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認為女性不善於談判或者女性需要承擔較多的傢庭責任,可能這一切都是對的。但是這也可能與女性從小被爸爸媽媽潛移默化灌輸的觀念相關。到底哪些教育方式可能會毀掉你女兒的未來呢?下面和大傢一起研究這個問題。

教育女寶寶有哪些誤區

1、教育她要有禮貌和沉默寡言

舉止得體和沉默寡言之間有天壤之別,但是很多女寶寶似乎都被推入到後者裡面去瞭。我們時常用“女孩子是蜜糖是香料是所有美好的事物”來教育她要變成一位 “可人兒”。我們用各種方式教育女寶寶要友善、避免一切沖突、不要麻煩別人、要安於現狀,這樣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女寶寶。但是,這樣會讓女寶寶以後會不敢在課堂上和工作會議中發言,避免被認為不是淑女。她們也不敢在職場上爭取更高的薪資,因為她們不敢得罪潛在雇主。

2、給她買性別色彩鮮明的玩具

在她人生的頭四年隻給她買粉紅色的玩具,這樣你的女寶寶可能會認為粉紅色是她最喜歡的顏色,因為“粉紅色是女寶寶應該喜歡的”。研究表明,喜歡粉紅色並不是天生的基因造成的,而是爸爸媽媽及社會因素所導致的。在二零零九年的一份研究中發現,百分之三十一的“女寶寶”玩具都重視儀容外貌,其中包括塑料制成的化妝品和洋娃娃的裙子,而針對男寶寶的玩具則更多地鼓勵創造性、探索性、競爭性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都是成功者和領導者所需要具備的。

3、隻誇她漂亮

的確,她是個可愛的娃娃,綁著個卷卷的小馬尾辮子那麼可愛以致你忍不住驚嘆。但是她同時也十分擅於閱讀詩詞,在堆疊復雜的積木方面還是個建築奇才,並能邊唱歌邊模仿彈奏鋼琴。這是一個“外貌協會”的社會,她肯定有一天會知道外表的重要性。但是假如傢長開始對她不是因為外表而取得的成績進行表揚、認可,這樣就傳遞瞭一個信息,也就是她的價值不因為外表而體現,也不會因為外表而停止。

4、讓她相信“公主夢”

公主文化鼓勵女寶寶讓自己陷於混亂的生活,而期待著白馬王子從天降臨,救贖她並給她的人生帶來意義和價值。女寶寶會誤以為隻要吸引到瞭王子就是成功瞭。這會讓女寶寶覺得她們自己不重要,沒有價值,而隻有依附男性才完整。

5、傢裡的體力活都給爸爸做

雖然讓男人修理水龍頭可能更容易,但是爸爸媽媽應該有意識的去挑戰性別分工不明顯的傢務活,不然會讓寶寶覺得女性比男性柔弱,女性永遠是“被照顧者”而不是“養傢糊口的人”。媽媽要向女寶寶展示她也可以進行重要理財操作或修水龍頭。

6、隻讓她和其他女寶寶玩

研究顯示,讓男女寶寶劃清界限各玩各的會造成他們形成兩套不同的社會技巧、為人處事和對人生的目標和偏好。二零一一年十月一份報告顯示,女子學校的畢業生不但沒有更有成就,反而更會拘泥於性別的刻板印象。所以,如果你女兒在學校裡都和女寶寶玩,嘗試去鼓勵她和男寶寶建立友誼,或邀請男寶寶來參加女兒的生日派對。她將明白,男寶寶可以做到的一切她也能夠做到,甚至比男寶寶做得更好。

7、批評自己及其他女性的身材

當你在女兒面前討論節食,怎樣再減掉幾公斤體重,或者因為其他女性的身材而對她們的穿衣風格評頭品足,那麼女寶寶就會覺得女人一定要擁有某種特定的身材才能夠被評定為可愛或成功的。

你應該向女寶寶展示如何通過平衡膳食來獲得健康,而不是隻購買食用低脂食物或不吃任何一頓來減肥,這樣會傷害你的健康且為寶寶樹立一個錯誤的模板。

教育寶寶的三大誤區

教育寶寶的誤區一:愛孩子就給他最優越的生活

80後父母有話說:優越的生活條件讓我們有條件為寶貝創造優質的物質生活條件!經常能聽到傢長之間溝通如何為孩子選購精加工營養品,經常看到孩子手中幾百元的玩具,甚至看到休息日傢長帶著未滿6歲的孩童穿梭於各類學習班,而忽視孩子在成長中的生理需要及生活體驗的過程。

