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給患者的身體和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的疾病,發病時關節疼痛難忍,無法正常行走,嚴重者還會導致殘疾,所以我們在認識到該病的危害之後要引起重視,下面我們來瞭解一下類風濕性關節炎要怎樣治療。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給患者的身體和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的疾病,發病時關節疼痛難忍,無法正常行走,嚴重者還會導致殘疾,所以我們在認識到該病的危害之後要引起重視,下面我們來瞭解一下類風濕性關節炎要怎樣治療。

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時候患者飲食要留心,首先要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而且,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飲食要註意以清淡為原則,不要食用辛辣食物。盡可能少吃脂肪食物,堅持以醣類和蛋白質為主要熱量來源。因為,肥胖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會造成影響,因此體重超標者要註意健康減肥。日常可以吃些濕祛風的食物,比如,大棗、薏仁等,尤其是薏仁具有去濕祛風的作用。

如果身體屬熱性,應多吃綠豆、西瓜等食物;若屬寒性,則應吃羊或牛肉等,不過攝取量不宜過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還應註意營養均衡問題,適當補充維他命A、C、D、E或含鈣、鐵、銅、鋅、硒等礦物質食物,以增強組免疫力及預防組織氧化或貧血。

類風濕性關節炎也要註意適當運動,減少臥床時間,但是患者不適宜劇烈運動,坐姿也應註意。專傢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坐姿可以將右腿打直、小腿與足部往上提,離地30厘米以上,持續5秒鐘後放下,左腳也以相同動作重復,每日可多作幾次,以能負荷為原則。

綜上所述,為大傢介紹的就是關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相關知識,通過閱讀文章之後,相信大傢都與瞭更多的收獲,專傢建議,患者在積極治療的同時還要做一些日常護理,這樣對控制病情也有很好的效果。

針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慢性侵蝕性關節炎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類風濕關節炎的病變特點為滑膜炎,以及由此造成的關節軟骨和骨質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類風濕關節炎在各年齡中皆可發病,高峰年齡在30~50歲左右,一般女性發病多於男性。下面為大傢介紹幾種針灸方法,幫助大傢治療此病。

本病屬中醫學“頑痹”、“歷節風”、“風痹”的范疇。

一 體針療法

1.處方:取穴分為三組,第一組取上肢與脾臟相關的部分穴位,如合谷、中渚、後溪、內關 、中脘、建裡等;第二組取下肢與脾臟相關的部分穴位,如足三裡、三陰交、太溪、公孫、內庭 、下脘、水分、天樞等。兩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選用雙側14~16個穴位。

另外,第三組穴位應根據受累關節或受累器官情況,選用受累關節附近的穴位或受累器官相 關神經節段區內的穴位,並與上述兩種處方配合使用。

2.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後,選用28~30號毫針,直刺合谷、內關1.2±0.2寸,直刺後溪0.8± 0.2寸,直刺中渚0.6±0.2寸,直刺中脘、建裡1.4±0.2寸。直刺足三裡2.0±0.5寸,直刺三陰交 1.4±0.2寸,直刺公孫、太溪、內庭0.8±0.2寸,直刺下脘、水分、天樞1.4±0.2寸。

每天針刺1~2次,每次留針2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以中等強度的捻轉手法為主,捻 轉的幅度為2~3圈,捻轉的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每穴行針5~10秒。

3.按語:治療本病的取穴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一是考慮對局部機能的調節和鎮痛,故取用 局部穴位,如上肢的合谷、中渚、後溪、內關,下肢的公孫、內庭;二是考慮對整體免疫機能的 調節,故取用足三裡、三陰交、太溪,這些穴位能夠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功能,對本病的 治療具有積極作用;三是考慮對脾臟功能的調節,故取用中脘、建裡、下脘、水分、天樞。脾臟 是機體最大的淋巴組織,發生變態反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時,機體所產生的抗體,一部分 即來源於脾臟。脾臟分佈著來自T6~T10節段的交感神經,中脘、建裡、下脘、水分、天樞就是分 佈在T6~T10節段神經支配區內的穴位。下肢的公孫、內庭等穴位也能夠調節機體的免疫機能,對 本病具有積極的治療作用。

二 電針體穴療法

1.處方:取穴分為三組,第一組取上肢與脾臟相關的部分穴位,如合谷、中渚、後溪、內關 、曲池、中脘、建裡等;第二組取下肢與脾臟相關的部分穴位,如足三裡、三陰交、太溪、公孫 、內庭、下脘、水分、天樞等。兩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選用雙側8~12個穴位。

