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季後,人們的胃口隨著氣溫的下降逐漸好轉起來,再加上許多地方都有“貼秋膘”的習俗,因此,一到秋天,許多人就張羅著吃各種各樣的食物進補瞭。進補又需要註意什麼?秋天怎樣進補呢?都是我們關心的話題,現在就隨小編一起看看吧。

進補有什麼註意事項

一忌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二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癥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分為偏寒和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幹,口苦,口臭,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分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秋天怎麼進補

秋季進補,應選用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服食具有健補脾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

秋季容易出現口幹唇焦等秋燥癥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銀耳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及磷、鐵、鎂、鈣等,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可用水浸泡發後,煮爛,加糖服食,對治療和預防秋燥有較好的效果;百合也有養肺陰、滋肺燥、清心安神之功效。

立冬進補可以吃什麼

中醫講藥食同源藥補不如食補,在飲食養生方面,中醫學認為應少食咸,多吃點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

從中醫學五行理論來說,咸勝苦,腎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瞭,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

適合選擇的食物包括芹菜、萵筍、生菜、苦菊等,這些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維生素、生物堿、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多種醫療、保健功能。

另外,冬季進補的另外一個原則就是多飲水,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飲烈酒。同時,冬天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如堅果、米面制品等。

更年期進補要吃什麼

1、熱量

人到中年以後,基礎代謝率逐漸下降,活動量逐漸減少,因而能量供應可適當降低,一般40~49歲可減少5%,50~59歲可減少10%,60~90歲可減少20%。碳水化物是人體最重要最經濟的熱量來源,不能缺少,但也不能過多,以免增加體重。一般以五谷為主。

2、蛋白質

一般每日供給0.7~1.0克每公斤體重,特別是要註意補充高質量蛋白質,包括瘦肉、乳類、禽類、蛋類、豆類等。

3、脂肪

一般每天65克左右,少吃動物性脂肪,適當食用植物油。脂肪攝入過少時,會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4、維生素

維生素具有廣泛的生理功能,任何一種維生素都不可缺乏,應多吃新鮮水果、蔬菜。

5、礦物質

對更年期女性來說鈣的攝入量應予足夠重視,以減緩老年人常見的骨質疏松。鐵對於造血有重要作用,不可缺少。近年來發現鋅對性功能有補益興奮作用,應註意攝取。

藥膏怎麼進補呢

用方要對癥

膏藥進補的實質是是中藥調理,膏藥進補具有補虛糾偏,調整人體“自穩”機能作用。

有肺虛咳嗽、痰多津少、哮喘氣急等癥者可選用人參北瓜膏,有記憶衰退、心悸多夢等癥者可選用抗衰膏,有乏力神疲、頭暈目眩等癥可選用桂圓滋補膏。若食欲減退、食後有胃脹或噯氣泛酸、大便溏薄等癥,可選用健脾養胃膏。

選方莫“攀高”

名貴藥材並不與藥效成正比,主要還在於使用是否得當。龜板、鱉甲等價格較高,能煎出的有效成分卻很少。

一些配料如胡桃肉、桂圓等,大量加入補膏中,反而使相等體積的罐內補膏量減少。紅參、西洋參同是人參,價格相差很大,紅參適宜陽虛怕冷者,西洋參適宜陰虛內熱者。

至於處於肝炎活動期或血脂、血糖特別高者,以及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系統疾病的人,購用高價膏藥更不合適,因為這些人都是不宜進補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