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膽囊炎是由急性或亞急性膽囊炎反復發作,或長期存在的膽囊結石所致膽囊功能異常,約25%的患者存在細菌感染,其發病基礎是膽囊管或膽總管梗阻。那麼,慢性膽囊炎的癥狀及治療方法都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傢詳細的介紹一下。

在臨床醫學上得瞭慢性膽囊炎的患者都有哪些癥狀表現呢

慢性膽囊炎患者的發病年齡和性別與急性膽囊炎患者相似。臨床表現在不同患者則可有甚大差別,且與實際的病理變化也常不一致,有時患者可毫無癥狀,而死後屍體解剖則發現膽囊有明顯的慢性病變;有時患者有劇烈的膽絞痛病史,但手術時發現膽囊病變卻並不嚴重。

患者癥狀可以明顯地從急性膽囊炎第1次發作後即不斷出現,也可以發病隱晦、癥狀輕微,直至診斷確定後才註意有癥狀存在。它可以有不定期的反復發作,在急性發作時臨床癥狀同急性膽囊炎;不發作時則臨床病象模糊不清,類似慢性“胃病”;也可以始終沒有急性發作而僅表現為經常的上腹部隱痛不適和消化不良,有時則可以全無癥狀。

癥狀之所以有差別主要是因膽囊炎癥程度不同,時有或無膽囊結石,引起的反射性括約肌痙攣的程度亦各異,故膽囊之功能狀態亦隨之而有不同之故。

患者通常有氣脹、噯氣以及厭食油膩現象,飽食以後常感上腹部不適,且不像十二指腸潰瘍在食後可減輕疼痛。患者常感有右肩胛骨下、右季肋下或右腰等處隱痛,在站立、運動或冷水浴後更加明顯。由於經常隱痛不適,患者很少運動,體重常有所減輕。一旦因結石嵌頓而有急性發作時,右上腹將有經常的鈍痛,並有陣發性加劇,且80%的患者可有惡心嘔吐(但惡心嘔吐在平時則屬少見)。

25%伴有膽囊結石的患者在發作時還有輕度黃疸,而如結石進入膽總管,黃疸之發生率可高達60%。故在劇烈的膽絞痛後出現深黃疸者,大多表示膽總管內有結石阻塞。但有時也可能雖有結石存在而無疼痛或黃疸出現。

此外,慢性膽囊炎患者還可以有兩種特殊表現:

①風濕性的關節痛,特別在頸、背及其他關節,據說是一種特殊的慢性中毒現象;

②心臟癥狀,如心前區痛、心悸、氣促等,有時極似心絞痛。

這兩種特殊表現在膽囊切除後均可獲得好轉或痊愈,因此這種情況非但不是手術的禁忌,且屬手術之適應證。

得瞭慢性膽囊炎應該怎麼辦

1、非手術療法:

亦可作為術前準備,包括:a.臥床休息、禁食 、腹脹者胃管減壓;b.補液,糾正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失調;c.解痙止痛;d.靜脈聯用有效抗生素,如慶大黴素、氨芐青黴素、氯黴 素、先鋒黴素等;對80%~85%的早期病例有效。

2、手術療法

①、急性膽囊炎:一般主張經12~24小時積極的內科治療,待癥狀緩解再擇期手術。目前,一些醫院已經開展急癥保膽手術

②、慢性膽囊炎:微創保膽手術是首選,極少數患者膽囊已經萎縮和癌變,應切除膽囊。

3、綜合治療

低脂飲食,口服利膽藥,如硫酸鎂、消炎利膽片、清肝利膽口服液、保膽健素等;應用熊去氧膽酸、鵝去氧膽酸、消石素等溶石;有寄生蟲感染者應當驅蟲治療。

慢性膽囊炎是怎麼引起的

1.細菌感染通稱細菌性膽囊炎。感染的途徑有:

(1)血源性感染:細菌可直接隨動脈血進入膽囊壁而引起炎癥;

(2)肝源性感染:細菌可通過肝動脈或門靜脈進入肝臟,而後隨膽汁進入膽囊;也可經淋巴管道進入膽囊;

(3)上行性感染:腸道細菌經十二指腸乳頭開口,循膽總管進入膽囊;

