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MM說著自己胃口不好,其實有時候問題並不出在胃上,而是脾虛導致的。脾虛又易引起精神疲倦、少氣懶言、疲乏無力,那麼,脾虛之人吃什麼好呢?下面,介紹哪些虛可以補,哪些虛不能補,一起看看吧!

這三種虛不能補

說到體虛,一般人都會想要補一補,但是“補虛”也是有講究的,以下三種情況就不宜大補或立即進補。

初感外邪。初感外邪最常見的是感冒,可出現發燒。有瞭外邪後,機體的正氣要和邪氣進行交戰,當務之急是把正氣調到體表以驅逐邪氣。如果此時隻顧補正氣而不發佈作戰命令,很可能貽誤戰機,使病程延長。因此感受外邪以後一般要用辛味藥來發散,即驅逐外邪。如體虛受瞭風寒,可以先喝一些生薑紅糖水驅寒,然後再進行補益。

體內濕熱。1.上焦有濕熱,如出現頭部發熱、咳嗽痰多、口中黏膩等癥,此時進補會使補益藥不能順利下降,不僅下面得不到營養,還會助長上面的濕熱,一補就上火。這種情況需要先開上焦,宣肺氣,可食用杏仁等宣肺止咳的藥物。2.中焦有濕熱,如出現胃脘疼痛、灼熱,口幹卻不想喝水,饑餓卻不想吃飯,小便色黃,大便不暢等癥。此時若給予補益藥,會加重脾胃負擔,運化不開,出現腹部脹滿、惡心等癥狀。因此需要先化開中焦濕熱,可食用幹薑、茯苓等健脾祛濕之品。3.下焦有濕熱,如出現下肢浮腫、小便短赤、渾濁等癥,進補同樣會加重癥狀,可以先服用薏米等食物以利濕。

極度虛弱。人吃入的補藥必須通過氣血這個傳送帶運送到全身,才能發揮效用。當身體極度虛弱時,氣血流通也變得緩慢,把一堆甘緩黏膩的補藥放在一個疲憊的傳送帶上,一來會導致貨物堆積,二來會使傳送帶運行得更慢,形成惡性循環。但身體極虛必須要補,怎麼解決這個矛盾呢?一是要減少藥量,循序漸進;二是暫時不用太滋膩的藥物,可以先服用些山藥、薏米、麥冬、百合、蓮子等甘淡藥物,由淺入深。

11種健脾補虛食物

補脾食物:糯米

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孫思邈說:“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泄。”所謂脾病,乃指脾虛為病之義。《本經逢原》說得好:“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滯。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補脾食物:紅薯

俗稱甘薯、山芋。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禦風寒,益顏色。”《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補脾食物:粳米

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食鑒本草》即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本草經疏》亦雲:“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谷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

補脾食物:薏苡仁

俗稱苡仁米、六谷米。有補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時珍說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經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補脾”的記載。脾虛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補脾食物:白扁豆

性平,味甘,能補脾胃虛弱。《本草綱目》中說:“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瀉,暖脾胃。”《本草求真》還解釋道:“扁豆如何補脾?蓋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於脾而有益也。”《會約醫鏡》認為:扁豆“炒用健脾止瀉”。對於脾虛嘔逆,食少久泄、小兒脾虛疳積、婦女脾虛帶下者,最宜食之。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

補脾食物:牛肚

性平,味甘,也能補虛養脾胃。歷代醫傢多有論說。《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記載。《本草蒙筌》亦稱牛肚“健脾胃”。《本草綱目》還說它能“補中益氣,養脾胃。”所以,凡脾虛之人,或病後脾胃虛羸,宜煨食之。羊肚也有與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虛者食之亦宜。

補脾食物:牛肉

性平,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醫林纂要》中說得好:“牛肉味甘,專補脾土,脾胃者,後天氣血之本,補此則無不補矣。”故凡久病脾虛、中氣下陷、氣短乏力、大便泄瀉、脾虛浮腫之人,宜用牛肉燉汁服食,或用牛肉適量與大米煮粥調料進服,這對脾胃虛弱的恢復,大有裨益。

補脾食物:西國米

又稱西谷米,西米。白凈滑糯,營養豐富。性溫,味甘,能溫中補脾,凡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頗宜。《柑園小識》記載:“西谷米健脾運胃,久病虛乏者,煮粥食最宜。”

補脾食物:飯豇豆

性平,味甘,能健補脾胃,對脾胃虛弱、食少便瀉,或婦女脾虛帶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的記載。明·李時珍還說它能“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除通常炒食外,還可同粳米煮飯或煮粥食用。

