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哪一種疾病,治療方法的選擇決定著最後的康復情況,特別是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種頑固性骨科疾病,下面小編就給大傢介紹四種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治療方法,供大傢閱讀。

四種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藥物

1.金制劑:目前公認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肯定療效。常用硫代蘋果酸金鈉(gold,sodium thiomalate myochrysin)。用法第一周10mg肌註,第二周25mg。若無不良反應,以後每周50mg。總量達300~700mg時多數病人即開始見效,總量達600~1000mg時病情可獲穩定改善。維持量每月50mg。因停藥後有復發可能,國外有用維持量多年,直線終身者。金制劑用藥愈早,效果愈著。金制劑的作用慢,3~6個月始見效,不宜與免疫抑制劑或細胞毒藥物並用。若治療過程中總量已達1000mg,而病情無改善時,應停藥。口服金制劑效果與金註射劑相似。副作用有大便次數增多,皮疹,口腔炎,緊損害等,停藥後可恢復。

口服金制劑金諾芬(Auranofin)是一種磷化氫金的羥基化合物。劑量為6mg每日一次,2~3月後開始見效。對早期病程短的患者療效較好。副作用比註射劑輕,常見為腹瀉,但為一過性,緩解顯效率62.8%。

2.青黴胺:是一種含巰基的氨基酸藥物,治療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效果。它能選擇性抑制某些免疫細胞使IgG及 IgM減少。副作用有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蛋白尿,過敏性皮疹,食欲不振,視神經炎,肌無力,轉氨酶增高等。用法第一個月每天口服250mg,第二個月每次250mg,每日2次。無明顯效果第三個月每次250mg,每日三次。每次總劑量達750mg為最大劑量。多數在3個月內臨床癥狀改善,癥狀改善後用小劑量維持,療程約一年。

3.氯喹:有一定抗風濕作用,但顯效甚慢,常6周至6個月才能達到最大療效。可作為水楊酸制劑或遞減皮質類固醇劑量時的輔助藥物。每次口服250~500mg,每日 2次。療程中常有較多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和食欲減退等。長期應用須註意視網膜的退行性變和視神經萎縮等。

4.左旋咪唑:可減輕疼痛、縮短關節僵硬的時間。劑量為第一擊50mg,每日1次,第二周50mg,每日2次,第三周50mg,每日3次。副作用有眩暈、惡心、過敏性皮疹、視力減退、嗜睡、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損害、蛋白尿等。

幾種常見的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1)物理療法:可選用熱療、中藥熏洗、蠟療、超聲波、離子導入等治療,能緩解疼痛和伴發的肌肉痙攣,有助維持及恢復關節功能。但某些療法極易對人體產生副作用。氣候變化如關節受寒可使癥狀加重,因此老人到瞭秋冬季,要特別註意關節保暖防寒,進行合理的體育鍛煉,如太極拳、慢跑、各種體操等。

(2)藥物治療:西藥以鎮痛抗炎為主,常見有消炎痛、扶他林等,口服能較有效地緩解癥狀,但這類藥物的胃腸道副作用大。近年新上市的昔佈類藥物抗炎鎮痛效果肯定,胃腸副作用較輕,但價錢偏高。如關節反復腫痛者可選擇性使用激素類藥,但因其副作用不宜多次反復應用。

(3)透明質酸:是註入關節腔內較為理想的藥物,其可保護軟骨,緩解疼痛,潤滑關節,適用於早期與部分中期的膝關節炎患者,對重度關節間隙狹窄、關節毀損者幾乎無效。

(4)手術治療:多在晚期出現關節攣縮、畸形、毀損時選用,臨床多根據每個患者的期望值、年齡、全身狀況、經濟承受力等多方面因素進行選擇。手術療法風險較高、創傷較大,由於關節炎患者多為中老年人,體質偏弱,因此手術療法應慎用。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護理

①避免風寒濕邪侵襲: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註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不要因貪涼露膚,暴飲冷飲;不要臥居濕地等。另外,勞動或運動後,不可熱汗未幹便涼水洗浴;若工作在水濕潮寒的環境中,如下井、露天作業等,一定要註意使用勞動保護用品;褥、被應勤洗勤曬,以保持清潔和幹燥; 勞動汗出,內衣後應及時換洗。

②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凡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都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患病,其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也比一般人要強得多。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練氣功,打太極拳,做保健體操,做廣播體操等均能增強機體抗風寒濕邪的能力。

③預防和控制感染: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是在患瞭扁桃體炎、鼻竇炎、咽峽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人們認為這是人體對這些感染的病原體發生瞭免疫反應而引起本病。所以,預防和控制體內感染病灶十分重要。

④註意勞逸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適度勞作是強身保健的主要方式。過度疲勞,正氣易損,風寒濕邪可乘虛而入。臨床上,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於疾病的恢復期,但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

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本病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心理狀態異常如精神受刺激、心情壓抑、過度悲傷而誘發;而在患瞭本病之後,情緒的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因此,保持心情舒暢對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重要意義。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多少錢

1 一般療法:發熱關節腫痛、全身癥狀者應臥床休息,至癥狀基本消失為止。在急性期癥狀緩解消退後,隻要患者可以耐受,便要早期有規律地作主動或被動的關節鍛煉活動。病情改善兩周後應逐漸增加活動,以免過久的臥床導致關節廢用,甚至促進關節強直。飲食中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要充足,貧血(貧血【譯】: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臧少,低於正常范圍下限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顯著者可予小量輸血,如有慢性病灶如扁桃體炎等在病人健康情況允許下,盡早摘除。

