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的心理需要,交往的心理需要,恭敬的心理需要,求助的心理需求,依存的心理需要,在年輕人看來,人到老年,在傢抱抱孫子、看看電視、享享清福,那是多麼幸福的事情。那麼,老人們都會有哪些心理需要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傢。

老人心理需求有哪些

一是自主的心理需要。老年人大都沉著穩重,老練大方,閱歷豐富,處世有方,因此幹什麼事都希望有自己的主張,這種心理上的自信和自主,是老年人的自主需要。

二是交往的心理需要。多層次的交往是老年人正常的心理需要。老年人為排除生活中的寂寞感,喜歡在一起聊天;為瞭切磋某方面的技藝,也愛找有共同愛好的人交流;為瞭獲得更多的信息,豐富自己的知識,老人們也需要廣交朋友。

三是恭敬的心理需要。老年人在從事養花、練書法、打門球、釣魚等一切活動並取得進步後,特別希望得到晚輩的肯定、鼓勵和恭敬,這樣就會增添老人對生活的情趣。

四是求助的心理需求。老年人由於身體衰老和健康狀況等原因,生活自理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產生求助的願望。如果老年人在有病的時候,晚輩若能自覺幫助他們完成日常生活無法獨立完成的活動,則會使老年人感到心情舒暢。另外,老年人對社會、對群體的依賴也是一種求助心理。

五是依存的心理需要。老年人對傢庭有一種較強烈的依存心理。他們雖然物質生活比較豐富,但仍期望得到傢庭成員越來越多的關心、愛護、尊敬和信任。傢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關心、體貼老人,傢政事務主動征詢並尊重老人的意見,這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老年人喪偶或離婚後,為瞭避免孤獨,很希望找個能互相照顧的老伴,這需要社會和傢庭成員的充分理解和積極支持。

老年人的心理障礙主要有哪些呢

一是孤獨心理。老年人剛離開曾經工作過的崗位,回到傢裡,非常不習慣,子女、鄰居早出晚歸,自己獨居空屋,便會產生孤獨、空虛乃至被冷落、被遺棄的心理。

二是懷舊心理。人常說:“老人愛想過去,年輕人愛想未來。”懷舊心理是上歲數人的普遍心理。留戀過去的某些日子,留戀傢裡的舊物件,愛拿過去和現在比較,不理解青年人的價值觀、消費觀,加上老年人愛反反復復地嘮叨過去的事情,使得年輕人不免對老人產生厭煩情緒。

三是憂慮、多疑的心理。老年人身體不好,且愛生病,這使不少老年人認為自己已經進入“風燭殘年”、“半截身子入黃土”的時候,為此缺乏積極樂觀的情緒。晚輩們都忙於工作或小傢庭,老年人難以獲得父母對子女那般的精心照料,使多病的身體和不良的情緒互為影響,加重瞭身心的不適。

老年人由於身體的原因,自我控制力稍差,遇事愛急躁,易動肝火;又加上聽力下降,常能出現聽錯或曲解別人意思的時候,因此容易產生多疑,影響瞭自己的心態平衡。

四是牽掛心理。老年人總對子女過分牽掛,不放心。總想讓子女按自己的要求去做,這很容易形成老人和子女的對立情緒。

五是性需求心理。老年人需要性生活(性感情生活和性生理生活)。百年合好的夫妻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和諧秘訣就是性的和諧。有一些老年夫婦不和,分室而居,有時甚至產生暴力,有一個隱形的原因就是性需求心理同性生活不同步。由於長期受“老人無性、不言性”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壓抑瞭許多老年人的性心理。然而,老年男性的性能力沒有太大的下降,更年期後的大多數婦女也沒有對性失去興趣。況且,老年性愛有益於健康,有益於心情平靜,性生活的穩固能幫助老年人消除自悲、壓抑,增強自信心,控制體重和化解鬱悶等。

老年人的心理障礙會給老人帶來不良的後果。作為老人自己應積極加以調適,多接觸社會,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多接觸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從他們那裡汲取青春活力,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年輕,身體保持健康。對子女晚輩來說,在關心老人生活、物質上給予老人扶持的同時,萬萬不能忽視對老人心理上的關照,哪怕你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陪老人坐一會兒;哪怕你不著邊際地談談外邊的世界;哪怕你耐著性子聽一聽老人的絮叨;哪怕你拉著父母、長輩的手,輕輕地靠在他們身邊,給他們以身體的接近,這些都會使老年人的心理得到滿足。做子女的應尊重老人對自己生活方式的選擇。隻要對老人身體無害,他們願做的事,就讓他們去做,不要幹涉。

精神愉快是老年人健康的前提。晚輩們要瞭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障礙,滿足他的需求,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

喪偶的老年人心理歷程

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在經過瞭幾十年的溝溝坎坎和磕磕絆絆,兩個人正應心手相攜,安度幸福晚年的時候,倘若有一方“先走一步”,必定會給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創傷,甚至會喪失繼續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據心理專傢分析,喪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經歷三個階段:

自責。與老伴灑淚告別之後,總覺得對不起逝者,甚至認為對方死自己負有主要責任,於是精神恍惚,心理負擔沉重,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在言行上還會出現一系列反常現象。

