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季節裡,凍瘡是最常見的,凍瘡讓人疼癢難忍,而且還會留下疤痕,所以要想遠離這些癥狀,我們就要做好預防工作,避免或減少凍瘡的發生。那麼冬季如何預防凍瘡呢?下面小編介紹幾種可以對凍瘡起到良好預防作用的按摩方法供您選用,大傢不妨試試。

凍瘡是怎麼回事

1.靜脈血液循環緩滯

幼兒的臉部、四肢部位的血管比較多,再加上幼兒皮膚的耐寒性較差,皮表下的小動脈在低於十攝氏度的溫度下就會收縮,甚至是痙攣,這樣就會使得身體的靜脈部分血液無法正常循環作業,從而導致幼兒皮膚等組織受損,發生凍瘡。

2.皮表溫度低

有部分孩子的凍瘡會在每年寒冷季節,周而復始的發作。這是由於這些凍瘡患者的皮表溫度比常人要低,四肢、臉部等部位微循環不如常人,再加上這些患者的血液中含有較多的冷球蛋白,在受到冷空氣刺激時,就會立馬凝結起來,如此就更加重瞭肢端血液循環阻礙。

TIP:凍瘡易發部位

一般情況下,凍瘡經常發生於幼兒的手、腳、以及臉部等常接觸冷空氣的部位。凍瘡剛開始發生時,隻是皮膚表層受損,受損的部位呈現暗紅色,還會感到瘙癢、疼痛感等,如果凍瘡部位受熱,會感到強烈的瘙癢,腫脹以及火燒般的感覺。如果在凍瘡剛開始發生時沒有保護好,凍瘡程度就會加重,受損的皮膚會變紫甚至變黑,並且會有難以忍受的疼痛感。

冬季預防凍瘡按摩篇

A.按摩雙手:雙手合掌,反復搓摩,直到雙手發熱。然後,用左手緊握右手的手背進行上下摩擦,之後再用同法摩擦左手手背。如此反復摩擦雙手,直到手背發熱。一般需摩擦20次左右。

B.按摩雙臂:先用右手緊貼左手臂內側,向左手臂上方用力摩擦,直到肩膀,然後讓右手翻過肩膀,沿左臂的外側向下摩擦至左手手背,如此摩擦為1次,共需摩擦20次。然後,如上法用左手摩擦右臂,也需摩擦20次。

C.按摩雙腿:雙腿伸直坐於床上,先用雙手緊抱左側大腿根,並從大腿根向下用力摩擦至腳踝部,再從腳踝部摩擦至大腿跟。然後,用同法按摩右側大腿。如此上下摩擦雙腿為1次,共需按摩20次。

D.按摩腳心:屈膝坐在床上,兩腳心相對。用左手按住右腳心,用右手按住左腳心,然後兩手同時用力按摩,共需按摩20次。

E.按摩雙耳:分別用兩手的食指和拇指捏住兩側的耳廓,從耳上至耳下反復進行摩擦,直到兩耳發熱為止。或者用兩側手掌輕輕壓住雙耳,反復地上下摩擦,直到兩耳發熱為止。

凍瘡是什麼樣的

手腳、面部、耳廓是最容易長凍瘡的部位,並且有時各個凍瘡的癥狀不全一樣,而根據凍瘡的不同程度,凍瘡一般被分為三個等級。

1.一級凍瘡:也是最輕程度的凍瘡,隻是皮膚表層受損,受損部位會呈現豆子或指甲蓋般大小的暗紅腫塊或者是疙瘩。如果凍瘡部位受熱,會感到強烈的瘙癢,天氣轉暖即會自動愈合。

2.二級凍瘡:會在一級凍瘡的癥狀上加深,可能會長有水泡,內含淺紅色血液或淺黃的膿漿,不自覺的會有難以忍受的刺癢、腫脹以及火燒般的感覺,在受熱後感覺更加強烈。如果水泡破裂,還會有伴有疼痛感。

3.三級凍瘡:最為嚴重的癥狀,受損的皮膚會變紫甚至變黑,痛感喪失,在天氣轉暖後短時間內無法愈合,愈合通常持續時間較長。

寒冬治療凍瘡註意事項

1、用熱鹽水浸泡患處15分鐘,連續1周。

2、“十滴水”外擦凍瘡局部,每天6~10次,對於凍瘡未潰者療效較好;若局部皮膚破潰糜爛,可先用紅黴素軟膏塗擦,待炎癥消散後再使用十滴水。

3、凍瘡剛剛開始時,每天晚上用電吹風邊吹邊揉,幾天後就沒有瞭。

4、用傷濕止痛膏貼敷局部治療皮膚紅腫、自覺熱癢或灼痛的一度凍瘡,取得良好效果。方法是先用溫水將患處洗凈,擦幹後將藥膏緊貼在患處皮膚上,一般貼24小時可痊愈,如未愈可再換貼幾次。皮膚破潰或過敏則不宜貼敷。

5、治凍瘡的方法很多,但往往時間長,見效慢,而用雲南白藥治療有良效。其方法是:凍瘡未潰破者,用白酒將雲南白藥藥粉調成糊狀外敷,並註意保溫。凍瘡已潰破者,將患處洗凈後,直接撒雲南白藥藥粉於創面,用消毒紗佈包紮,數日內可愈。

6、傷濕止痛膏的妙用治凍瘡,傷濕止痛膏可用於未破潰的凍瘡引起的皮膚紅腫、癢痛,先用熱水洗凈局部擦幹,然後貼上膏藥,每天1次,2~3次即奏效。

冬季得瞭凍瘡禁止火烤

影視中常出現救治者用雪在凍傷患者的身體上摩擦的鏡頭,其實,這樣做是錯誤的。發生嚴重凍傷時,既不能用雪摩擦,也不能用毛巾用力按摩,否則會使傷口糜爛,且不易愈合。另外,千萬不能用熱水浸泡或靠近熱源烘烤,應該用溫水慢慢解凍。

發現被凍僵的患者,應提醒他不要睡著,並盡快用大衣、棉被等物品包裹並送到溫暖的地點,讓患者服用薑湯等熱的飲料進行恢復。如果傷者沒有呼吸,應首先進行人工呼吸,然後再進行恢復體溫的搶救。對於已經復溫的患者,不能再用溫熱水浸泡,否則會加重組織損傷和壞死。

得瞭凍瘡,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因此,在寒冷的冬季,大傢一定要做好避寒措施,外出時及得戴上棉帽、手套、口罩等,避免患上凍瘡。得瞭凍瘡,一定要註意好日常的護理,可以用生薑塗抹凍瘡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