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在神經科中屬於多發病和常見病,給患者帶來瞭極大的痛苦與不便,還會使患者造成心理陰影。因為面肌痙攣的初期的癥狀為眼瞼跳動,所以,在一般情況下,眼瞼的跳動不會引起人們的註意,直到發展為面肌痙攣連動到嘴角會使頸部才會到醫院就診。那麼,面肌痙攣的主要癥狀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為大傢詳細介紹。

中醫針灸治療面肌痙攣

針灸是常用的面肌痙攣治療方法,針灸治療面肌痙攣要根據面肌痙攣的臨床特點,應以滋補肝腎,益氣養血,熄風鎮靜,解熱除濕,所以局部取穴治療效果差或會失敗,甚至會加重病情,針灸治療面肌痙攣應取四肢和腹部的穴位為主,著重取陽陰經穴,才可獲得比較滿意的療效。

伏正康專傢介紹中藥治療面肌痙攣的效果也還是不錯的,為大傢介紹一下兩種比較有效的處方:

【處方一】

組成:膽南星8克,雄黃3克,醋芫花50克,黃芪30克,馬錢子總生物堿0.1毫克,共為細粉,再噴入白胡椒揮發油0.05毫升,混勻。

用法:每次取藥粉0.2克,敷臍,常規法固定。每周換藥1次。

主治:面肌痙攣。

【處方二】

組成:天麻、防風、白芷、芥穗、羌活、辛荑、細辛、全蟲、僵蠶、白附子各等份。

用法:上藥共壓細粉,每次取藥粉10-15克納入臍內,外以膠佈固定,1日1換。

主治:面肌痙攣。

面肌痙攣的主要癥狀

最多見的是口角肌肉的抽搐,面肌痙攣的主要癥狀表現為不規律、快速、陣發性的抽搐。起病初期抽搐較輕,持續時間較短,僅僅幾秒鐘,以後逐漸持續數分鐘或更長,但間歇時間會慢慢縮短,抽搐會頻繁加重。

面肌痙攣病情嚴重的時候主要表現為強直性,會導致面肌痙攣患者的情緒緊張、無法說話、疲勞、同側眼不能睜開、口角向同側歪斜、安靜時減輕,睡眠時消失,情緒激動時加重。少數患者在抽搐時可有輕度的面部疼痛,個別患者可伴有耳鳴、同側頭痛。神經系統檢查:沒有陽性體征,除瞭面部肌肉陣發性的抽搐外。少數患者在晚期可伴有患側輕度的面部肌肉癱瘓。極少數面肌痙攣患者常常是兩側先後發病,面肌痙攣的主要癥狀多表現為一側抽搐停止後,另一側再發作,並且一側比另一側重。

原發性面肌痙攣女性發病比較多見,大部分患者在中年之後發病,主要表現為一側的眼輪匝肌陣發性不自主的抽搐,之後會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的擴展到一側面部的其他面肌,是面肌痙攣患者病情初期的癥狀表現。

面肌痙攣治療誤區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半面痙攣,是指一側面部陣發性、不自主、不規則的肌肉抽搐,無神經系統損害的其他陽性體征。

治療方面,病情輕時,可試用藥物如:卡馬西平,每天600mg左右,分3次口服,或苯妥英鈉,每天300mg左右,分3次口服,或氯硝安定,0.5-1mg,每日3次,對部分病人可能有效,但需持續用藥,停藥後可以復發。

目前國內許多地方還在用封閉與藥物註射法來治面抽。就是通過藥物對神經的毒性作用來阻斷神經傳導,在阻斷異常傳導的同時也破壞瞭正常的神經傳導,而出現治療後面癱,面癱恢復後面抽又會出現,根本不可能徹底治愈。很多患者由於反復註射藥物造成面神經不可恢復的損害而出現永久性面癱。另外要註意將面肌痙攣與其它原因引起的面部抽動進行鑒別,如單純眼瞼痙攣癥、面神經麻痹後陣攣等這些情況不屬於血管壓迫造成的抽動,手術治療無效。

面肌痙攣是怎麼回事

一、小動脈壓迫是構成面肌痙攣的主要誘因,這些血管有小腦前下和後下動脈,也有曲張的粗大靜脈。人到中年以後,這些正常和神經交叉壓迫的血管開始硬化,血壓升高,長期壓迫神經可引起脫髓鞘變性,使神經軸索間發生串電現象,興奮由傳出而變成傳入,可有大量異常電位蓄積和發放,可引起面肌痙攣發作。

二、特發性面神經癱瘓在恢復後出現繼發性的患側面肌痙攣。面肌痙攣的原因可能為面神經炎導致神經脫髓鞘的病理改變而未能恢復正常,部分的髓鞘脫失,使面神經的電傳導易受泛化所致,或面神經炎累及腦幹內神經核團,形成類似癲癇病灶而產生面部肌肉的發作性抽動,也就是面肌痙攣。

三、外傷腫瘤或外科手術後出現側面肌痙攣,因為面神經的恢復過程中與其他腦神經出現短路,當其他神經興奮時也出現一側面部肌肉抽動,這也是常見的引起面肌痙攣的原因。

四、某種壓迫使面神經傳導發生病理性幹擾所致。大部分病人是由於正常的血管交叉壓迫,如小腦後下動脈、小腦前下動脈、椎神經動脈壓迫,偶爾由於動脈瘤、動靜脈畸形或腦瘤等面神經根部的壓迫所致,這是最重要的引起面肌痙攣的原因。

五、其他因素。面神經的出腦幹區存在壓迫因素是面肌痙攣產生的主要原因,且大多數專傢在進行橋腦小腦角手術時觀察到:面神經出腦幹區以外區域存在血管壓迫並不產生面肌痙攣。而在動物模型中觀察到:面神經出腦幹區以外區域的面神經脫髓鞘病變,其肌電圖可表現為類似面肌痙攣的改變。

針灸巧治面肌痙攣

面肌痙攣以單側眼瞼顫動及眼角、嘴角抽動為特征,多呈進行性發展,可漸致同側各面肌痙攣。若病因不除,甚至會雙側發作,令人一臉怪相,說話用眼均不方便。

根據《靈樞 官針》中有關“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的記載,筆者將仿針刺與足部按摩結合起來,創竹針治療面肌痙攣,療效優於局部取穴針灸,對發病在一年以內者效果尤為顯著。

具體方法是:選擇堅韌的竹扦削制成竹針,消毒備用。取足部反射區之腦、三叉神經、肝、腎、眼、耳區,十四經穴太沖、太溪、解溪、湧泉。先行竹針點刺,再以指腹揉按之。每天治療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之間休息兩天。可單針治療,也可多針集束使用。

本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結合足部反射區原理設計的。治則遵循補益肝腎,平肝熄風,養血舒筋,緩急制動,立意上病下取、以下治上。竹針能比金屬針進行更大范圍的區域性多點集束式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和經絡傳導,使大腦皮質和受損神經獲取充分的良性調節信息,從而調整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修復受損神經,或者解除病理性壓迫和幹擾,緩解面肌痙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