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在我們的身邊很常見,如果患者想更好的控制病情,就必須嚴格控制飲食,同時還要註意多進行適當的運動,那麼,糖尿病人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法呢?患者朋友應該根據身體情況做出合理的選擇。詳細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糖尿病常見的有好幾種

(一) 按發病年齡分為成年型和幼年型

1. 成年型糖尿病

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約占糖尿病總發病率的75%以上。起病緩慢,癥狀較輕,早期多肥胖,一般對胰島素敏感性較差,常因慢性並發癥而確診。多數病人屬輕、中型,不無原則胰島素治療,隻無原則飲食控制或僅口服降糖藥即能控制病情。極少數病人,發病即明顯消瘦,病情也較重,需用胰島素治療。

2. 幼年型糖尿病

發病年齡多在15歲以下,約占糖尿病發病率的5%以下。發病急,病情重,癥狀明顯,對胰島素敏感。有的病人開始得病即有酮癥酸中毒。典型患者體型消瘦,必須用胰島素治療。患者病情波動大,容易發生酮癥酸中毒及低血糖反應,病情較難控制。

有的閏人,特別是發病年齡在15~40之間者,可介於上述兩型之間。偶然有個別病例於40~50歲發病而表現為幼年型的糖尿閏。也有個別的兒童在整個過程中表現同成年型糖尿病相似。

(二) 病情程度分為輕中重三型

1. 輕型糖尿病

多是老年及中年發病的糖尿病病人,發病年齡在40歲以上者,70%~80%屬於此類型。發病前多有肥胖史,臨床癥狀較輕,有口渴、皮膚瘙癢、體征減輕等表現。一般病情穩定,很少發生酮癥酸中毒,血糖多在200mg/dl(11.1mmol/l)以下。用單純的飲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藥治療,基本可使病情得到控制。

2. 中型糖尿病

介於輕型糖尿病與重型糖尿病之間,以成年人最為多見,但癥狀較輕型糖尿病明顯。血糖多在200~300mg/dl(11.1~16.6mmol/l)之間。病情尚穩定,一般不發生酮癥酸中毒,若防治得當,可由中型黑心為輕型,若治療不及時或失治誤治,則可進一步發展成為彼一時型糖尿病。

3. 重型糖尿病

多於青少年發病的糖尿病患者。發病急,病情重,多見於疾病日久而忽於治療,或治療不當,未得到妥善控制,癥狀加重者。病人身體多消瘦,多飲、多食、多尿等癥狀明顯,血糖多在300mg/dl(16.6mmol/l)以上,病情不穩定,波動性大,易發生酮癥酸中毒,也易發生低血糖,有時血糖一天波動范圍在100mg/dl(5.6mmol/l)以上,一般治療方法較難控制病情。

(三) 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的分型

1.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ddm、亦稱i型糖尿病)

約占糖尿病病人總數的5%~10%。多數在15~20歲起病,典型病例見於兒童或青少年,但有椎少數病人也可於成年40歲以上起病。其臨床特征為:起病急、病情重、多飲、多食、多尿等癥狀明顯,體重明顯減輕。血漿胰島素水平低於正常低限,必須依賴外來胰島素治療為主。血糖波動大,容易發生酮癥。因此,對胰島素較敏感,若停用胰島素則病情會迅速惡化,易出現酮癥酸中毒並威脅生命。此組病人,往往在有遺傳基礎上加一外來因素(如病毒感染)而發病,遺傳為其重要原因。基本病理改變是胰島β細胞被異常的自身免疫反應選擇性地破壞,致使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病人血清中可查到胰島素自身抗體、胰島細胞抗體(ica)。第六對染色體上hla抗原陽性率增加。

2.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亦稱ⅱ型糖尿病)

