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凍瘡怎麼根治?冬季天氣寒冷,很多人一到冬天手腳就長凍瘡,而且年年復發,凍瘡又痛又癢。那麼,冬天長凍瘡怎麼辦呢?凍瘡怎麼根治呢?下面介紹幾個偏方解除你的凍瘡之苦,看看吧。

如何用茄子防治冬季凍瘡

每到冬季,很多人就會凍手、腳和耳朵,又疼又癢,特別難受。“這是由於冬季天氣寒冷,局部血管遇冷痙攣、淤血而導致凍瘡。凍瘡很容易發生在身體的外露部位及四肢末梢,比如腳趾、腳跟、手背、手指、耳朵、鼻尖等處。”專傢說,“另外,凍瘡主要發生在兒童和女性身上,還有一些手足多汗的人容易發生。除此之外,長時間在戶外工作的人也易被凍瘡盯上。”

要想擺脫凍瘡的糾纏,隻有早做預防才行。而出現凍瘡,就當馬上治療,以免凍瘡變嚴重。那我們該怎樣預防和治療凍瘡呢?

具體做法:先將茄子的根莖切斷,放入水中煮開。然後熬十五分鐘左右,瀝凈,茄子水稍涼後,用它來浸泡患處,每日一次。

另外,還可以用生薑塊擦拭患處,其做法是,把生薑塊放在火上烤熱,切成片後直接擦拭患處。其目的是因為生薑具有驅風散寒的作用,對凍瘡會有好處。

還有使用花椒或辣椒煮水,然後用水浸泡患處。這是因為像胡椒,辣椒屬於偏辛熱的,有溫通散寒的作用,對局部凍瘡皮膚的血液循環有好處。

需要註意的是用花椒或辣椒煮水的方法,隻適用於凍瘡末破潰的患者。已破潰的患者,應盡快塗抹抗生素軟膏,防止感染。

最好在身體的易受凍部位,如耳、臉、手、腳等處,擦些油脂或防凍霜以提高局部的抗寒能力。

冬季防治凍瘡五偏方

在中醫學上來說,由於凍瘡患者大多體質陽虛,故氣血運行不暢,凝滯脈絡,久而久之肌膚便會失去養分,導致陰寒久伏於脈絡,因此,凍瘡會反復發生。而在夏季治療凍瘡,正是中醫學的一大特色。《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曾提出“春夏養陽”治療法則。根據中醫陰陽四時消長變化論,人體陽氣春夏多生發而旺盛,秋冬多收斂而衰弱,這是人與自然相應的結果。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如凍瘡得以恢復。

陽虛者,可受夏季自然界陽氣隆盛的影響,使人體陽氣在夏季處於節律變化的高峰,體內凝寒之氣,因此有易除易解可能,加之夏季皮膚毛孔容易擴張,如配合活血化瘀藥物乘其勢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療效。反之,在冬季人體處於陽氣年節律變化的低谷值,即使補之,療效亦難盡如人意。李斌醫師表示,由此可見,冬病夏治法基本思想是: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陽旺陽升之勢,體內陽氣有隨之欲升欲旺,凝寒之氣易解的狀態,配合活血化瘀藥物乘其勢而治之,以求更好地發揮扶陽祛寒治療目的。另一方面可使溫陽之氣內存,陽氣充足則冬季不易被嚴寒所傷。

治療方法:

1.鮮芝麻葉適量,放在生過凍瘡的部位,用手來回揉搓20分鐘左右,讓汁液留在皮膚上,1小時後再洗去,每日1次,連續1周。

2.吃西瓜時,將西瓜皮適當留得厚一些,形成白中稍帶紅的樣子,用它輕輕揉搓生過凍瘡的部位,每次3分鐘,每日1次,連續1周。

3.紅辣椒10克,去子切碎,放入白酒60毫升中浸泡7天,再加樟腦3克搖勻,使用時用消毒棉簽沾藥液外搽生過凍瘡的部位,每日2次,連續1周。

4.生薑60克,搗爛,加入白酒100毫升,浸泡3天即成。使用時用消毒棉簽沾藥液外搽生過凍瘡的部位,每日2次,連續1周。

5.白茄根60克,花椒10克,水煎熏洗易患凍瘡處,每日1次,每次10-30分鐘,1日1劑,連續1周。

冬季易發凍瘡該如何預防治療

凍瘡是由於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炎癥損害。凍瘡是冬天的常見病,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每年有兩億人受到凍瘡的困擾,其中主要是兒童、婦女及老年人。凍瘡一旦發生,在寒冷季節裡常較難快速治愈,要等天氣轉暖後才會逐漸愈合,欲減少凍瘡的發生,關鍵在於入冬前就應開始預防。凍瘡是冬季常見病,在氣溫低(10 攝氏度以下)、潮濕的環境下容易發生,冬季復發,天氣轉暖後自愈。

