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男性或女性,糖尿病患者比血糖正常人群的壽命都要縮短10年甚至更多。在長達23年的調研期間,隨訪對象中的630例糖尿病患者近六成已經去世,而519名血糖正常者的死亡人數僅為兩成。這個差距可謂相當顯著。

血糖控制不好胃也遭罪

血糖控制不好 胃也“遭罪”

胃輕癱綜合征是指以胃排空延緩為特征的臨床癥狀群,主要表現為早飽、餐後上腹胞脹、惡心、發作性幹嘔、嘔吐、體重減輕等,又稱胃麻痹、胃無力等。一般來說,正常人飯後4小時胃就會消化排空,但胃輕癱的患者由於胃動力不足,一般要12小時以上,甚至24小時也無法排空。

為什麼糖尿病也會引起胃不舒服呢?據瞭解,糖尿病引起的胃輕癱可能跟胃腸激素失調、微血管病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以及糖尿病相關的代謝障礙有關。

由於胃輕癱的癥狀與普通胃腸道疾病的癥狀非常相似,很多糖尿病患者常誤以為隻是胃腸道問題,吃瞭一堆治胃病的藥也不見好轉,甚至因延誤治療而病情變得更加糟。所以,糖尿病患者出現飽脹、腹痛、嘔吐等癥狀時,除瞭到消化內科就診,還要及時到內分泌科查查。

糖友防治胃輕癱

嚴格控糖是“王道”

1.血糖控制不佳是發生糖尿病胃輕癱的主要因素。所以,糖尿病患者預防胃輕癱,最重要的就是嚴格地控制血糖,將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不讓胃輕癱有“可趁之機”。

2.平時少吃多餐,盡量不增加胃部負擔。特別是老年糖友,本來胃功能就處於退化階段,暴飲暴食對胃腸道健康沒有任何好處,因此飲食上應該少吃多餐、低脂飲食、勻漿化食物為佳,每天可吃5-6次小餐,以控制餐後血糖,並促進胃排空。

3.留意有無低血糖。由於胃輕癱並不容易發現,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現長期的飽脹、消化不良,就會下意識地減少進食量,長期下去容易發生低血糖。特別是使用口服降血糖藥及胰島素的患者,一旦出現饑餓導致的心慌、手抖、出汗、全身乏力時,應立即停用降糖藥物,到醫院查明是否存在胃腸道異常。

血糖控不好會折壽

這項研究結論是我國著名糖尿病專傢、中日醫院的潘孝仁教授(已故)所開創的“大慶糖尿病研究”的延續。大慶糖尿病研究在全球都鼎鼎有名,在世界糖尿病研究 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被國際上譽為糖尿病預防領域中“裡程碑式”的研究。大慶研究得出結論,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對糖尿病前期人群進行6年的生活方式 幹預(主要包括控制飲食和加強運動),其對糖尿病的預防作用在主動幹預結束後還可延續14年之久。生活方式幹預作用如此長期持久,不僅可降低糖尿病發病 率,還能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並發癥及相關死亡。

李光偉教授及團隊通過對研究對象的常年追蹤調查發現,無論是男性或女性,糖尿病患者比血糖正常人群的壽命都要縮短10年甚至更多。在長達23年的調研期 間,隨訪對象中的630例糖尿病患者近六成已經去世,而519名血糖正常者的死亡人數僅為兩成。這個差距可謂相當顯著。而在已去世的糖友中,有將近五成死 於心腦血管疾病,其中有一半死因是腦卒中(俗稱中風)。可見,糖尿病患者的頭號敵人就是心腦血管疾病。與發達國傢不同的是,中國糖尿病人群中腦卒中導致的 死亡率相當高,與心臟病所造成的死亡率者幾乎相同,而西方人群絕大多數死於心臟病。這點需要引起國人的特別註意。中國糖友的主要死因還包括腎功能衰竭、感 染和高血糖相關並發癥等。

以上結論皆由中國率先得出,對世界各國的糖尿病管理都有很大指導意義。大慶研究的成功,使中國在全球糖尿病預防領域處於領跑地位。

大慶研究帶給人們不少啟示。對糖尿病來說,“防”遠比“治”更重要。如果體檢發現自己處於“糖尿病前期”,飲食控制和適量運動是必不可少的。糖尿病前期人 群是糖尿病患者的“後備軍”,若是任其發展,幾乎無一例外都要發展為糖尿病。這個人群中,20年間視力受損、幾至失明者達16%,心腦血管並發癥者達 44%。而通過生活方式幹預,這批後備軍中的大半都可以將糖尿病扼殺在搖籃裡。對於已經確診的糖友,也需要早期治療,同時註意預防並發癥。糖友是心腦血管 疾病的高發人群,還可能合並眼病、腎病等多種並發癥,然而學會正確的生活管理,這些可怕並發癥的發生大多可以推遲十餘年,甚至終生不發病。尤其是我國糖友 中較高發的腦卒中,生活方式幹預也可將其顯著減少。