約占糖尿病病人總數的80%~90%。多為成年40歲以後發病,也有少數兒童或青少年起病的糖尿病屬於此型。其臨床特征為:起病緩慢,病情較輕,常無或很少有癥狀,即使有癥狀也不重,“三多”癥狀多不典型。疾病有時呈隱匿性漸進,常於不知不覺中逐漸發展至微血管或大血管病變而以並發癥為主要癥狀就診。體內尚有一定的內生胰島素,血漿胰島素可正常或稍低,也可調於正常而為高胰島素血癥,因此,病人對胰島素多不敏感,不依賴外源性胰島素,一般僅用飲食療法和口服降糖藥即可奏效。但在感染或創傷等應激狀態下,也可誘發酮癥酸中毒,需用胰島素治療。少數病人,尤其是非肥胖型(體重明顯減輕)患者,於飲食療法和口服降糖藥不能滿意控制高血糖和癥狀,有時也無原則配合胰島素治療,但對胰島素無依賴性,停用胰島素也不會出現酮癥酸中毒。此型病人環境因素中最重要者肥胖,常因脂肪組織等胰島素受體較不敏感而起病。基本病理改變為胰島素抵抗,屬胰島素相對不足。hla及ica檢查往往為陰性。

3. 營養不良性糖尿病(mrdm)

此型多起病於長期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入量較低的青年。常見於熱帶發展中國傢,非洲及南來國傢屢有報告。在臨床上常顯示與iddm和niddm都不同的一系列癥狀,一般將此型分為丁型和胰腺型兩種。

丁型首先由休瓊在拉丁美洲牙買加發現,之後在西太平洋尼佈亞~~新幾內亞及許多亞洲國傢也發現本病。多在35歲以下起病,消瘦,對胰島素抵抗,長期停用胰島素也不會引起酮癥酸中毒。

胰腺型多見於印度南部及其他亞洲國傢,患者十分消瘦,極度營養不良。根據是否有胰腺鈣化和胰腺導管結石,又分為以下兩個亞型:

① 纖維結石性胰腺性糖尿病(fcpd)。發病年齡多在30歲以下,男性多於女性,消瘦,時感腹痛,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狀態產。有顯著高血糖,但不易發生酮癥。無原則註射胰島素控制高血糖。特異性表現是,胰腺鈣化纖維化,胰腺導管及其分支部形成結石。

② 蛋白質缺乏性胰腺性糖尿病(pdpd)。發病年齡多在35歲以下,長期營養不良,極度消瘦。有高血糖,無酮癥傾向,需外源性胰島素治療。特點是無反復發作腹痛的病史,無胰腺導管結石,無胰腺鈣化纖維化。

4. 其他型糖尿病(繼發性糖尿病)

為一種繼發於或伴承受於其他疾病、綜合征或某些情況而發生的糖尿病。常由多種已知病因或其他已知疾病而引起。多數病因都較明確。所以,以往又多稱之為繼發性糖尿病。常見有以下幾種:a由胰腺疾病或胰手術切除,破壞瞭胰腺中的胰島,引起胰島素分泌減少,導致糖尿病;b由於其他內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癥、柯興氏綜合癥、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胰升血糖素瘤、生長抑素瘤、嗜鉻細胞瘤等,使對抗胰島素分泌的激素增多而導致糖尿病;c長期服用某些藥是引起。如長期服用噻嗪類利尿劑、速尿、利尿酸及激素類藥物如acth、強的松、地塞米松、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等以及環磷酰胺、鏈脲佐菌素、四氧嘧啶等有毒化學性藥物都可損害胰島引起血糖升高而導致糖尿病;d某些基因異常引起的綜合癥,如胰島素抵抗綜合癥、葡萄糖不耐受性綜合癥等,也可表現為持續性血糖增高和尿糖陽性。繼發性糖尿病其原發疾病或病因大多者比較清楚,較易診斷。