(4)侵蝕性感染:由鄰近組織器官的炎癥直接侵蝕,擴展而來。

病理改變為慢性彌漫性增生性改變。可見淋巴細胞、漿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由於纖維組織增生,囊壁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厚;由於囊壁與周圍組織器官的粘連和受到牽拉而引起膽囊形態的改變。少數粘連嚴重者,可並發幽門梗阻或腸梗阻。常有膽囊管淋巴結腫大。

2.病毒感染通稱病毒性膽囊炎。一般是在長期反復發作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基礎上發病。可能與肝炎病毒直接或間接的長期影響或自體免疫反應以及膽囊的功能障礙有關。

病理改變較輕,膽囊多呈輕度擴張,少數亦可有輕度縮小。囊壁多為輕度慢性炎癥改變,細胞浸潤,纖維增生和輕度增厚,與周圍組織亦無明顯粘連。常有膽囊管的纖維化增生及部分性狹窄和膽囊管淋巴結增大。膽囊內可發現病毒,並常伴有肝臟的纖維增生,早期肝硬化等改變。

3.寄生蟲感染通稱寄生蟲性膽囊炎。寄生蟲感染曾是我國膽囊炎和膽石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由於環境衛生的改善和大量的防治工作,由此病因導致者已明顯減少。

(1)蛔蟲感染:蛔蟲有厭酸、喜堿和鉆孔的習性,當胃腸道功能紊亂,胃酸偏低,腸道內環境改變(如發熱),膽道功能紊亂,或者蛔蟲受到某些藥物的刺激而處於興奮、盲動時,即易上竄,通過十二指腸乳頭開口處進入膽總管、膽囊或肝內膽管,並從腸道帶入細菌,造成繼發性細菌感染。蛔蟲也可進入胃內或嘔出(中醫學稱為“蛔厥”)。

(2)血吸蟲感染:流行於長江中下遊及其以南各省區,成蟲寄生於門脈系統。所致膽道炎癥,主要是機體對蟲卵、蟲體及其代謝產物的組織反應。

(3)華支睪吸蟲感染:我國以廣東、廣西、福建及臺灣省較多,一般以喜食生魚或半生魚者感染率較高。成蟲寄生於肝內膽小管中,嚴重者可遍佈於肝內、肝外膽管、膽囊及十二指腸,引起炎癥並造成機械性梗阻、膽汁淤積而導致一系列病理改變。

(4)梨狀鞭毛蟲等感染:該蟲通常寄生於十二指腸及空腸上段.偶可進入咀道而引起膽囊或膽管炎癥:尚有薑片蟲等引起膽囊炎癥的報道。

病理改變:膽囊內可發現寄生蟲的蟲體、蟲卵或包囊。膽囊的病理改變一般是囊壁的慢性增生性改變以及蟲體碎片及蟲卵為核心而產生結石。唯有血吸蟲,它雖極少進入膽道,但膽囊的改變卻較明顯,可能是成蟲的毒素或代謝產物所致。

膽囊呈灰白色,嚴重者表面粗糙失去光澤,常與大網膜及周圍組織粘連,膽囊靜脈曲張 (因血吸蟲病常有肝纖維化)。膽囊床周圍脂肪顯著沉著,囊壁顯著增厚,囊腔縮小,甚至萎縮。黏膜肥厚,黏膜“竇”增多、擴大,可形成“黏膜內憩室”。膽囊管管壁亦增生肥厚,使管腔縮小,甚或管腔狹窄使膽汁出入膽囊受到影響,嚴重時可造成梗阻。

4.化學因素通稱化學性膽囊炎。

(1)膽汁化學成分的改變:膽鹽濃度過高時對膽囊壁可產生較強的化學刺激而引起炎癥,故凡能影響膽囊排空,造成膽汁淤積的因素,均有可能引起膽汁濃縮、膽汁成分的改變而引起炎癥。主要有:

1)神經、精神因素:交感神經興奮,迷走神經受抑或迷走神經損傷,可使擔囊排空延緩,膽汁滯留;較長時間的精神緊張、憂慮、鬱悶、疼痛等因素,亦能影響膽囊能排空功能,導致膽汁淤積。

2)激素因素:膽囊收縮素、胃泌素、性激素等都能直接或間接影響膽囊的排空功能。

3)創傷、燒傷、手術等也可導致膽囊的排空延緩與膽汁淤積。

(2)胰液反流入膽囊:被膽汁激活的胰消化酶侵蝕膽囊壁而引起炎癥。病理改變:開始為膽囊黏膜水腫,局灶性壞死,繼之纖維增生,囊壁增厚,可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一般與周圍粘連不明顯。