2 藥物治療:目前常用的治療藥物有以下幾種,1.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用於初發或輕癥病例,其作用機理主要抑制環氧化酶使前腺素生成受抑制而起作用,以達到消炎為止痛的效果。如水楊酸制劑、吲哚美辛、丙酸衍生物、滅酸類藥物等;]2.硫代蘋果酸金鈉 (gold,sodium thiomalate myochrysin)目前公認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肯定療效。口服金制劑金諾芬(Auranofin)對早期病程短的患者療效較好,副作用比註射劑輕;3.青黴胺;4.氯喹 ;5.左旋咪唑 ;6.免疫抑制劑,如氨甲蝶呤(MTX);7.腎上腺皮質激素;8.雷公藤。中藥金獨春、昆明山海棠作用與雷公藤相似。

3 理療:理療方法有熱水袋、熱浴、蠟浴、紅外線等。。目的在於用熱療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使肌肉松弛,達到消炎、去腫和鎮痛作用,同時采用鍛煉以保持和增進關節的活動功能,加強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理療後同時配已按摩,以改進局部循環,松弛肌肉痙攣。

4 外科治療:外科治療包括滑膜切除術、關節沖洗+鏡下滑膜切除術、關節成型術、人工關節置換術、截骨矯正術、關節融合術等等。

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很多,他的治療費用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沒有固定的標準,患上類風濕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會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關節受累或是全身發熱,並伴隨著皮疹和關節疼痛的現象,以上的治療方法可供大傢選擇。

風濕性關節炎和風濕熱是什麼關系

風濕熱主要累及關節和心臟;其次可侵犯皮膚;漿膜、血管和神經系統,以及肺、腎等內肛;男女均可發病。急性風濕熱常發生於青少年+而慢性風濕性心臟病以20—40;歲的青壯年多見。約半數病人發病前1-6周有扁桃體炎或咽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此類病人多起病很急。20世紀70年代以來,患嚴重風濕熱的病人比從前顯著減少。這種病人起病時常感到全身乏力、食欲減退、多扦;煩躁。大部分病人會發熱,多呈不規則低熱或中度發熱;風濕熱最基本的有如下四種癥狀,風濕性關節炎就是其中癥狀之一。

(1)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這—疾病中的一個主要表現,以成人多見,且癥狀顯著。多發生在大關節,如膝、踝、肩、腕、肘、髖等關節。此時關節有明顯的紅、腫、熱、痛及觸痛。幾個關節常常同時發病,呈遊走性,即原來侵及的關節癥狀消退後,其他關節又迅速地被波及,此起彼伏,反復發生。一般癥狀固定在某一關節的時間12~72小時,持續時間多不超過3周。當然有時也可有單個大關節或手足小關節、脊柱關節以及顳頜關節受累,也可表現為無多發性及遊走性特點。發炎消失後,關節功能可完全恢復,不遺留強直或畸形,從X片上看,骨骼、關節都是正常的。因此,得瞭風濕性關節炎並不會“風癱”,有些病人在急性發作時,病情較嚴重,甚至行走困難,但這隻是暫時的, 是可以治好的。20世紀30年代時,典型的風濕性關節炎達90%,現在80%僅感關節痛,往往不出現紅、腫、熱及壓痛。兒童病人關節癥狀多輕微,或僅局限於少數幾個關節。

(2)心臟炎 恰恰與關節炎相反,兒童病人中65%以上的人有心臟病變。在發生的心肌、心內膜和心包的病變中,以心肌炎為最重要。心內膜炎主要損害瓣膜,使瓣膜變形,初起形成瓣膜關閉不嚴,以後可產生瓣口狹窄,從而遺留永久性的心臟病變,成為慢性風濕性心臟病,此時心臟受累瓣膜相應聽診區可出現雜音、心臟增大、心電,固異常等。一般來說,若第一次發作未引起心臟損害的話,以後也很少會引起。過去成人中以心臟炎為主者約占40%-70%,近年來已不到10%,但我國各地區差別甚大。

.(3)皮下結節和環形紅斑 據統計,皮下結節的出現率不到2%,一般多在關節伸面的骨質突起處,結節的數目各病人不等。結節的質地較硬,大小如豌豆,觸之不痛,常持續數周,一般不超過1月。環形紅斑為粉紅色環狀紅暈,初起時較小;隨後迅速向周圍擴大,呈中心消失邊緣隆起狀。幾個紅斑可相互融合,形成較大的邊緣不規則的圓圈。多見於四肢的屈面和軀幹部,歷時短暫,一般迅速消失。

(4)舞蹈病,一般發生在4~7歲兒童,多見於女孩。為神經系統的紊亂引起。可有情緒不穩定、煩躁不安、失眠,並出現一種快而不規則;五目的、不自主的舞蹈動作,以上肢和面部的影響最顯著。表情豐富多變,時而擠眉弄眼,忽而皺額扮鬼臉,轉而伸舌噘嘴,舌和嘴多動可引起說話含糊不清、吞咽困難。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軟弱無力,睡眠時可消失。其發生率在3%左右。

血常規檢查有白細胞從輕度到中度增高,中性粒細胞常稍增多;血沉加快;抗鏈球菌溶血素“O”增高,大多在500單位以上;C反應蛋白呈陽性表現,粘蛋白也可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