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hemifacial spasm,hfs)為陣發性半側面肌的不自主抽動,通常情況下,僅限於一側面部,因而又稱半面痙攣,偶可見於兩側。開始多起於眼輪匝肌,逐漸向面頰乃至整個半側面部發展,逆向發展的較少見。可因疲勞、緊張而加劇,尤以講話、微笑時明顯,嚴重時可呈痙攣狀態。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齡報道為兩歲。以往認為女性好發,近幾年統計表明,發病與性別無關。hsf發展到最後,少數病例可出現輕度的面癱,那麼面肌痙攣如何分級呢。

面肌痙攣的原因

血管因素

1875年schulitze等報道瞭一例hfs病人行屍檢時,發現其面神經部位存在有“ 櫻桃”大小的基底動脈瘤。目前已知大約有80%~90%的hfs是由於面神經出腦幹區存在血管壓迫所致。臨床資料表明:在導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腦前下動脈(aica)及小腦後下動脈(pica)為主,而小腦上動脈sca)次之。已知sca發自於基底動脈與大腦後動脈交界處,走行最為恒定,而pica和aica則相對變異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異位壓迫到面神經;另外迷路上動脈及其他變異的大動脈如椎動脈、基底動脈亦可能對面神經形成壓迫導致 hfs。以往認為:hfs是由於動脈的搏動性壓迫所致,近幾年研究表明:單一靜脈血管壓迫面神經時亦可導致hfs,且上述血管可兩者或多者對面神經形成聯合壓迫,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hfs手術的預後。

非血管因素

橋腦小腦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變,如肉芽腫、腫瘤和囊腫等因素亦可產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於:①占位導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等報道瞭一例cpa表皮樣囊腫使aica移位壓迫到面神經導致hfs;②占位對面神經的直接壓迫;③占位本身異常血管的影響如動靜脈畸形、腦膜瘤、動脈瘤等。另外後顱窩的一些占位性病變也可導致hfs。如罕見的中間神經的雪旺氏細胞瘤壓迫面神經導致的hfs。hirano報道一例小腦血腫的患者其首發癥狀為hfs。在年輕患者中,局部的蛛網膜增厚可能是產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網膜囊腫偶可發生hfs。

其他因素

面神經的出腦幹區存在壓迫因素是hfs產生的主要原因,且大多數學者在進行橋腦小腦角手術時觀察到:面神經出腦幹區以外區域存在血管壓迫並不產生hfs。而kuroki等在動物模型中觀察到:面神經出腦幹區以外區域的面神經脫髓鞘病變,其肌電圖可表現為類似 hfs的改變。mar-tinelli也報道瞭一例面神經周圍支損傷後可出現hfs。關於面神經出腦幹區以外的部位存在壓迫因素是否導致hfs,尚需進一步的探討。

此外,hfs也可見於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傢族性hfs迄今僅有幾例報道,其機理尚不明瞭,推測可能與遺傳有關。

面肌痙攣如何分級

面肌痙攣是一種陣發性不自主的面部肌肉抽動和跳動,通常先出現眼瞼的不自主跳動,進而發展到口角,嚴重時可擴展到整個半側臉部。如果癥狀持續三個月,便可被確診為面肌痙攣。

面肌痙攣從初期的面部抽搐到後來長達十幾分鐘的不斷抽搐,使患者的心理受到瞭嚴重的影響。對工作和生活、學習等方面都有著嚴重的影響。

按Cohen等制定的痙攣強度把面肌痙攣的癥狀分級為0到4級。

0級:無痙攣;

1級: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輕度顫動;

2級:眼瞼、面肌自發輕微顫動,無功能障礙;

3級:痙攣明顯,有輕微功能障礙;

4級:嚴重痙攣和功能障礙,如病人因不能持續睜眼而無法看書,獨自行走困難。

面肌痙攣怎麼治療

很多患者得瞭面肌痙攣就非常害怕,擔心自己的病是不能好的,那麼面肌痙攣能治好嗎?對於面肌痙攣的治療我們需要註意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瞭解下。

面肌痙攣能治好嗎?