以上四個類型是糖尿病臨床最主要的分型。

以下兩種類型,也應重視。

(1) 葡萄糖耐量異常(igt)

igt是指僅僅葡萄糖耐量曲線異常,但不夠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尚不足以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由於常表現為葡萄糖耐量曲線上某些點血糖值的輕度升高,所以又 稱之為葡萄糖耐量減低型。過雲許多資料和醫學書籍常把igt稱為亞臨床型糖尿病、隱性糖尿病、化學性糖尿病以及無癥狀性糖尿病。現在看來這是不妥的,也不確切,因為以上歸類如隱性糖尿病等,也是糖尿病的一種,是屬於糖尿病的范疇,而igt隻有少數可轉為糖尿病,其中多數則可轉為正常或長期處於igt狀態。臨床研究表明,igt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糖耐量曲線異常,有一點或一點以上血糖值高於正常,但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二是長期隨訪igt患者的,半數以上可轉為正常ogtt,隻有少數轉為真正糖尿病;三是igt患者比正常人更多有肥胖或超重現象,容易發生血管並發癥,伴有冠心病危險因子者也明顯增多,如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脂血等。其血脂異常與糖尿病病人相似。國內曾有人對77例igt患者隨訪3年,發現44/77轉為糖耐量正常,即正常ogtt,隻有10/77轉為糖尿病,其餘23例保持在igt狀態。國外johnjarratte及hokeen等也曾長期對igt患者隨訪,結果真正轉為糖尿病者,按新診斷標準每年僅有1~5%。所以對糖耐量減低的患者不應簡單地稱之為糖尿病,應該稱之為葡萄耐量異常(igt)則較為確切。igt患者雖非糖尿病,但比正常人容易轉為糖尿病,特別是服糖後2小時血糖以及肥胖者更是如此。所以我們主張不把igt診斷為糖尿病,但應該按糖尿病對待,按糖尿病來自理,並註意隨訪觀察。

(1) 妖娠期糖尿病(gdm)

妊娠期糖尿病是特指婦女原來未出現糖尿病,在妊娠期才發生的糖尿病。而原來就已知有糖尿病後來又妊娠者,不屬於此范圍。此組病人約見於所有孕婦的1%~2%,一般無癥狀,需用空腹血糖或糖耐量(ogtt)診斷。根據1984年美國芝加哥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妊娠糖尿病討論會議的總結材料,妊娠期糖尿病有以下臨床特點:一是妊娠前未發現糖尿病或糖耐量減低;二是可影響胎兒,以自然流產、早產、胎死宮內及圍產期死亡為多見,分娩巨大兒者較多;三是半數(約50%~70%)病人在產後糖耐量未見好轉,轉變成為晨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部分病人在產後糖耐量可恢復到正常,個別閏人可黑心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ddm);四是妊娠糖尿病的子女,長期隨訪發現,發展為肥胖及糖尿病的機會顯著多於一般人群。

由於妊娠期糖尿病對母體與和胎兒均有發生並發癥及病死率增高的威脅,須高度重視並 嚴格飲食控制。即使是對妊娠期出現糖耐量減低者,也應按糖尿病處理,並註意密切觀察。

從以上所述糖尿病分型來看,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專傢委員會所確立的分型比較合理且為臨床常用。掌握好糖尿病的臨床類型,特別是區分好胰島素依賴型與非胰島素依賴型對於治療有重大的意義。如果是ⅰ型糖尿病(iddm),血漿胰島素水平很低,則必須用胰島素治療,相反ⅱ型糖尿病(niddm),一般隻用口服降糖藥便可奏效。因此,臨床分型是為治療服務的,分開正確與否是選擇治療手段的關鍵。如果把ⅰ型糖尿病診斷為ⅱ型糖尿病,單純用口服降糖藥治療而不用胰島素,不僅效果不好,不能控制病情,而且還易使病情加重,出現酮癥酸中毒。相反,如果把一個ⅱ型肥胖的糖尿病病人診斷為ⅰ型糖尿病而使用胰島素治療,同樣效果也不好。因為肥胖病人對胰島素抵抗,所以,用胰島素治療不僅效果不理想,還會給病人帶來痛苦和精神負擔,有時引起因外源性高胰島素血癥導致各種血管並發癥的發生。隻有正確的分型才能做到恰當正確的治療。

