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中藥滋補效果都很好,因此,很多人願意通過喝中藥來進行滋補身體,用中藥調理身體是不錯的選擇,但是要註意煎煮、服用的方法,那麼滋補類中藥有哪些?下面我們將做具體的介紹。

滋補類中藥有哪些

1.人參

這是最重要,最名貴的補氣中藥之一,味甘、微苦,性微溫,功能大補元氣,益智安神,為補益保健之佳品。

研究證實,人參有促進人體細胞發育,增加細胞分裂次數的作用,而美國學者誨弗利克認為,人體細胞大約分裂50次就停止丁,細胞每次分裂一次需要2.4年,如果能達到分裂50次,就可以活到120歲,由於人參大補元氣,可常用於呼吸微弱、四肢厥冷,脈微弱,血壓低的休克等癥.此外,由於人參有補益強壯作用,可抗衰老,適用於久病體虛,心悸怔仲,自汗肢冷,氣短,虛脫,心衰,神經衰弱等癥。

現代研究證實,人參含有多種皂甙和揮發油,多糖類,維生素BI、B2、C等成分;對神經系統有良好的調節作用,有促性激素樣作用,還有強心作用;能降低血糖,增強造血機能,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提高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免疫功能。此外,人參還可促進蛋白質的合成,抑制高膽固醇血癥的發生,對慢性病的康復有促進作用。

若燉服,用量一般3--9克;燉時要用慢火煮沸1小時以上,以便把人參有效成分煎出,保證療效。若吞服,將人參幹燥後,研為細末,每次用量1—2克。若酒浸,將人參切碎,放人好米酒內浸泡,—般1個月後便可飲服,每次兩2湯匙,1日2次。

2.黃芪

黃芪為豆科植物黃芪的幹燥根,以肉黃白,質堅而為易折斷,粉多,味甜,無黑心及空心者為佳。

黃芪性微溫,味甘,功能補氣升陽,益氣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痛疽不潰,內傷勞倦,脾虛瀉泄,脫肛及一切氣衰血虛之癥。

黃芪含有糖類、葉酸和多種氨基酸等成分,它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所以能提精神,抗疲勞,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對防止氣虛,感冒和感染頗為有效,還有強心利尿作和降壓作用;含有微量元素硒,硒是癌癥的天敵,所以黃芪有抗癌作用。

若水煎,每次用量9--30克;但有高熱,大渴,便秘等實熱癥者忌用。

2.西洋參

西洋參又叫花旗參,主要產於美國和加拿大,移種於我國的叫種參,藥用其根,為貴重藥材,是清補保健之妙品,凡欲用人參而不耐人參之溫者,皆可用之。

西洋參味甘,微苦,功能補氣養陰,清火生津,適用於肺虛勞嗽、久嗽、喘咳、咯血、肺痿失音等癥證;以本品1—3克,水煎代茶飲,有潤喉美聲之效,戲曲、歌唱演員常飲,有益於嗓音保健;西洋參亦是體育保健之佳品,可供激烈活動後疲勞乏力,口於而渴,大汗出者服用。

在使用時,可研為細末,每次服1—1.5克,溫開水送下;亦可單獨水煎,每劑1.5--3克;存放時要防腐,防蟲蛀,可:幹燥後密封保存,或放於陰涼幹燥處保存。

本品忌用藜蘆同用,虛寒者忌用。

3.黨參

黨參為橘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黨參的根,以山西的潞參參為優;含有菊糖,生物堿,皂甙,維生素B1、B2等成分,能興奮中樞神經,使精神振奮,消除疲勞,亦可增加紅細胞和血色素,並能增加免疫力;此外,對化學療法及放射方法引起的血細胞降低也有升高作用。

本品性平、味甘,功能補中益氣,生津養血,常用於氣虛不足的倦怠乏力,氣短心悸,食少便溏,氣津兩傷的口渴;氣血兩虛的萎。黃,頭暈等癥,以及病後體弱,營養不良。

若酒浸,將黨參切碎,浸於1斤米酒或白酒中,1個月後服用,每次2--3湯匙,1日3次;

