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要留意自身胃腸功能變化,出現不適應及時就醫。本身患有胃腸疾病的糖友,要定期隨診,並在醫生指導下,密切監控是否出現自主神經病變,發現胃輕 癱等應及時治療。患者可遵醫囑服用嗎丁啉等促胃動力藥物治療。還有研究表明,紅黴素與甲氧氯普胺可以有效地促進胃腸動力,減輕腹脹、惡心等癥狀。

血糖控制不好可能是自身的原因

1.不瞭解疾病。美國俄勒岡衛生與科技大學糖尿病健康中心主任安德魯·阿曼博士表示,糖尿病患者看醫生的時間是有限的,在99.9%的時間裡,糖友是自己的“醫生”。如果不瞭解糖尿病,不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飲食、鍛煉、吃藥的效果就會打折扣。

2.不控制飲食。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其目的是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以幫助其恢復功能。有的人認為吃降糖藥瞭就不用控制飲食,大吃大喝,甚至大量飲酒。還有的人錯誤地認為控制飲食,生活就沒有質量瞭。其結果必然是血糖長期居高不下。

3.急於求成。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教授普利思·斯裡坎瑟恩博士表示,2型糖尿病可能伴隨患者一生,必須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很多患者急於求成,一旦短期內不能立竿見影就可能放棄治療。因此,調整生活習慣應該制訂切實可行的目標,循序漸進。

4.不定期復診。血糖是否控制得好,要看血糖是否正常,這就需要定期化驗,有的患者不監測血糖,不註意觀察影響自己血糖、尿糖變化的因素,一次化驗血糖正常瞭就認為永遠正常,或者幾個月甚至半年、一年才化驗一次,這也是不正確的。這是我國糖尿病患者較一些發達國傢的患者病情嚴重、並發癥多的主要原因。

5.孤軍作戰。生活不是一個人的事,控制糖尿病也是如此。糖友控制病情,其實有很多資源可以利用。比如,配偶、傢人、朋友、同事等都是很好的夥伴。他們可以督促你吃藥,陪你一起鍛煉,鼓勵你追求健康的生活,要想戰勝糖尿病,離不開他們。

6.壓力太大。斯裡坎瑟恩博士表示,心情抑鬱和壓力過大對血糖的影響非常“隱蔽”。糖尿病患者得抑鬱癥的風險比常人高兩倍,二者一旦形成惡性循環,血糖便難以控制。因此,傢人如果發現異常,應提醒患者積極接受心理醫生的疏導。

7.盲目用藥。很多患者在用藥方面存在一大誤解,認為吃藥比飲食和鍛煉更有效。其實,在很多2型糖尿病病例中,健康飲食與經常鍛煉相結合,無需藥物也可以控制病情。必須服藥的患者也有一大誤區,即“跟著感覺走”,自己調整用藥劑量。得瞭糖尿病就要終身治療,因此一定要對自己所服用的藥物的作用、用法、註意事項等有所瞭解。有些人對口服降糖藥的特點不瞭解,隻是跟風吃藥,有人說好就吃,有人說不好就停。而一些磺脲類降糖藥的藥效隨時間延長而逐漸增強,因此不能急於換藥。並且,每種降糖藥都有最大有效劑量。未用到最大有效劑量,不要早下結論。

8.隨便亂吃。改變飲食結構也需要在身體能夠耐受的情況下循序漸進。最好的辦法是寫飲食日記,在醫生和營養師的指導下,計算並記錄每天食物中的糖分和熱量。阿曼博士表示,另一大錯誤是,不按時就餐,特別是不吃早餐。飽一頓饑一頓會導致血糖紊亂,可能加重病情。

血糖控制不好易致腸胃罷工

許多糖友也許不知道,糖尿病還會傷害胃腸。長期高血糖不但可以損傷胃腸神經,還 會損傷為其供血的微血管。長期如此,可造成胃腸動力不足,進而引起胃腸自主神經病變,常見的有胃輕癱和腸道功能紊亂等。

