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癥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以體內脂肪細胞的體積和細胞數增加致體脂占體重的百分比異常增高並在某些局部過多沉積脂肪為特點。“吃糖有害健康”的說法,近年在社會上流傳甚廣,吃糖會引起疾病,甚至吃糖減壽的輿論與日俱增。那麼,“吃糖有害健康”的論點,源於何處呢?下面為大傢帶來詳細的介紹!

肥胖也是病胖起來挺要命

時下,網絡上的胖子們流行這樣一句話:“胖怎麼瞭?吃你傢飯瞭?還是礙你眼瞭?”然後我行我素地胖著。的確,做人自然無需過於在意別人的目光,但是,肥胖真的不僅僅是“多吃點飯,多費點佈”那麼簡單。其實肥胖也是一種病。

從醫學術語上嚴格地講,肥胖叫做肥胖癥,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導致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其特點在於體內脂肪細胞的體積或細胞數量增加導致個體脂肪占體重的百分比異常增高,並在某些部位過多地沉積脂肪。這裡指的是單純性性肥胖,也就是不伴有內分泌及代謝障礙的肥胖。

肥胖的計算指標主要依靠體重指數,也就是BMI,指體重(kg)/身高(m)平方得到的數字,用以評估一個人的胖瘦程度,BMI在25-30之間稱為超重,BMI 30-35達到肥胖標準,而BMI大於35屬於重度肥胖。那麼胖人到底易得哪些疾病呢?

胖人發生心衰是普通人的一倍

我們知道,心臟要支撐供應全身的血壓,體重越大,心臟的工作量就越大,負擔隨之增加。肥胖者的心臟負荷明顯高於體重正常者,發生心衰的概率是普通人的一倍,高血壓的發病率也明顯高於常人。

胖人冠心病發病率是普通人的兩倍

肥胖者往往合並高血脂。血液中過多的脂質和膽固醇會附著並沉積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血管管腔越來越細,血管壁彈性喪失,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能夠造成肢體供血障礙,如果發生在心臟或腦血管中,則會導致冠心病或中風。有調查顯示,肥胖者冠心病的發病率是普通人的兩倍。

胖人近半數合並有脂肪肝

肥胖者容易得脂肪肝,大約一半的肥胖者合並有脂肪肝。血液裡過多的脂肪在肝臟內存積,即可形成脂肪肝,脂肪肝逐步加重,便會發展成肝硬化。另外,血液中的大量膽固醇還會導致難治粘稠度上升,增加患膽囊結石的可能性。肥胖者的膽囊結石發病率是普通人的4至6倍。

胖人多患有糖尿病

肥胖者一般喜好大量攝入高糖、高熱量的食物,飲食習慣較不健康。加之肥胖者脂肪含量高,容易產生“胰島素抵抗”,即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程度下降。因此,糖尿病幾乎成瞭肥胖者的專利。

胖人易患低通氣綜合癥

由於體重增加,肥胖者呼吸所需的氧氣量也隨之增加。而腹部脂肪的堆積會限制胸腔的運動,從而減小瞭肺的運動空間,限制肺的呼吸功能,需氧量增加瞭,肺活動度卻減小瞭,因此,往往很小的運動量就會叫一個胖子“喘不上氣”,這也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這種喘不上氣在醫學上稱為低通氣綜合癥,長期的低通氣會導致腦供血的不足,影響中樞功能,因此胖人白天也動不動就睡著。低通氣還會導致機體代謝紊亂,可能反過來再次加重肥胖。

胖人多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肥胖帶來的低通氣綜合征,白天表現為“喘”,夜間則體現為打鼾,也就是醫學上說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影響睡眠質量不說,也嚴重威脅身體健康。嚴重的患者甚至每晚都需要使用呼吸機來保障生命安全。

胖人壽命比正常人短

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體重每超過正常標準4.5千克,因各種肥胖並發癥死亡的概率就會增加8%。超過標準體重50%的人,病死率較正常人增加30%,超過標準體重100%的人,病死率增加150%。

去年《柳葉刀》上的一篇文章顯示,肥胖可造成最多8年的壽命減少。根據體重指數劃分,超重(BMI25-30)人群壽命減少0-3年,肥胖(BMI30-35)人群壽命減少1-6年,而嚴重肥胖(BMI大於35)人群壽命則可減少8年。這一變化對青年人影響最大,老年期的肥胖則對壽命沒有明顯影響。

世上有沒有“健康的胖子”?

