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腹瀉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組疾病,是兒童時期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全球大約每年至少10億人次發生腹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每天大約10 000死於腹瀉。為什麼導致新生兒腹瀉?新生兒腹瀉該如何護理?一起來看下。

新生兒腹瀉該如何護理

如果新生兒的大便次數多,黃色,有蛋花湯樣,常伴有血絲和粘液,雖然小兒未進食很多奶,但是有腥臭味,排便時哭鬧,煩躁不安,這類的腹瀉,大多數是一種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是新生兒時期比較常見的腹瀉,需要加用消炎藥例如黃連素12毫克每日三次及用消化藥和口服補液鹽充水份。服4-5天痊愈。

在秋冬季節氣候變化多端,新生兒也和大孩子一樣容易患“秋季腹瀉”,是由一種在電子顯微鏡底下見到像輪狀的病毒引起的,表現發燒、嘔吐、咳嗽、流涕等感冒癥狀,大便為水樣、稀薄、米湯樣、粘液少每次量多、無腥臭味,哭鬧、煩躁不安,治療比較困難,一般消炎藥無效,隻有增強新生兒抵抗力,可以加用一些中藥,使用消化藥如表飛鳴每次一片每日三次,口服補液鹽沖水服一周左右就好瞭,嚴重時需到醫院治療。

有些腹瀉引起生命危險,需要及時治療。通常見到的是鼠傷寒沙門氏菌感染性腹瀉。大多是都是由於污染食物引起的。早產兒,體重低的新生兒更多見。還可以病房,新生室流行,新生兒患瞭這種病以後是比較重的,而且死亡率高,傢長發現有這種病時要註意傳染性強,盡快地隔離,一般接觸3-4天後就發病,發高燒,大便呈黑綠色,粘稠,也有白色便,膠凍樣便,稀水樣便伴有明顯腥臭味,傢長發現有多樣化大便時,就要仔細觀察新生兒是否存在黃疸,腹脹。

病初或輕型病人可以服用慶大黴素每次1萬單位,每日三次連服5-6天,但是如果有腹脹加重,黃疸有進展可能存在敗血癥,此外,如果新生兒有尖叫,抽風,腦膜炎時,應該及時送到醫院搶救治療是可以治愈的。但遷延時間比較長有時可以長達6個月,由於患病的時間長,消化不良可以變為營養不良,尿佈疹,鵝口瘡,尿道炎,肺炎,維生素缺乏,貧血等。

不同的病原菌引起的腹瀉治療不一樣,采取飲食和補充營養原則和大孩子拉稀一樣的。新生兒剛開始便稀時不能吃過多的奶水,如果母奶不足可添加稀釋牛奶(1份水1份奶)千萬不要操之過急,增加奶量過快。

減輕胃腸負擔,適當口服一些淡鹽水,維生素C和已服用胃酶合劑和表飛鳴,幫助恢復消化機能,不同類型的腹瀉使用維生素不同,如可以用一些黃連素,痢特靈,多粘菌素等,如果是病毒引起的腹瀉,傢長可不必給小兒消炎藥。如果經過一般治療以後大便不見好轉,水瀉達10餘次以上時應抱小兒去醫院診治。

為什麼導致新生兒腹瀉

原因1:胃腸炎。在大人小孩中都很常見,是胃和腸道出現的一種炎癥,容易導致拉肚子。引發胃腸炎的致病原多為病毒,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好發於秋末冬初,因腹瀉住院的寶寶中有一半是感染瞭這種病毒,如果寶寶拉肚子,並伴有胃痙攣、嘔吐、低燒,那很可能是胃腸炎造成的。

原因2:細菌感染。如果寶寶拉肚子嚴重(有時伴有嘔吐),同時,還出現腹痛、膿血便、發燒等現象,那往往是細菌(比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引起的。這種感染有些是可以自愈的,但有些也可能會非常嚴重(比如由半生不熟的肉類裡含有的大腸桿菌引發的感染)。因此,如果寶寶有上述癥狀,要馬上帶他去看醫生。