糖尿病患者常見的錯誤運動方式

一般情況下,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主(也稱耐力運動),這是一種可以增強呼吸、心血管功能,改善新陳代謝,糾正血糖和血脂代謝紊亂的鍛煉方法。常見的有氧運動有步行、跑步、騎自行車、爬山、登樓、劃船、遊泳等。

年齡較大、體質較差的糖尿病患者宜進行運動強度小的運動,如散步。如果能在優美的綠化環境中進行,自然的氣息更有益於身心健康。行走時應全身放松,眼觀前方,自然而有節律地擺動上肢,每次10—30分鐘。

身體條件較好、無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則可采用運動強度中等偏高的運動如健身跑。

糖尿病患者也可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例如住高層建築者,可進行爬樓梯運動、跳繩、原地跑等方式。此外,廣播體操、球類運動等都可以采用。

身體健康的人,在運動時間方面沒有什麼禁忌。而糖尿病患者需要註意運動的強度、時間,要防止運動中發生低血糖。

對糖尿病人來說,盡可能在飯後1—2小時運動。此時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較穩定,胃中的食物也消化大半,也不容易傷害腸胃。尤其早餐後,是運動的最佳時間,因為這時可能是一天中血糖最高的時候,此時運動往往不必加餐。需註意的是,患者不要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作用最強的時候運動,否則有可能導致低血糖。

引發糖尿病出現的因素會有哪些呢

(1)遺傳因素:糖尿病是遺傳性疾病已被公認。國內外許多統計資料表明,糖尿病人親屬中的糖尿病發病率顯著高於普通人群,在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人中遺傳因素更為明顯。但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有不同的遺傳病因。 Ⅰ型糖尿病由於體內存在易感性因素與人類的細胞抗原有聯系,使遺傳易感性增強,一旦病毒感染和/或自身免疫的作用下就會發病。 Ⅱ型糖尿病基因的遺傳占主要地位,其遺傳方式可能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而且是多基因遺傳(體內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致病基因)。把異常基因遺傳下去,使後代具有糖尿病易感性,在遇有外因如肥胖等情況下就會發展成糖尿病。

(2)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 Ⅰ型糖尿病的重要環境因素。當具有糖尿病易感性的人感染瞭腦炎、心肌炎及柯薩奇B4病毒後,病毒可直接侵犯胰島 B細胞,使之發生急性炎癥、壞死而喪失功能;或病毒長期滯留在 B細胞內,激發自身免疫系統,引起體內 B淋巴細胞產生抗胰島素細胞抗體,這種抗體使胰島 B細胞損傷破壞,造成胰島素合成減少,引起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一般病毒感染本身不會誘發糖尿病,它僅可使隱性糖尿病外顯,使化學性糖尿病轉化為臨床糖尿病。

(3)自身免疫:糖尿病人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癥、橋本氏甲狀腺炎、重癥肌無力、惡性貧血等。由於病毒感染,特別是柯薩 B4病毒感染,使胰島組織及B細胞產生炎癥、破壞,引起瞭自身免疫反應。在病毒加抗體作用下,胰島細胞進一步大量破壞,使胰島素分泌功能減弱,從而導致糖尿病,特別是 Ⅰ型糖尿病。病理組織學觀察發現琳巴細胞浸潤胰島, B細胞受到損害,血中可檢出胰島細胞抗體、胰島素自身抗體及胰島 B細胞膜抗體等證實糖尿病發病與自身免疫有關。