這針對一問題,英國倫敦大學增加做過一個研究,他們追蹤隨訪瞭181名胖子,其中66人是“健康的胖子”。10年後,41%“健康的胖子”出現瞭健康問題,20年後,這一數字變成瞭51%。20年中,還有11%“健康的胖子”變成瞭“健康的瘦子”,也就是說,隻有38%的人在20年間保持健康且肥胖。

研究的結論是:大多數肥胖者最終都會產生各種健康問題,想做個“健康的胖子”沒那麼容易。即使成功保持健康且肥胖,這些人的患病風險也明顯高於體重正常的人。

吃糖多瞭會導致肥胖嗎

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和癌癥等疾病並非由食蔗糖引起。

蔗糖與膽結石癥、兒童多動癥無關。

蔗糖並不特別使人增肥,調查中發現有些肥胖者所吃的糖,並不比體重正常者多。

食蔗糖並不妨礙人體對外來必需營養成分的吸收。因此,糖被視為一種致命的飲食原料,是一種誤解,說它是病患之源,也缺乏根據。

事實還證明,糖分攝取的減少,反而會造成多種危害。首先是攝取的能量中脂肪成分的比例會相應升高,增加瞭高脂血癥、心臟病的發病概率。成年人飲食中,脂肪部分在總的能量攝取中應占比例在20%~25%之間。據1999年的調查,20歲~30歲的年輕人都超過瞭這個正常范圍。其次是使大腦營養失調。為瞭維持大腦的正常運轉,必須保證大量營養物質的攝取,而這部分營養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它廣泛存在於平時攝取的糖分中。我們的飲食如果有意避開糖分,大腦就失去瞭支持其運轉的葡萄糖的來源。

日常生活中常見一些人因擔心發胖而遠離甜食乃至限制主食的攝取,尤其是年輕人,一日三餐中主食的比例越來越低,由此誤入瞭葡萄糖攝入不足的誤區。對於熱衷於減肥的人,應充分認識到糖分對大腦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性,萬不可顧此失彼。

肥胖有哪些因素

遺傳因素

研究表明,父母均正常,子女肥胖的概率為10%;父母有一方為肥胖的,子女肥胖發生率為32%~40%;父母雙方均為肥胖的,子女肥胖發生率上升為60%~75%。可以肯定的是,不正確的飲食習慣是會傳給後代的,下一代也很容易繼承父母錯誤的飲食習慣。雖然遺傳因素對肥胖的影響很重要,但是並不是說遺傳因素一定會致人肥胖。遺傳因素好比是一粒種子,而社會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如同土壤、陽光、濕度。僅有種子,沒有適合生長的條件,這粒種子就難以開花結果。但是,如果給他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就會促使肥胖發生。

能量代謝異常

在飲食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肥胖者的合成代謝比正常人亢進,特別是脂肪合成增加而分解減少,一般認為與胰島素增加有關。很多肥胖的人都是因為身體新陳代代謝不暢,才導致瞭身體囤積很多的贅肉,以至於身體逐漸日益肥胖起來。所以身體新陳代謝是誘發肥胖的一重大因素。

精神因素

中樞神經系統通過影響下丘腦的食欲中樞從而調節食欲及營養物質的消化與吸收。當下丘腦病變或體內某些代謝改變時會影響食欲中樞,發生多食,從而導致肥胖。長期精神抑鬱者,代謝較慢,也很容易發胖;也有些人經常會為瞭解除心情上的煩惱、情緒上的不穩定,用吃來發泄或者是終日悶悶不樂,久坐少動,這樣是很容易導致肥胖的;同時我們還有另一種極端,精神好、吃得好、味口好、吃啥啥香,導致多食發生。

社會環境因素

現今社會上的食物種類繁多,各式各樣的美味引誘人的食欲,吊人胃口,養眼悅目,充斥眼球,讓人無法拒絕,很多人為瞭犒勞自己經常會大吃一頓,或者是應酬各種各樣的聚會,這些都會讓人不斷長胖。

飲食習慣

生活方式及膳食結構的改變:一旦攝取過量的脂肪和糖類,如果不能被充分的消耗利用,就會造成能量過剩,收支失衡,這樣一來就會促進脂肪累積;同時也可能攝取瞭過量的酒精或含糖飲料,或甜食過多等,造成能量過剩,入多出少,也會造成肥胖。

不良的飲食習慣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進食速度過快 ②零食不斷 ③晚餐不當 ④吃糖過多 ⑤偏食

運動量太少

運動可以消耗能量,增加脂肪分解,減輕體重。在日常生活中,隨著交通工具的發達、工作的機械化、傢務量的減輕,使人體消耗能量的機會減少,另一方面攝取的能量並未減少,而形成肥胖。人體更因為肥胖,導致日常的活動越趨越慢、懶惰,更再次減低能量的消耗,形成惡性循環,助長肥胖的發生