“看似傢長的投入卻並非適合寶貝的成長。”金太陽幼教集團總園長孫磊認為:孩子更需要的是生活中從父母處直接經驗的獲得,在生活中學會生存,在模仿、交往中學會學習。“不應將學習視為結果的展示,更應關註的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促進。傢長需要從孩子自身需求出發、從寶貝年齡特點出發,讓寶貝在傢庭教育中得到最根本生活學習過程的快樂體驗。”

教育寶寶的誤區二:把孩子當小大人對待

80後父母有話說:我希望自己沒有完成的心願在孩子身上實現。

初為人父母的80後傢長對自己寶貝有著較高的期望,甚至將孩子當做自己的翻版培養,為此在孩子出生後就根據自己的意願設計孩子的興趣培養項目、用成人定勢思維來規范寶貝的行為。

“當寶貝用自己的視角來認識世界時,傢長不斷地將自己的意識灌輸到孩子的頭腦中,使得孩子說大人話、做大人事兒,為此傢長還沾沾自喜。”孫磊提醒傢長,隨著寶貝的成長,逐漸形成自己的喜好和興趣點,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為孩子選擇活動,忽視寶貝自身的需求從而讓孩子們產生逆反的心理。“在傢庭教育中,‘教育’二字是雙邊活動,不僅僅是傢長教育子女,孩子們的行為也是教育父母的過程,年輕的父母應在傢庭教育中視子女為夥伴,放低自己的年齡試著用兒童的思維方式與寶貝共同思考、遊戲,擺正傢庭教育的天平。”

教育寶寶的誤區三:教育孩子啥事都講民主

80後父母有話說:我們崇尚自由、民主,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凡事也要民主。

有的傢長認為對於孩子的每個要求給予充分的尊重和認同就是先進的、民主的。在傢庭教育中無具體評價的賞識,如在孩子做對任何事情時,傢長的贊賞語言都會是 “寶寶真聰明”,不忍心拒絕孩子哪怕不合理的要求,不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無理要求的不快,認為這樣可以給孩子營造寬松、民主的教養環境。

教育孩子從尊重和理解開始

誤區一、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 忽略孩子的意願

孩子想吃橘子,父母卻認為蘋果更有營養,強制讓孩子吃蘋果。父母喜歡鋼琴,便為孩子去報鋼琴班,卻不問問孩子的興趣是什麼。很多父母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在這些父母的眼裡,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是屬於自己的,替孩子做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事實上,孩子並非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和父母一樣,也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空間,需要被尊重。

正確方法:

父母要允許孩子有適合他年齡段的看似簡單的想法存在,給孩子一些由他自主處理的事情,接受孩子對成人的合理建議。與孩子和睦相處,平等生活,遇到事情共同探討,共同商量,讓孩子在平等的氣氛中長大。這樣,會使孩子覺得你尊重他,自尊得到瞭維護的孩子會獲得愉悅感和成就感。從小把他當獨立人看,給他必要的尊重和選擇的餘地,成年之後,他才會擁有自信和獨立的精神。

誤區二、不理解孩子突然的“占有欲” 一味的責備

幼兒經常把“我”“我的”這兩個字眼掛在嘴邊。有時,孩子會突然從你手裡搶走小勺子或某件玩具並大聲宣佈“這是我的”,會因為鄰居傢的孩子玩“我的”玩具就大哭大鬧。有的父母不瞭解孩子的這些行為,因而責備孩子自私、不懂得分享。其實,這是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完成瞭第一個飛躍。

正確方法:

在這個階段。傢長們要瞭解這是孩子們心理發展的必然經歷和奧秘,要以欣喜的心情來看待孩子的不再乖乖聽話和“自私”,而不是徒增些許煩惱。尊重孩子在這階段的心理需求,信賴他的感覺,才能幫助他們成為懂得分享的人。父母要合理地保護孩子的“占有欲”,幫助他們健全對自我的正確認知,然後在教導他們學會分享。

誤區三、缺乏溝通和交流 拒絕孩子合理的要求

孩子晚飯時食量變小,你卻執意讓她把飯吃完,卻不知道她在飯前吃瞭小點心。孩子想看一會電視,你卻講各種條件,孩子賭氣回屋也不去完成。時間久瞭傢長會發現孩子越來越難管,成瞭不聽話的孩子。如果傢長不問青紅皂白,隻一味地拒絕孩子,不給孩子回旋的餘地,孩子就覺得失瞭“面子”,而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並孤註一擲,拒不執行大人的“命令”。歸其原因,是交流的缺失使雙方不能很好的相互理解。