若水煎,每次9---15克,內服。

本品反藜蘆,不宜同用。

4.太子參

太子參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又稱孩兒參,是一味很好的清補之品,內含果糖,淀粉,皂甙,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等,有強壯作用,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微苦,功能補肺健脾,益氣生津,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倦怠小兒清瘦;肺虛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後氣陰兩虧等病癥。

每次用量:9—30克,要防黴,宜放置幹燥通風處或幹燥後密封存放。

5.白術

白術為菊根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術的根莖,以浙江出產的白術為最好,為健脾益氣的主要藥物;內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蒼術醇和蒼術酮,含有維生素A類物質,有保護肝臟,降低血糖,增強體力等作用;能促進胃腸液分泌,有增強消化功能的作用,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及升高血細胞效應。

中醫認為,其性溫,味甘、苦,功能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氣、自汗;脾虛運化失司,水濕停留的痰飲,水腫;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足腫等癥。

用量:5—15克,凡陰虛內熱,津液虧耗,舌苔光剝,唇燥口幹者不宜使用。

6.甘草

甘草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莖,以質堅實而重,皮細而緊有柚溝,斷面黃白色,粉多、味甜,嚼之纖維少者為佳;內含甘草甜素、甘草素、異甘草素、甘草甙、異甘草甙等,動物實驗證明甘草素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和抗炎、抗變態反應作用;此外,尚具有鎮咳,鎮痛,抗驚厥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功能補脾和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解毒,調和諸藥,適用於脾胃虛弱,脘腹疼痛,咳嗽,心悸,瘡瘍腫毒,中毒等癥。

用量:1.5-9克,不宜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補氣方:椰子1個。將椰子剝去外皮,去殼,取白色肉瓤,切成小塊食之,每次數塊。

煎服滋補類中藥的細節

1、用具有講究

煎煮藥用具應選陶瓷沙鍋、瓦罐或搪瓷器皿,鐵、錫、鋁等金屬器皿均屬禁忌之列。

2、水火要相宜

水指水量,火即火候。煎滋補中藥時將藥放入鍋內,加清水浸沒藥材,頭煎水量以浸沒藥材2厘米為宜,二煎以水浸沒藥材0.5厘米為宜。一般先將藥物浸泡20~30分鐘,再經文火頭煎40~60分鐘,二煎40分鐘左右。

3、辨類煎仔細

煎補藥時,如藥中含有鱉甲、龍骨、龜甲、虎骨、鹿角等骨質、貝殼類補藥,應先打碎煎30—40分鐘後再下其他藥物同煮;而黃芪、黨參、首烏等調理滋補藥應用文火煎1小時再復煎一次,以免浪費藥材。膠質、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等,應在去渣的藥液中微煮或趁熱攪拌,使之溶解,以免與其他藥同煎時黏合煮焦。某些貴重藥應另煮,如人參就另切成小片,放人蓋盅內,隔水燉2~3小時。亦可用水磨汁或磨成細粉後調服。

4、鍋蓋要蓋嚴

煎藥時為使藥物煎透,必須蓋上鍋蓋。特別是滋補藥品的貴重中藥如人參、鹿茸等更應關蓋文火煎熬。滋補藥應煎2或3次,每次煎成200~300毫升為宜。

5、時間要適宜

補藥煎好後,應將頭煎、二煎、三煎混合,分晨起空服或晚上睡前服用較好。一般放置時間不宜超過12小時,以免滋補中藥的藥效成分損失。

6、服用方法有講究

補藥煎好後,應將頭煎、二煎、二煎混合,晨起空腹服或晚上睡前服用治療效果較好。一般放置時間不宜超過12,以免藥效成分損失。此外還要註意服藥期間的飲食禁忌,避免某些食物對補藥成分的影響。

