解。由感冒引起的咽喉痛,可選用非處方止痛藥撲熱息痛或佈洛芬。如果感染較為局限,僅有咽喉癥狀,同時體溫超過38.5℃,咽痛持續24~48小時,應懷疑是細菌感染,遵醫囑用抗生素。

呼吸道感染。輕度咳嗽可能由於過敏、病毒感染等引起,如果癥狀較輕,1~2周內一般可緩解,不必用抗生素。但如果癥狀持續,或伴有高燒、氣喘,應及時就診。尤其是呼吸急促、頭痛的中老年患者,應懷疑是肺部感染,在醫生指導下治療。

鼻竇炎。鼻竇炎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患者很難分別,應請醫生判斷。鼻竇炎病程比感冒長,多超過兩周,如果不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用抗生素不僅不能加快康復,還可能引起耐藥。約有1/3的鼻竇炎患者會繼發細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對癥治療。

眼部感染。眼睛出現輕度發紅和不適,可不用抗生素處理。如果眼部有分泌物、結痂時,可能是細菌性結膜炎,應遵醫囑使用抗生素眼藥水。

耳部感染。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表現為高燒、嘔吐等癥狀時,確實要遵醫囑用抗生素。但慢性中耳炎是否要用抗生素,應聽從醫生建議。如果發病時自己不規律地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大耐藥風險。

泌尿道感染。出現輕度尿頻等癥狀時,建議適當多喝水和規律休息。還可考慮每天喝250~500毫升紅莓汁,預防和改善泌尿道感染癥狀。如果癥狀不能緩解或反復出現,應及時就診,明確是細菌感染時,要按療程和劑量使用抗生素。

體內有炎癥吃什麼好

1. 洋蔥

盡管洋蔥的味道令人望之卻步,但它無疑是相當優秀的抗發炎蔬菜,如果你患有急性炎癥,例如哮喘、關節炎、免疫失調等,除瞭就醫治療,平日也可多吃洋蔥。

洋蔥富含的硫化物、鞣質和黃酮類化合物是相當強效的抗氧化劑,也能抗癌和預防心血管疾病。

2. 酸櫻桃

酸櫻桃(Tart Cherry)有別於鮮吃的甜櫻桃,主要用來做果醬、果汁或是烘焙派上的佐料,小小一顆卻有驚人的花青素和其他對人體有益的植物化合物,能維持暢通的血液循環,且具有抗癌能力。

酸櫻桃汁也被發現能對抗經由呼吸道進入人體的致癌物質,進而減少肺、肝或乳腺癌的風險。

3. 紫甘藍

又稱紫洋白菜、紅甘藍、紫椰菜,是結球甘藍(洋白菜)的變型。具有大量的植物化合物、營養素和花青素,被認為有相當強的抗發炎、抗氧化效果,且多吃還能降膽固醇。

另外,紫甘藍中的黑芥子硫甘酸鉀(sinigrin)被廣泛運用於癌癥研究中,能降低大腸癌與男性前列腺癌的風險,醫師建議用蒸熟的方式調理,比微波跟水煮更能保持營養。

4. 薑黃

薑黃被廣泛運用在中國草藥學中,而美國學者指出,咖哩內的“薑黃素”(curcumin)可刺激身體分泌強健免疫系統的蛋白,讓細菌和病毒不輕易上身,有效抵抗發炎作用。

另外,薑黃也能和緩肌肉僵硬和關節炎的疼痛。

5. 大蒜

大蒜強效抗發炎、抗癌效果的秘密,就在於含硫量極高,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大蒜對抗細菌、病毒的功力一流,能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據

研究顯示,每周至少有2天會吃生大蒜的人,在罹患肺癌的機率上可降低30%~44%的機率。

6. 薑

生薑被廣泛的運用在亞洲料理中,除瞭調味最重要的是薑具有改善消化,抵抗身體炎癥反應的作用。

有觀點認為,生薑能提高吸收營養的能力;而也有研究指出,薑可以改善鼻竇炎等呼吸道問題,且如果你時常肌肉酸痛,靠薑提煉的精油泡澡,也能有效緩解不適。

7. 綠茶

綠茶的好處廣為人知,也是非常好的抗氧化劑,其中富含的胺基酸與兒茶素能有效降低壞膽固醇的水平,更能抵抗身體發炎反應,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相當有幫助,且對和緩情緒、降低心血管病癥等都有效,可謂好處多多。

14種可以對抗炎癥的“高手”