正確方法:

感情是培養出來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你應該重質而不在於量,多和孩子聊聊天,給孩子講講你這一天的喜怒哀樂,而他也會把一天裡遇到的開心與不開心的事情說給你聽。和孩子分享你的一切,你會發現,孩子很容易就能走進你的世界,而你也會感動於孩子給予你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擁抱、每一句安慰。這樣,在遇到事情時,孩子就會主動把自己的原因、想法表達出來,不會用行動去無聲地反抗。

誤區四、過度的保護孩子 抹殺瞭孩子的獨立性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怕孩子做瞭錯的選擇而傷害瞭自己,所以他們凡事都為孩子作瞭安排,今天穿什麼、明天去哪上學,孩子一點冒險的想法都會被否決。這樣的父母就會讓孩子認為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媽媽才知道,我的想法都是錯誤的,隻有媽媽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如果孩子的這種意識一再被強化,那麼他的獨立性就會被慢慢抹殺瞭。

正確方法: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對獨生子女來說更是如此,但怎樣才是真正的愛呢?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基於對孩子的尊重,而不是以愛為借口的管教和束縛。父母尊重孩子,應盡可能學會和他們平等相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孩子不管是生理還是心智,發育都比較早,內心世界都很豐富。現在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真正尊重和理解他的知心朋友,而不是事事給予他指導、管教並包辦一切的傢長。從這個意義上說,傢長最應該做的就是要放下傢長的架子,成為孩子真正意義上的知心朋友。

誤區五、對孩子沒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 過早給孩子貼上標簽

在生活中,有些父母教育孩子太過心急,用大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當孩子達不到成人的標準時,就會認為孩子什麼都做不好,怎麼說、怎麼教都不行,對待孩子就會越加的急迫。如果父母不體諒孩子,一看孩子做得不好,不能令人滿意,就立刻替代孩子做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行,漸漸地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正確方法:

其實,孩子每一天都在發展變化,現在“不會”不代表明天也“不會”。因此,父母要多去瞭解自己的孩子,瞭解孩子的需要,瞭解孩子的能力,要有足夠的耐心,充分體諒孩子,用誠懇的態度去觀察孩子,瞭解孩子,發現孩子的需求和能力,對孩子的獨立性發展、社會交往發展等都有個清楚的認識,多用鼓勵去代替責罵,多用耐心的幫助引導去代替無用的憂心煩躁,孩子會發展的更好。

誤區六、以武力鎮壓孩子 懲罰成為教育的主要手段

孩子總是會調皮闖禍的,許多父母一旦孩子犯瞭錯誤就用武力去“教育”孩子,時間久瞭孩子就會越來越難管,越來越不聽話。錯誤的懲罰常常無法持久有效地解決問題,一種懲罰措施往往隻能維持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失去效用,這個時候父母不會去思考這種方法是不是錯瞭,反而去增加懲罰力度。而孩子在經歷瞭最初的恐懼和傷心之後,逐漸過渡到無動於衷,最後用隔離親情的麻木狀態進行“自我保護”。

正確方法:

在糾正孩子錯誤的時候,要看準時機,等雙方都冷靜下來的時候,再心平氣和地講道理,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並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裡。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一定的處罰,能夠使孩子明白行為和後果的關系,同時也可以教會他什麼是責任,因為承擔這個後果就是他的責任。管孩子是為瞭糾正他的不良行為,而不是讓他痛苦或者難過,應該換種方式來“懲罰”孩子,糾正他的壞毛病。

愛是尊重和理解

父母在關愛孩子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給他們最重要的尊重和理解,平等的看待孩子,記得他們也是“小大人”,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有些時候父母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沒有壓迫與束縛,你會發現和孩子交流其實很容易。

走出幼兒教育的誤區

兒童是國傢和民族的未來,我們切不可一面花費大量的精力、財力改善教育條件,一面又很不經心地使兒童在生理、心理上形成諸多障礙,影響他們健康成長。對於傢長和教師,不但應為幼兒教育投入心血和熱情, 而且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幼兒的教育問題,通過學習、研究、改革,走出幼兒教育的誤區。

1、幼兒教育更應遵循發展相稱原則

發展相稱原則是指幼兒接受學習訓練的準備與學習訓練內容要相適應,也就是兒童的發展潛力與潛力開發的要求及采取的開發方式、手段等相吻合。幼兒時期是開發人的潛力的最佳時期,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任意開發,教育者必須依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及規律實施教育。