原因3:寄生蟲感染。寄生蟲感染也可能引起寶寶拉肚子。比如賈第蟲病(也叫“梨形鞭毛蟲病”)就是由一種寄生在腸道內的、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蟲引起的。所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更換尿佈後勤洗手,是終止寄生蟲感染傳播的最好方法。

原因4:抗生素。如果寶寶拉肚子發生在用有抗生素的藥物期間或用此類藥物治病後,可能與所用的藥物有關。把寶寶拉肚子的情況告訴醫生,看看是否可以換用其他藥物或療法。

原因5:果汁過量。如果寶寶喝含有山梨醇和高濃度果糖的果汁,也可能會肚子不舒服,大便變稀。給寶寶少吃點這些食物,應該1周左右就能好轉。專傢建議不要給6個月以下的寶寶喝果汁。6個月以後,再根據寶寶的情況添加果汁。

原因6:配方奶。配方奶沖調不當也可能引起寶寶拉肚子,所以,沖奶時要嚴格按比例加水。此外,寶寶也會由於配方奶的沖調用具消毒方法不當,而出現腹瀉。不管是上述哪一種情況,更換配方奶的品牌都沒有用,所以,最好先帶寶寶看醫生,然後再決定該怎麼辦。

原因7:春/秋季腹瀉每年10月份到次年2月份是輪狀病毒腹瀉發病高峰。輪狀病毒在幹燥、寒冷季節容易爆發。由於6個月-2歲的嬰幼兒局部免疫力和腸道消化系統發育未完全成熟,容易感染輪狀病毒而發生腹瀉。丁桂兒臍貼利用兒童臍部吸收功能旺盛生理的特點,運用貼肚臍、通過強健脾胃治腹瀉、助消化的獨特方式,整體調理胃腸道,既避免瞭打針、吃藥的痛苦,又促進瞭孩子的腸胃健康,更是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意義深遠。

原因8:牛奶/大豆過敏。牛奶過敏的現象在小寶寶中也並不少見,牛奶過敏也能引起拉肚子,有時候還會導致嘔吐。因此,一定要等到寶寶1歲以後,再給他喝牛奶。如果寶寶對牛奶過敏,他可能在喝瞭以牛奶為原料的配方奶或吃瞭奶制品(如果他已經開始吃輔食)後的幾分鐘到幾小時內,表現出過敏癥狀。有些寶寶對大豆和大豆制品(包括大豆配方奶)有過敏反應。大豆過敏的癥狀與牛奶過敏類似,也包括腹瀉。

嬰兒腹瀉怎麼辦

腹瀉小兒應調整飲食。如正在添加輔食的孩子要暫停輔食或減少次數與輔食量。幼兒應停止喂含油肉多的食品。小嬰兒如有母乳應盡量吃母乳。

有惡心嘔吐的孩子,除瞭應給易消化的食物外,要少量多次,緩慢喂水喂飯。當腹瀉嘔吐特別嚴重時,可以少喂食物1~2次,現在不主張長期禁食,因為那樣對小兒不利。

不要動輒使用抗菌素,亂用抗菌素治療嬰兒腹瀉是導致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嬰兒腸道內非致病菌群數目少,還沒有建立正常的菌群系統,腸道內環境不穩定,容易被外界因素破壞。可以用丁桂兒臍貼來治療,因為丁桂兒臍貼的制劑是中藥,並且是外用藥物,是一些能強健寶寶腸胃的藥物,可以助消化,增食欲。

急性腹瀉最常見的癥狀就是脫水,因此液體的補充矯正脫水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在急性腹瀉的情況下,小腸仍保有60%的消化吸收能力,因此緊早進食可以減輕癥狀、改進營養狀況;禁食的時間不應該超過24小時,剛開始進食時考慮給予稀飯、馬鈴薯或富醣類的食物,避免太過油膩的食物。