糖尿病應該如何預防

一級預防

樹立正確的進食觀並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糖尿病是一種非傳染性疾病,其發生雖有一定的遺傳因素,但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後天的生活和環境因素。現已知道,熱量過度攝入、肥胖、缺少運動是發病的重要因素。低糖、低鹽、低脂、高纖維、高維生素,是預防糖尿病的最佳飲食配伍。對體重進行定期監測,將體重長期維持在正常水平是至關重要的。體重增加時,應及時限制飲食,增加運動量,使其盡早回落至正常。要使運動成為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終生的習慣。運動不但可消耗多餘的熱量和維持肌肉量,而且能提高充實感和欣快感。當然運動要講究科學和藝術,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照顧興趣、結伴進行,以易於獲得效果和便於堅持。要戒煙和少飲酒,並杜絕一切不良生活習慣。雙親中患有糖尿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運動的高危人群,尤其要註意預防。

二級預防

定期檢測血糖,以盡早發現無癥狀性糖尿病。應該將血糖測定列為中老年人常規的體檢項目,即使是健康者,仍要定期測定。凡有糖尿病的蛛絲馬跡,如皮膚感覺異常、性功能減退、視力不佳、多尿、白內障等,更要及時去測定血糖,以盡早診斷,爭取早期治療的寶貴時間。要綜合調動飲食、運動、藥物等手段,將血糖長期平穩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空腹血糖宜在每升6.11毫摩爾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宜在每升9.44毫摩爾以下,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指標——糖化血紅蛋白應在7.0%以下。還要定期測定血脂、血壓、心電圖,這些都是血糖控制的間接指標。

三級預防

目的是預防或延緩糖尿病慢性合並癥的發生和發展,減少傷殘和死亡率。糖尿病人很容易並發其他慢性病,且易因並發癥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對糖尿病慢性合並癥加強監測,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糖尿病,常可預防並發癥的發生,使病人能長期過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糖尿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非葡萄糖尿

如乳糖尿見於哺乳或孕婦及幼嬰。果糖及戊糖尿偶見於進食大量水果後,為非常罕見的先天性疾患。發現糖尿陽性時,應聯系臨床情況分析判斷,不宜立即肯定為糖尿病。鑒別方法有生化及發酵試驗等。

2.非糖尿病性葡萄糖尿

⑴饑餓性糖尿:當饑餓相當時日後忽進大量糖類食物,胰島素分泌一時不能適應,可產生糖尿及葡萄糖耐量減低,鑒別時註意分析病情,註意飲食史、進食總量,空腹血糖常正常甚可偏低,必要時可給糖類每日250g以上3日後重復糖耐量試驗。

⑵食後糖尿:糖尿發生於攝食大量糖類食物後,或因吸收太快,血糖濃度升高暫時超過腎糖閾而發生糖尿,但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試驗正常。

⑶腎性糖尿:由於腎小管再吸收糖的能力減低,腎糖閾低下,血糖雖正常而有糖尿,見於少數妊娠婦女有暫時性腎糖閾降低時,必須進行產後隨訪,以資鑒別。腎炎、腎病等也可因腎小管再吸收功能損傷而發生腎性糖尿,應與糖尿病腎小球硬化癥鑒別。真正的腎性糖尿如范可尼(Fanconi)綜合征為腎小管酶系缺陷,頗罕見。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試驗完全正常,還可進行腎糖閾測定,腎小管最大葡萄糖吸收率測定等以資鑒別。

⑷神經性糖尿:見於腦溢血、腦瘤、顱內骨折、窒息、麻醉時,有時血糖呈暫時性過高伴糖尿,可於病情隨訪中加以鑒別。

3.繼發性糖尿病

由胰腺炎、癌、胰大部切除等引起者應結合病史分析考慮。血色病病員有色素沉著,肝脾腫大,糖尿病和鐵代謝紊亂佐證,應註意鑒別,但較少見。其他內分泌病均各有特征,鑒別時可結合病情分析一般無困難。應激性高血糖或妊娠糖尿病應予隨訪而鑒別,一般於應激消失後2周可以恢復,或於分娩後隨訪中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