通俗地說,胃輕癱就是胃無法把人吃進去的食物及時地往下排到腸道,胃就像癱瘓瞭一樣。因此,患者就會出現陳阿姨那樣的嘔吐、腹脹等不適。胃輕癱對糖友來 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進餐後,食物從胃排出太慢,而降糖藥物吸收較快,以至血液中藥物濃度相對較高,會出現血糖下降,甚至血糖過低;而進餐後較長一段 時間,由於降糖藥物濃度已逐漸下降,而胃內食物仍然在持續排出,小腸繼續吸收糖分,血糖就會持續升高,最終讓血糖忽高忽低。血糖控制不好更容易加重胃輕癱 的癥狀,形成惡性循環,加重病情。嚴重時還會出現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結石等並發癥。

那麼怎樣預防和治療胃輕癱呢?許樟榮教授強調,最關鍵的還是從確診糖尿病開始就控制好血糖、血壓並糾正血脂異常,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這樣,可以有效地防 止胃輕癱等胃腸自主神經病變的發生和發展。研究表明,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友中,胃腸自主神經病變很罕見。但在基層巡診時,可以在糖友中見到不少這類病例。因 為在我國的基層醫療單位,尤其是偏遠貧困地區,糖尿病治療的達標率很低,所以經常會出現包括胃輕癱等在內的糖尿病慢性並發癥。

其次,糖友要留意自身胃腸功能變化,出現不適應及時就醫。本身患有胃腸疾病的糖友,要定期隨診,並在醫生指導下,密切監控是否出現自主神經病變,發現胃輕 癱等應及時治療。患者可遵醫囑服用嗎丁啉等促胃動力藥物治療。還有研究表明,紅黴素與甲氧氯普胺可以有效地促進胃腸動力,減輕腹脹、惡心等癥狀。

另外,患者還需註意飲食。一般措施為限制食物攝入量,少食多餐。患者宜吃小塊食物或流食如玉米面粥等,避免攝入過多脂肪和膳食纖維。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補充液體營養素。

最後,還可在合理飲食、繼續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的基礎上,采用針灸或電刺激治療。但患者一定要到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相關治療,不可自行嘗試。

此外,糖尿病引起的腸道功能紊亂,還容易導致菌群失調和肛門失禁等,患者常出現腹痛、腹瀉、功能性便秘等癥狀。患者除瞭註意控制血糖、飲食外,還要在醫生指導下根據腹瀉、便秘的不同類型,進行對癥治療。

還需註意的是,長期腹痛、腹瀉還可能與心理因素有關。患者要樹立信心,保持好的心態,避免過度焦慮。必要時可進行心理疏導或遵醫囑采用抗抑鬱藥如三環類抗抑鬱劑、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雙重抑制劑(SNRIs)和五羥色胺等對癥治療。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的後果

高血糖對機體危害較大,主要表現為:

(一)引起血管、神經並發癥。糖尿病患者長期高血糖會使血管、神經並發癥發生和發展使病情加重。

(二)β細胞功能衰竭。長期高血糖對胰島β細胞不斷刺激,使其功能衰竭,胰島素分泌更少。

(三)電解質紊亂。高血糖時大量排尿,從尿帶走電解質,使電解質紊亂。

(四)嚴重失水。高血糖引起滲透性利尿,尿量增加,機體失水。

(五)滲透壓增高。高血糖時,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細胞內液向細胞外流動,導致細胞內失水。當腦細胞失水時,可引起腦功能紊亂,臨床上稱高滲性昏迷。

(六)全身乏力。血糖過高,葡萄糖不能很好地被機體吸收利用而從尿中排出。

(七)視力減退。血糖升高時,眼睛視力往往減退。

血糖升高使神經細胞內的糖醇出現堆積,循環系統障礙會使神經細胞得不到充足的血氧供應,將直接造成神經細胞的營養不良和障礙性改變,從而引發末梢神經炎、植物神經紊亂等神經系統疾病。對於氧化反應的危害在於高血糖使血液中自由基的數量上升,清除自由基的酶等減少或濃度下降。

血糖值一旦超過上限,就會因血液裡含糖量過高造成血液黏稠,紅細胞和血小板聚集,再加上血脂的升高,引起血液的高凝狀態,逐漸形成血栓。而自由基使氧化加劇,在血液中產生大量的脂質過氧化物附著在血管壁上,使血管變細,管壁粗糙,彈性變弱、血管變脆。

總之,對血液循環系統來說,血糖的升高引起瞭一系列的變化,最終導致一方面血液粘稠度增加;另一方面血管變細、變脆彈性降低。以致於整個循環系統出現障礙,表現為血流不暢,甚至堵塞,使整個機體的血氧供應出現問題,而這種血氧供應不足導致出現相應的並發癥。因此患者一定要對此引起重視,做到早預防早治療,千萬不要耽誤病情。