懷念。老伴逝世後,生者在劇烈的情感波濤稍稍平息之後,會進入一個深沉的回憶和思念階段,在頭腦中經常出現老伴的身影,時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後,自己是多麼的淒涼和孤寂。

恢復。在親朋的關懷和幫助下,自己終於領悟瞭“生老病死乃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這個道理。於是,理智戰勝瞭感情,身心漸漸恢復瞭常態,從而以堅強的毅力面對現實,又開始瞭全新的生活。

為瞭能夠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消除悲痛在心靈上造成的陰影,老伴過世後的當務之急,便是進行正確的心理調適。首先,欲使自己盡快地從悲痛的氛圍中解脫出來,不妨通過各種方式盡情地宣泄一番,如在親人摯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場,也可將自己的眷戀懷念之情,用詩文、書信或日記等形式寫出來,以抒發胸懷並作為永久的紀念。其次,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盡管宣泄對於維護身心健康有益,但是,無休止的悲哀必然造成人為的精神消耗。所以,過一段時間之後,要設法轉移自己的註意力,可以到親朋處小住一段時間,更重要的是走出鬥室,多接觸外面的世界,多參加有益的文體活動,隻要生活的視野開闊瞭,精神上的痛苦也就會隨之淡化和消失。最後,所謂的“老兩口到另一個世界再團聚”企盼,隻是一種良好的願望罷瞭,是不可能實現的,對老伴最好的寄托和思念,應該是悟透人生的哲理,勇敢地挑起社會和傢庭的重擔,迎著火紅的夕陽,堅強、樂觀地生活下去。

喪偶之後的很多老年人都在很長時間裡調整不好自己的心理狀態,這時就需要外界的幫助,通過兒女的關心,以及同齡人的幫助來讓自己走出喪偶的悲痛,用正確的老年人心理來面對生活。

長壽老人具有的心理特點

(1)興趣廣泛

大多數長壽老人,都有業餘愛好,興趣比較廣泛。如種花養魚、吹拉彈唱、書法繪畫、集郵寫作、河邊垂釣等。生活充實,才能“樂以忘憂”,並且使大腦和全身各器官得到鍛煉,延緩衰老。

(2)樂觀豁達

長壽老人大都胸襟開闊,心態平和,為人處事熱情,樂於工作,善於助人,遇事不怒。他們生活得自由自在,輕松大方,沒有壓力。事實證明“心胸窄,憂患多;心胸寬,人快活:人快活,疾病躲”。

(3)節哀制怒

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坎坷、挫折,甚至災難等,這些自然會讓人氣憤。而長壽老人遇到這種情形,都能盡量做到制怒,順其自然,想得通、看得遠,在逆境中自強自立,努力走出困境。

(4)寬以待人

長壽老人大多能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事不斤斤計較,不患得患失。當自己吃虧時,能為國傢、集體和他人著想,做出一些讓步和犧牲,平時能多看他人的長處和優點,取長補短。具有這種良好心理和精神境界,心理上自然容易保持平衡,有益於延年益壽。

(5)熱愛生活

長壽老人多數有“老驟伏櫪,志在千裡”的雄心壯志,顯得精力充沛,生氣勃勃。這主要是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傢庭。他們每天讀書看報,能與時代共前進,每天有事幹,精神有寄托。而且他們具有比較科學的生活方式,起居有規律,睡眠有保證,能順應自然。基本做到瞭人與自然的平衡。這些自然有益於健康長壽。

(6)知足常樂

研究表明,一個人有過多的奢求,必然會經常失望,心理出現不平衡,影響健康長壽。而長壽老人則多具備知足而樂的心態。因為他們知道,高興是一天。不高興也是一天,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快樂地度過每一天呢?所以,他們能夠從實際出發,對自己和他人從不苛求。這種和善、平靜、知足的心理,使他們的身心與環境長期處於平衡而有規律的狀態,為健康長壽鋪平道路。

老人應該如何保證心理健康

1.確立生存意義、正確對待身體的變化

人貴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樣。老年人應客觀地意識到歲月不饒人,要正確地對待身體的變化,要定期體檢,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不要抱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誤治療;也不要被疾病嚇倒,要坦然面對死亡,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要認真地過好每一天,不僅應老有所養,還要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2.保持與外界環境的接觸

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這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悅心情,又可以及時的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工作,認識到退休是將工作崗位讓給青壯年,有利於提高工作質量及工作效率,從而有利於社會發展,避免“養老金死亡”。退休後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發揮餘熱。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使生活豐富多彩。

3.生活規律、適度腦體勞動

讓老年人學會安排規律的生活與合理的作息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體質狀況有選擇性、有規律地進行運動。

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極拳等體力運動,下棋、打牌等腦力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延緩大腦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緩記憶力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的減退,思維能力和精力等高級心理功能的減退。

4.傢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礎

老年人常會感到孤獨,希望得到傢人的關心、愛護和照顧,因此子女應經常與老人溝通,遇事與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應有的尊重,喪偶的老人獨自生活,會感到寂寞,因此子女應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為,滿足老年人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