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極為常見的顱腦惡性腫瘤,具有生長速度快,病程短的特點,占顱內腫瘤10.2%,位居第二位,僅次於星形細胞瘤之後。治療腳趾母細胞瘤的方法並不多,手術、化療、放療最為常見。病者經過治療康復後,由於某些原因仍會復發。膠質母細胞瘤復發瞭怎麼辦?什麼是膠質母細胞瘤?一起來看下。

膠質母細胞瘤是怎麼引起的

(一)發病原因

目前有研究發現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與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分子發生機制不同,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以擴增與過量表達為主,而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則以p53的突變為主要表現。

(二)發病機制

腫瘤好發於大腦半球白質內,浸潤性生長,外觀呈半球形分葉狀,大多數腫瘤境界不清,少數腫瘤因生長迅速而使周圍組織受壓出現軟化和水腫,表現“假包膜”現象,可被誤以為境界清楚,其實腫瘤已超出邊界浸潤生長。

腫瘤的硬度因腫瘤有無繼發性改變而異,一般軟硬相間,質地不均,腫瘤可呈多種顏色,瘤內常有囊變,壞死及出血,鈣化少見,典型腫瘤切面可見灰色的瘤體,紅色的新鮮出血,紫色的出血塊,黃色的陳舊出血和白色的間質增生,腫瘤亦可有大小不一的壞死灶和囊性變,囊內液體可呈血性,棕色,或黃色,也可為散在於腫瘤實質區內的多個小囊,腫瘤血運豐富,周圍腦水腫明顯,突出到腦表面和腦室者,腫瘤細胞可隨腦脊液播散,個別的可向腦外轉移至肺,肝,骨或淋巴結。

膠質母細胞瘤組織表現復雜,形態不一,同一腫瘤的不同部位亦不一致,根據WH0(1990)提出的分類標準,膠質母細胞瘤分為以下兩個組織學亞型:①巨細胞型膠質母細胞瘤,②膠質肉瘤,這些亞型的提出,主要是根據腫瘤的某些比較突出的形態特征而定,與患者的預後無肯定的相應關系。

腫瘤細胞有多種組織學形態,增殖的腫瘤細胞常以小而深染的圓細胞為主,伴以間變的未分化的纖維性,原漿性與肥胖性星形細胞,另有大而怪異的來源不明的瘤細胞,腫瘤細胞直徑相差懸殊,大者可達30μm以上,小者可能不足10μm,部分腫瘤胞質十分豐富,亦有胞質完全缺如而呈裸核者,核多形性並有較多分裂象,腫瘤壞死區被成堆狹長的腫瘤細胞層層環繞,腫瘤細胞核分裂象相當多見,並可見到單核或多核瘤巨細胞,供血的血管豐富,在腫瘤細胞增殖旺盛的區域內,可出現血管內皮細胞的異常增殖,形成圍繞的血管球,與腎小球相似,構成膠質母細胞瘤鏡下的另一個特征,來源於血管外膜細胞的間質纖維增生,嚴重者可成為腫瘤成分。

少數腫瘤可有蛛網膜下腔播散,10%~20%膠質母細胞瘤患者腦脊液中可發現腫瘤細胞,有軟腦膜種植者約10%,屍檢中達30%,開顱行腫瘤切除術後的患者極少數可發生腫瘤顱外轉移。

電鏡下腫瘤細胞大小形狀不一,形態呈原始低分化,核大而周質少,細胞器稀少但多聚核糖體豐富,核不規則,核仁突出,常見核分裂象,巨細胞的細胞膜常有折疊,有時可見大量微絨毛,細胞器多少不固定,核畸形,多形,或分葉,高度不規則,巨細胞型膠質母細胞瘤的胞質極為寬闊,充滿大量膠質絲,方向不定,成熟程度不一,線粒體散在其中,糖原豐富,核染色質與核仁突出,毛細血管和小血管內皮增生呈球狀,使血管腔閉鎖,大血管內皮都有增生,多層基膜包繞,大量膠質纖維產生,常見腫瘤細胞有不同程度的壞死,壞死灶中和血管周圍常見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和其他炎性細胞。

什麼是膠質母細胞瘤

膠質母細胞瘤起病急,病程短,病人很快就會出現高顱壓以及定位體征。病人的高顱壓癥狀表現出現早,進展快,常表現為劇烈頭部脹痛,嘔吐,視盤水腫,甚至意識障礙,腦疝。這與腫瘤生長迅速,易壞死,囊變有關,還與腫瘤代謝物引起的瘤周腦組織水腫有關。

神經系統定位癥狀:癲癇的發生率較低。位於額葉的腫瘤常引起精神癥狀,病人主要表現為淡漠,智力減退,癡呆。其他部位的腫瘤也相應的引起定位體征。

本病的主要臨床特征是:膠質母細胞瘤、頭痛。

膠質母細胞瘤可以確診嗎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查,一般可以做出診斷。

臨床表現:膠質母細胞瘤生長速度快、病程短,70%~80%患者病程在3~6個月,病程超過1年者僅10%。病程較長者可能由惡性程度低的星形細胞瘤演變而來。個別病例因腫瘤出血,可呈卒中樣發病。由於腫瘤生長迅速,腦水腫廣泛,顱內壓增高癥狀明顯,幾乎全部病人都有頭痛、嘔吐、視盤水腫。有頭痛(73%)、精神改變(57%)、肢體無力(51%)、嘔吐(39%)、意識障礙(33%)與言語障礙(32%)。腫瘤浸潤性破壞腦組織,造成一系列的局灶癥狀,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和偏盲等。神經系統檢查可發現偏癱(70%)、腦神經損害(68%)、偏身感覺障礙(44%)與偏盲(39%)。癲癇的發生率較星形細胞瘤和少枝膠質細胞瘤少見,約 33 %的病人有癲癇發作。約20%的病人表現淡漠、癡呆、智力減退等精神癥狀。

