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是現如今常見的一種關節疾病,它主要是由於軟骨破裂和磨損所引起,其主要癥狀是疼痛,骨關節炎的患病人群較多,致殘率也較高,會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這種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身上,但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爬山,跑步,爬樓梯這些日常生活最常見的運動,下面為大傢介紹一下骨關節炎老人不能做的運動。

患上骨關節炎需要做的檢查有哪些

本病患者血尿常規檢查和血沉、粘蛋白、類風濕因子等均在正常范圍。滑膜液檢查色澤、透明度及粘蛋白凝塊試驗正常,白細胞計數在200~2000/mm3之間,鏡檢無細菌或結晶,但可見到軟骨碎片和纖維,從碎片的數目可粗略估計軟骨退化程度。

X線平片一般有典型表現,主要為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質硬化,邊緣唇樣變及骨贅形成,關節周圍骨內囊狀改變等。在脊柱除上述改變外,如髓核突出至上下椎體內形成軟骨下結節,即所謂許莫氏結節(Schmorl"s nodes),有時須與脊椎占位性病變鑒別。CT和MRI檢查能清晰顯關節病變,椎間盤突出,後縱韌帶增厚鈣化等,對骨關節炎有診斷意義。

骨關節炎老人不能做的運動

爬山

有的人得瞭骨關節炎,就會拼命爬山,想通過爬山把骨刺磨掉,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其實長骨刺是因為年輕的時候活動多瞭,就因為你對關節活動的太多,增加瞭它的受力面積,所以它要多長出一些骨頭出來。你拼命地爬山,通過激烈運動磨它,這不是一個科學的方法,自然也不會有用,反而會導致骨關節炎越來越嚴重。

爬樓梯

通常一個人在平地上站立時,雙腿所負擔的重量隻是體重的一半。而在上下樓梯時,膝蓋是彎曲的,膝關節呈80°~90°角,雖然不是一條腿承受身體的全部重量,但此時的膝關節還需要負擔使身體運動起來的額外的重力。因此,上下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重要比平時所承受的重力大,而關節的運動次數也會因人為地增加,造成關節磨損的次數也隨之增加。超過身體負荷的運動量,就會引發關節疾病。

跑步

如果長時間地進行中等強度跑步運動,會促使骨關節炎的發生和發展。有人曾對小鼠進行過長跑試驗,他讓小鼠每分鐘跑14米,每天跑1000米。結果在1 8個月後發現,這些小鼠的骨關節炎發生率為80左右。

骨關節炎如何預防

1.患者教育:自我行為療法(減少不合理的運動,適量活動,避免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少或避免爬樓梯),減肥,有氧鍛煉(如遊泳,自行車等),關節功能訓練(如膝關節在非負重位下屈伸活動,以保持關節最大活動度),肌力訓練(如髖關節OA應註意外展肌群的訓練)等。

2.物理治療:主要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癥反應,包括熱療,水療,超聲波,針灸,按摩,牽引,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等。

3. 行動支持:主要減少受累關節負重,可采用手杖,拐杖,助行器等。

4.改變負重力線:根據OA所伴發的內翻或外翻畸形情況,采用相應的矯形支具或矯形鞋,以平衡各關節面的負荷。

骨關節炎診斷鑒別

診斷依據

1.中老年男性多見。

2.好發部位為活動多和負重多的關節,如髖、膝、踝和脊椎的頸椎、腰椎為最常見。

3.主要癥狀是關節疼痛,疼痛於活動時發生,休息後消失。也可以出現休息痛癥狀。

4.早期關節外形和活動無異常,晚期關節可腫脹、積液和畸形,關節壓痛,僵硬,活動受限,活動時有磨擦感。

5.X線攝片可顯示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面凹凸不平,軟骨不硬化,軟骨下骨質疏松、囊性變,關節邊緣唇樣骨質增生,關節腔內可見遊離體、關節畸形和半脫位改變。確診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和實驗室資料,不難判斷。

1、風濕性關節炎 本病尤易與類風濕關節炎起病時相混淆,下列各點可資鑒別:

①起病一般急驟,有咽痛,發熱和白細胞增高。

②以四肢大關節受累多見,為遊走性關節腫痛,關節癥狀消失後無永久性損害。

③常同時發生心臟炎。

④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及抗透明質酸酶均為陽性,而RF陰性。

⑤水楊酸制劑療效常迅速而顯著。

2、結核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限於單關節或少數關節時應與本病鑒別,本病可伴有其他部位結核病變,如脊椎結核常有椎旁膿腫,二個以上關節同時發病者較少見,X線檢查早期不易區別,若有骨質局限性破壞或有椎旁膿腫陰影,有助診斷,關節腔滲液作結核菌培養常陽性,抗結核治療有效。

3、其它結締組織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硬皮病皮肌炎等。

骨關節炎應該如何護理

1.保持樂觀情緒:絕大多數患者的預後是良好的。單純X線有骨質增生者不一定出現癥狀。

2.有合理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平時飲用牛奶(少量多次),多曬太陽,必要時補充鈣劑。應調整勞動強度或更換導致癥狀加重的工種,消除或避免不利因素,如劇烈運動。

3.避免過度負荷:避免受累關節的過度負荷,肥胖者應減輕體重。膝和髖關節受累者應避免長時間站立、跪位和蹲位。

4.選擇適當的鞋:老年人最好穿松軟帶後跟的鞋,鞋後跟高度以高出鞋底前掌2cm左右為宜,老年人的鞋底還要稍大一些,必須有防滑波紋,以免摔倒。

5.使用輔助設施:可利用把手、手杖、護膝、步行器、楔形鞋墊(膝內翻或外翻者)或其他輔助裝置,減輕受累關節的負荷。

6.輔助理療:急性期以止痛、消腫和改善功能為主;慢性期以增強局部血循環,改善關節功能為主。已做關節成形術和含有金屬元件的關節禁用透熱或超聲療法,以免深部灼熱傷。

7.進行緩和的有氧運動: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若鍛煉後關節持續疼痛,應降低運動強度和時間。有氧運動包括關節運動和肌肉運動,以膝關節為例:關節運動可取坐位或臥位,行膝關節屈伸和旋轉運動,每日3次左右。肌肉運動方法有兩種:(1)取臥位,直抬腿達35°左右,維持5秒,重復20-30次,每日2-4次。(2)直立位向後伸下肢達45°,維持5秒,重復20-30次,每日進行2-4次。不同病人應采取不同的鍛煉方法:膝關節受累可進行遊泳或散步,但頸椎骨關節炎不適於遊泳;頸椎和腰椎受累者可行輕柔的頸和腰部活動,手受累者可做抓和握鍛煉。

8.正確使用藥物:可以選擇對因治療骨關節炎的氨基葡萄糖類藥物。不宜濫用鎮痛藥,尤其對於有高血壓、肝或腎功能受損患者應謹慎用藥,以防發生不良反應。