首先,傢長、教師對孩子要有一個恰當的期望值。期望值反映著傢長、教師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條件。但期望值如果背離瞭社會需要或孩子身心發展的內在規律,特別是期望值過高,則不但不會有利於教育的實施,相反還會造成教育的負效應。期望值過高,孩子難以達到,教育者往往在 “嚴” 要求,加“壓力”上下功夫,不顧孩子的自身願望和客觀能力,施以恐嚇、懲罰或利益引誘。結果使孩子形成自卑、逆反、孤僻、冷漠等心理障礙。可以說,過高的期望值是使幼兒教育走入誤區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 對於教育者而言,以科學的態度為孩子確立一個可行的目標是尤為重要的。

其次,要根據孩子的興趣、發展趨向和可能,進行有選擇、主次明確的教育。從幼兒教育的目的來分析,幼兒教育的目標不應隻是讓孩子識多少字、背多少古詩詞、具有某種特長,而主要在於開發人的潛力,使其在 智力發展水平上有所提高,為今後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孩子堅定的意志品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切不可把自己的興趣、需要強加給孩子,而是要在發現、 培養孩子興趣的方向上下功夫。

2、幼兒教育,既要言教,更要身教

孩子年小幼稚,如同一張白紙,對大人的言行深信不疑。傢長、老師的正確言行會使幼兒學到正確的處事要領;相反則會使幼兒是非不清,甚至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幼兒時期也是行為品德養成的重要時期,而這種養成是要通過行為來實現的。一方面,幼兒非常註意傢長、老師的言行,確定他們的言行是否一致;一方面則加以模仿,並在不斷的模仿中形成道德標準。所以傢長、老師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要用自己的正確言行為孩子樹立榜樣,同時又要讓孩子進行模仿,使其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3、幼兒教育要寓教育於遊戲之中

兒童喜歡遊戲,遊戲是他們的基本需要,他們通過遊戲來認識世界,獲取知識。我國的教育傢陳鶴琴曾說過,遊戲可以發展身體,遊戲可以養成公民應有的品質。可見,遊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作為教育者,要在幼兒教育中,通過精心設計,巧妙地將教育寓於遊戲之中,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通過 角色扮演遊戲,學習人與人之間相處、交往的正確態度,模仿角色的良好行為;通過比賽、做操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其身心的健康成長。

幼兒教育中的誤區

幼兒教育可以說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幼兒教育的成敗,對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對社會則關系到國民素質的水平及進步程度。因此,重視幼兒教育是理所當然的,對幼兒教育加大投入也是必然的。但是,隨著近些年來幼兒教育實踐的不斷發展,人們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出現瞭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在傢庭教育、幼兒園教育中,存在諸多誤區。

1、品德教育知識化

道德品質的培養包括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然而,在當前的幼兒品德教育中,則過於註重知識的教育而忽視行為的養成。一方面,傢長、老師教給孩子們許多道德品質方面的知識,孩子們也能繪聲繪色地講解許 多包含行為規范、為人處事道理的故事,而另一方面,孩子們在行為中則多表現出任性、自私、爭搶、不懂禮 貌、不分是非等不良習慣。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品德教育過程中隻講知識,忽視操行,以知識代替行為養成。

2、智力開發超前化

幼兒時期是個體發展的關鍵時期,就人的智力而言,在這一時期更具發展的可能性。把握時機,開發幼兒智力,應是幼兒教育的重要任務。但是,幼兒智力的開發必須與幼兒生理、心理的發展相稱。晚則失去良機;過早,特別是超出幼兒接受能力的“超前教育”,則會事與願違。在現實中,傢長、幼兒園教師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往往出現過於超前的現象,結果導致瞭幼兒對學習缺乏興趣、情緒消沉、逆反心理較強,甚至產生對學習的恐懼心理。

3、素質培養盲目化

在許多傢長看來,素質教育就是讓孩子什麼都學、什麼都會。所以不惜精力、財力送孩子上各種培訓班。他們在選班的時候,往往又很少考慮孩子的興趣、發展可能及趨向,甚至不註意孩子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至使孩子學習負擔過重,學習興趣不定。

4、教育目的功利化

許多傢長對子女的教育,往往出自自我夢想的延續、同事間攀比、孩子的出路等目的,帶有明顯的功利化色彩。而幼兒園則為瞭聲譽作表面文章,聲言在幼兒園裡什麼都可以學到。由於這種利益的驅使,傢長與老師在對孩子教育時,或監督懲罰,或金錢物質刺激,長此以往,孩子們反把學習當成瞭任務,當成瞭逃避懲罰,獲得利益的手段,從而形成瞭對學習的錯誤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