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歷代中醫中長壽者很多。越來越多人註重養生,因為他們的共同目標就是長壽。很多人都追求長壽養生之道,可是做到的人卻很少,生活中存在著很多的養生誤區,對於我們來說有很多的細節上我們都不夠重視,那麼中醫長壽養生之道是什麼呢?日常我們如何長壽養生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晨起做三件事就能長壽

深呼吸

清晨睡醒後,在床上靜臥5分鐘後,先左側臥,再右側臥,最後仰臥,其間共伸3次懶腰,使關節充分舒展。然後起床,伸臂踮足連續進行10次深呼吸。隨後放松全身肌肉,調理氣息。最後走到戶外,大口呼氣,將身體內濁氣呼出,吸入新鮮空氣。

遠眺

自然站立,兩眼平視,先向東遠眺;然後,半閉目低頭、轉身再向南遠眺;再進行半閉目低頭,轉過身向西遠眺;最後,半閉目低頭向北遠眺。運動迷糊中的雙眼,保證眼睛的清爽。

凈大便

晨起大便是很多人的好習慣,這樣能將體內的毒素排出,保持一天的通暢。大便時,最好回憶前些天最高興、最愉快的事情,或想著今天和未來最美好的事情。這種精神和情緒的變化,有助於腸蠕動,能使大便通暢和盡快排出。

中醫長壽養生之道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休閑、養生、健康有著更高、更為迫切的需求。中醫養生首先要做到“天人相應、道法自然”。因此,首先要做到生活有規律,不吸煙、少喝酒,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若是“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時間長瞭,健康肯定會受到影響。

“精神樂觀,積德行善”。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概念。因此,提倡民眾用樂觀的心態、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因為樂觀是一種開放的心態。人高興時身體會分泌內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快,性格變得樂觀、開朗,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

“飲食有節、各取所需”。 《素問·六節臟象論》中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人的盲目主觀規定不符合客觀規律是不行的,當你想吃什麼東西的時候,就是你的身體缺乏這種東西,就應該攝入這些食物。“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的養生觀點並不能適用於所有人,應該按照不同人群的生活習慣、工作情況而決定飲食的次數和數量。

生命在於運動。 對於任何一個年齡段的人來講都應當增加散步的時間,當散步後身體微微發熱最為適當。科學的散步方法應是,保持一顆從容又清閑的心態,“左顧右盼,勝似閑庭散步”。此外,對於寒冷的冬天,應要適當地減少在戶外的活動時間。

長壽離不開的養生“十不過”

1.衣不過暖。 道傢講究衣著簡樸、得體和舒適,根據不同時節、不同氣候和不同的修煉境界選擇最適宜的服飾。人體經脈氣血暢通,就不會有寒冷的感覺。“衣不過暖”指的是不能過度依賴多穿衣來實現保暖作用,而是要提高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生命活力。對於“捂”和“凍”的問題,道傢更多地是選擇“凍”。“穿到七分暖,神斂心也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食不過飽。 道傢修行絕非“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而是要放下世間的喧囂與嘈雜,尋求恬淡虛無的精神境界。“食不過飽”指的是不宜大吃大喝,要經常讓身體保持一定的饑餓感,多食不利於養生,正所謂“常有三分饑,百病不相襲”。

“辟谷”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道傢養生方法,是指在一段時間內,甚至長期不食果蔬米面和煙火熟食。推薦少吃是對的,但“辟谷”要有專業指導,一般人切莫隨意、盲目去做。

3.住不過奢。 居住環境要簡單、接地氣。道傢養生中的“九守”,就是要人們守住奢侈之風,與道沉浮,自可長生不衰。九守即:守和———陰陽調和;守信———內守精神;守氣———內守血氣;守仁———遵仁義之道而行之;守簡———儉以養生而不貪;守易———不為外感而保全性命;守清———清虛而順應自然;守盈———知足常樂;守弱———和樂其氣而平夷其形。其中守簡、守易、守清就是提倡要簡易清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

4.行不過富。 道傢並非排斥財富,“行不過富”是說不能過度追逐金錢或為金錢所困。行指出行、行為、行事、行動,意思是出行不能依靠豪華舟車、行為不能一擲千金、行事不能重財輕德、行動不能以金錢來開道。道傢認為“財能破氣”,過度追逐金錢就會影響修煉,甚至造成“精氣離散”。 5.勞不過累。道傢養生十分註重形體修煉和體力勞動,但也強調“勞作有度,不使傷身”,“五勞七傷”為道傢養生之大忌。“五勞”指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傷”指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形勞意損傷神、風雨寒暑傷形、恐懼不節傷志。因此,善養生者要盡量避免五臟、氣血、經脈、筋骨因過度疲倦或七情太過而受損。

6.逸不過安。 俗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道傢所提倡的飄逸灑脫、安貧樂道,並非讓人們內心空虛、安然守舊,而是要超越現實、超越自我,讓身心得到凈化,境界得到提升,智慧得到增長。

7.喜不過歡。 喜是七種情志之一,但對好事、喜事、高興和快樂事的興奮極致也應有所矜持和節制。“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喜極而泣。“喜不過歡”是提醒人們喜與歡不宜太過,不可超出人們的心理閾值。

