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以突然昏倒、意識不清、口渴、言蹇、偏癱為主癥的一種疾病,對於中風後遺癥,治療必須抓緊時間積極治療,那麼中風的預防措施有哪些呢?低血壓也要防止中風嗎?中風後遺癥都有哪些癥狀?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中風的預防措施

第一,堅持服用降壓藥。

降低血壓可以預防中風是已經被許多研究證實的事實。有些人在治療高血壓時把血壓作為惟一標準的做法是不對的。血壓高僅僅是一個因素,有些人的血壓比較易受藥物影響,一段時間用藥後血壓就正常瞭,他們就停止用藥,甚至一些非專科醫生也同意這樣做。

其實,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因為高血壓病人除瞭血壓高外還存在對血管的損害,通俗地說就是動脈硬化。短時間內治療就可以使血壓正常,但要使動脈硬化不再發展,則需要長期服用藥物。

理想的降壓目標應該是收縮壓控制在140mmHg、舒張壓控制在90mmHg以下。好的降壓藥物應是一天服用一次即可維持24小時的療效,這樣可以避免患者因漏服藥物或者在夜間可能出現的突發血壓升高而出現中風的危險性。也應當避免使用大劑量降壓藥物短時間大幅度的降壓,一般在2∼3個月內降到理想水平比較合適。

第二,降低血脂水平。

高血壓合並血脂異常,更易發生中風,在降壓的同時應該按實際情況選用降血脂藥物。目前以為較好的降膽固醇的藥物是他汀類藥物,它們通過抑制膽固醇合成的關鍵酶而起作用。降低甘油三酯的較好藥物是貝特類藥物。

第三,延緩動脈硬化。

就發生中風的局部而言,血管硬化是中風的內因,壓力大可以認為是外因。因此,防治動脈硬化才是預防中風的根本。

目前還沒有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特效藥。一般措施包括戒煙、體育鍛煉、清淡飲食、多食用維生素豐富的粗食,降脂、降糖、降血壓。如果病人合並有明確的冠心病或有腦栓塞歷史,最好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有證據表明,長時間服用這類藥物可以穩定和消退粥樣硬化斑塊,對高血脂尤為合適,血脂正常者也可采用。

第四,抗凝防止血栓形成。

常用的藥物有小劑量阿司匹林、潘生丁、華法令和培達等藥物。阿司匹林同時是有效的治療心絞痛的藥物,現認為它還有防止大腸癌的作用,可以長期使用,但有胃出血和哮喘歷史的病人不宜使用。

第五,生活要有規律。

合理安排休息,保證充分的睡眠時間;保持樂觀愉快的心情,避免過度緊張、疲勞、情緒激動;適當體育活動,最好能做到每日運動30∼45分鐘,活動量宜根據原有的活動習慣、心臟功能和體力來決定,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不宜勉強做劇烈運動和突然用力,老年人適宜於散步、做保健操和打太極拳。

低血壓也要防止中風

很多人會以為自己是低血壓,就不會有腦溢血的情況發生。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低血壓容易造成人體各器官的供血不足,尤其易引起腦組織的缺血,相反低血壓的人發生腦溢血的情況卻很多。

眾所周知,血壓過高易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導致中風;而血壓偏低也可誘發腦血栓形成,也能導致中風。這是因為在血壓較低時,腦血流速度緩慢,甚至暫時停頓,使本身粘稠度偏高的血液易在已發生硬化的血管壁上形成血栓。事實上,多數腦血栓形成發生在老年人安靜睡眠時,因為這時老年人心跳偏慢、血壓偏低、血流緩慢。

所以,處於低血壓的人也要時時謹慎,如出現頭暈、站立不穩、甚至暈厥時應檢查血壓。在積極防治動脈硬化和降低血液粘稠度的同時,防止和糾正低血壓,預防腦血栓形成。

平時應註意以下幾點:

1、對高血壓病人,平時服藥應遵循逐漸增量和個體化原則,防止服用降壓藥物過量及降壓作用過快,應盡可能選用降壓作用平穩的藥物。

2、慎用安眠藥。很多老年人因失眠而長期用安定、苯巴比妥、氯丙嗪等藥物,此類藥不但能抑制大腦皮層,也能使血壓降低,產生低血壓。

3、處於低血壓的人若有營養不良的狀態或一下子喝大量酒,便會使原本已低的血壓很快地下降。所以,低血壓的人少飲酒為宜。

4、積極治療老年性低血壓。老年人因自身調節功能減退,常有低血壓發生,若平時常發生頭昏、黑朦、昏厥癥狀,應對積極癥治療。

中風後遺癥都有哪些癥狀

1、肩手綜合癥:其發生率在20%左右,最早在發病後3天,遲至6個月後發生。74.1%在病後3個月內發生,一旦發生肩手綜合癥,應及時治療。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目的是減輕浮腫及疼痛。