使用止瀉藥雖然可以阻止腹瀉,但同時減少腸蠕動,使毒素不易排泄造成細菌滋生。此外,小時候喂食母乳的小朋友,腸道的抵抗力也比較好,因此,提倡母乳哺育對預防兒童腹瀉也很有幫助。

新生兒腹瀉如何預防呢

母乳喂養兒每天大便2~6次,甚至更多,金黃色糊狀或稍稀,氣味酸、不臭。如一般狀況好,體重增長,是屬於正常現象。人工喂養小兒的大便顏色淺黃色,成形,每天1~2次。腹瀉是指大便次數增多,變稀或水樣有時帶膿血。

由於新生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消化能力差,免疫功能比成人低;又兼他們生長發育迅速,營養的需求相對較多,胃腸道的負擔很重,因而容易發生腹瀉。腹瀉常見的病因是喂養不當,如人工喂養兒,奶量增加太多或突然由人奶改為人工喂養,牛奶內加糖過多或不定時喂養。環境過熱或過冷可引起腸道功能紊亂。少數患兒腹瀉是對奶制品過敏引起的。

腹瀉的另一類病因是感染,如母親喂奶前不洗手,不註意個人衛生和奶頭清洗。人工喂養兒奶頭和奶瓶不註意清潔消毒,就可能被細菌污染,特別是夏天奶容易變質污染,如喂瞭已變質的奶可引起腸道感染。此外,新生兒腸道以外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或敗血癥等也可以腹瀉。

新生兒腹瀉主要在於預防。母乳是無菌的,而且母乳中有抗體尤其在初乳中抗體很多,對腸道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母乳喂養可以減少腹瀉發生。人工喂養時註意喂養方法和做好奶具清潔消毒,這是預防新生兒腹瀉的根本措施。

一旦發生腹瀉,要及時處理。如腹瀉不重,由喂養不當所致,應及時調整奶量,1~2天內減少奶量或把奶稀釋為1/2~2/3,但不要長時間稀釋,以免嬰兒營養不良。適當口服補液,可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配方(醫院或藥店有供應)。方法如下,用1/4包加水至250毫升,按每千克體重服60毫升,在6小時內少量多次喂入。

也可服媽咪愛和思米達,前者可以調整腸道正常菌群,後者有保護腸道黏膜的作用。服法:新生兒:媽咪愛每次1/3包,一日2次;思米達1/4包沖水15毫升,每日2次。兩種藥交替使用,間隔2小時。嬰幼兒:媽咪愛1包,每天2次;思米達半包,沖水25毫升口服,每天2次。兩種藥交替使用,間隔2小時。以上藥物比較安全,有利於腹瀉康復。如腹瀉較重或大便有膿血,伴有食量減少、嘔吐、尿少等,應及時找醫生診治。

新生兒腹瀉有哪些表現

1.消化道癥狀

腹瀉時大便次數增多,量增加,性質改變,便次每日3次以上,甚至10~20次/d,呈稀便、糊狀便、水樣便,少數患兒粘液膿血便。判斷腹瀉時糞便的硬度比次數更重要。如果便次增多而大便成形,不是腹瀉。人乳喂養兒每天排便2~4次旱糊狀,也不是腹瀉。惡心、嘔吐是常見的伴發癥狀,嚴重者嘔吐咖啡樣物,其他,腹痛、腹脹、食欲不振,嚴重者拒食。

2.全身癥狀

病情嚴重者全身癥狀明顯,大多數有發熱,體溫38~40℃,少數高達40℃以上,煩躁不安,精神萎靡、嗜睡、驚厥、甚至昏迷。隨著全身癥狀加重,可引起神經系統、心、肝、腎功能失調。

3.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

主要為脫水及代謝性酸中毒,有時還有低鉀血癥,低鈣血癥。

(1)脫水:一般表現為體重減輕,口渴不安,皮膚蒼白或蒼灰、彈性差,前鹵和眼眶凹陷,粘膜幹燥,眼淚減少,尿量減少。嚴重者可導致循環障礙。按脫水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

