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的病理改變為骨量減少,骨小梁破壞和骨折發生率增加。骨質疏松多見於中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以絕經後女性發病率為最高。因為女性與男性相比,有下列幾點加重骨質疏松的因素,使得女性骨質疏松發病率比男性更高,值得關註。下面就為大傢介紹女性骨質疏松的主要相關因素,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女性抑鬱癥預防出現骨質疏松的方法

適量運動

可根據個人體力、體質及年齡,選擇適當的運動方法,中老年女性宜選用早晚戶外散步,打太極拳,扭秧歌,遊泳及其他輕運動量活動,早晚曬太陽等。運動對於骨質疏松癥來說既是預防,也是治療。

平衡飲食

適當喝茶(特別是綠茶),避免長期大量飲用碳酸飲料(各種汽水等),多食用富含蛋白質及鈣質、維生素d的食品,此類食品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如牛奶、酸奶、豆漿、豆腐、海帶、木耳、小魚、小蝦、各種果仁、新鮮蔬菜等等,合理搭配。避免過多食用肉類(特別是肥肉)及油炸類食品。

戒煙限酒

據調查,長期吸煙不僅引起呼吸循環系統疾病,也可引起骨代謝紊亂,加快骨丟失。長期大量飲酒會損害肝細胞,影響肝功能,也可引起骨質疏松。因此,吸煙有百害而無一利,應盡早戒煙;酗酒也有害健康,應當有節制,據調查飲用適量紅酒,對身體有益。

合理用藥

青少年生長發育高峰期適量補充鈣質+d是有益的。研究表明人從出生至20歲是骨量隨年齡增長而持續增加的時期,30歲時人體達到骨量的峰值,此後又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緩慢地丟失。一個人的骨量峰值高,則日後發生骨質疏松癥的危險性就低。

女性骨質疏松的主要相關因素

年齡因素

成年女性在20~40歲之間為骨密度高峰期,其骨量與骨峰值都達到一生中的最高點。但在40歲後成年女性的骨量便開始逐漸丟失,隨後不久骨密度也逐漸開始下降。與男性相比,女性骨量減少的開始時間要比男性提前10年以上,為日後女性骨質疏松癥發病率高於男性奠定瞭基礎。研究表明,如果女性能在20~40歲期間積極開展運動,多參加戶外活動,那麼,無論是骨量還是骨峰值都會顯著升高,對日後延緩骨量丟失的時間及程度大有幫助。因此,青年女性要抓緊青春期的大好時間,每天抽出一定時間運動鍛煉或戶外活動,以有效預防中老年時期骨質疏松的發生。

內分泌因素

雌激素是女性最重要的性激素。雌激素本身還具有促進骨形成與抑制骨吸收作用,對維持骨密度,提高骨量具有促進作用。然而,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不可能一直保持高水平狀態。45~50歲時多數女性將面臨人生的一個特殊生理時期即圍絕經期,這一期間的突出變化便是卵巢功能減退和雌激素水平降低。而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可使女性骨量丟失加快,特別是在圍絕經後的最初5年骨量丟失極快,每年以1%~5%的速度丟失,而後有所減緩,直至15年方才停止丟失。所以,女性絕經後的最初幾年往往是骨質疏松的高發期,且隨年齡增長而遞增。有關資料顯示,45歲以上的絕經期婦女骨量異常的發生率約為45%,而在50歲後超過55%,60歲後可達70%以上。因此,女性進入絕經期後要註意監測骨量,如果丟失過快需要在醫生指導下補充小劑量雌激素進行替代治療。

體重因素

研究表明,體重指數過低,過於消瘦的女性,其骨密度往往低於體重正常或為肥胖的女性。也就是說,體重過低者的骨密度水平偏低,罹患骨質疏松癥的幾率增高。發生機理可能是因為重力負荷可使骨礦含量和骨密度增加。體重本身是一種重力負荷,因而體重較大者的骨密度也相對較大。反之,體重較低者的骨密度水平相對偏低,容易罹患骨質疏松。資料顯示,在體重因素方面,女性受到的影響比男性更為突出,瘦弱的女性最易發生骨質疏松,且骨質疏松的程度更重,因此,女性要防止過於追求苗條,以保持適當體重,避免因體重過低而增加骨質疏松的發病危險。

為什麼絕經後的婦女容易患骨質疏松癥

絕經後的婦女容易罹患骨質疏松癥的原因與女性絕經後雌激素的缺乏有關。其作用機制簡單地講可能是通過以下途徑進行的:

①雌激素有促進降鈣素分泌、抑制破骨細胞活性的功能。雌激素缺乏時,降鈣素對破骨細胞的抑制作用減弱。破骨細胞活性增強可導致骨吸引增加引發骨質疏松癥;

②雌激素缺乏時,抑制瞭體內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由於甲狀旁腺激素是腎臟將無活性維生素d轉化成活性維生素d的催化劑,甲狀旁腺素分泌不足時,活性維生素d生成減少,腸道對鈣的吸引減少,骨生成原料不足導致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癥要做什麼檢查

1.生化檢查:測定血、尿的礦物質及某些生化指標有助於判斷骨代謝狀態及骨更新率的快慢,對骨質疏松癥的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

(1)骨形成指標。

(2)骨吸收指標:1)尿羥脯氨酸。2)尿羥賴氨酸糖甙。3)血漿抗酒石酸鹽酸性磷酸酶。4)尿中膠原吡啶交聯(PYr)或I型膠原交聯N末端肽(NTX)。

(3)血、尿骨礦成分的檢測:1)血清總鈣。2)血清無機磷。3)血清鎂。4)尿鈣、磷、鎂的測定。

2.X線檢查:,X線仍不失為一種較易普及的檢查骨質疏松癥的方法。

3.骨礦密度測量:

(1)單光子吸收測定法(SPA)。

(2)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DEXA)。

(3)定量CT(QCT)。

(4)超聲波(USA)。

骨質疏松的三大分類

病因--各不相同,可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骨質疏松分為三類:原發性骨質疏松、繼發性骨質疏松和特發性骨質疏松,病因各異。

原發性骨質疏松又分為兩型。其一為I型,即女性絕經後骨質疏松,與卵巢功能衰退、血內雌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關。絕經後由於雌激素減少,骨吸收遠快於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斷丟失而導致骨質疏松。這種類型的患者脊椎與橈骨下端骨折的發生率明顯增高。其二為Ⅱ型,即老年退化性骨質疏松,主要病因是性激素減少和腎功能生理性減退,骨皮質和骨松質均受影響。這類患者除椎體骨折和前臂骨折外,還容易發生股骨頸骨折。

繼發性骨質疏松:由後天性因素誘發,包括物理和力學因素,如長期臥床等;內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垂體病變、腎上腺皮質或性腺疾病等;腎病、類風濕、消化系統疾病導致的吸收不良、腫瘤病變等;藥物的應用(糖皮質激素、肝素和免疫抑制劑等)。

特發性骨質疏松:指男性發病年齡小於50歲、女性發病年齡小於40歲的骨質疏松,無潛在疾病,發病原因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