李光偉教授認為,無論從個人角度還是國傢角度,糖尿病的預防都是至關重要的。對於糖友個人(包括糖尿病前期患者)來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將終生受益。長 期堅持飲食控制和恰當的運動,預防糖尿病或糖尿病相關並發癥的發生,可顯著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並延長壽命。對於整個國傢來說,大力普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全 民積極開展預防糖尿病的宣教活動,能大大減輕糖尿病治療造成的沉重社會負擔,節省大量的醫療資源。

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已從30年前的不足1%,增長到瞭如今的10%。隻有從預防做起,我們才能最終打贏這場對抗糖尿病的戰爭。

血糖控制不好多吃8大常見食物

谷類食物 膳食中大部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B族維生素和無機鹽都由此類食物供給。糖尿病患者每日除食用米、面外,還應食用多種雜糧,尤其是富含纖維素的谷類如燕麥、蕎麥等,這樣有利於血糖的控制。

豆類食物及豆制品 豆類食物的蛋白質組成與肉類近似。多食豆類(黃豆、黑豆、蕓豆、赤豆、綠豆)有利於血糖的控制。 此外,豆腐、豆漿等豆制品營養價值也很高,糖尿病患者可任選擇。

畜肉 畜肉如豬肉、牛肉、羊肉等,是膳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畜類動物內臟含脂肪較少,是鐵的理想來源,並富含維生素A、D。不過,畜類動物的大腸、禽類的皮含膽固醇量較多,故糖尿病伴其他慢性病者尤其是血脂異常患者最好不吃。

水產品 魚、蝦、蟹等水產品營養價值高,易於水化吸收。如魚類的蛋白質結構與畜類近似,但脂肪含量較低。一般蛋白質消化率可達87%~98%,而魚類可達98%左右,是糖尿病患者比較理想的蛋白質來源之一。但要註意蝦、蟹含膽固醇較高,糖尿病患者應適量食用。

奶及奶制品 牛奶含有全部人體必需氨基酸,且利用率較高。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約為5%,以乳糖形式存在,可調節胃酸,促進胃腸蠕動。鈣的含量較高,磷、鉀的含量也很豐富,而且吸收率利用度高。因此牛奶應是糖尿病患者的必須食品,建議每天喝一杯牛奶。

蔬菜、水果 蔬菜和水果是糖尿病患者膳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約占每日食物攝入量的40%,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多食用有利於血糖的控制。水果中的果膠和有機酸等,可以刺激消化液分泌,增進胃腸的蠕動,有利於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身體素質。

菌藻類 菌藻類食物有蘑菇、香菇、銀耳、木耳、海帶、紫菜、海藻等,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及鈣、鐵、碘等無機鹽和豐富的B族維生素。多食用海帶、紫菜、海藻等有利於血糖的控制,蘑菇、香菇、銀耳、木耳 有利於調節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

硬(堅)果類 芝麻、花生、瓜子、核桃、松子等硬果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等營養素,其含量高於動物性食物。1千克核桃仁中所含的亞油酸等營養素相當5千克雞蛋或9.5千克牛奶。硬(堅)果類食物是天然的健腦食品,但由於含油脂多、熱量大,故而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此類食物時應適量,不要多食或貪食。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的後果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異常不僅表現為總體血糖水平的升高,同時還伴有血糖波動幅度的增大。研究顯示,嚴格的血糖控制對於預防糖尿病微血管並發癥的發生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血糖過度波動對糖尿病慢性並發癥發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關註,多項基礎研究及臨床研究結果均支持血糖波動是糖尿病慢性並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

近年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慢性並發癥的發生與發展不僅與整體血糖水平的升高密切相關,而且與血糖波動性(即忽高忽低)也有密切關系,血糖波動性越大,慢性並發癥的發生率越高、預後越差。因此,在嚴格控制高血糖的同時,還應盡可能地避免出現低血糖,以減少血糖波動所帶來的危害。

高血糖對機體危害較大,主要表現為:

(一)引起血管、神經並發癥。糖尿病患者長期高血糖會使血管、神經並發癥發生和發展使病情加重。

(二)β細胞功能衰竭。長期高血糖對胰島β細胞不斷刺激,使其功能衰竭,胰島素分泌更少。

(三)電解質紊亂。高血糖時大量排尿,從尿帶走電解質,使電解質紊亂。

(四)嚴重失水。高血糖引起滲透性利尿,尿量增加,機體失水。

(五)滲透壓增高。高血糖時,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細胞內液向細胞外流動,導致細胞內失水。當腦細胞失水時,可引起腦功能紊亂,臨床上稱高滲性昏迷。