小編提示:面肌痙攣為陣發性半側面部肌肉和眼皮的不自主抽動,雖不危及生命,但反復的面肌抽動,使人備覺尷尬。引起面肌痙攣的原因很多,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找不到什麼明顯的原因,稱之為原發性面肌痙攣,多發生在成年女性身上。對於面肌痙攣的治療患者要非常的註意。

對於面肌痙攣能治好嗎這個問題,患者不用擔心,隻要積極的進行面肌痙攣的治療,這個病還是可以治好的。現在就介紹幾種主要的面肌痙攣的治療方法,讓你告別面部痙攣。

藥物治療:面肌痙攣的治療可以選用鎮靜、安定、抗癲癇類藥物如安定、魯米那和卡馬西平、苯妥英鈉等對少數患者可減輕癥狀。氯唑沙腙等肌肉松弛藥物也有一定效果。

理療:面肌痙攣的治療采用鈣離子透入療法或平流電刺激,對部分病人可減輕癥狀。近年來采用的射頻治療,用射頻熱凝法暫時中斷面神經的傳導功能,使抽搐停止發作,術後可有輕度面癱,但一般在3 6個月內可以恢復。

面肌痙攣的治療包括藥物、針灸、肉毒素註射等幾種方法,效果均不理想。面肌痙攣的治療目前微血管減壓手術是治療的最有效方法,成功率大於95% ,復發率少於5%。如果有面部肌肉抽搐,影響工作和生活質量,應盡早到醫院就診,面肌痙攣確診後可考慮行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

面肌痙攣的癥狀有哪些

生活無小事,細節需註意,面肌痙攣患者剛開始往往忽略癥狀,如果我們瞭解癥狀,註意到並很快去就醫,病情會得到很好控制。 今天我們請來瞭專傢給我們解析面肌痙攣的癥狀有哪些?

1、臉部抽動。面肌痙攣一次抽搐短則數秒,長至十餘分鐘,間歇期長短不定,病人感到心煩意亂,無法工作或學習,嚴重影響著病人的身心健康。入眠後多數抽搐停止。

2、單側抽動。雙側面肌痙攣者甚少見,若有,往往是兩側先後起病,多一側抽搐停止後,另一側再發作,而且抽搐一側輕另一側較重,雙側同時發病、同時抽搐者未見報道。

3、面部疼痛。少數病人於抽搐時伴有面部輕度疼痛,個別病例可伴有同側頭痛、耳鳴。

4、年齡和性別差異。面肌痙攣的病人多數在中年以後發病,女性較多。

5、口角抽動。病程初期多為一側眼輪匝肌陣發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漸緩慢地擴展至一側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為人註意,嚴重者甚至可累及同側的頸闊肌,但額肌較少累及。

6、抽動程度。抽搐的程度輕重不等,為陣發性、快速、不規律的抽搐。初起抽搐較輕,持續僅幾秒,以後逐漸延長可達數分鐘或更長,而間歇時間逐漸縮短,抽搐逐漸頻繁加重。

7、嚴重程度。嚴重者呈強直性,致同側眼不能睜開,口角向同側歪斜,無法說話。常因疲倦、精神緊張、自主運動而加劇,但不能自行控制其發作。

面肌痙攣的並發癥和預防

面肌痙攣亦稱面肌抽搐或偏側面肌痙攣癥,是一側面神經受激惹而產生的功能紊亂癥候群。多是一側,雙側罹患者很少,約占4%。患者多是40歲以上成人,男女性別之比為2∶3,發病率約占人群之64/100000。stocks曾報道一傢四代人中有13人患病,但非遺傳性疾病,此病早在16世紀初我國醫書《審視瑤函》中即有記載。但由於其病因病理不明,長期被認作不治之癥,耳科學中很少論及此病,直到最近20年來廣泛開展耳神經外科工作之後,才對該病進行瞭深入研究,使之成為耳科學中一個重要疾病。

面肌痙攣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面肌痙攣為緩慢進展,逐漸加重,一般不會自愈,如不給予,部分病人於病程晚期出現麻痹而抽搐停止。對於發作數年後不見痊愈的病人,應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以防面肌麻痹的發生。對面肌痙攣病人施行微血管減壓術可有部分出現聽力下降、面癱及腦脊液漏等並發癥。

面肌痙攣應該如何預防?

特發性面肌痙攣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人,可能與動脈硬化、高血壓病變有關。如患者是30歲以下青年,常暗示腦小腦角、內聽道、膝狀節、中耳乳突或腮腺內存在著神經刺激性病變,如先天性膽脂瘤、血管瘤、聽神經瘤和蛛網膜囊腫等。痙攣是該病的一個危險信號。遇有此等情況,應及時進行神經系統全面檢查,必要時應進行顱腦ct或mri檢查,絕大可觀察等待,以免貽誤治療。

為瞭預防微血管減壓手術的並發癥,首先在手術體位上註意,避免采用坐位或半坐位,以防大量空氣進入靜脈,造成多臟器空氣栓塞。手術醫生要加強基礎手術技巧訓練,打開乳突氣房要及時封閉,熟練使用吸引器和它的壓力調整,仔細辨認面神經出腦幹區的血管壓迫形式,避免盲目地電凝、分離和切斷血管。如能註意以上幾點將會明顯減少並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