滋補性中藥的禁忌

五種情況不宜服鹿茸:1.陰虛者,有“五心煩熱”癥狀;2.內熱者,表現為小便黃赤、咽喉幹燥或幹痛,不時感到煩渴;3.血熱者,表現為經常流鼻血,女性表現為行經量多,血色鮮紅,舌紅脈細;4.外邪正盛者,比如頭痛鼻塞、發熱畏寒、咳嗽多痰等;5.肝火旺者,表現為頭暈、走路不穩、脈眩易動怒。

三種人不適合進補阿膠:1.體內濕邪重者,表現為口幹口苦口黏、乏力、頭暈或者頭迷糊、肚子脹、大便不好,舌苔厚膩,或白或黃;2.體內有淤血者,表現為膚色晦黯、色素沉著,女性常常月經不好,一般是拖後、有血塊、肚子疼、顏色黑;3.愛上火者,如心火、肝火、肺火,如果服用阿膠,火會越來越大。

七種人不宜食用燕窩:1.身子太虛不適合吃,因為燕窩含有的蛋白質不易消化;2.腎功能嚴重受損的禁食,不然會增加腎臟負擔;3.兒童吃沒多大意義;4.脾胃虛寒、痰濕停滯者及有表邪者不宜吃;5.感冒發熱者不可以吃;6.體質較寒的孕婦不宜吃;7.腸胃不好的人不能吃。

兩種人不適合多吃大棗:1.痰濕壅盛者,表現為喜咳痰,胸中常感滿脹,且易感疲乏,胃中常脹滿,食欲不振。如果多吃,原先的癥狀易加重;2.兒童。兒童脾胃功能較弱,大棗黏膩,不易消化,多食礙胃,易影響食欲和消化功能,且大棗糖分過多,易引發齲齒。

補腎最好的四大中成藥

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在臨床上最為常用,可謂地黃丸傢族中的佼佼者,方中由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六味中藥組成,特點為甘淡性平、補而不滯。能滋補腎陰、填精益髓、澀精、補脾、清肝,用於治療肝腎陰虧、虛火上炎而致的眩暈、腰痛、消渴等癥。

杞菊地黃丸

杞菊地黃丸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原方中加入枸杞子和菊花,治療肝腎陰虛而致的眩暈、視物模糊、枯澀眼痛等癥,可收到補精、清肝、明目的功效。

歸芍地黃丸

歸芍地黃丸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原方中增加瞭養血柔肝之品當歸和白芍,故為填精益血劑,對血虛引起的頭暈、崩漏等癥,臨床效果顯著。

知柏地黃丸

知柏地黃丸獨到之處是對肝腎陰虛火旺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血淋等癥,能滋其陰降其火。因方中知母、黃柏性寒,脾虛便溏者慎服,避免挫傷脾胃之氣。

什麼情況下老人不能吃滋補中藥

有下列情況的老年人要慎服或不服:

1、吐血、便血者

當這種出血屬陽盛、陰虛內熱所致時,也不能用鹿角膠治療。

2、患胃腸疾病者

表現為經常胃痛,胃中嘈雜,大便秘結,口臭口苔等,不能服用鹿角膠。

3、肺中有熱者

表現為幹咳少痰、痰中帶血,或痰典粘稠、口幹舌燥。因鹿角膠藥性偏溫,故不適宜肺中有熱者。

4、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

服用阿膠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以致出現食欲不振,脘腹脹滿,甚至惡心、嘔吐等。

5、患有表證者

如在此時服用阿膠,容易導致食積,不但不能達到滋補的目的,而且會造成新的病癥。因此,一旦外感風寒,應立即停服阿膠。

6、患高粘血癥、高脂血癥者

阿膠能加重鬱帶,使瘀血更為嚴重。另外,阿膠能使血流速度減慢,促使血管中脂肪微粒沉積在血管壁上,誘發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