補脾食物:鯽魚

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腸經,有健脾養胃作用,故脾胃虛弱者宜食。《唐本草》早有“鯽魚合蓴作羹,主胃弱不下食”的記載。《本草經疏》還說:“鯽魚,甘溫能益脾生肌,調胃實腸,與病無礙,諸魚中惟此可常食。”

補脾食物:白鯗

為大黃魚或者小黃魚的幹制品。有健脾、開胃、補虛、消食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它“開胃醒脾,補虛活血,為病人產後食養之珍”。《本草匯言》中還說:“黃魚有養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減,不能進厚味者。以白鯗水煮爛食之,健利腸胃,為腸虛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誠藥食中之良品也。”可見脾胃虛弱者食之頗宜。

補虛偏方

補虛偏方

清潤瓜絲

原料:新鮮西瓜皮300克,天冬、麥冬各50克,薄荷5克,菜油、麻油、糖、精鹽各適量。

做法:天冬、麥冬用水浸泡發胖後,剖開,除去內芯,再切成細絲。將薄荷用紗佈袋包好,與天冬絲、麥冬絲一起,加水煎煮,熟後取出薄荷,倒去藥汁,再將其瀝幹,備用。西瓜皮削去青皮,切成細絲,用鹽少許拌勻,約1—2小時後,瀝去水汁。起油鍋,將天冬、麥冬、西瓜皮三絲一起倒入鍋內,用旺火急炒片刻,然後加入麻油、白糖,拌勻盛盤即可。此菜清脆香甜,爽口不膩。天冬、麥冬都有潤肺養陰、養胃生津的功能。菜中配用少許薄荷,能增強解暑清熱的效果,並能使人感到清涼爽口。

百花炒素

原料:金針菜、黑木耳各少許,油豆腐10隻、豆腐幹3塊、青椒2隻、鮮百合100克、款冬花10克、北沙參20克、桔梗20克,菜油、麻油、精鹽、糖、蔥花、味精各適量。

做法:鮮百合剝開,撕去外皮,洗凈,用水氽一下,如無鮮百合,也可用百合幹浸泡後代替。款冬花、沙參、桔梗分別用水浸泡,煎煮,瀝去藥汁,共2—3次,以嚼嘗無苦味為準,瀝幹備用。金針菜、黑木耳用水浸發、洗凈,同時把油豆腐、豆腐幹、甜椒切絲,將上述已加工的藥和菜一起倒入鍋內炒拌,加入鹽、糖、味精、蔥花,起鍋時淋入麻油即可。此菜營養豐富,滋味獨特。百合和款冬花為潤肺止渴的良藥,再配以潤肺養陰的沙參、宣肺止渴的桔梗,潤養肺陰和止渴的作用良好。

參金冬瓜湯

原料:冬瓜400克,咸肉或火腿100克,太子參30克,金銀花10克,味精、蔥花適量。

做法:咸肉或火腿切片,冬瓜洗凈切成薄片。太子參、金銀花放在一起,用水煎煮至太子參軟爛,金銀花取出棄去,藥汁澄清備用,咸肉或火腿、冬瓜加水煮熟,放入太子參、味精和蔥,並兌入少量澄清的藥汁,燒滾即成。此湯以夏季傢常菜咸肉冬瓜湯為基礎,口味清鮮,有扶助正氣、清熱解毒及預防熱癤、痱子等作用,是暑夏不可缺少的鮮湯美食。

胡蘿卜羹

原料:取胡蘿卜兩根,

做法:切成細線,與冷牛奶(加熱過的)150克混合攪勻,加入適量鹽。每日一杯,分3次服用,連續一周最為有效。

豆蔻奶汁

原料:將芹菜、青蔥

做法:切成細絲,與四杯酸奶或奶酒混合,並加些豆蔻肉末和適量的鹽,充分攪拌後放入冷藏室。每天清晨服用半杯(20-30克)。此外一些食物也應在日常飲食中攝取,諸如、阿膠、大棗、桂圓、黑芝麻、枸杞等,市場上以這些食物原料為基礎而煎熬而成的膏方-懷參阿膠桂圓膏,營養也更豐富,吸收更好。

蜂蜜果丁

原料:取核桃仁200克搗碎,與無花果、杏幹、葡萄幹各100克混合,加上蜂蜜100克,

做法:細心調和即成。每日飲用一食勺。

葡萄人參補酒

原料:在1公斤白葡萄酒加入20克桂皮,20克人參,

做法:密封浸泡15天。然後啟開,每天飲用一杯(50-80克)。

補虛正氣湯

原料:炙黃芪20克,黨參1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黃芪、黨參切片,用清水浸泡40分鐘,按水煮提取法,提取黃芪、黨參濃縮液、60毫升番米洗凈煮粥,粥將成時加入黃芪、黨參濃縮液,稍煮片刻即可。早晚各食1次,服時酌加白糖。一般連服3-5天後,間隔2-3天再服。服粥期間忌食蘿卜和茶葉。