血糖控制不好多吃8大常見食物

谷類食物 膳食中大部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B族維生素和無機鹽都由此類食物供給。糖尿病患者每日除食用米、面外,還應食用多種雜糧,尤其是富含纖維素的谷類如燕麥、蕎麥等,這樣有利於血糖的控制。

豆類食物及豆制品 豆類食物的蛋白質組成與肉類近似。多食豆類(黃豆、黑豆、蕓豆、赤豆、綠豆)有利於血糖的控制。 此外,豆腐、豆漿等豆制品營養價值也很高,糖尿病患者可任選擇。

畜肉 畜肉如豬肉、牛肉、羊肉等,是膳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畜類動物內臟含脂肪較少,是鐵的理想來源,並富含維生素A、D。不過,畜類動物的大腸、禽類的皮含膽固醇量較多,故糖尿病伴其他慢性病者尤其是血脂異常患者最好不吃。

水產品 魚、蝦、蟹等水產品營養價值高,易於水化吸收。如魚類的蛋白質結構與畜類近似,但脂肪含量較低。一般蛋白質消化率可達87%~98%,而魚類可達98%左右,是糖尿病患者比較理想的蛋白質來源之一。但要註意蝦、蟹含膽固醇較高,糖尿病患者應適量食用。

奶及奶制品 牛奶含有全部人體必需氨基酸,且利用率較高。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約為5%,以乳糖形式存在,可調節胃酸,促進胃腸蠕動。鈣的含量較高,磷、鉀的含量也很豐富,而且吸收率利用度高。因此牛奶應是糖尿病患者的必須食品,建議每天喝一杯牛奶。

蔬菜、水果 蔬菜和水果是糖尿病患者膳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約占每日食物攝入量的40%,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多食用有利於血糖的控制。水果中的果膠和有機酸等,可以刺激消化液分泌,增進胃腸的蠕動,有利於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身體素質。

菌藻類 菌藻類食物有蘑菇、香菇、銀耳、木耳、海帶、紫菜、海藻等,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及鈣、鐵、碘等無機鹽和豐富的B族維生素。多食用海帶、紫菜、海藻等有利於血糖的控制,蘑菇、香菇、銀耳、木耳 有利於調節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

硬(堅)果類 芝麻、花生、瓜子、核桃、松子等硬果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等營養素,其含量高於動物性食物。1千克核桃仁中所含的亞油酸等營養素相當5千克雞蛋或9.5千克牛奶。硬(堅)果類食物是天然的健腦食品,但由於含油脂多、熱量大,故而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此類食物時應適量,不要多食或貪食。

糖尿病患者,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食物,控制血糖以同時采用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等多種措施,這樣才能很好的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血糖控制不好怎麼辦

首先瞭解正常人的血糖值,正常人空腹8~10小時後血糖為3.9~6.1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小於7.8mmol/L。醫院常用75克葡萄糖行糖耐量試驗,這是診斷糖尿病的金標準。具體做法是:葡萄糖75克(由醫院提供,事先已精確稱量好並密封保存備用)+水300ml,空腹狀態於5分鐘內喝完,2小時後抽靜脈血檢測血糖,正常人小於7.8mmol/L。

其次,我們需要知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標是多少。目前,大多數權威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對血糖控制目標界定如下:空腹4.4~7.0mmol/L,非空腹<10.0mmol/L。非空腹我們不妨理解為餐後2小時、中餐前、晚餐前、睡前,或其他任何時候(空腹除外)。臨床具體實施時以餐後2小時可操作性較大,如果以其他時點為認定標準,則接近10.0mmol/L的血糖水平對大多數患者來講還是過高瞭。

最後還要指出的是,是否所有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標都搞一刀切?回答是否定的。對新發或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和病程較短者,應盡早使血糖達標,並長期維持。在不發生低血糖的前提下,接近正常的血糖水平對健康有利是肯定無疑的。相反,對病程長(如大於15年)、嚴重並發癥(如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腎病中晚期、嚴重糖尿病眼底病變)、伴發其他嚴重疾病(如惡性腫瘤、肝硬化晚期)、高齡,還有反復發生低血糖的患者,等等,血糖控制目標要適當放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