根據輕重程度,一般凍瘡分為三度

一度:開始可因暫時滲出,色紫紅或青。可伴有浮腫,觸之有涼冷感。此時遇暖,顏色可轉為紅腫,並出現瘙癢、疼痛。

二度:若受凍較重,小動脈收縮時間過久,組織損傷加重,則在紅斑的基礎上發生水皰或大皰,內容清晰,皰破後形成糜爛滲出液或結痂。

三度:由於受凍較重而織壞死,形成潰瘍。

凍瘡會不會傳染

凍瘡是因為皮膚局部受寒、機體卸寒能力及免疫力較差引起的,因此不傳染。凍瘡是冬天極為常見的皮膚病。是由於冬季氣候寒冷,外露的皮膚受到冷凍的刺激,時間一長,皮下小動脈發生痙攣收縮。產生血液瘀滯,使局部組織缺氧,導致組織細胞受到損害。

損害初為局限性蠶豆或指蓋大小紫紅色腫塊或硬結,邊緣鮮紅,中央青紫,對稱性好發於四肢遠端,以手背及手指伸側、足緣及足趾伸側、下肢、面頰、耳廓等處多見。自覺局部有脹痛感,瘙癢,遇熱後更甚,潰爛後疼痛。

遭受寒冷侵襲,受凍皮膚出現蒼白、紅腫、紫斑、灼癢、麻木、皮膚水皰、潰爛。這些癥狀可延續1-2個月直至天氣轉暖方痊愈,一些患者來年冬天會在原部位再度復發。中醫認為,凍瘡是由於暴露部位禦寒不夠、寒邪侵犯、氣血運行凝滯引起。此外,還與患者體質較差不耐寒冷及少動久坐、過度勞累等因素有關。潮濕可以加速體表散熱,故手足多汗者也容易發生凍瘡。

自療註意事項:

(1)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加速氣血運行,以利瘡面修復。也可預防凍瘡新發。

(2)寒冷季節註意防寒保暖。

(3)衣服鞋襪宜寬松幹燥。

(4)年年復發者,可在夏季開始逐步養成冷水洗臉、洗足、擦身、洗澡習慣,以提高耐寒能力。

(5)冬季怕冷者可多吃些熱性祛寒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胡椒、生薑、肉桂。

(6)每年發病者,可冬病夏治。在伏天進行幾次外擦藥物自療有條件的加做紅外線理療則效果更佳。入冬前宜提早內外治療。

凍瘡遺傳嗎

凍瘡是人們所熟知的冬季常見皮膚病,雖然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是嚴重的話也會影響工作。凍瘡主要是長期寒冷(10℃以下)作用於皮膚而致,受凍後皮下動脈收縮,久之血管麻痹而擴張,靜脈瘀血,使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致使組織營養不良,甚至可發生組織壞死。

本病好生於暴露及末梢循環較差的部位,手指、手背、面部、足背、足跟、耳廓等處。根據輕重程度,一般把凍瘡分為三度。

一度:開始可能暫時滲出,色紫紅或青。可伴有浮腫,觸之有涼冷感。此時遇暖,顏色可轉為紅腫,並出現瘙癢、疼痛。

二度:若受凍較重,小動脈收縮時間過久,組織損傷加重,則在紅斑的基礎上發生水皰或大皰,內容清晰,皰破後形成糜爛滲出液體或結痂。

三度:由於受凍較重而壞死,形成潰瘍。

凍瘡是不會出現遺傳的。長凍瘡可能與皮膚血管對寒冷過敏有關,也可能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及遺傳因素有關。經常接觸冷水的人易患本病。此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肢端血循環不良、手足多汗、缺乏運動、營養不良、貧血及一些慢性病常為凍瘡的發病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