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情況下,人們每天的飲食經過消化吸收之後,食物的殘渣通過大便排出體外,從而維持瞭人體正常新陳代謝。如果大便在腸中停留時間過長,秘結不下或解而不暢,則為便秘。大便失調可引起各種疾病。每天多次大便預示什麼病?大便異常顏色與疾病有關?一起來看下。

最完美的是金黃色香蕉便

每天一次,有便意的時候去洗手間,1分鐘至2分鐘內自然排泄出,感覺很通暢,沒有殘留便意,這就是“暢便”。暢便的典型特征就像某乳酸菌飲料廣告中出現的那個香蕉的形狀。數量為一個或一個半,約250克,這樣的大便最完美。

健康的大便通常能夠很潤滑地從肛門排泄出,因為比水重,所以它不會漂浮在水上。如果腸道吸收功能下降,脂肪殘留太多的大便會漂浮在水面上。

大便的顏色取決於食物的種類和膽紅素。碳水化合物含量豐富的食物吃多瞭,大便會因呈酸性而變成黃色,而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吃多瞭,大便會因呈堿性而變成褐色。一般來說,黃色和褐色的大便都是健康的。

另外一個能夠判斷腸道是否健康的,是氣味。構成大便或屁的氣味的主人公是甲基吲哚和吲哚。我們都知道,腸內細菌會使食物殘渣發酵或腐敗,以制造大便。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甲基吲哚和吲哚。此外,消解過程中產生的氫化硫化物、氨氣、甲烷也會讓氣味更重。如果肉類或海鮮類食物攝入多瞭,氣味會加重,這是為什麼呢?這都是因為在消解此類食物殘渣的過程中產生的甲基吲哚和吲哚的緣故。

每天多次大便預示什麼病

大腸息肉都會癌變嗎?

息肉其實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腫瘤性息肉多指腺瘤,特別是傢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果傢族中一個人確診,其他成員應進行相關檢查並盡早治療,以防癌變。但即便是腺瘤發展到癌一般需要5~20年,而且癌變幾率與腺瘤大小、數目、病理類型、部位,以及患者年齡性別相關。非腫瘤性息肉則指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基本不會發生癌變,但也要盡早切除。

結直腸癌的病因:

結直腸癌的發病與很多因素,如飲食習慣、遺傳,結腸炎癥等有關。

1、飲食因素:如高脂肪低纖維飲食;動物蛋白、食物中亞硝胺及其衍生物含量高;攝入酒精;油炸食品;維生素A、C、E及微量元素硒缺乏等。在大腸癌發病中飲食因素被認為是極為重要的因素。在美國,上世紀50年代起倡導改變飲食習慣導致大腸癌發病趨勢下降同樣證實瞭這一點。而與之相對的,在我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國人的飲食習慣也發生瞭巨大變化,高脂、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在菜譜中日益增加。這也是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不斷上升的原因這一。

2、大腸的某些良性病變: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大腸腺瘤、傢族性結腸腺瘤病、血吸蟲病、大腸息肉等。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超過10年者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性較一般人群高數倍,這是因為,腸道內的反復炎癥,對腸道粘膜細胞是一種慢性刺激,這種刺激久而久之就會導致粘膜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發生惡變。存在大腸息肉的患者也一樣,其發生大腸癌的相對危險度是無息肉者的22倍,因為息肉本身雖然是良性的,但是息肉可能會惡變。

3、遺傳因素:據估計約20%的大腸癌病人中遺傳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如傢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遺傳性大腸癌。研究發現,大腸癌患者的子女患大腸癌的危險性比一般人高2-4倍,約10%-15%的大腸癌發生在一級親屬中有大腸癌病史的人群中。

4、職業因素與衛生習慣:缺少體力活動可增加患結腸癌的危險性。但一般不認為大腸癌是一種職業病。

結直腸癌的癥狀:

1、排便習慣改變:多為排便次數或糞便性狀改變,比如原來大便每天1次,最近不知道什麼原因每天大便3~4次,或是說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以及大便形狀發生改變,本來大便是軟的成形的,最近突然像水一樣,而且裡邊似乎有有血或是膿,多提醒腸道裡面可能出現瞭問題,應該到醫院進行建檢查。(應當指出,這些癥狀在其他疾病中也很常見,因此如果你有上述癥狀應進行全面體格檢查)。有些人還伴有裡急後重感,尤其是發生於青年人時。如果沒有其他原因(包括旅行、生活環境變化及服用土黴素等)而常常發生便秘腹瀉等腸功能紊亂,且正規治療兩周以上仍無效時,應當引起註意,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征兆。

2、便血:是結腸癌最早和最常見的表現。輕者僅表現為偶爾有少量出血,須經過實驗室測試才知道有少量出血,重者可表現有粘液血便、粘液膿血便或鮮血便,常被誤診為痢疾或痔瘡出血而貽誤瞭確診時機。由於癌所在的部位的不同,出血量和性狀各不相同,長期出血可產生繼發性貧血。

3、腹痛:部分病人以定位不確切的持續隱痛為首發或突出癥狀,部分病人僅腹部不適或腹脹感。當大腸癌合並糜爛、梗阻或繼發感染,由於相應的腸段蠕動增加和痙攣,可出現明顯腹部絞痛。有些病人表現為典型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性腹痛,即疼痛為陣發性絞痛,持續數分鐘,自覺有氣體竄過疼,接著有排氣,然後疼痛突然消失,當這種癥狀出現在老年人時,應首先考慮大腸癌。