(1)輕度脫水:3%~5%體重或相當於30—50 ml/kg液體丟失,表現為精神稍差,煩躁,皮膚幹燥,眼窩、前囟稍凹陷,尿量稍減少。

(2)中度脫水:5%-10%體重或相當於50—100 ml/kg液體丟失,表現為精神委靡,幹燥,彈性差,眼窩、前囟明顯凹陷,哭時淚少,口唇幹燥,肢端冷,尿少。

(3)重度脫水:超過10%體重或相當於100~120 ml/kg液體丟失,表現為精神極度委靡,表情冷漠,昏迷,休克,尿少甚至無尿。

(2)代謝性酸中毒:脫水大多有不同程度的代謝性酸中毒。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深長呈嘆息狀,口唇櫻紅,嚴重者意識不清、新生兒及小嬰兒呼吸代償功能差,呼吸節律改變不明顯,主要表現為嗜睡、面色蒼白、拒食、衰弱等,應註意早期發現。

(3)低鉀血癥:病程在1周以上時低鉀血癥相繼出現。營養不良者出現較早且較重。在脫水未糾正前,因血液濃縮、尿少,血鉀濃度可維持正常,此時很少出現低鉀血癥。輸入不含鉀的液體後,隨著血液被稀釋,才逐漸出現。血清鉀低於3. 5mmol/L以下,表現為精神萎靡,肌張力減低,腹脹,腸蠕動減弱或消失,心音低鈍。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嚴重者昏迷、腸麻痹、呼吸肌麻痹、心率減慢、心律不齊、心尖部收縮期雜音,可危及生命。心電圖表現ST段下移,T波壓低、平坦、雙相、倒置,出現U波,P-R間期和Q-T間期延長。

(4)低鈣血癥和低鎂血癥:在脫水與酸中毒糾正後可出現低鈣血癥。表現煩躁,手足搐搦或驚厥。原有營養不良、佝僂病更易出現,少數患兒可出現低鎂血癥,表現為手足震顫,舞蹈病樣不隨意運動,易受刺激,煩躁不安。嚴重者可發生驚厥。

嬰幼兒腹瀉病的臨床分類:

1.根據病程腹瀉病分為:

急性腹瀉病(acute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周以內;

遷延性腹瀉病( persistent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周~2個月;

慢性腹瀉病(chronic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個月以上。

2.按病情分為:

①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癥狀;

②中型:輕度至中度脫水或有中毒癥狀;

③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煩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高熱或體溫不升、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等)。

3.根據病因分為:

感染性,痢疾、霍亂、其他感染性腹瀉等。

非感染性,包括食餌性(飲食性)腹瀉,癥狀性腹瀉,過敏性腹瀉,其他腹瀉病如乳糖不耐癥、糖原性腹瀉等。

4.幾種常見感染性腹瀉的臨床特點

(1)輪狀病毒性腸炎:好發於秋冬季,呈散發或小流行,病毒通過糞-口途徑以及呼吸道傳播。多見於6~24個月的嬰幼兒。潛伏期1~3天,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其病急,病初即有嘔吐,然後腹瀉,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帶有少量粘液,無腥臭,每日數次至十餘次。常伴脫水和酸中毒。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病程3~8天,少數較長,大便鏡檢偶見少量白細胞。病程1~3天內大量病毒從大便排出,最長達6天。血清抗體一般3周後上升,病毒較難分離,免疫電鏡、ELISA或核酸電泳等均有助於診斷。