補虛茶

紅茶和黑茶

(雲南滇紅、普洱)屬於全發酵茶類、性溫和、較適合年老、體虛人士、有暖胃潤腸、減肥解毒、降低血脂、舒緩便秘等功用。紅茶還可加奶沖泡,口味獨待,沖泡時投入茶葉占容器的1/5~1/10,用於90~100攝氏度開水沖泡、第一遍同綠茶泡法,第二遍時間為5秒,第三遍為6秒,以此類推、一般能連續沖泡十次左右。

茶葉5克,開水沖泡3分鐘後,加A l0粒紅棗搗爛的棗泥。有健脾補虛作用,尤其適用於小兒夜尿,不思飲食。

枸杞

枸杞子6克,紅茶3克,沸水沖泡飲用,具有補肝明目,滋腎潤肺的功效,適用於陰虛頭暈目眩,視力減退,腰膝酸軟等癥。

紅棗

紅棗10枚,白糖10克煮爛,加入5克茶葉沖泡的茶汁飲食,具有補精養血,健脾和胃等功效,適用久病體虛,貧血等癥。

黃芪

黃芪15—25克,水煎後加入紅茶l克飲用,具有補虛弱的功效

大棗益氣補虛六食療方

1.癔病性精神恍惚,哭笑無常,心煩失眠,情緒波動較大者,用大棗15枚,浮小麥50克,甘草10克,有益氣養心,安神定志的功效。

服用方法:將以上3味藥洗凈,煎煮1小時,去甘草後食用。

2.中老年人脾胃虛弱,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體倦乏力,大便溏泄等癥狀者,用大棗10枚,山藥10克,蓮子10克,大米100克,有益氣健脾,補虛健身的功效。

服用方法:將大棗、山藥及蓮子洗凈與大米同煮為粥,早晚食用。

3.肝炎及肺結核病後恢復期,身體虛弱,疲乏無力,用大棗肉500克,白糖適量,有益氣補虛的功效。

服用方法:將大棗洗凈去核,用水煮爛成膏狀,用容器貯存,早中晚各服用1湯匙。

4.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紫癜、蕁麻疹等)的輔助治療,每日服用鮮棗50~100克或大棗20~50枚,有補氣健身,抗過敏的功效。

服用方法:將棗洗凈後不拘時服用,至過敏癥狀消失為止。

5.慢性疾病或大病後身體虛弱,大棗30克,花生30克,羊肉100克,調料少許,有益氣補虛,健脾養血的功效。

服用方法:將羊肉洗凈切為小塊,放入花生大棗及調料,加水適量,用文火燉煮2小時,食肉喝湯。

6.神經衰弱患者,有失眠多夢,心悸健忘,疲倦無力,精神萎糜者,用大棗20枚,龍眼肉10克,蓮子50克,白糖少許,有健脾養血,益心安神的功效。

服用方法:將大棗、龍眼肉及蓮子洗凈後加水適量,煮爛熟後加白糖調味,早晚食用。

滋陰補虛的小米

小米可以釀酒、釀醋,五糧液、汾酒以及南方人喜歡喝的小米黃酒、日本人愛喝的清酒,主要原料都是小米,山西陳醋的主要原料也是小米。

【營養成分】

和大米比較,小米的營養優勢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

——含有豐富的脂肪,為大米的7.8倍,且主要為不飽和脂肪酸

——含有大量的維生素,為大米的4.8倍

——膳食纖維含量豐,為大米的4倍

——所含鉀高鈉低,鉀鈉比大米為9而小米為66,經常吃些小米,對高血壓患者有益

——含鐵量高,為大米的4.8倍;含磷也豐富,為大米的2.3倍,這就是小米能補血、健腦的原因

【藥用功效】

小米熬成粥後黃香柔滑、回味悠長,喝之滿口泛香,可滋陰補虛,民間有“養人”之說,是老、幼、孕婦最適宜的補品,可以幫助她們增強體力,民間還流行給產婦吃紅糖小米粥,給嬰兒喂小米粥湯的習慣。

小米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對緩解精神壓力、緊張、乏力等有很大的功效。

小米因富含維生素等,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口角生瘡的功效。

發芽的小米和麥芽一樣,含有大量酶,是一味中藥,有健胃消食的作用,食欲不振的人不妨多吃。

【食用宜忌】

小米的蛋白質營養價值並不比大米更好,因為小米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並不理想,賴氯酸過低而亮氨酸又過高,所以產後不能完全以小米為主食,應註意搭配,以免缺乏其他營養。

小米不宜與大豆或肉類食物混合食用。

小米粥不宜太稀薄。

【適用量】

每餐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