多脂魚類

三文魚、馬鮫魚、金槍魚以及沙丁魚都因為富含歐米茄-3脂肪酸而起到降低炎癥的作用。為瞭做到這點,通過健康的烹調手段增多多脂魚類的攝取是必要的。研究報告顯示,經常食用多脂魚(煮或烘烤)的男性罹患心臟病的比例會比少吃的人低23%。

但如果你不愛吃魚的話,請考慮魚油產品吧!這有著相同的抗炎效果。

全麥食物

把你常吃的白面包、麥片、米和意大利面換成全麥的吧,這會把對身體有害的炎癥有效的控制住。原因是全麥食品含有更多的纖維物質,可以有效的降低c反應蛋白的數量。而c反應蛋白的指標就是你身體血液當中炎癥反應的信號。

深色綠葉菜

深色綠葉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多種維生素以及身體所需的礦物質鈣、鐵和植物素,這些物質可以預防炎癥的發生。深色綠葉菜包含菠菜、甘藍和西蘭花等。

堅果

堅果中健康的脂肪成分也是一種很好的抗炎物質。杏仁含有豐富的纖維、鈣質和維生素E;核桃中則含有大量的歐米茄-3脂肪酸。而所有的堅果都擁有抗氧化劑成分,從而幫你你的身體抵抗和修復炎癥所帶來的破壞,並在6周之內明顯的降低炎癥反應。

豆制品

豆制品當中的異黃酮和雌性激素物質可以幫助降低女性身體當中的炎癥指標。而研究表明異黃酮還可以降低炎癥對骨骼和心臟帶來的負面反應。

請註意,過度加工過的豆制品通常因為含有添加物和防腐劑,所以對身體的健康幫助並不大。把豆腐、豆奶和煮毛豆加到你日常的菜譜裡吧。

低脂奶制品

奶制品被定義是炎癥疾病的誘因之一,是因為一些人對奶制品過敏或者有酪蛋白不耐的反應。但是對於那些可以接受的人來說,低脂和無脂的奶制品是非常有營養的。酸奶則富含益生菌,可以降低腸道炎癥。

酸奶和低脂奶含有鈣質和維生素D,可以增強骨骼,同時也有降低癌癥和其他一些疾病發生的效果。

椒類蔬菜

與馬鈴薯和玉米不同的是,彩椒、番茄、西葫蘆和葉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性維生素以及非常少量的淀粉。辣椒含有辣椒素,這種化學物質還可以對疼痛和炎癥起到緩解作用。

椒類是茄屬蔬菜的一種,一些醫患相信這種蔬菜會加劇風濕性關節炎。而你隻需要註意飲食和出現的癥狀就好瞭,並堅持使用對你有幫助的做法。

番茄

番茄也是一種茄類蔬菜,同樣可以幫你身體減少炎癥反應。

豐富多汁的紅番茄,富含番茄紅素,可以降低肺部和身體的炎癥。煮熟的番茄比生番茄擁有更多番茄紅素,所以番茄醬也同樣有抗炎的效果。當然,還包括番茄汁飲品。

甜菜根

紅甜菜根是一種可以提供抗氧化劑的蔬菜。甜菜根(包括甜菜根汁)有抗炎效果。與此同時,富含高纖維、維生素C和植物色素的特性讓甜菜根擁有很好的預防癌癥和心臟疾病的作用。

生薑和薑黃根

這些常見的調味料同樣含有抗炎成分。雖然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作用並不是很強,但是生薑和薑黃根也屬於蔬菜,蔬菜對人身體是非常健康的。

薑黃根是制造黃咖喱的顏色原料,還可以幫助身體調節免疫系統和炎癥反應,特別是抑制腸道炎癥的發生。

大蒜和洋蔥

大蒜和洋蔥這些辛辣蔬菜擁有曾強免疫力的效果是眾所周知的。大蒜中含有類似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的特性,可以切斷炎癥的發展。洋蔥中同樣含有抗炎物質,包括素食槲皮素和蒜素的合成物,通過分解產生活性次磺酸。

橄欖油

所有對心臟健康有益的食物都有控制炎癥反應的效果,當然其中包括橄欖油,特別是初榨橄欖油。因為它當中的刺激醛不但提供瞭橄欖油特殊的味道,而且還擁有和非類固醇類抗炎止痛藥的效果。