(2)諾沃克病毒:多見於較大兒童及成年人,臨床表現與輪狀病毒腸炎相似。

(3)大腸桿菌腸炎:常發生於5~8月份,病情輕重不一。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大便呈蛋花湯樣,腥臭,有較多的粘液,偶見血絲或粘凍便,常伴有嘔吐,多無發熱和全身癥狀。主要表現水、電解質紊亂。病程1~2周。產毒素性大腸桿菌腸炎,起病較急,主要癥狀為嘔吐、腹瀉,大便呈水樣,無白細胞,常發生明顯的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病程5~10天。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起病急,高熱,腹瀉頻繁,大便呈粘凍狀,帶膿血,常伴惡心、腹痛、裡急後重等癥狀,有時可出現嚴重中毒癥狀,甚至休克。臨床癥狀與細菌性痢疾較難區別,需作大便培養鑒別。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大便次數增多,開始為黃色水樣便,後轉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鏡檢有大量紅細胞,常無白細胞。伴腹痛。可伴發溶血尿毒綜合征和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4)空腸彎曲菌腸炎:全年均可發病,多見於夏季。可散發或暴發流行。以6個月~2歲嬰幼兒發病率最高,傢畜、傢禽是主要的感染源,經糞.口途徑動物→人或人→人傳播。潛伏期2~11天。起病急,癥狀與細菌性痢疾相似。發熱、嘔吐、腹痛、腹瀉、大便呈粘液或膿血便,有惡臭味。產毒菌株感染可引起水樣便,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及效量不等的紅細胞,可並發嚴重的小腸結腸炎、敗血癥、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心包炎等。

(5)耶爾森菌小腸結腸炎:多發生於冬春季節,以嬰幼兒多見。潛伏期10天左右。無明顯前驅癥狀。臨床癥狀多見且與年齡有關。5歲以下患兒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糞便為水樣、粘液樣、膿樣或帶血。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多半腹痛、發熱、惡心和嘔吐。5歲以上及青少年以下腹痛、血白細胞增高,血沉加快為主要表現,酷似急性闌尾炎。本病可並發腸系膜淋巴結炎、結節性紅斑、反應性關節炎、敗血癥、心肌炎、急性肝炎、肝膿腫、結膜炎、腦膜炎、尿道炎或急性腎炎等。病程1~3周。

(6)鼠傷寒沙門菌腸炎:全年發病,以4~9個月發病率最高。多數為2歲以下嬰幼兒,易在兒科病房發生流行。經口傳播。潛伏期8~24小時。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噴射”樣腹瀉,大便次數可達30次以上,呈黃色或墨綠色稀便,水樣便,粘液便或膿血便。大便鏡檢可見大量白細胞及不同數量的紅細胞,嚴重者可出現脫水、酸中毒及全身中毒癥狀,甚至休克,也可引起敗血癥,腦脊髓膜炎。一般病程2~4周。帶菌率高,部分患兒病後排菌2個月以上。

(7)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很少為原發性,多繼發於應用大量廣譜抗生素後或繼發於慢性疾病基礎上。起病急,中毒癥狀重。表現為發熱,嘔吐、頻瀉。不同程度脫水、電解質紊亂,嚴重者發生休克。病初大便為黃綠色,3~4天後多轉變為腥臭,海水樣便,粘液多。大便鏡檢有大量膿細胞及革蘭陽性菌。培養有葡萄球菌生長,凝同酶陽性。

(8)偽膜性腸炎:多見長期使用抗生素後,由於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紊亂,使難辨梭狀芽胞桿菌大量繁殖,產生壞死毒素所致。主要癥狀為腹瀉,大便呈黃稀、水樣或粘液便,少數帶血,有偽膜排出(腸管型),伴有發熱、腹脹、腹痛。腹痛常先於腹瀉或與腹瀉同時出現。常伴顯著的低蛋白血癥,水、電解質紊亂,全身軟弱呈慢性消耗狀。輕型患兒一般於停藥後5~8天腹瀉停止,嚴重者發生脫水、休克至死亡。如果患兒腹瀉發生於停藥後或腹瀉出現後持續用抗生素,則病程常遷延。

(9)白色念珠菌腸炎:多發生於體弱、營養不良小兒,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者。口腔內常伴有鵝口瘡。大便次數增多,色稀黃或發綠,泡沫較多,帶粘液有時可見豆腐渣樣細塊(菌落),大便在鏡下可見真菌孢子和假菌絲,作糞便真菌培養有助於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