實驗室檢查:腰穿多提示壓力增高,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及白細胞增多,少數病例特殊染色有時可發現脫落的腫瘤細胞。腰穿時病人顱內壓較高應註意防止腦疝的形成。

其他輔助檢查:

1、放射性核素檢查 診斷陽性率較星形細胞瘤為高,病變局部顯示放射性濃區。頭顱 X 線平片僅顯示顱內壓增高,偶見松果體鈣化後的移位。腦血管造影見血管受壓移位,約半數顯示病理血管,病變處血管多粗細不均、扭曲不整,有的呈細小點狀或絲狀。

2、CT掃描 腫瘤呈邊界不清的混合密度病灶,其中多有瘤內出血所致高密度表現但鈣化者較少,瘤內壞死及囊性變呈低密度影,而使其形態呈多形性,病灶周圍多數腦水腫較重,腫瘤與腦組織無明顯邊界。腦室常被壓迫變小,變形或封閉,中線結構常向對側移位。增強後95%的腫瘤呈不均勻強化,常表現為中央低密度的壞死或囊變區,周邊增生血管區不規則的環形、島形或螺旋形強化影(圖1)。壞死區常位於腫瘤實質內,呈邊界不整齊的低密度區。

3、MRI檢查 腫瘤在T1加權圖像上呈低信號,T2W像為高信號的邊界不清的腫瘤影(圖2),與鄰近腦組織不容易區分,占位效應十分明顯。腫瘤內若有較大的壞死區則呈更低信號,若有出血呈高信號。胼胝體常受累,中線結構如縱裂池可變形、變窄或移位。腫瘤在T2加權像呈混雜信號,以高信號為主,散在性分佈低與等信號。註射 Gd-DTPA 後腫瘤十分顯著的對比增強使得腫瘤與鄰近結構有明確的分界,且好發在腦深部,是較為特征性的表現。

膠質母細胞瘤存活率高嗎

膠質母細胞瘤的生長是非常迅速的,患者的發病過程普遍都非常短,都在半年左右。膠質母細胞瘤出現在患者的頭部,隨著腫瘤的慢慢長大,會使患者的顱內壓升高,引起患者頭痛、嘔吐、四肢無力、意識障礙、精神障礙甚至還有可能出現偏癱、偏盲、癡呆以及智力減退的情況。

目前治療膠質母細胞瘤主要以手術、放療、化療和其他的綜合治療為主,手術治療是在不加重神經功能障礙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得切除腫瘤。手術治療膠質母細胞瘤是最有效的方法,切除腫瘤能夠有效的較小患者的顱內壓,從而減輕患者的頭痛、嘔吐、腦水腫等癥狀,還可以有效的減低患者神經系統並發癥的發生率。

放療和化療都是比較考驗患者的身體素質的,如果患者耐受,那麼經過放療和化療也能達到一種比較好的療效,如果患者的腫瘤已經到瞭晚期,身體非常虛弱,那麼就比較不適合化療瞭。患者可以每兩個月放療一次,可以同時進行免疫治療,有一部分患者可以獲得長時間的緩解期。

隻要能夠在早期的時候發現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存活率還是比較高的。經過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方法,患者可以延長一定的生存期。所以當我們的身體出現異常的餓時候,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不要以為有些小毛病不用在意,往往這些小毛病就是大病的征兆。

膠質母細胞瘤復發瞭該怎麼辦

第一手術治療

膠質瘤具有侵潤性生長的特點,復發是不可避免的情況。復發後,治療方法仍以手術治療法為主。手術是治療復發膠質母細胞瘤最有效的方法。完全切除腫瘤是治療的首要步驟, 化療及放療是其次步驟。根據范圍,腫瘤切除可以分為全切除和部分切除;根據程度,腫瘤切除可以分為全切除、大部分切除、部分切除和活檢。在手術過程中,註意事項很多,比如在保留正常腦組織的基礎上盡可能切除腫瘤;避開中藥功能區皮質和大血管;當腫瘤不完全切除時,為降低顱內壓,延長壽命,腫瘤周圍的非功能區腦組織大塊切除。

第二放療、化療

放療、化療是一種手術後常使用的治療方法。放療、化療對患者恢復健康有輔助作用,化療時間為每兩個月一次,化療後患者癥狀會有所緩解,但由於腫瘤具有耐受性的特點,所以化療時要聯合使用多種藥物,這樣才能達到治療的最終目的。

第三光動力療法

光動力療法,簡稱PDT,是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的方法之一,具有較高特異性的特點,基本原理是光敏劑存在腫瘤細胞和正常腦細胞儲留比達到1:20-40,腦腫瘤組織內光敏劑含量與殺傷力成正比,含量越高,越有利於殺傷腫瘤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