4、貧血:男性病人,尤其是無其他原因的失血,亦無腸寄生蟲病的人,如發現進行性缺鐵性貧血,應想到有胃或大腸癌的可能性。

大便異常顏色與疾病有關

灰白色:如果大便的顏色是“白陶土樣”的,有可能是黃疸或由於結石、腫瘤、蛔蟲等引起的膽道阻塞,導致膽黃素無法隨大便排出。

黑色:如果沒有吃豬血,又沒有吃可能拉黑便的藥物,大便出現黑色,一般是上消化道出血。胃和十二指腸出血,血通過幾米長的腸道,發生各種化學變化,逐漸變黑,因此,這些地方出血,量又不是很大的話,大便應該是黑的。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因潰瘍病出血的約占一半,其中大部分是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除潰瘍病之外,胃炎、肝硬化合並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胃癌,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

紅色:拉血便,多是下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包括空腸、回腸、直腸、結腸,由於“路程”短,化學變化少,這些部位出血,大便應呈紅色。如果上消化道出血量大,血來不及在腸道裡過多停留,拉出來的大便也是紅色。但無論是上消化道還是下消化道出血拉血便,都有一個特點,血和大便混在一起,如果血不跟大便混在一起,隻是附在大便表面或部分偏離,甚至是便後滴血,這種情況是患瞭痔瘡。

如何保持每天正常的排便次數

正常的排便情況與人體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專傢建議,養成健康的如廁習慣,才能保持每天正常的排便次數,培養健康的腸道和強壯的身體噢。

1、有便意的時候要及時如廁,以免造成習慣性便秘。尤其是工作繁忙或者長期處於如廁地點較遠環境的朋友,每天要按時解決,不要常忍便意噢。

2、排便要專心,不要看書看報或者玩手機、ipad等。現在不少人都有排便時“自帶娛樂”的習慣,如打電話、看書看報、玩手機等等。這種習慣非常不健康,會使得排便時註意力分散,便意消失,增加排便困難,導致排便時間過久。

3、將每次排便時間控制在5分鐘即可。如今不少人動輒需要十幾分鐘甚至半個小時來解決大便問題,把排便歸結為一項費時間的“大工程”,其實不然。專傢指出,每次的排便時間五分鐘就夠瞭,如果五分鐘還沒有排便也不要勉強。排便時間過久會引起痔瘡等疾病。

4、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做運動。在飲食方面,定時定量,忌食辛辣、生冷等食物能夠有效避免便秘情況的產生,幫助大便正常。另外,多出門走走,適量運動,對於腸胃系統的正常運轉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喔!

大便與健康

一般說來,人們比較註意口腔衛生,都希望有一口潔白、整齊的牙齒,給人以美的感覺。但對處以“關閉”狀態的肛門衛生保健重視比較差。實際上,肛門對人體健康的價值並不小於口腔。俗話常說:“十人九痔”,這說明痔瘡之疾患非常普遍。此外,肛裂、肛門膿腫、肛瘺、肛門搔癢等病也是非常多見的。這些事實提醒人們要重視肛門的衛生保健,做到日日清洗,經常熱水坐浴,使用軟性手紙,對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是有益處的。

在正常情況下,人們每天的飲食經過消化吸收之後,食物的殘渣通過大便排出體外,從而維持瞭人體正常新陳代謝。如果大便在腸中停留時間過長,秘結不下或解而不暢,則為便秘。大便失調可引起各種疾病。所以古代養生傢對大便是否通暢,極為重視。漢朝王充在《論衡》中指出:“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呂氏春秋·達鬱篇》指出:“用其新,棄其陳……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這說明古人早就認識到,人便通暢,及時排出濁物,才能“盡其天年”,獲得健康長壽。金元時代的偉大醫傢朱丹溪又提出卻病益壽的“倒倉法”,他指出:“五味入口,即入於胃,留毒不散,積聚既久,致傷沖和,諸病生焉。”又說:“腸胃為串,以其無物不有,而谷為最多,故謂之倉,若積谷之室也,倒者,傾也。去積舊而滌濯使之潔凈也。”也就是說,腸中濁物、殘渣要及時不斷地排出體外,才不會“留毒不散”,以達到卻病益壽之目的。

中醫學認為,經常大便秘結或大便不暢,可導致濁氣上擾而產生頭昏、頭脹、頭痛、耳鳴目昏;胃火上炎,可致咽痛口臭、牙齦腫痛;氣血鬱滯,血熱偏重則可引起痛疽瘡癤,胃腸結滯可致消化不良,腹脹食少;肛門淤血可致脫肛、痔瘡、肛瘺、肛裂,甚至發生腸梗阻,闌尾炎。長期便秘還可誘發膽結石、冠心病、腦血管意外、腸癌等。總之,大便秘結,產生“留毒”,以致胃腸不清,氣血逆亂,功能失調,招致早衰,輕則致病,重則喪生。從臨床治療來看,高血壓、動脈硬化、中風、冠心病、心肌梗塞、“老慢支”、肺氣腫等病人,都需要保持大便通暢,老年人尤其要註意保持大便通暢,這是維持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可見大便通暢與抗病防老有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