(六)全身乏力。血糖過高,葡萄糖不能很好地被機體吸收利用而從尿中排出。

(七)視力減退。血糖升高時,眼睛視力往往減退。

血糖升高使神經細胞內的糖醇出現堆積,循環系統障礙會使神經細胞得不到充足的血氧供應,將直接造成神經細胞的營養不良和障礙性改變,從而引發末梢神經炎、植物神經紊亂等神經系統疾病。對於氧化反應的危害在於高血糖使血液中自由基的數量上升,清除自由基的酶等減少或濃度下降。

血糖值一旦超過上限,就會因血液裡含糖量過高造成血液黏稠,紅細胞和血小板聚集,再加上血脂的升高,引起血液的高凝狀態,逐漸形成血栓。而自由基使氧化加劇,在血液中產生大量的脂質過氧化物附著在血管壁上,使血管變細,管壁粗糙,彈性變弱、血管變脆。

總之,對血液循環系統來說,血糖的升高引起瞭一系列的變化,最終導致一方面血液粘稠度增加;另一方面血管變細、變脆彈性降低。以致於整個循環系統出現障礙,表現為血流不暢,甚至堵塞,使整個機體的血氧供應出現問題,而這種血氧供應不足導致出現相應的並發癥。因此患者一定要對此引起重視,做到早預防早治療,千萬不要耽誤病情。

血糖控制不好可能是自身的原因

1.不瞭解疾病。美國俄勒岡衛生與科技大學糖尿病健康中心主任安德魯·阿曼博士表示,糖尿病患者看醫生的時間是有限的,在99.9%的時間裡,糖友是自己的“醫生”。如果不瞭解糖尿病,不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飲食、鍛煉、吃藥的效果就會打折扣。

2.不控制飲食。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其目的是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以幫助其恢復功能。有的人認為吃降糖藥瞭就不用控制飲食,大吃大喝,甚至大量飲酒。還有的人錯誤地認為控制飲食,生活就沒有質量瞭。其結果必然是血糖長期居高不下。

3.急於求成。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教授普利思·斯裡坎瑟恩博士表示,2型糖尿病可能伴隨患者一生,必須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很多患者急於求成,一旦短期內不能立竿見影就可能放棄治療。因此,調整生活習慣應該制訂切實可行的目標,循序漸進。

4.不定期復診。血糖是否控制得好,要看血糖是否正常,這就需要定期化驗,有的患者不監測血糖,不註意觀察影響自己血糖、尿糖變化的因素,一次化驗血糖正常瞭就認為永遠正常,或者幾個月甚至半年、一年才化驗一次,這也是不正確的。這是我國糖尿病患者較一些發達國傢的患者病情嚴重、並發癥多的主要原因。

5.孤軍作戰。生活不是一個人的事,控制糖尿病也是如此。糖友控制病情,其實有很多資源可以利用。比如,配偶、傢人、朋友、同事等都是很好的夥伴。他們可以督促你吃藥,陪你一起鍛煉,鼓勵你追求健康的生活,要想戰勝糖尿病,離不開他們。

6.壓力太大。斯裡坎瑟恩博士表示,心情抑鬱和壓力過大對血糖的影響非常“隱蔽”。糖尿病患者得抑鬱癥的風險比常人高兩倍,二者一旦形成惡性循環,血糖便難以控制。因此,傢人如果發現異常,應提醒患者積極接受心理醫生的疏導。

7.盲目用藥。很多患者在用藥方面存在一大誤解,認為吃藥比飲食和鍛煉更有效。其實,在很多2型糖尿病病例中,健康飲食與經常鍛煉相結合,無需藥物也可以控制病情。必須服藥的患者也有一大誤區,即“跟著感覺走”,自己調整用藥劑量。得瞭糖尿病就要終身治療,因此一定要對自己所服用的藥物的作用、用法、註意事項等有所瞭解。有些人對口服降糖藥的特點不瞭解,隻是跟風吃藥,有人說好就吃,有人說不好就停。而一些磺脲類降糖藥的藥效隨時間延長而逐漸增強,因此不能急於換藥。並且,每種降糖藥都有最大有效劑量。未用到最大有效劑量,不要早下結論。

8.隨便亂吃。改變飲食結構也需要在身體能夠耐受的情況下循序漸進。最好的辦法是寫飲食日記,在醫生和營養師的指導下,計算並記錄每天食物中的糖分和熱量。阿曼博士表示,另一大錯誤是,不按時就餐,特別是不吃早餐。飽一頓饑一頓會導致血糖紊亂,可能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