5.結石因素通稱結石性膽囊炎。膽囊結石患者約70%伴慢性膽囊炎。結石的機械性刺激,使黏膜損傷,而發生炎癥、潰瘍和感染。

病理改變:主要是囊壁纖維化、增厚和細胞浸潤,可有憩室疝向黏膜深部或肌層。若膽囊內壓明顯增高,憩室甚至可達漿膜向外突出。膽囊管淋巴結常腫大。膽囊常與周圍組織粘連,亦可因結石對囊壁的壓迫而產生局部壞死或並發膽囊穿孔。

6.急性膽囊炎之遺患 急性膽囊炎未徹底治愈而轉為慢性炎癥。

病理改變與其原急性炎癥的病因有關。或與細菌性、寄生蟲性慢性膽囊炎相似,或與化學性、結石性慢性膽囊炎相似。

慢性膽囊炎之發病,多非單一因素,常常是兩種、三種或多種因素混合致病。診斷、治療時必須全面考慮。

慢性膽囊炎患者的飲食保健

(1) 營養治療的總目的,是通過控制脂肪的攝入量,減輕或解除患者的疼痛和預防結石的發生。急性發作期的重癥患者應禁食,可靜脈補給各種營養素;當能進食時,應禁食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短期可食用含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質飲食。隨病情逐漸緩解可給予低脂半流質或低脂少渣軟飯。每日應少食多餐,仍須限制肉及含脂肪多的食物。慢性膽囊炎應給予充足熱量的高蛋白質、高碳水化合物和適量限制脂肪的飲食,同時要有豐富的維生素。

(2) 要有足夠熱能,方能保證患者的需要。如果患者體重過重,應給予低熱能飲食,使患者體重減輕。低熱能飲食中含脂肪量也要少,以適合對膽囊病患者限制脂肪的要求。一般每日供給熱量7531.2~8368焦耳(1800~2000千卡)。

(3) 對慢性膽囊炎患者,為瞭保持身體健康、增進食欲、促進膽囊收縮利於膽囊排空,應盡可能提高飲食中蛋白質比例。每日蛋白質供給量以每公斤體重l~1.2克為宜,但要避免隨著蛋白質攝入過量的膽固醇。

(4) 由於脂肪能促使病變的膽囊收縮而引起劇烈疼痛,故在發作期應對其嚴加限制。每日脂肪供給量應低於40克或禁食,病情好轉後可適量進食。

(5) 在食用碳水化合物的流質飲食時,主要的營養物質是糖。可給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每日供給300~350克,特別是在發作期應予靜脈補給。

(6) 要供給豐富的多種維生素,特別要註意補充維生素B、C。

(7) 忌用刺激性食物和酒類。

慢性膽囊炎患者容易與哪些疾病相混淆

1.消化性潰瘍 癥狀不典型的消化性潰瘍與慢性膽囊炎容易混淆,且此類疾病常與慢性膽囊炎並存,除仔細詢問病史外,上消化道鋇餐檢查及B超檢查有助於鑒別。

2.慢性胃炎 各種慢性胃炎的癥狀與慢性膽囊炎有相似之處,纖維胃鏡檢查是診斷慢性胃炎的重要方法,診斷明確後行藥物治療如癥狀好轉,則可與慢性膽囊炎相鑒別。

3.食管裂孔疝 本病常見的癥狀是上腹或兩季肋部不適,典型者表現為胸骨後疼痛,多在飽餐後0.5~1h發生,飯後平臥加重,站立或半臥位時減輕,可有噯氣反胃,而慢性膽囊炎腹痛多在右季肋部,飯後加重而與體位無關,因食管裂孔疝約20%的病人合並慢性膽囊炎,故二者臨床癥狀常同時並存,鋇餐檢查可以鑒別。

4.原發性肝癌 在無B超的時代,臨床上有些原發性肝癌被診為慢性膽囊炎,因為原發性肝癌早期,即小肝癌及亞臨床肝癌多無自覺癥狀,一旦出現右上腹不適或隱痛,多已是晚期,B超及CT檢查可以鑒別。

5.膽囊癌 本病早期癥狀頗似慢性膽囊炎,如此時行B超檢查可與慢性膽囊炎鑒別,並可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如病情發展,出現黃疸及右上腹腫塊,多為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