2、肩關節半脫位:其發生率在60-70%多數在病後3周內。特別在上肢松弛狀態下發生。因為穩定肩關節的周圍肌肉,如崗上肌,崗下肌,三角肌,胸大肌,胸小肌的松弛,使固定肩關節的穩定機構強度降低,加上患側上肢的重力牽引使其向下移位,使肩關節脫離正常位置所致。

3、足下垂內翻:在中風後身體有一個自然恢復的過程,出現肌肉緊張,會逐步出現足下垂內翻,影響今後腳掌著地步行功能,所以同樣需要早期康復糾正逐步出現的肌張力升高,若單靠運動糾正不行,則需佩帶足托,減少痙攣,改善步行功能。

4、誤用所致痙攣:如上述中風後,身體有一個自然恢復的過程,出現肌肉緊張,輕微活動,患者因此會欣喜若狂,反復多次自行訓練。上肢的屈伸及手的抓握就不知這是誤用、誤練,易造成肌肉痙攣,由於反復痙攣,可能使肢體功能停留在此階段,無法繼續恢復,所以一定要在治療師指導下循序漸進。

針灸治中風有療效

把脈交會穴是指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通的八個籲腧穴,它們均分佈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加強和溝通瞭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的聯系。臨床上既可應用單一穴位治療各自相通的奇經病癥,又可相互配合使用,治療范圍頗廣,我們把八脈交會穴理論運用於中風病的臨床實踐中,取得瞭較好療效。

八脈交會穴包括內關、公孫、列缺、照海、外關、足臨泣、後溪和申脈穴。其中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與陰維脈相通之穴,其功能為鎮靜安神,和胃止痛,亦為本經絡穴。公孫為脾經絡穴,有健脾和胃利濕的功能。再中風病治療中兩穴既可單獨應用,又可合用,起到調理脾胃,化痰祛濕及鎮靜安神的作用,適用於風痰淤血閉阻脈絡證,痰熱腑實、風痰上擾等證。對同時合並心系病癥的患者還有補養心氣、寬胸理氣之功。列缺為肺經絡穴,通過經絡,可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照海為腎經腧穴,通於陰分,功可滋陰安神開竅。對於陰虧於下,陽亢於上,內風煽動,而易招至外風者,照海可滋腎水,補腎陰,潛陽而治其本,列缺則可驅風疏風治其標。且腎經循喉嚨,夾舌本,故可治舌強不語之等癥。列缺還可兼治口眼歪斜及頭痛。後溪為手太陽小腸經輸穴,可疏經止痛。申脈為膀胱經穴,可止痛疏筋,中風合並癲癇或有精神癥狀時,可用二穴止痙安神。對後期病人肢體攣縮抽搐疼痛者,兩穴可用以緩急止痛。外關為手少陽三焦經絡穴,功可疏肝利膽,疏風(內風)止痛。足臨泣為足少陽膽經疏穴,有疏利肝膽,清頭目而止痛的功效。中風病多以陰血虧虛為本,風、火、痰、瘀為標,與肝膽密切相關,故可用二穴疏理肝膽,且兩經分別巡行至顛頂及頭部兩側,故中風合並頭痛時可用其疏經止痛。

八脈交會穴多為絡穴,為聯絡表裡兩經之穴,它既可加強經脈之間的聯系,又擴大瞭治療范圍。運用其治療中風病,有取穴少、療程短、療效好、減少病人痛苦等特點。

綠茶能預防中風

綠茶抵抗中風的功效,可能是來自它所含有的大量抗氧化劑可以保護血管的緣故。有一項研究發現,綠茶抗氧化的效力甚至比維生素e和維生素c更強。

多喝茶,尤其是綠茶,可預防中風。日本曾針對六千位四十歲以上的婦女做調查:常喝茶的婦女,比那些較少喝茶的婦女要減少一半中風機會。雖然以前在我國、日本和美國所做的動物實驗,都曾經發現綠茶可以降血壓。但這是首次把綠茶和中風的直接關系拿來深入探討的研究報告。

綠茶抵抗中風的功效,可能是來自它所含有的大量抗氧化劑可以保護血管的緣故。有一項研究發現,綠茶抗氧化的效力甚至比維生素e和維生素c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