漿果

廣告水果的抗炎性源自於本身低脂肪低熱量高抗氧化劑的特性。但是漿果類卻是種例外,它的抗炎性是來自花青素,一種為漿果提供五彩斑斕的化學物質。

酸櫻桃

研究顯示,酸櫻桃是所有類別當中抗炎效果最好的食物。酸櫻桃汁可以降低血管中的炎癥反應,幫助運動員提高成績以及遠離抗炎止痛藥。專傢建議每天食用適量的酸櫻桃就會看到效果,不過甜櫻桃就沒有相同的作用瞭。

這六種炎癥有益健康

1.蜜蜂蜇傷。被蜜蜂蜇傷後,腫脹會立即伴隨著疼痛出現。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副教授約翰•希金斯稱:腫脹有助於對受傷區域形成封裝和保護,流向被咬傷部位的液體能稀釋和分解毒刺中的毒素。此時,炎癥就像是吹響瞭戰鬥的號角,它告訴免疫系統,有重要的事情發生,需要它立刻來照顧。

2.扭傷腳踝。扭傷後發生的腫脹相當於一種石膏鑄模,炎癥能保持受傷區域緊密和固定不動,避免進一步受傷。它還會引起疼痛,這就阻止瞭受傷者把體重施加到受傷區域以加重傷害。

3.發燒。發燒也是一種炎癥,發燒是白細胞介素的副產物,白細胞介素是由血液中的白細胞與入侵的細菌發生戰鬥後所分泌的化學物質。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喜歡在正常體溫下生活,當體溫升高時,“入侵者”就會感到不適,從而被殺死。

4.鍛煉後的肌肉痛。希金斯醫生介紹:很多人鍛煉完後會感到肌肉壓痛,其實這是正常的肌肉損傷,從而產生的炎癥。這種炎癥能加快有益的免疫細胞和化學物質釋放到痛點,從而有助於修復受損肌肉細胞,其結果就是肌肉力量比以往更強壯。

5.剃須時割傷。為瞭修復平整的小傷口,身體會促使血液流向受傷區域,以啟動凝血愈合進程。此時,人們在傷口周圍看到的發紅和腫脹就是炎癥。這種傷口在幾天內應該會得到好轉。但如果你出現任何感染的跡象,就需要及時去看醫生。

6.接觸瞭腐爛物質。無論是細菌、病毒或是毒素,人們在接觸到這些腐爛性壞物質時會引起人體的保護性炎癥反應。德維替安醫生表示:人體試圖通過調度白細胞來形成防禦機制,這些免疫系統的“勇士”會在受感染部位發起攻擊,阻止入侵的細菌擴散到其他部位。

炎癥這把“雙刃劍”

發炎與消炎是免疫系統特有的功能,代表著機體損傷及修復的自然過程。炎癥有急性與慢性之分,由病原體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有些炎癥是可控的,而有些炎癥是不可控的。

炎癥的發生有利有弊,通常短期急性炎癥對健康有好處,而長期慢性炎癥對健康有壞處。那麼,如何才能避免炎癥從“生命之盾”變成“病痛之源”呢?

惡性腫瘤、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病、自身免疫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均為多發性和漸進性代謝疾病。這類疾病的“罪魁禍首”就是慢性炎癥,已知1β-、16-、17-、23-白介素、α-腫瘤壞死因子等促炎癥細胞因子正是慢性炎癥的“肇事者”。

由病原體感染而遷延不愈導致慢性炎癥並致癌已經是“鐵證如山”,如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誘發肝癌、血吸蟲感染誘發膀胱癌、幽門螺桿菌感染誘發胃癌、毒性大腸桿菌感染誘發結直腸癌等。

除病原體感染外,能引起慢性炎癥的還有吸煙、污染、輻射等“外因”以及飽和脂肪酸、含脫脂蛋白B的脂蛋白、蛋白質聚合體等“內因”。

致癌細菌的“新定義”

細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癥已成為致癌的最大嫌疑,但並非所有細菌都能致癌。以大腸桿菌為例,隻有含“基因毒性島”的大腸桿菌才能誘發結直腸癌。

基因毒性島是指大腸桿菌基因組中的聚酮合酶基因,帶有該基因的NC101菌株被稱為“毒性”大腸桿菌。若把該毒性基因刪除,盡管腸炎依舊,但其致癌性及侵潤性皆減弱。

現在知道,結直腸癌歸根結底還是由腸道細菌產生的聚酮類化合物誘發的。不過,聚酮合酶及聚酮類化合物究竟如何參與炎癥向癌癥的轉化過程,目前還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