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肝臟和脾臟是我們體內非常重要的腑臟器官,這兩種器官對於我們排毒養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怎麼對肝臟和脾臟做一個日常保健也是大傢很多人都關心的話題之一,今天我給大傢介紹一些食療保養的方式,那麼養肝補脾的食物有哪些呢?帶著很多以前的疑問下面我給大傢來一一講述。

生活之中養肝補脾的食物有哪些呢

補肝食物推薦1:大豆及豆制品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鐵、磷、維生素B、中等量脂肪及少量碳水化合物,對肝臟修復非常有益。

補肝食物推薦2:西瓜

有清熱解毒、除煩止渴、利尿降壓的作用,富含糖分、維生素及蛋白酶等。蛋白酶可把不溶性蛋白質轉化為可溶性蛋白質。

補肝食物推薦3:海鮮類

如白帶魚、黃魚、銀魚、及甲殼類如牡蠣、蟹等,能增強免疫功能,有利於修復受損的肝組織細胞。

小提示:烹調要得當,否則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蒸煮溫度要達到100攝氏度,加熱時間要在半小時以上。

補肝食物推薦4:含鉀豐富的食物

海帶、米糠及麥麩、杏仁果、橙、葡萄幹、香蕉、李子。

補肝食物推薦5:高蛋白食物

動物的肝、瘦肉、魚蝦、雞鴨、蛋類等含高蛋白及適量脂肪的食物。

補肝食物推薦6:含花青素植物

黑枸杞、藍莓、葡萄、黑加侖等。

按摩養肝補脾 記住這7穴

內關穴

一次用手輕輕按摩該養生穴位30下,可和胃寬胸。

神闕穴

手掌放在腹部,圍繞肚臍順時針揉50下,再逆時針揉50下,可起到疏肝健脾和胃通腑等養生保健作用.

足三裡和三陰交穴

用手輕按或用艾條灸足三裡、三陰交等兩大養生穴位可健脾,和胃,柔肝,增加機體免疫功能。

足三裡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裡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主治病癥:腹痛,腸鳴,腹脹,泄瀉,遺精,陽痿,遺尿,疝氣,失眠,神經衰弱等。

日月穴、期門穴、陽陵泉穴

用手輕輕按摩這些養肝補脾的養生穴位,可疏肝利膽。

日月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一個主要穴道之一,取該養生穴位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日月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乳頭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處“期門”之下,第七肋間隙中。(或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期門穴:為肝經的最上一穴,主治疾病: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泄瀉,饑不欲食,胸中熱,喘咳,奔豚,瘧疾,傷寒熱入血室。

陽陵泉穴:位於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該養生穴位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按摩此養生穴可治療慢性胃炎、胃痛等。

養肝補脾 名醫有方

簡單生活方為養生之道;生薑和幹薑,功效各不同;藥膳絕不是“藥+食”這麼簡單;養肝,不妨試試“和肝湯”;補脾,勿忘“滋補湯”。

被譽為“當代中醫泰鬥”的方和謙教授,生前所倡導的養生之道至今仍被人們所尊崇,現編輯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藏著不少養生智慧,《論語》中所說的“一簞食,一瓢飲,樂在其中”的生活理念,就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法則——

簡單生活方為養生之道

中醫養生之道,最講究的就是“養心調神”。一個人隻要保持恬淡寧靜的心態,使真氣順應規律的變化,精氣和神氣不外泄,就會少得病,甚至不得病。方老所倡導的簡單生活養生術與此可謂一脈相承。

隻有簡單,才能從容、快樂。不奢求華屋美廈,不垂涎山珍海味,不追時髦,不扮貴人相,過一種簡單自然的生活,外在財富也許不如人,但內心可以享受充實。當然簡單生活不是吝嗇,不是“苦行僧”,而是最自然的生活,有勞有逸,有工作的樂趣,也有與傢人共享天倫的溫馨及自由活動的閑暇。

薑不僅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調料,還是一種效用極廣的藥物——

生薑和幹薑 功效各不同

平常有個感冒發燒,人們都喜歡熬薑湯喝。不僅如此,在中醫用藥中,薑的使用率也非常高。在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共擬用113方,其中用生薑的有37方,用幹薑的有23方,可見薑的重要性。不過,方老提醒,薑在入藥之前,需要區分生薑與幹薑,雖然都是薑,但功效不同。

生薑:生薑味辛性溫,具有發散風寒、化痰止咳、溫中止嘔、解毒的功效,臨床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及胃寒嘔逆等癥,前人稱其為“嘔傢聖藥”。

幹薑:幹薑性熱,辛烈之性較強,具有溫脾胃之陽、溫肺化痰的功效,臨床常用於治療中焦虛寒、陽衰欲脫及寒飲犯肺(如咳喘)等癥。

食療食養是中國飲食文化與中醫藥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廚師調五味,醫生也調五味,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之處,對食療的把握即是將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藥膳≠藥+食