另外,第三組穴位應根據受累關節或受累器官情況,選用受累關節附近的穴位或受累器官相 關神經節段區內的穴位,並與上述兩種處方配合使用。

2.操作方法:分為兩步,第一步進針操作與體針療法一樣,第二步為電針療法操作方法。第 一步操作完畢後,在第一組的上肢的穴位與腹部穴位之間,在第二組的下肢的穴位與腹部穴位之 間,分別連接電針治療儀的兩極導線,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現明顯的局部肌肉顫動或 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每次電針雙側的10~14個穴位(交替使用),每次電針治療20分鐘,每天治療1 ~2次。沒有接電療儀的穴位,按普通體針療法進行操作。

三 灸法

1.處方:取穴分為三組,第一組取上肢與脾臟相關的部分穴位,如合谷、中渚、後溪、內關 、上脘、中脘、建裡等;第二組取下肢與脾臟相關的部分穴位,如足三裡、三陰交、太溪、公孫 、太沖、內庭、下脘、水分、天樞等。兩組穴位交替使用。

每次選用雙側14~16個穴位。

另外,第三組穴位應根據受累關節或受累器官情況,選用受累關節附近的穴位或受累器官相 關神經節段區內的穴位,並與上述兩組穴位配合使用。

2.操作方法:每次選雙側8~12個穴位即可,用艾條溫和灸,或用隔薑灸,每穴灸15分鐘,使 局部有明顯的溫熱感為宜。每日治療1~2次。

四 耳針療法

1.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

(1)主穴:取一側的患病關節對應的耳穴、脾。

(2)配穴:取另一側的皮質下、內分泌、腎上腺、交感。

2.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後,用28號0.5~1.0寸毫針斜刺或平刺耳穴。每天針刺1~2次,每次 留針2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以中等強度的捻轉手法為主,捻轉的幅度為2~3圈,捻轉的 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每穴行針5~10秒。

五 電針耳穴療法

1.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

(1)主穴:取一側的患病關節對應的耳穴、脾。

(2)配穴:取另一側的皮質下、內分泌、腎上腺、交感。在上述耳針療法處方的基礎上,選取 體穴足三裡、三陰交、太沖。每次取用單側的穴位,雙側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後,用28號0.5~1.0寸毫針斜刺或平刺耳穴,直刺足三裡2.0±0.5寸 ,直刺三陰交1.4±0.2寸,直刺太沖0.8±0.2寸。然後在耳穴主穴與足三裡、三陰交、太沖之間 分別連接電針治療儀的兩極導線,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現明顯的局部肌肉顫動或患者 能夠耐受為宜。每次電針6個穴位(交替使用耳穴),每次電針20分鐘,每天治療1~2次。沒有接電 療儀的耳穴,按普通耳針療法進行操作。

六 耳穴貼壓療法

多與其他針灸療法配合使用。

1.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

(1)主穴:取一側的患病關節對應的耳穴、脾。

(2)配穴:取另一側的皮質下、內分泌、腎上腺、交感。

2.操作方法:用王不留行子進行貼壓。常規消毒後,用5mm×5mm的醫用膠佈將王不留行子固 定於選用的耳穴,每穴固定l粒。每天按壓6~8次(每2小時左右治療1次),每個穴位每次按壓3~5 分鐘,按壓的力量以有明顯的感但又不過分強烈為度。

類風濕性關節炎日常註重保健

炎癥控制後,即應開始關節功能鍛煉。由於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受累關節多,各個關節恢復的快慢不一,進行關節鍛煉時不能強求一致。關節鍛煉,可以增加肌力,防止關節攣縮、強直和肌肉萎縮。鍛煉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方法可依病情靈活確定,可以做床上運動,抗阻力運動,練坐,扶拐站立及步行等。活動量應由小到大,活動時間由短到長,活動次數由少到多,活動方式可由被動運動變為主動運動,活動量及強度應逐漸增加至可以耐受的程度。下面介紹的關節活動操,進行關節功能鍛煉,簡單易行,應於起床後和睡前進行,每個動作最少做10次。

1 頸部運動:放松頸部,頭向上下運動,慢慢向左右運動;頭向兩側屈,耳朵盡量貼向肩部。

2 肩部運動:向前後、左右、上下個方向活動肩關節,做圓形運動,雙手握在一起放在頭後,雙肘盡量往後拉。

3 手搬運動:手腕上下、左右活動。

4 手指活動:手指分開、並攏;手指屈曲、伸直;拇指與其他手指一個一個地對指。

5 下肢運動:分別活動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腳趾關節,方法與上類似。

同時日常生活中要註意受損關節的保護,減輕日常活動的關節疼痛,延緩或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盡量避免關節出現永久性畸形。保護關節的原則:

1 避免過度強烈使用小關節:關節發炎時,會變得不穩定,更容易受損傷。用力的時候,小關節如手指關節就更容易出現變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利用較大和有力的關節。

2 避免關節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如不要長時間站立,在適當時候坐下來休息。坐下時,應經常變換坐姿,轉換雙腳位置,舒展下肢的筋骨,或起來走動一下,註意工作與休息的平衡。並根據病情及時作出調整。

3 避免關節長時間處於變形位置,無論在睡眠、走路或坐下。都要保持良好姿勢。如坐下時,膝關節不要過分屈曲,雙足應平放在地上。

4 避免過度體力消耗:要註意減少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體力消耗,盡量使用工具,以減少彎腰、爬高、蹲低等動作。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4大偏方

一般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因為老年人由於身體各處出現機體老化退縮,相對年輕人來說比較容易發生一些關節疼痛之類的疾病。一些老人使用藥物、針灸、手術等仍未治愈者大都是去瞭信心,便使用瞭傳統的治療方法—偏方。那麼,類風濕性關節炎偏方都有什麼?下面為大傢介紹一些:

黃芪30克,人參10克,白術12克,當歸10克,仙茅10克,菟絲子30克,仙靈脾10克,白芍15克,雞血藤30克,威靈仙15克,防己12克,桂枝 15克,炙甘草10克,生薑10克,大棗5枚。全方共奏溫補肝腎,健脾益氣,散寒祛風除濕,祛瘀通絡定痛之功。

穿山甲5克,白薇10克,澤蘭15克。共三味藥。用一斤黃酒煎,用小火。大火煎開,用小小火煎15-20分種。放少許紅糖,去渣喝酒,視酒量。一天最少吃二次,要堅持。天熱可以放冰箱,吃時熱酒。

此外,一些食療方對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很有療效。

川烏粥

原料:制川烏2克,薑汁10滴,粳米30克,蜂蜜適量。烹制方法:將川烏研末,粳米洗凈,同放入瓦鍋,加適量水,沸後加入川烏,用文火煮2~3小時,待米熟爛後加入生薑汁和蜂蜜,攪勻,再煮1~2沸即可。食用方法:佐餐食用,隨量服食。

牛膝酒糟

原料:牛膝500克,糯米1000克,甜酒曲適量。烹制方法:先將牛膝洗凈,同放入沙鍋中,加適量水煮2~3次,取部分藥汁浸糯米,另一部分藥汁於糯米煮熟後,拌和甜酒曲,於溫暖處發酵為酒槽。食用方法:每日1次,每次取酒槽30克煮食。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燒

感冒引起發燒,這是眾所周知的醫學常識,那麼,最為常見的關節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會不會引起患者發燒的情況呢?對此專傢指出,一般來說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沒有發燒的癥狀,但是長期發燒也不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感染引起的可能。 長期發熱有可能是風濕病引起的。例如,有一種風濕病叫斯蒂爾病,可以發生在兒童身上,也可以發生在成年人身上,其主要的癥狀為長期發熱不退,同時伴有皮疹、關節疼、血白細胞明顯升高,酷似敗血癥,但是應用抗菌藥物治療無效,血液中也找不到細菌,這種疾病如果不能及時確診,抗菌藥物過多地使用往往會使病情進一步加重。 風濕病是一種長見的慢性疾病,其癥狀主要有發熱,可有高熱、中等度發熱或低熱,常伴有多汗癥狀。所以說長期發熱有可能是風濕病引起的。

許多長期發熱的病人被醫生診斷為感染性疾病,應用抗菌藥物治療而不見好轉,其中有一部分病人是風濕性疾病。 因此,當懷疑是感染性疾病時,應用抗菌藥物治療無效時,並且又找不到感染的病原時,應該盡快到風濕病醫院進行檢查、診斷,以免造成嚴重的後果。此外,還有很多風濕病患者多以長期發熱作為主要的風濕病癥狀,隻有風濕專科醫生才能從中發現並確定為風濕病。 當發現自己出現一些風濕病常見的癥狀時,或者在醫院就診時被醫生懷疑可能患有風濕病時,且不可到不正規的醫療處進行咨詢就醫,以免被誤診、誤治,也不可以自己隨意亂用抗風濕藥物。 以上是對的詳細介紹,相信你看過之後已經有所瞭解。專傢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長期發燒的情況,又找不到病源,此時不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