8.怒不過暴。 修心必先修德,養身須先制怒。歷史上“沖冠一怒為紅顏”、 “雷霆之怒動九霄”,小則誤人誤事、害人害己,大則幹戈四起、禍國殃民。老子說得好,“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與人相處時不分是非曲直,動輒發火,是沒有涵養的表現,也是道傢養生大忌。火氣大的人應加強修養,註意制怒。世人的許多怒氣來自貪欲與私心,如果能用一顆淡泊的心對待世上的功名利祿,怒氣自然也就淡化和釋然瞭。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很多令人氣憤的事,如果我們能把發怒的心態轉換為感激的心態,就能化怒氣為祥和。

9.名不過求。 功名有如過眼雲煙,有的人今天看似飛黃騰達,明天則有可能淪為階下之囚。因此,不必過於在意和強求虛名。道傢提倡“淡然”,凡事都要淡然處之,莫為鏡花水月而強求。真正做到“寵辱不驚,望天上雲卷雲舒;去留無意,看門前花開花落”。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心寬大度、忘懷得失,自然就能遠離是非、無憂無慮,度過一個逍遙自在的人生。

10.利不過貪。 俗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大凡利益熏心、貪得無厭之徒,肯定是一個不懂養生之人。道傢養生提倡“十三虛無”:虛———遺形忘體,恬然若無;無———損心棄意,廢偽去欲;清———專精積神,不為物雜;靜———反神服氣,安而不動;微———深居閑處,功名不顯;寡———閑雲野鶴,獨得道遊;柔———呼吸中和,滑澤細微;弱 ———緩形從體,以奉百事;卑———憎惡尊榮,安貧樂辱;損———遁盈逃滿,衣食粗疏;時———靜作隨陽,應變卻邪;和———不喜不怒,不哀不樂;嗇 ———節視節聽,精神內守。所有這些,都體現出“去利存性,悟道修真”的養生法則。 道傢養生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對於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和生命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和重大的價值。

為什麼中醫中長壽者多?

綜合中醫長壽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重視預防

古代人要和自然災害、猛獸做鬥爭,加上科學不發達,傳染病無法控制,一般疾病醫療效果也差,因而人的死亡率極高,平均壽命短。若不註重預防,長壽是不可能的,《內經》所謂“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強調預防的重要性。

有病早治

被尊為醫聖的張仲景主張早識病、早治病。《甲乙經·序》說:“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不懂醫學又不聽忠告,終於四十而夭折”。

講究養生之道

許多中醫享有長壽的關鍵在於養生。《冷廬醫話》稱名醫長壽為“醫范”,強調“醫人每享高齡……既精醫學必有探性命之旨,審頤養生之宜,而克葆天年也”。其養生之道有四:

養生之道:6個習慣能增壽

保持樂觀。

樂觀者更長壽。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女性健康行動(WHI)研究項目為期15年涉及10萬多婦女參試者。該研究發現,與悲觀者相比,樂觀者在為期8年的跟蹤調查中,死亡率低14%。伯尼奧爾博士表示,想象一下躺在海灘吊床上的情景,就可以立即讓自己身心放松,不至於對生活中不好的事情難以釋懷。

把煩惱寫下來。

消除煩惱,快樂生活是長壽之道。美國華盛頓市心理學傢安德裡·伯尼奧爾博士表示,每天將煩惱寫在紙上,放入“煩惱缸”(或抽屜)中,有助於將煩惱分類消除。焦慮少一點,身心更健康。壓力激素皮質醇過多會導致慢性疼痛、抑鬱、認知問題、甚至心臟病,進而縮短壽命。

午間小睡。

美國阿勒格尼學院一項新研究發現,當生活不順,壓力倍增,心情不快的時候,45分鐘的午睡有助於降低血壓。午睡還有助於補充睡眠不足。長期睡眠不足會加速細胞衰老。保證嬰兒般的睡眠,有助於更年輕更長壽。

正確放松。

美國梅奧診所專傢佈倫特·鮑爾博士表示,放松身心必須講究科學。放松的方式可以是運動,也可以是某種呼吸方式。具體包括:背痛者練瑜伽;高血脂者練氣功;抑鬱癥選擇音樂療法、氣功和瑜伽;心臟欠佳者練練深呼吸、氣功和瑜伽;免疫差練習呼吸、吟誦;失眠者和偏頭痛的人試試針灸和瑜伽。美國馬薩諸塞州身心醫學研究所所長赫伯特·本森博士完成的最新研究發現,瑜伽、太極拳等練習方法都能放松身心,抑制壓力激素和腎上腺素的分泌,同時平穩心跳,降低血壓,幫助消化。

冥想打坐。

隨著人體衰老的加速,大腦開始萎縮。然而,《神經學報告》雜志刊登一項研究發現,冥想打坐者的前額葉腦皮層的厚度比普通人更厚,而這些區域的作用是控制人註意力和感知能力。加州大學神經心理學傢漢森博士表示,冥想打坐是極好的“腦操”,可使大腦更強壯。

學知識常用腦。

英國神經生物學傢米勒認為:“人的大腦受訓練越少,衰老就越快。”常動腦筋有助於做出更好的選擇,有益長壽。經常用腦也有助於防止認知障礙的發生。改變老年人心境的良策就是應該不斷地看書,學習新知識。提倡老年人的“再學習”。老年人的機械性記憶能力雖比年輕人差些,但理解性記憶能力卻增強瞭。認真的學習,積極的思考,能延緩衰老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