俗話說“藥療不如食療”。以食物為藥物具有無副作用、價格低廉、無痛苦等諸多優點。但近年來,國人逐漸對食療、食養敬而遠之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把藥膳曲解瞭。多數藥膳隻是藥與食的簡單組合,功效比不上喝湯藥,味道還非常奇特,讓人難以長期食用,生病瞭倒不如喝一碗湯藥再去吃美食。

方老認為,藥膳絕不是“藥+食”這麼簡單,必須將飲食與醫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無論是從歷史源流、方藥構成、制作過程、科學分析各個方面來看,還是從煲、燉、蒸、煮等烹飪技藝來看,它都是飲食與醫藥的精華所在。從作為膳食的一方面來說,首先應滿足食物應該具有的色、香、味等基本要求;而從作為藥的一方面來說,應盡量發揮食物本身的功效,並進行合理搭配,辨證用膳。即使需要加入藥物,藥物的性味也要盡量甘、淡、平和、無異味,不能因用藥就丟瞭膳。隻有這樣,食療才能夠成為一種享受,被大傢廣泛接受。

溫馨提示:下面推薦幾種簡單有效的宮廷食療方。

宮廷核桃鴨子:老鴨1隻,核桃仁200克,荸薺150克,雞肉泥100克,蛋清、玉米粉、料酒、鹽、食用油、蔥、生薑、油菜末各適量。將老鴨宰殺後用開水汆一遍,加入蔥、生薑、食鹽、料酒少許,上籠蒸熟,取出晾涼,去骨,把肉切成兩塊;雞肉泥、蛋清、玉米粉、料酒、鹽調成糊狀;核桃仁、荸薺剁碎,放入糊內,淋在鴨子內膛肉上;把鴨子放入鍋內,用溫油炸酥,瀝去餘油,用刀切成長條塊,放在盤內,四周撒些油菜末即可食用。具有補腎固精、溫肺定喘、潤腸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腎虛咳嗽、腰痛、陽痿、大便燥結等癥。

宮廷桑葉粥:鮮桑葉100克,鮮荷葉1張,粳米100克,砂糖適量。將鮮桑葉、鮮荷葉加水適量煎煮至沸,去渣取汁,用此汁液與粳米共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砂糖調勻即可,佐餐食。具有清肺潤喉、清肝明目等功效。

“和肝湯”具有養血柔肝、健脾益氣、疏肝理氣解鬱之功效,常用於治療肝鬱血虛、脾不健運等癥——

養肝 不妨試試“和肝湯”

方老擅用“和法”治病療疾,總結多年臨床經驗,提出瞭“和為扶正、解為散邪”的精辟見解,其獨創的“和肝湯”是治療肝鬱血虛、脾不健運的代表方劑。

具體方法是:當歸、白芍、黨參、柴胡、香附、白術各10克,茯苓12克,蘇梗、炙甘草各6克,大棗4枚,薄荷(後下)5克,生薑3片。水煎服,每日1劑。

溫馨提示:中醫認為,肝在志為怒,所以七情中的“怒”與肝的關系最為密切。大怒傷肝,可導致肝的疏泄失常,從而出現心煩易怒、面紅耳赤等癥狀。所以,調節情志、化解心中的不良情緒,使自己保持好心情有利於養肝。

“滋補湯”集益肺、養心、健脾、和肝、補腎於一方,所用之藥看似平常,實則配伍嚴謹、立法有度,其專為虛證而設——

補脾 勿忘“滋補湯”

方老以補氣血重在補脾、滋陰陽重在益腎為原則,自擬“滋補湯”,作為補虛扶正的基本方劑。

具體方法是:黨參、白術、茯苓、熟地黃、白芍、當歸、陳皮各9克,炙甘草5克,官桂、木香各5克,大棗4枚。水煎服,每日1劑。冀暉

春季養生 吃酸養肝甜味補脾

1、吃酸養肝

按照中醫五行的觀點,肝屬木,與春相應,肝氣在春天最旺。如果春季養生不當,便易傷肝氣,因此春天要重在養肝。在五臟與五味的關系中,酸味入肝,具有收斂之性,因此要適量吃一些酸性食物。常見的酸味水果有酸棗、梅子、檸檬、菠蘿等,都可適當吃一些。

2、甜味補脾

肝屬木,脾屬土,土木相克,春天肝旺會傷及脾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化解的方法是多吃些甜味的飲食,補充人的脾胃之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是人氣血的源頭,隻有脾胃旺瞭,才能延年益壽。因此,要多吃甜味食物,如大棗、山藥、桂圓、地瓜、南瓜、柿餅和草莓等。

