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聽到特發性震顫這個名字可能會感到有些陌生,因此對於它的危害相信也沒有多少的瞭解,所以下面,就再次請專傢為大傢詳細講解。而且專傢提醒一旦患上特發性震顫後一定需去及時治愈,因為特發性震顫的傷害實在是嚴重。下面就來瞭解下患有特發性震顫的危害。

特發性震顫有什麼癥狀

特發性震顫的癥狀1.特發性震顫惟一的癥狀就是震顫,偶有報道伴有語調和輕微步態異常,患者通常首先由上肢開始,主要影響上肢,雙側上肢對稱起病,也可單側上肢起病,一旦上肢影響後,常向上發展至頭,面,舌,下頜部,累及軀幹和雙側下肢者少見,僅在病程的晚期出現,而且程度比上肢輕。

特發性震顫的癥狀2.典型的特發性震顫在兒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均可發現,對起病的高峰年齡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起病年齡的分佈為雙峰特征,即在20~30歲和50~60歲這兩個年齡段,另一種觀點認為特發性震顫很少在少年發病,隨著年齡增長發病人數增加,平均起病年齡37~47歲。

特發性震顫的癥狀3、許多因素都可以影響震顫,饑餓,疲勞,情緒激動和溫度(高熱,熱水浴)等會加重震顫,與大多數不自主運動一樣,特發性震顫在睡眠時緩解,也有個別報道,震顫在淺睡中仍然持續存。

以上介紹瞭特發性震顫的癥狀有哪,對於特發性震顫這種殘害患者健康的高發疾病,一旦發現瞭特發性震顫的癥狀,應該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那樣才能恢復原來的健康生活。

特發性震顫的危害

1、帶來外表和社交尷尬,通常不引起殘疾,有的病例震顫可妨礙手完成精細動作如書寫,喉肌受累時可影響發音,下肢多不受累。患者常述及少量飲酒可使癥狀顯著緩解,但為時短暫,機制不清。檢查通常無其他神經系統體征。

2、特發性震顫多於十餘歲或成年早期發病,震顫是的臨床癥狀,表現為姿勢性或動作性震顫,常累及一隻手或雙手或頭部,癥狀直到後來才逐漸變得明顯。

3、特發性震顫臨床常見的癥狀是運動障礙性疾病,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姿勢性或動作性震顫是表現健康搜索緩慢進展或長期不進展。

4、特發性震顫的震顫常見於手,其次為頭部震顫,極少的病人出現下肢震顫。特發性震顫在註意力集中、精神緊張、疲勞、饑餓時加重,多數病例在飲酒後暫時消失,次日加重。這是常見的特發性震顫的危害。

如何對付特發性震顫

特發性震顫在生活上尤其是心理上對老年人的影響比較大。對有震顫的病人,首先要進行詳細地詢問病程,因為帕金森病震顫出現得比較快、病程短一些。特發性震顫病程很長,它可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發展不大。這是和帕金森病明顯不一樣的。

其次,就是進行一些神經系統的檢查,發次,就是進行一些神經系統的檢查,發現有沒有其他的癥狀。特發性震顫治療通常采取兩種措施:一個是心理治療,一個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就是首先要正視這個現實,不能怕人知道,使心情放平和。

另外生活要規律,避免激動勞累,對病程有好處。對於一些病人需要藥物治療,比如從事某些工作需要止顫,就要服用藥物。用藥量根據病人的情況,震顫輕時可以服量低,或者間斷服用,嚴重的就要持續服用。

同時還應該服一些維生素類藥物,比如維生素e、維生素c,對神經有保護、抗衰老的作用。 如果對藥物治療不理想,或是很嚴重,也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和帕金森病的止顫治療相同的。這種病不能根治,但是通過積極及時的治療,能夠控制病情延緩病程。

特發性震顫各種療法

1、心理治療:首先要正視這個現實,不能怕人知道,使心情放平和。另外生活要規律,避免激動勞累,對病程有好處。

2、藥物治療:用藥量根據病人的情況,震顫輕時可以服量低,或者間斷服用,嚴重的就要持續服用。同時還應該服一些維生素類藥物,比如維生素e、維生素c,對神經有保護、抗衰老的作用。

3、手術治療:如果對藥物治療不理想,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和帕金森病的止顫治療相同的。這種病不能根治,但是通過積極及時的治療,能夠控制病情延緩病程。

4、飲食調理:多吃抗動脈硬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芹菜、洋蔥等有降壓抗血脂的作用,多吃五谷雜糧,品種越豐富對病情越好。高脂肪、高熱量、高糖食品要限制,特別是油炸食品應該少吃。

5、生活註意:飲酒以後可以使癥狀減輕,但是一般也就維持2~4個小時,此後癥狀又會加重,所以飲酒不能治療此病,反而使癥狀加重,應該嚴格限制。

6、加強鍛煉:有這種病的老年人在康復期間應該註意盡量做一些體能鍛煉,比如太極拳、體操。

特發性震顫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特發性震顫鑒別診斷十分重要,主要與以下疾病鑒別。

1.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多在老年發病,此時期也是特發性震顫的多發年齡,因此許多特發性震顫被誤診為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患者合並PD幾率高於普通人群,研究發現,PD患者親屬發生震顫至少是正常對照組2.5倍,PD合並特發性震顫患者的親屬發生震顫幾率高達10倍。說明特發性震顫與PD雖是兩個獨立的疾病,但兩者之間可能存在一定聯系。PD震顫以靜止性為主,可合並動作性震顫,常伴動作遲緩、強直、步態異常和表情少等。

2.甲亢和腎上腺功能亢進 引起生理亢進性震顫,對肢體施加較大慣性負荷時,震顫頻率可減少1次/s以上,特發性震顫無此表現,可伴食欲亢進、多汗、心率加快、體重減輕、神經興奮性增高和甲狀腺腫大等甲亢表現,伴滿月臉、向心性肥胖、高血壓和多血質等腎上腺功能亢進表現。

3.直立性震顫 表現站立時軀幹和下肢姿勢性震顫,可累及上肢,伴體態不穩和小腿痙攣(肌肉高頻強直收縮所致),坐下或仰臥後緩解,行走時減輕。傢族性姿勢性震顫患者合並直立性震顫幾率較高,PET檢查兩者都有雙側小腦、對側豆狀核和丘腦功能異常,提示二者可能存在一定聯系。與特發性震顫相比,直立性震顫頻率(14~18次/s) 更快,用氯硝西泮(氯硝安定,clonazepam)、加巴噴丁(gabapentin)可顯著緩解。

4.小腦傳出通路病變 主要是小腦底核及結合臂病變,表現上肢和下肢意向性震顫,常伴其他小腦體征如共濟失調等。

5.中毒或藥物引起震顫 通常為姿勢性震顫合並運動性震顫,也可出現靜止性震顫和意向性震顫,取決於藥物種類和中毒嚴重程度。多數震顫累及全身,節律不規則,可出現撲翼樣震顫,伴肌陣攣。

6.皮質震顫 為不規則高頻(>7次/s)姿勢性和運動性震顫,常伴運動性肌陣攣。電生理檢查可發現巨大體感誘發電位及體感反射增強。

7.紅核及中腦性震顫 是靜止性、姿勢性及意向性震顫的混合體,震顫頻率2~5次/s。通常由紅核附近病變(腦卒中或外傷)引起,影響一側黑質紋狀體及結合臂通路,導致對側肢體震顫,本病常伴腦幹和小腦病變其他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