怎樣預防肥胖

預防肥胖癥要從小做起,胎兒時期就要預防胎兒過重,兒童時期要平衡膳食,規律運動,定時檢測體重。

胎兒期——預防胎兒過重

胎兒期要預防新生兒出生體重過重。孕婦在妊娠期需增加營養,但並不是營養攝入越多越好。如果孕婦體重增加過快,常會導致胎兒出生體重過重,使今後發生肥胖的概率大大增加。

因此,要預防胎兒體重過重,孕婦首先要定期檢測體重增長是否符合正常妊娠的生理規律。正常孕婦前3個月增加1.5—3千克,以後每周增加400克,至足月時體重比未妊娠時增加12.5千克。其次,孕婦要根據體重增加情況調整熱量攝入量。第三,孕婦還要保證適當的活動量,如散步、輕體力活動等。

兒童、青少年期——平衡膳食+規律運動+檢測體重

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首先,應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傢長應該認識到,孩子有能力根據自己的生長需要來調控熱量攝入,傢長隻需提供多樣化的食物,由孩子自己決定吃不吃、吃多少。在日常生活中,傢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其次,通過增加活動量以增加熱量的消耗,是預防肥胖的一個重要措施。即使在嬰兒期,也不要總是將孩子抱在手中,而要幫孩子翻身、做做被動操,從5—6月開始訓練孩子在成人腿上自動跳躍、獨坐、爬、扶走等。在幼兒期,要多讓孩子獨立走、跑、跳、玩遊戲。在學齡期和青少年期,要讓孩子每天有30-60分鐘的體力活動。

此外,還要定期幫助孩子檢測體重,發現體重增加過快時,則應引起重視,及時調整。

如何有效治療小兒肥胖

肥胖兒的治療是一個綜合過程,它要求從運動、飲食、心理等多方面著手,避免藥物減肥。

要想預防肥胖癥的發生,首先必須讓傢長和兒童瞭解肥胖對人體有哪些害處,減肥有哪些益處。同時,要讓傢長和孩子知道,肥胖治療是長期、艱苦的,不能半途而廢,必須有足夠的精神準備,並為孩子建立一份切實可行的健康處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膳食調整

對幼兒園的肥胖兒進行飲食情況的調查,發現存在普遍的問題:晚餐豐盛、進餐速度偏快、進食豆制品少、喝飲料較多、蔬菜吃得少,葷菜吃得多,其實這是一種對人體健康極為不利的飲食習慣。

兒童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為瞭保證兒童正常發育的需要,足夠的營養是非常重要的,其原則是保證蛋白質(低熱能)的攝入,減少熱能的攝入和提高膳食質量,不盲目節食。教會孩子懂得吃什麼,怎樣吃才是科學的、合理的。平時應多吃些新鮮蔬果、粗糧、豆制品等;避免大吃大喝,高脂快餐、軟飲料、甜食、冷飲、巧克力等。

2、合理運動

應選擇安全,有趣味性,價格便宜,便於長期堅持,能有效減少脂肪的運動。要讓孩子知道如果每天堅持半小時的激烈運動,而其他的時候一有空就坐著,那是毫無意義的。

最佳的運動方案應該是除瞭在戶外活動時完成高密度、低強度的運動量外,還要強調每天應有一定時間的體力活動(大約累計1小時)和減少久坐的時間(不應有每次超過1小時)。比如,來回幼兒園途中以步代車;上下樓梯自己爬,不要坐電梯;在傢裡對孩子不要過分保護與溺愛,要鼓勵他們做些簡單的傢務:掃地、鋪床、洗碗、擦桌子等。

3、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矯正不良的飲食行為,改變不合理的進餐習慣,避免晚餐吃得過晚、過飽;改變餐間吃零食和吃夜宵的習慣;改變狼吞虎咽的習慣。

在幼兒園裡,教會中、大班幼兒記好進餐日記,以達到控制進餐速度的目的,培養細嚼慢咽的良好習慣;記好運動日記,使每個肥胖幼兒都能動起來,自覺完成每天的運動量。充分調動瞭孩子的主動性、能動性,效果還真得不錯。

要定期為孩子稱體重,及時掌握體重的動態變化。兒童減肥不宜減食減重,而是強調控制增重速度在正常生理范圍內,根據一般規律,身高每長1厘米會自然增加近1公斤體重,所以兒童的減肥特點之一是不強調降體重,註意兩者關系。

關心兒童的健康成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每個傢長的心願,願我們共同攜手,重視兒童生理、心理發育,堅持兩不減”,相信我們的小胖墩”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健康、越來越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