3、溫補陽氣

陽,是指人體陽氣,中醫認為陽氣對人體起著保衛作用,可以使人體免受外界的侵襲。春天在飲食方面,要遵照《皇帝內經》提出的“春夏養陽”的原則,宜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以使人體陽氣充實,抵禦疾病的能力增強。養陽的食物大多性溫,有牛肉、羊肉、薑、蔥、土豆、韭菜、紅茶等,這些食物不用一次吃很多,每天搭配吃一些就可以。

4、野味解毒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野菜盛產的季節,在春天野菜當令的季節多吃一點,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薺菜是最常見的一種野菜,其維生素C含量比大白菜高2.5倍以上,維生素B2含量高於雪裡紅,居蔬菜之首,可以用來做餡,也可焯水後涼拌、攤雞蛋、煲湯煮粥等。馬齒莧含有核黃素、抗壞血酸等營養素,還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對預防糖尿病有一定的作用。馬齒莧可炒食、涼拌、做餡,如大蒜拌馬齒菜、馬齒菜炒雞蛋、馬齒菜餡包子、馬齒菜粥等。

5、味淡滋陰

冬季人們習慣於進補,膏粱厚味進食較多。春天裡,這種習慣應向清淡的方向轉變,多食蔬菜是春天的養生要訣。人們經過冬季之後,不少人會出現維生素、無機鹽或微量元素攝取不足的情況,如常發口角炎、口腔炎等,多吃蔬菜可以補充營養素的不足。春天的韭菜是最鮮嫩的,菠菜能養血滋陰也非常受歡迎。

春季養生不可少上面的五味食物,總之,養生要營養均衡,各味食物都可以嘗試一些,讓我們的味蕾也能體驗不同的味道。

養肝補脾 春季養生食療方

一、養陽補陽

1.主食盡量選擇高熱量食物,即除米面雜糧外,可適量加入豆類、花生等熱量較高的食物。

2.每日保證充足的優質蛋白質攝入,如奶類、蛋類、魚肉、禽肉、豬牛羊瘦肉等。

3.保證充足的維生素攝入。青菜及水果的維生素含量較高,如西紅柿、青椒等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是增強體質、抵禦疾病的重要物質。

二、少酸多甘

春季飲食調養宜選辛、甘溫之品,忌酸澀,飲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春季補脾的食物有:山藥大棗粥、百合粥、地瓜粥、菇類、兔肉、牛羊肉、鱔魚、蘿卜、黃豆、紫菜等。

三、盡可能多食各種新鮮蔬果

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紅柿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蘿卜、莧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及增強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卷心菜、菜花等富含維生素E,可有效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春季食補,每日至少要保證4種以上的蔬菜和2種以上的水果。

春季飲食以平補為原則,重在養肝補脾。這一時令以肝當令,肝的生理特性就像春天樹木那樣生發,主人體一身陽氣升騰。若肝功能受損則導致周身氣血運行紊亂,其他臟腑器官受幹擾而致病。又因酸味入肝,為肝的本味,若春季已亢奮的肝再攝入過量的酸味,則造成肝氣過旺,而肝克伐脾就勢必傷及脾臟。脾又與胃密切相關,故脾弱則妨礙脾胃對食物的消化吸收。甘味入脾,最宜補益脾氣,脾健又輔助於肝氣。故春季進補應如唐代百歲醫傢孫思邈所說:“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為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養肝脾兩臟,對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性溫味甘的食物首選谷類,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麥;蔬果類,如刀豆、南瓜、扁豆、紅棗、桂圓、核桃、栗子;肉魚類,如牛肉、豬肚、鯽魚、花鯉、鱸魚、草魚、黃鱔等。人體從這些食物中吸取豐富營養素,可使養肝與健脾相得益彰。

其次,要順應春升之氣,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尤其早春仍有冬日餘寒,可選吃韭菜、大蒜、洋蔥、魔芋、大頭菜、芥菜、香菜、生薑、蔥。這類蔬菜均性溫味辛,既可疏散風寒,又能抑殺潮濕環境下孳生的病菌。

再次,春日時暖風或晚春暴熱襲人,易引動體內鬱熱而生肝火,或致體內津液外泄,可適當配吃些清解裡熱、滋養肝臟的食物,如蕎麥、薏苡仁、薺菜、菠菜、蕹菜、芹菜、菊花苗、萵筍、茄子、荸薺、黃瓜、蘑菇。這類食物均性涼味甘,可清解裡熱,潤肝明目。

至於新鮮水果,雖有清熱生津解渴作用,但大多味酸而不宜在春天多食。若需解裡熱,以吃甘涼的香蕉、生梨、甘蔗或幹果柿餅之類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