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現在是一種非常高發的疾病,該病給很多的傢庭造成瞭嚴重的影響,小兒腦癱影響著孩子的身體發育,所以這是很多媽媽們最關心的問題,小兒腦癱的預防應註重。那麼如何預防小兒腦癱呢?到底有哪些呢?我們一起看下面的介紹。

腦癱兒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1、分娩期的因素

難產:可致嬰兒頭部受傷、顱內血腫等。

早產:早產兒體重小、發育不完善,較易發生缺氧和顱內損傷。

新生兒窒息:腦癱的原因還有出生時無呼吸,濫用激素催產等。

2、出生後病因

腦部感染如腦膜炎、腦炎等,頭部外傷或顱腦內出血,感染引起的高燒或嚴重腹瀉引起重度脫水。這些都是腦癱的原因。

3、妊娠期因素

在妊娠過程中,如何導致胎兒缺血、缺氧的因素,均可導致胎兒大腦受損,這也是腦癱的原因。

如果傢中有新生兒患有腦癱疾病,那麼首先不需要過分的著急,選擇正規的醫院進行治療才能真正改善腦癱的病情。很多的情況都是引發腦癱發作的原因,準媽媽在懷孕期間首先需要做好預防,才能從根源去預防腦癱疾病。

小兒腦癱的預防應註重

1、對患有嚴重疾患或接觸瞭致畸物質,妊娠後可能危及孕婦生命安全或嚴重影響孕婦健康和胎兒正常發育的,醫生應給以醫學指導,避免懷孕。在妊娠後期,定期檢查,以及時瞭解母親和胎兒的健康情況,糾正異常胎位。

2、增加營養:妊娠後期,胎兒的發育較快,而且又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及時給孕婦提供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葡萄糖、核酸、維生素、微量元素,對胎兒的正常發育意義重大

3、防止感染:弓形蟲、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帶狀皰疹病毒等均可能使胎兒畸形,造成先天性缺陷。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新生兒約有1/3出現中樞神經病變,從而發生小頭畸形和腦鈣化。先天梅毒亦能引起胎兒的腦損害。

4、註重胎教:胎兒具有活躍的特殊節律,有目的的運動,胎兒四五個月起已具備瞭初步的聽、視等感知能力,並出現瞭初步的記憶力,七八個月胎兒意識開始萌發。胎兒在宮內可發覺光和聲,靠他的感覺器官已具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對其母的情感和活動有復雜的反應,胎兒活動也受生物鐘支配,與母親的活動、情感有關。

孩子得瞭小兒腦癱會出現哪些癥狀

小兒腦癱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開始1—6個月為第一階段,小兒腦癱患兒常表現為肌肉無力,抬頭困難,坐不住,手指及大腿等各關節都過度背屆,當然也站不穩。

半年到兩年為第二階段,小兒腦癱患兒肌肉張力不穩定,關節活動開始有阻力。有時像折刀感。最後階段表現為各種形式的痙攣。如果患兒在小兒腦癱早期就明確診斷,應該盡早開始運動訓練,因痙攣和畸形尚未發生,此時必須讓小兒腦癱患兒一直保持關節的充分活動,活動范圍要達到正常的極限。同時,兩歲以內的孩子腦細胞分化尚未完全,有很大的可塑性。此時加強運動訓練,是預防惡化、恢復功能的有利時機。

因為小兒腦癱的發病機制各不相同,臨床上常表現為不同腦區受累的特征。根據相應的臨床特點,腦癱可分為共濟失調型、痙攣型、手足徐動型等多種類型。共濟失調型小兒腦癱較少見,主要表現為小腦病變體征,常見眼球震顫,辨距不良,步態不穩、搖晃及意向性震顫等。痙攣型小兒腦癱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折刀樣”增高,以屈肌張力增高為主,下肢內收肌群尤為顯著。小兒腦癱患兒雙大腿外展困難,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腸肌收縮而致跟腱攣縮。手足徐動型小兒腦癱常常表現為四肢、頭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蟲樣”不自主運動。緊張、興奮時加重,安靜時減輕,入睡後多動消失。

早期如何判斷小兒患上瞭腦癱

一、從孩子的癥狀判斷是不是患上瞭小兒腦癱:

小兒腦癱患兒在出生不久常少哭、少動、哭聲低弱,過分安靜。或多哭、易激惹、易驚嚇或反復出現肉跳可能就是腦癱的表現。嬰兒期出現的非進行性中樞性癱瘓,表現為運動障礙或姿勢異常。嬰兒期是指1歲以內的小兒,非進行性是指小兒腦癱患兒的臨床表現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嚴重,甚至死亡,中樞性癱瘓是指神經系統檢查時顯示出腦損傷的陽性體征,包括肌張力、異常姿勢、腱反射及病理征等。換句話說,如果癥狀在1歲以後出現,隨著年齡增長不斷惡化,或者不具備中樞性癱瘓神經系統體征者,就不能診斷為小兒腦癱。

二、從儀器檢查判斷是不是患上瞭小兒腦癱:

像小兒腦癱這種疾病最重要的是早發現,病情發現的越早,對於治療小兒腦癱就越有利。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傢長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肌張力情況,來初步判斷孩子是否有患上小兒腦癱的可能性。肌張力是安靜狀態下肌肉的緊張度,通過被動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後肢體,瞭解其肌張力。小嬰兒可握住其前臂搖晃手,根據手的活動范圍瞭解上肢肌張力。測下肢肌張力還可握住小腿搖擺其足,根據足活動的范圍判斷其張力,張力低時搖晃手足時手足甩動的范圍大,張力高時活動范圍小。

腦癱患兒康復訓練的方式有哪些

(1)專註力的訓練:大多數腦癱患兒由於認知和智力障礙,註意力通常維持在數秒時間,而專註力是社交的基礎,故在對腦癱患兒進行早期教育康復時專註力是首要一環。在安靜的環境中,把患兒喜歡的食物或玩具在患兒視線范圍內以吸引其註意,訓練者與患兒相對而坐時兩者視線須保持在同一水平上,逐漸延長訓練時間,內容循序漸進,直至患兒能控制自己的專註力。

(2)感知覺的訓練:患兒的學習是通過運用不同的感官與外界事物接觸的經驗而獲得。特別是在言語和語言表達等方面亦依賴於上述的感知經驗,使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有更深的認識及瞭解,從而掌握和運用感知覺的訓練:

(3).視覺運動訓練:采用幻燈、彩色投影為主的教學方法,在教具上以顏色鮮艷、色彩對比強烈的物件為主,按患兒接受的程度、數量上從少到多,循序漸進。

(4).聽覺訓練:在進行聽覺記憶訓練時,安靜的環境非常重要,多采用一對一的形式進行。再加以音調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控制。教學中以聆聽鼓聲、鈴聲的強弱、快慢、次數,逐漸從聽覺記憶發展到語言表達。

(5).觸覺訓練:對嬰幼兒的觸覺早期幹預是鼓勵患兒用手去觸摸日常接觸到的物件,觸摸自然界的物件,觸摸溫順的傢禽類動物、蔬菜、水果等以增加他們觸覺經驗及興趣。

(6).語言訓練:由於1~2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最佳年齡,因此應抓住這一黃金時期,與患兒用語言溝通,並鼓勵患兒多用語言交流。教學形式多用實物與卡片、韻律與動作,並貫穿以漢語拼音發音教學,讓患兒掌握每一個漢字、每個詞的正確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